太平天国最后将领:不成功便成仁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xin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1864年11月,鄂豫皖交界处的霍山一带,一场持续了数日的大战正在激烈进行。大火熊熊燃烧,刀剑格击声、厮杀呐喊声此起彼伏,各色散乱的旗帜在猎猎秋风中哗哗作响,让这个黄昏愈加苍凉悲怆。
  对阵的是清军僧格林沁部和太平天国西北远征军。为了赢得胜利,双方都拼尽了全力,此时差不多快到了极限。
  “你们的天京已经被攻陷,你们的忠王、幼天王已经被俘杀了!快快投降吧!”这个消息是从清军中传出来的,正在浴血苦战的太平军战士听后顿时被惊住了——“解救天京,营救忠王、幼天王”是他们拼死南下的目的。很快,苦苦坚持了数月的20万大军顷刻崩溃。清军乘胜追击,一路斩杀无数,收获极丰。
  在兵荒马乱中,有一支数千人的太平军部队始终保持着队形。他们进退有序,避实就虚,借着地形穿插往复,成功避开了大股敌人和散乱的溃兵,趁着苍茫夜色果断突围。不知道跑了多久,喊杀声渐渐远了,星光月色越来越明亮清澈,这一支太平军确信自己已经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他们身心疲惫、困顿至极,当听到“不许点亮(太平军管“火”叫“亮”),就地休息”的命令后,再也支撑不住,纷纷扔下武器倒地而眠。
  冷月清光下,唯有一个汉子屹立不动。他风尘满面,长鬓染霜,看起来十分苍老憔悴,一双眼睛却依旧坚定沉着、熠熠有光。他是这支部队的主将、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
  作为参加过金田起义,见证了14年太平天国辛苦悲壮历史的高级将领,此刻面对国灭兵败,赖文光无比痛苦彷徨。他扶剑登上一座小山丘,遥遥望向东南,隔着千山万水,仿佛看到了依旧在熊熊燃烧的战火,仍然在浴血奋战的战友们。十余载峥嵘岁月滚滚而来,让这个身经百战的将领不觉泪湿战袍。
  二
  赖文光是广西人,家境尚可,幼年也曾折节读书,渴望光宗耀祖。只是,当他长大时,已是鸦片战争之后,广西大地满目疮痍,民不聊生,各地起义不断,烽火连天。如此忧患的江山,让一腔热血的他又愤慨又迷茫。所以当“拜上帝会”这个秘密组织在广西山乡如火如荼地发展时,他仿佛看到了希望之光,立刻就参加了,成为一方领袖。当“团营”的号令一下,他和所有会员不惜毁家起义,带领自己的部众义无反顾地奔赴金田,在南中国点燃熊熊烽火,从此虎兕出柙,扬鞭慷慨莅中原,好男儿要一展胸襟抱负。
  相比众多出身底层、目不识丁的太平天国大小官员将领,赖文光不同。他幼读圣贤之书,有着深厚的文化素养。这正是起义军中稀缺的人才。所以从起义之初,他便司职文官,参与运筹帷幄,书写命令告示,更亲笔起草了一篇篇激昂飞扬、酣畅淋漓的檄文,直指对手要害,让清军丧气,让百姓归心。
  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今江苏南京),太平军一直被围追堵截,几乎无时无刻不在与清军交战,战场的胜负自是比文字更具力量,所以赖文光虽然官职不断提升,却少有机会扬名。这对于他来说还真是无关紧要,在这个怀抱理想的青年心中,只要看到天国的旗帜能飘扬神州,实现百姓“无人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的梦想,他愿意安于平淡,不负自己和千万伙伴毁家起义的初衷。
  然而,一场无比惨烈的内讧打破了他的梦想,各战场不断丧城失地的战报让他焦虑,他开始重新审视太平天国,重新定位自己。经过漫长的思考,他向天王洪秀全提出,自己要弃文从武,去最激烈的战场,为天国守卫每一寸土地。
  从1856年开始,赖文光放下了手中温暖熟悉的笔,拿起陌生寒凉的刀,开始了戎马生涯。一道道山梁跨过,一场场艰难的战役打过,他完成了从一个书生到武将的转变,风霜苦累强健了他的体魄,却也日渐侵蚀了他儒雅的容颜,只在眉宇间留下一丝属于文人的气质。
  赖文光领兵后,一直在英王陈玉成部下,参与了二破江南大营、第二次西征等很多重要战役,名声渐渐响亮起来。此时太平天国已经开始走下坡路,随着安徽重镇安庆失守,太平军日渐困难。1862年正月,陈玉成派扶王等率军远征西北,期望能够恢复安徽。赖文光已经受封为“遵王”,他加入了这支西北远征军,成为扶王的主要助手之一。
  部队开拔前,赖文光在马上遥望遍地烽烟、处处危机的皖北,心中充满不祥的预感,只觉有离开之時,再无归来之日。他们穿过重兵把守的关隘,翻越陡峭的秦岭,直抵潼关脚下,一路奏凯,重新变得兵强马壮。
  然而赖文光等远征军的胜利无关大局,在天京附近的主战场,太平军接连战败,天京岌岌可危。赖文光他们得知后,急忙回师救援,却被清军挡在大别山,全军覆没。
  现在,国破主亡,众多将领士兵都丧失了希望,唯有赖文光以坚韧不拔的意志从失败中重新站起来。他收拢失散的溃兵,以“复国”的目标为号召,联合北方的另一支反清武装力量捻军,继续高举太平天国的旗帜,走出一条亡国后的名将之路。
  当然,他已经是太平天国最后一个名将了。
  三
  五月的春风吹绿了山川原野,也吹开了驻扎在山东曹州(今山东菏泽)的太平军将士们的笑颜。
  在赖文光的运筹帷幄下,他们从霍山突围而出,与同样处于困境中的捻军合兵作战。赖文光以太平军的军制整编了捻军,并以太平天国的名义对捻军重要将领封以王爵,随后采取避实就虚、小股部队骚扰的方式对付清军,让他们占不到任何便宜,却疲于奔命。
  一场场小胜利不断累积,让整支捻军(这支部队虽然还打着太平天国的旗号,但因为原来的捻军数量众多,无论清方还是史书都以“捻军”相称)的士气重新振作起来,赖文光决定打一个大胜仗,于是统率部队辗转来到曹州这片山清水秀、牡丹飘香的地方。
  不,他们不是来欣赏牡丹的。文官出身的赖文光虽然对曹州的牡丹向往已久,但此刻还是腾不出时间,他的目光一直聚焦在对他们紧追不合的僧格林沁身上。
  僧格林沁是清朝最为倚重的蒙古亲王,他统帅的部队也是最精锐的八旗骑兵。这些年来,他一直与太平军作战,擒杀了多位太平军和捻军名将,不久前的霍山之战就是他指挥的。大胜之余得知赖文光这支部队竟然逸出,他十分愤怒,一定要亲自将之消灭,于是开始日夜奔袭追击。   赖文光看准了僧格林沁此时又骄傲又焦灼的心理,他精心谋划,几个月来不断派出小股部队诱敌深入,此时在曹州高楼寨做好了一个口袋,就等着僧格林沁往里钻。
  一向精明的僧格林沁求战心切,眼看着捕捉到了捻军主力,哪里肯放过。他抛下大队人马,亲率万余骑兵直扑过来。赖文光纵马立于高岗之上,统观整个战场。当他看到僧格林沁进入了包围圈,立刻下达命令:“杀妖!”紧接着,数万名以逸待劳的捻军将士立刻从四面八方冲入清军阵地,“杀妖”“杀妖”的喊声此起彼伏、惊天动地。连续追击了数日、早已疲惫不堪的清军再也组织不起有效的防御和进攻,唯有溃败奔逃。僧格林沁突围不成,身边侍卫全部战死,被一个16岁的捻军少年在麦田地里斩杀。
  这一场胜利酣畅淋漓,让全军上下都沉浸在喜悦狂欢中。唯有赖文光还是一脸平静,庆功宴上与将领们举杯畅饮之后,他就独自从大营中走出来。初夏的夜空繁星璀璨,身畔飘来阵阵牡丹花香,赖文光想起故国的山河明月,不觉心潮澎湃。
  作为三军统帅,他比部下看得更远,想得更深。僧格林沁死了,清廷一定还会派出更多的官兵来追剿,当年兵强马壮的太平天国都未能成功,自己以一支孤军与倾全国之力的清军作战,就算能够取得几次胜利,最终胜负也是殊无悬念。可是,失败又有什么关系呢?那就从头再来。他当然明白未来将有无数艰难困苦,复国的希望十分渺茫,然而他愿意为之奋战到底。
  四
  时光就在一场场攻守交战、一次次进军、修整、再进军中辗转流过,转眼两三年过去,形势也慢慢发生了变化。
  因为战斗需要,捻军分成了东西两支,赖文光统帅的东捻军一直在中原与清军鏖战,打过损失惨重的败仗,也有过斩杀湘淮军名将的辉煌胜利。无奈因为长期流动作战,捻军沒有建立起巩固的根据地,不得不经常为粮食而战。意气飞扬的时代已经远去,岁月日渐艰难起来。
  1867年底,严寒笼罩在山东大地,东捻军陷入了淮军利用六塘河、运河、胶莱河构筑的“河防”的包围中,左冲右突都无法突破,反而处处落败,举步维艰。最后一场寿光大战过后,东捻军几乎全军覆没。赖文光仅率数千残兵苦战突围而出,一路披霜踏雪,来到了扬州郊外,迎面遭遇了清军的猛烈阻击。
  眼看着身边的战士一个个倒下,自己也身负重伤,赖文光意识到,也许最后的时刻就要到了,他的心情反而平静下来。他想起自己18年大江南北的转战,多少战友或者倒在了战场,或者死于敌人的刑场,而死亡将意味着与他们重逢,如此也是一件值得安慰的事。赖文光更是见证了太平天国从金田起义到天京陷落乃至拼力想要复国的全过程,这一生已是无憾无愧。
  1868年1月,赖文光在扬州附近被俘就义,用忠诚和热血写完了自己生命的最后一章,此时距离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败亡已经三年半了。
  在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将星闪烁、名将代出,赖文光一直籍籍无名。直到太平天国覆亡,他才终于脱颖而出,绽放出名将的气质和风采。虽然他已经是最后一个名将了,虽然他“复国”的信念和梦想没能实现,但在逆境中坚持,在挫折中不屈的精神始终让人凛然生敬。
  赖文光文采很好,被俘后亲笔写下的自述读起来慷慨激昂,深切感人。他还有一柄马刀传世,在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展出,向参观的人们无声地讲述着太平天国最后一个名将坚韧不拔、勇敢无畏的故事与传奇……
  编辑/夏涵
其他文献
忽必烈晚年多病,尤其是腿部疾病严重,几近不能行走。他不能亲力亲为,对手下臣子又不完全放心,只得赋予太子真金一定权力:协助他处理中书省事务,继而又掌管中枢军机。为了提升太子的人气指数,忽必烈还改革了当时的奏事制度:臣子上疏言事,必先由太子披览,然后再由他裁定。  忽必烈本想借此表明自己的态度,为太子工作提供方便,但朝中臣子觉得他是为太子接班做准备。其实忽必烈主要是对臣子不放心,之前他就曾讓臣子奏事前
提及太史公,很多人对他的印象是身残志坚的史学家;说起《史记》,就是一本厚重的史书呗。对于这样的想法,司马迁只想给你个白眼。若他活在当下,什么《吐槽大会》《奇葩说》统统能被他承包。  比起历史课本上某年某月发生了某事、意义如何,《史记》可谓在讲故事和讲段子之间随意切换。帝王将相无不在司马迁的吐槽之列,连他最推崇的孔子都敢幽上一默。在《孔子世家》里,原本叙述孔子的降生如救世主下凡,却突然笔锋一转,写道
闫晗,专栏作家,央视《谢谢了,我的家》节目文学顾问,作品散见于《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中国青年报》等上百家报刊。   《水浒传》里描写林冲的场景,最令人难忘的是一场大雪,“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那样一个雪天,对林冲来说是刻骨铭心的,亲耳听到同鄉好友陆谦等人要害他的诡计,他被来自这个世界的恶意冰透了。   之前妻子被高衙内调戏,自
光绪九年(1885年),云南总督唐炯因在中法战争中擅自下令退兵,致使法军长驱直入,一路攻入山西、北宁。慈禧盛怒之下,下旨将唐炯收监,判为斩监候。  唐炯的亲友看到他不在本年度勾决之列,便想办法积极营救他。好在唐炯在官场中人缘不错,在亲友的多方奔走下,李鸿章、左宗棠、丁寶桢等名噪一时的人物都答应帮忙,为唐炯上表乞恩,恳请朝廷“弃瑕录用”。但慈禧余怒未消,奏折一律留中不发。  转眼到了第二年,勾决罪犯
修复老照片 全靠创意  现代人拍照,不修图都不好意思发朋友圈。不过和这组修图相比,那都是小打小闹。澳大利亚一位摄影师以罗马尼亚战地记者拍摄的一组老照片为素材,创作了一组创意感爆棚的超现实主义作品,仿佛赋予了老照片新的生命。  别小看女主身后这块黑布,艺术范儿就是这么来的。  前面篮子、后面幕布,仿佛回到了老式照相馆。  明明是战争,竟然修出一片普天同庆的喜感。  小提琴果然还是坐树上拉比较浪漫! 
俗话说,优秀的女人,大都雌雄同体。她们可以温柔,却也清楚底线;她们有软肋,却也有保护自己的铠甲。她们既有女人独特的魅力,又带着独立和智慧的光辉。如果在民国长河中列一个雌雄同体名单,倪桂珍必然位列其中。  倪桂珍是谁?你可能会陌生,但提起她的子女,你一定知道。她是宋氏三姐妹的母亲,膝下六位子女。三个女儿中,两位是第一夫人,一门巨富;三个儿子中,两个是部长,可谓妥妥的人生赢家。  如果只看倪桂珍的照片
巴豆  唐武德二年(619年)四月,洛阳城,陆府。  窗外春光如洗,天蓝蓝,花绿红,蜂蝶飞舞的嗡嗡声让跪在孔子像前的国子助教陆德明恍惚了一下,一时间,他以为这天还是大隋的天呢。良久,他才醒过神來,叹了一口气:隋炀帝去世后,虽有其孙子皇泰帝强撑着局面,但李渊、王世充、窦建德等众军阀已粉墨登场,隋朝已是日落西山了……几天前,大隋终于寿终正寝了——王世充废皇泰帝自立。  时局如狂澜,陆德明挽不住,只好躲
宋代江少虞的《事实类苑》中载,北宋年间,湖北襄阳有个公子哥叫杨孜,他在家道中落后贫困无依,辗转来到京城求取功名。然而两三个月下来,他的钱袋就瘪了。  就在杨孜准备打道回府时,他在青楼结识的红粉知己玉枝将多年积蓄拱手相赠。杨孜感激涕零,指天盟誓:若日后金榜题名,定娶她为妻。  此后杨孜专心读书,果然进士及第。玉枝喜极而泣,却又害怕杨孜会抛弃她,而杨孜确实不甘心因她而错失攀附豪族巨宦的机会。望着玉枝脉
北宋一个惹人羡慕的好处正是有钱。比如农业产值,到了宋真宗时,已是盛唐年间的三倍多;至于商业贸易,更是空前火爆,海外贸易远达非洲,唐朝的市坊界限被完全取消;日常生活也是丰富多彩,好多唐朝时有钱人才能享受的服务,北宋普通老百姓竟都负担得起。  当然,在明清很多学者尤其是官员眼里,北宋官员优厚得难以想象的工资才更让人眼红。清朝学者赵翼惊呼: “宋制禄之后。”那口气恨不得立刻穿越过去。  这话倘若让北宋初
著名的“睡眠之神”周公曾与周武王合作打下江山,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号称“怕天下人因不服而背叛”,就做了临时主席。直到成王成年,他才退居二线,这番行动被后世奉为圣贤之举。  许多年后,鲁国有个王室成员同样重演了垂帘听政的戏码,却死得非常难看。他是鲁惠公的大儿子息姑,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老实人。他成年后娶了宋国姑娘,结果新妇还没进门就被他老爹抢走了——这样畸形的夺妻之恨,他居然没有任何反应。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