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纪事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_yw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诗歌里的第一朵花  秋日里在玉泉山下读《诗经》,一抬眼,看见面前池塘里的荇菜正在开花。《诗经》首篇《关雎》有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荇菜花是《诗经》中出现的第一朵花,也算是中国诗歌中开放的第一朵花吧。我从水塘中捞起几枝荇菜,手里拎着,打公交,回来放到家里的水盆里。今天上午的阳光下,荇菜就开出了五瓢黄花。《诗经》里的第一朵花就这样奇妙地在眼前开放了。
  《垓下歌》的两个版本 中土通行版本的《史记》中记载的项羽《垓下歌》是:“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日本龙谷大学图书馆藏本《英房史记抄》有所不同,多出一句:“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威势废。威势废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钱穆与李敖 钱穆写了不少吹捧蒋介石的文章,收在《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第十册,因此被李敖骂得一钱不值。李说:钱穆“成为蒋介石养育卵翼的御用学者,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败笔”,“我为钱穆惜,他有做成真正‘一代儒宗’的机会,可是他却做成个假的。历史上,真正‘一代儒宗’是不会倒在统治者的怀里的。”说得好,不过太苛刻了。咱这边引进钱穆的书有20多种,我曾囫囵吞枣地读了几本钱著,如《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国史大纲》《论语新解》等。我喜欢李敖的嘻笑怒骂,喜欢钱穆历史叙事中的温情敬意。
  《诗刊》创刊号(毛边本) 《诗刊》是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创办的。臧克家的《我与[诗刊]》记述了《诗刊》1957年1月诞生的经过。创刊号印出来时,正值春节前夕,大街上排了长队,不是买年货,而是买《诗刊》。因为《诗刊》创刊号上刊登了毛泽东18首诗词。这是毛泽东第一次亲自审定并集中发表自己的诗词。这是领袖毛泽东作为诗人的第一次亮相。《诗刊》创刊号引起轰动。从此,非诗人知道了毛诗人,诗人也认可了毛诗人,毛泽东作为一个大诗人的形象树立了起来。《诗刊》创刊号是用道林纸印的,共印三万册,还制作了少量的毛边本。我买这个毛边本时,小贩给我解释说“:那时候不讲究,你看边都没有切整齐,你回家自己切一下就好了。”从面部表情跟眼神看不像幽默。卖书人不知道“毛边本”,这个跟《诗刊》毛边本一样少见。
  《叶浅予自传:细叙沧桑记流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2月版。叶浅予80岁生日那天,开始写回忆录。回忆倒着写,先写《十年荒唐梦》(在香港出版),再写《婚姻辩證法》、《师道与世道》、《抗日行踪录》和《上海创业史》,有生之年亲自把回忆录写完了。他把世间不平与个人伤口抚平,化作坦荡率真的修养文字,写出一本个人艺术史,也是现当代艺术史,还是政治风云史。回忆录中说他被关进秦城监狱,“发《毛选》一套,每月《红旗》一份,每天《人民日报》一份,此外还有个秦城图书馆,可以借书看,书目全是马列经典著作,附鲁迅小品文集几种。这儿是个名副其实的改造集中营,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五年中,我把书目中所有的书基本读完,经典著作如《资本论》《政治经济学》《辩证法唯物论》《自然辩证法》等,以前在狱外读过,在此重温一遍,对《自然辩证法》特别感兴趣,《资本论》初读不易懂,再读才读进去。”说得跟他占多大便宜似的,这就是工夫!
  用诗歌评论 小说家莫言写完《红高粱》,诗人周涛写诗[读莫言《红高粱》](1988年10月17日),诗曰:“老管家的不肖子初中没毕业/没毕业呀哈哈哈/二十岁才睁开一双眯眯眼/小眼聚光呀刷刷刷/人中长/耳朵大/低头撞着美国老头福克纳//(山东高密乡骚动不安/在墓碑上撒尿的那小子/蠢蠢欲动)//田鼠从高粱地里钻出来/雄赳赳肩扛一柄大刀/手起刀落/砍下迎面而来的一只大象的大脑袋/他奶奶的怪事!//大家都有奶奶/他奶奶是花容月貌戴凤莲/狐狸炼丹/高粱成精/高密乡养出一个树碑立传的人/向土地拜伏/向高粱致敬/向狐狸宣读动物保护法/向莫言授予/上尉军衔//高粱红了/老管家的种/还没退化。”以诗画像,以诗作评,戏谑加调侃,寓言加预言,高粱成精,诗人也成精了。周涛还写过[读韩少功的《女女女》,也以诗歌做评论。
  半夏 记得当年在《南方周末》有叫半夏的开个专栏“昆虫记”,专门写虫子,把一群虫子写得生龙活虎,有情有义,又文又史。与人为邻的虫子变成了一个个可爱的小神仙。这个半夏是男半夏,他写虫子的文章结集为《虫儿们》(工人出版社)。还有一个叫“半夏”的,出版有《与虫在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一直没见到,原以为是同一个半夏,昨天读《青年文学》上“半夏”的文章,原来此半夏是女半夏,叫杨鸿雁。那么问题来了:男半夏女半夏(打一字,或打一物)。
  不打  好多人都在想:打还是不打?最近读到一首打油诗:“日出谯楼鼓罢,渔翁晒网回家,美人下了秋千架,猎户唤犬收叉。行人裹起雨伞,油坊卖尽芝麻,铁匠改行生涯,谷场水浸泥沙。”这首打油诗,每一句说的都是:不打。

  《作家检讨与文学转型》 商昌宝著,新星出版社2011年11月1版1印。这个选题好,也好写也不好写,作家检讨的史料空前地多。检讨这种文体从来没有这么发达过,好写;写深写透写出现象背后的东西,也难。这几年,过目的检讨书倒是有几大本子。比如:聂绀弩的《对镜检讨》(青岛出版社2011年5月1版1印),邵燕祥的《人生败笔——一个灭顶者的挣扎实录》(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1版1印),徐铸成的《徐铸成自述:运动档案汇编》(三联书店2012年10月1版1印)……
  “圈阅”的来历  1948年3月的一天,毛泽东的秘书胡乔木找毛泽东的另一个秘书叶子龙查一份关于土改方面的电文,叶子龙说主席已经看过了。胡乔木说:“我也记得主席看过这份电报,但他说没看到,还跟我发脾气了。”为了避免以后出现这种情况,胡乔木和叶子龙商量一个办法:凡是呈送领导的电报,都在台头写上领导的名字,领导看过了,就在自己名字上签字。胡乔木和叶子龙把这个想法报告毛泽东。毛泽东说:“立个规矩也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嘛。”说着,在一份文件上面的“毛”字上画了一个圈,并签上了日期。他严肃地说:“这样可以吗?画圈为证,以后就这么办。谁出了问题谁要负责任啊。”从此“圈阅”、划圈成为一种制度,到今天仍然使用着。这是《叶子龙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10月版)中记载的。叶子龙是毛泽东的秘书。这本回忆录在他同时代人写的红色回忆中是比较好看的,有些故事,有些细节,有些别人没有透露出来的消息。毕竟那一批人文化程度不高,又是80多岁时的口述,已经不错了。不过,还是觉得写得太简单了——他在毛泽东身边工作27年,经历那么多大事件,不说那些涉密的,那也有说不完的故事呀。   群~退群 有鸡群、牛群、羊群、狼群、人群……现在有微信群。《论语》中孔子说,诗“可以群”,就是说诗可以团结勾通共享。盛唐诗人王维也有群,他的《山中寄诸弟妺》云:“山中多法侣,禅诵自为群。”他有个坐禅诵经群。如今有手机微信群里,有人一不高兴就“退群”,跟眼下喜欢“退群”的美国一样。
  《小红楼梦》 《红楼梦》在18世纪中叶诞生。伟大的著作催生伟大的读者。《红楼梦》诞生几十年后,一位叫哈斯宝的蒙古族文学家看到了,他宣布自己是曹雪芹“世后的知音”,“步他后尘费尽心机,我也成了一个曹雪芹”。哈斯宝用蒙古文翻译了《红楼梦》,命名为《新译红楼梦》,又叫《小红楼梦》。他不是全书翻译,而是以宝玉黛玉爱情为骨干,把原著重新捋捋,再造脉络,译成40回。哈斯宝厘定40回《小红楼梦》,每回之后还像金圣叹一样,写了批语,藏否人物,分析细节情节。据说,这本《小红楼梦》翻译得绝少差错,有古典蒙语风范。你听他说:“秋日晴爽,敞开北窗,独坐观景:天色如碧,万里无云。这使人一腔清气,万念俱息,只是举杯远眺山林。见远处白云勃生,日光下映辉眩目,一变好似数十层银浮屠。惊叹异常,正要赋诗记述,那朵云不一会儿便四碎散去,有的象走兽,有的似飛禽,一块似物,另一块像人人,西风微吹,便各自散去,消逝不见,呵,这一副难遇难逢的奇景,我的知音知己们是否也欣赏过了?惜不能在晤面之日共叙此景,赞叹奇妙。今读本回,其妙处也似那云……”哈斯宝对《红楼梦》的翻译与评注,正是要我们和他一同欣赏《红楼梦》里那一片又一片美丽的云。《小红楼梦》我没有读到,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了《新译红楼梦/回批》,让我看到了哈斯宝《小红楼梦》中的数万言锦绣批语。一口气读下来,可谓回回精彩,句句妙要,有金圣叹风格,展示了他的红学新发现和对《红楼梦》的阅读观。他说:“寄语锦绣才子诸公:诸君是否理会得这片苦衷肠?理会得的,我愿同他一起看这书,抄这书,评这书,议这书。若不理会,我就把书藏诸名山,引亢高歌,痛哭一通!”呀,这正是我想说的……
  《我的原野盛宴》 张炜的《我的原野盛宴》写的是:原野里,一个少年的日常生活。爬树,看鸟窝,在林子里搭个草房子,采野菜蘑菇,跟鸟虫玩,遇见一些奇鸟奇兽奇人……一只狐狸变成人,去喝人家的酒。老风婆把所有的声音都装进自己的口袋里,背着一路走来。老兔子精、老树精跟人混在一起走路吃饭说话,那可不容易分辨。老林子里有棵金合欢成了精,变成一个穿花袄的大闺女,辫子比学校那个女老师的还长……满世界都是草木鸟虫的故事,都是鸟虫草木的声音与斑斓。政治喧哗淡去,民间生活有滋有味,少年的天空中都是大自然的满怀好意的馈赠。封底上说,书中描绘了360多种动植物。我看还要多。张炜这部书,通篇贯穿着少年的无瑕心理、少年的灵气思维、少年的纯净语言,干净透明。文字、情节跟故事都像少年的脸,长着一层茸毛。看《我的原野盛宴》,羡慕书中的那个原野与少年,怀念少年在野地里的时光。如今,我们离原野、与野物越来越远了。现在几乎忘了如何与野草,与蚂蚁、蜗牛、刺猬等相处。五十年后若是人间闹饥荒——那一定是人没管好自己的地盘,气得野物也撒手不管了——但愿不会出现如此不堪的世道。不过,作为人,得提早转身,复归于婴儿,接续从前跟身边看得见、看不见的一草一木一鸟一虫乃至各种精灵鬼怪好好相处的民间传统,平和地过日子,这样万一遇到不平的世道,那些非人的邻居也许会伸手拉人一把。
其他文献
陈艳群  这老兄,千里迢迢由北京飞来长沙,仅停留四小时,只为与多年未见的唐喝上两杯。那晚他喝下去的烈酒比說出来的话还要多得多,酒足饭饱话仍没说够,便轻飘飘地上了出租车,又糊里糊涂地上了飞机,摇摇晃晃,但准确无误返回了北京。  他就是翟墨,一位在信念、帆船和酒精的忠实呵护下,独自乘惊涛骇浪,顶烈日骄阳,披星戴月地绕地球航行了整整一圈的山东汉子。  2008年5月,翟墨独自驾驶一艘无动力帆船“日照”号
期刊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这是《全唐诗》中收录的一首著名民歌,以寥寥数语描绘出著名将领哥舒翰的威武形象和赫赫战功,清朝诗人沈德潜很推崇这首诗简洁自然的朴素美,说它“与《敕勒歌》同是天籁,不可以工拙求之”。其实,当时歌颂哥舒翰除了这首歌的作者“西鄙人”(广袤西部的老百姓),还有不少著名诗人如李白、杜甫、高适、储光羲等等,李白更是认为名将卫青与他相比都黯然失色。但是这位“
期刊
山东高密,浙江嘉兴,河南延津,哈尔滨北极村,陕西关中……当这一连串的地理坐标排列于纸面,熟悉中国当代文学的你,一定会在瞬间唤醒自己那顽固的文学经验。你也许还会多少产生出一些没来由的欣喜与骄傲,因为你知道,这宛如标记在地图册上的一块块物理区域,实际上,指向着一个个明确的文学英雄——莫言,余华,刘震云,迟子建,陈忠实……  于是,一部当代中国文学史,几可绘制成一本地图册。当我们的大作家们几乎全部站在故
期刊
棋 道  父亲是村里公认的棋王。打我记事起,农闲之余总有人找父亲对弈。无论对方棋艺如何,父亲总是认真对待,经常让对方乘兴而来,连输数盘之后败兴而去。母亲有时候会劝父亲:“你就不能让着人家一点?赢了不当吃不当喝的,你这么不给人家面子,看以后谁还理你。”父亲总是笑而不语。事实上找父亲下棋的人并没有因为他的不留情面而减少,反而越来越多。  我当时也不懂谁胜谁负,只知道父亲下棋不愿意被人打扰。我就故意趁他
期刊
最近,心情稍稍有些失落,不为别的,我所居住的小区大面积整治,施工人员将楼下的一丛晚饭花全部铲除了。原本每日里上下班都能与它们见面的,老朋友一般。有的时候,我去幼儿园接两个小宝宝,会特意给两个小家伙指一指绿岛里生长颇为旺盛的晚饭花,告诉他们,这叫晚饭花。“爹爹,爹爹,为什么叫晚饭花呢?”两个小家伙异口同声地问。“爹爹”一称,为当地方言,与爷爷同义。“自然是到了要吃晚饭时,花开得最好,才叫晚饭花。”我
期刊
或许,我们是最后一代有保存手稿习惯的读书/写书人。经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轰轰烈烈的“换笔”运动,还会有个别人坚持用毛笔或钢笔撰写文章或著作,但绝大部分写作者,我相信都改用电脑了。年轻一辈除了考试答卷以及填表签名时手写,其他场合,已完全脱离了笔墨纸砚。  我第一次购买个人电脑是1993年7月,书写习惯很快便改弦易辙了,除了个别短文,已不再有真正意义上的手稿。记得当初北京大学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曾规定晋
期刊
一  哥本哈根冬日的早晨,天色依然很暗。  在酒店十层用早餐时,室内灯火通明,窗外却漆黑一片。用餐的人三三两两,愉快而亲密地交谈,如暗夜的知己。从遥远的幽暗中看这人影憧憧的仿佛午夜的早餐,不知何等感受。  我的心却去了那幽暗中。那里有一个小小的人鱼招引着我。  尽快吃了早餐,趁着蒙蒙的白光,出门,左拐,前行。  街上人迹寥寥,一切都为时尚早。  把自己丢失给石头与水泥的建筑丛林,迷失在河边的清冷的
期刊
一系列与国际中文教育和孔子学院有关的评论文章,特别是《孔子学院何去何从?》发表以后,不少读者、国际中文教师和本行业相关人士对孔子学院的未来表示担忧,加上近来常有“关闭”孔子学院的消息传来,有不少人认为孔子学院将不复存在了。  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孔子学院,从最初建立就有很多人不理解甚至误解,这类不理解和误解分各种层面。比如,有不少人将孔子学院与孔子书院等同,将孔子课堂与孔子学堂等同,还有人认为
期刊
李浩教授结集近年所撰有关唐代石刻研究论文十多篇,颜曰《摩石录》,将由联经出版公司出版,嘱我为序,不敢辞,谨述初读感受,与读者分享。  近年与李浩教授来往频繁,他主办会议我多曾参加,我这边的事情也不免叨扰于他,有这样的机缘,本书中半数文章,先前就曾阅读,时有所获。比如李百药墓志,即从他这里初见,我恰在编订唐诗,李百药为初唐名家,立即据以增写小传,补充事迹。再如回纥公主墓志与双语之安优婆姨墓志,我难以
期刊
阿拉伯和中華民族都是伟大的民族,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悠久的历史。阿拉伯和中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埃及和中国,构成四大文明古国的“半壁江山”,尼罗河和黄河孕育了埃及和中国优秀而古老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学在埃及和阿拉伯世界的传播历史悠久。埃及学者对中国文学进行大量的翻译及研究,进而促进了中国文学在阿拉伯世界的传播,加强了中阿文化的交流。在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最早开展中国文学介绍和研究,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