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心里藏着忧郁无限,月牙泉是否依然;如今每个地方都在改变,她是否也换了容颜。”歌手田震在《月牙泉》中这样唱道。
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是:近几十年以来,月牙泉水位大幅度下降,水域面积不断缩小,直接导致自然环境和旅游环境的恶化。月牙泉所在景区主管部门负责人范存为此忧心忡忡:“在咱们这一代人手里,千万不能让月牙泉干枯了。”
有这种忧虑的也不仅是范存本人。为拯救月牙泉,当地政府四年前启动了回灌补水应急工程。记者日前获悉,经过不断的“输液”补水,今年春季月牙泉水位比去年同期升高了6厘米左右。
“输液”补水是为拯救月牙泉争取时间,有关专家建议.遏制月牙泉水环境恶化,恢复其水位,拯救这一独特的风景名胜还需要动“大手术”。
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地处甘肃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敦煌是闻名遐迩的旅游城市。如果说莫高窟、西千佛洞、阳关等名胜彰显了这座城市人文遗迹的厚重,那么形状酷似一弯新月的月牙泉则堪称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月牙泉在甘肃敦煌市区以南约5公里。月牙泉与周围的鸣沙山,泉光、山色相映成趣,构成举世闻名的“沙漠奇观”,真可谓“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1994年,鸣沙山、月牙泉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有关月牙泉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东汉时期的辛氏《三秦记》:“河西有沙角山……又山之阳有一泉,云是沙井,绵历千古,沙不填之。”沙角山对应着如今的鸣沙山,沙井则是月牙泉的古名。
敦煌春、夏、冬三季多风,小风扬尘起土,大风则飞砂走石。月牙泉四面被鸣沙山环抱,流沙与泉之间仅有数十米。但鸣沙山和月牙泉“山泉共处,沙水共生”,千百年来的流沙并没有将泉水掩埋。
关于月牙泉的成因,有神话般的传说,也有科学的推论。一种传说是,汉武帝时贰师将军李广利征伐大宛国,大军行至鸣沙山下,天气燥热兵马酷渴,李广利掌剑刺山,精诚所至,感动了观音菩萨,观音将手中的净瓶向下抖动了几下,于是像银豆似的水珠倾刻而下,汇在一起,从此便形成了月牙泉。另一种传说称,月牙泉是古雷音庙前的一碗圣水变成的。
研究地质的学者则大多认为,月牙泉本是古党河的一段河道,若干万年前,古党河改道从鸣沙山南麓流过,此后河道又发生迁移,原来的古河道大部分被埋没,仅月牙泉一段残留下来。由于地下潜流在此出露,形成了众多泉眼,聚集成湖。月牙泉不断得到地下潜流的补给,因而得以不枯不竭。
水环境恶化:月牙泉之痛
调查资料显示:月牙泉水位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总下降幅度为9到10米,最大水深由10米左右降至0.9米左右,年均下降速度也由十几厘米逐渐增至三十多厘米。
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管理处资料记载,1987年到1997年10年间,月牙泉水域面积由13.5亩(折合约9000平方米)减少到8.5亩(折合约5667平方米),最大水深由4.2米下降到2.0米。10年内泉水面积每年平均缩小0.5亩,周长年平均减少10.5米,水深每年平均下降0.22米。1998年6月25日的实测数据表明,月牙泉当时的最大水深仅有1.2米。
鸣沙山月牙泉管理处主任范存介绍,目前月牙泉水域面积在6000平方米左右(约9亩),这是经过1986年和1999年两次掏沙清淤,后来又采取回灌补水才得以维持住的。2001年初月牙泉解冻后水位急剧下降,泉中间出现几十平方米的沙底,形成一块“小岛”,使月牙泉的声誉大打折扣。敦煌市政府随后决定在周边回灌河水,以补充月牙泉水位。范存对记者说:“经过四年的回灌补水,每年引党河水50035.2方米才保住了月牙泉。尽管如此,根据测量泉水每年还在以15厘米左右的速度下降。”
记者日前在月牙泉南岸的鸣沙山边看到,由于上部土层缺水,这里的一些沙枣树已经死亡,残存的树枝在风中愈发荒凉。月牙泉处在敦煌绿洲的南部边缘地带,周围自然植被稀少,基本上呈现出半荒漠和荒漠化景观。一些专家担心,月牙泉水位的下降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还会加速风沙的发育进而造成周边生态环境的变化。
敦煌年均降水量在40毫米左右,蒸发量为2480多毫米。月牙泉处在这样极端干旱和强烈蒸发的气候条件下,尚能数千年不干涸,这一直是许多科学家热心探求的秘密。而近30多年来水环境的急剧恶化,又给人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水位下降的原因究竟何在?
大环境生态恶化的“缩影”
敦煌市副市长张平告诉记者“月牙泉近几十年来水位的急剧下降,是敦煌生态问题突出的集中表现。由于水资源短缺严重,敦煌生态环境在绿洲区局部得到治理的同时,总体上却在不断恶化。”据敦煌市有关部门统计,敦煌市目前自有水资源总量为3.8至3.9亿立方米,而实际每年消耗量6.6亿立方米,缺口为2亿多立方米。
1997年6月,敦煌市委托原地矿部兰州水文地质工程中心调查发现:月牙泉是在具备松散的地质结构、低洼的地形条件和较高的区域性地下水位等条件下形成的。泉水由过去数千年比较稳定的历史时期.逐渐向不稳定以至干涸方向发展,这种急剧变化主要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以后。
月牙泉水位之所以下降,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前者主要包括水面蒸发和风沙淤积,总体而言影响程度较小,不会造成水位短期内的大幅度下降。有关专家认为,人为因素才是导致水位下降最主要的原因,也是最直接的原因。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张明泉通过研究判断,月牙泉是敦煌盆地区域地下水的自然露头,接受区域内地下水补给,水位下降与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具备同步特征。张明泉认为,自上世纪60年代后期起,随着当地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盲目、过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尤其是超负荷开采地下水,导致月牙泉水位发生下降,泉水面发生萎缩,水环境逐渐退化。
在上世纪60年代前,发源于祁连山的党河为敦煌盆地提供了丰富补给。但1975年党河水库建成后河水被截入水库,下游河床从此长期断流,敦煌全境地下水补给锐减。有数据表明,1975年至2001年的26年间,敦煌地下水位共下降了10.77米,平均每年下降0.414米。范存对记者说:“月牙泉的遭遇是敦煌生态恶化的缩影,敦煌水位下降在月牙泉这里最明显。”
从“输液”维持到动“大手术”
对于目前的回灌补水,范存说:“这种应急措施起到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只能算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大环境内缺水的趋势得不到遏制。如果整个敦煌地区的地下水位回升了,月牙泉的水环境自然会好转”,他说。
要从根本上拯救月牙泉,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必须动“大手术”。张明泉认为,从长远来看,恢复敦煌盆地地下水原有的动态平衡,是治理月牙泉水位下降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维护敦煌生态平衡、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张明泉说:“要恢复月牙泉水位,敦煌首先必须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在此基础上,还要控制人口和灌溉面积的增长,推广沟灌、滴灌、管灌等节水灌溉方法。针对敦煌自身情况,应着重调整产业用水结构,减少农业用水,积极扶持低耗水、高产出的旅游产业。”此外,有关部门还应尽快进行跨流域调水可行性研究,以进一步缓解敦煌水资源短缺的局面。
据张平介绍,目前敦煌全市范围内“禁止开荒、禁止移民、禁止打井”,并加大了对滥垦乱开荒地、无序移民和非法开采地下水的查处和打击力度。敦煌市已计划发展高效节水农业,配套高新节水技术;逐步关闭部分农用机井,减少对地下水的抽取;并对城乡人畜饮水和生产经营性用水限量予以供给等。
在根本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措施中,敦煌市正积极申报从青海境内引水的“引哈济党”工程,以及争取疏勒河上游每年能够向敦煌定量放水。“引哈济党”工程凝聚了敦煌几代人的梦想,但一直未能实施。张平说:“甘肃民勤的沙漠化问题全国闻名,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敦煌缺水问题,民勤的今天可能就是敦煌的明天。”
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是:近几十年以来,月牙泉水位大幅度下降,水域面积不断缩小,直接导致自然环境和旅游环境的恶化。月牙泉所在景区主管部门负责人范存为此忧心忡忡:“在咱们这一代人手里,千万不能让月牙泉干枯了。”
有这种忧虑的也不仅是范存本人。为拯救月牙泉,当地政府四年前启动了回灌补水应急工程。记者日前获悉,经过不断的“输液”补水,今年春季月牙泉水位比去年同期升高了6厘米左右。
“输液”补水是为拯救月牙泉争取时间,有关专家建议.遏制月牙泉水环境恶化,恢复其水位,拯救这一独特的风景名胜还需要动“大手术”。
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地处甘肃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敦煌是闻名遐迩的旅游城市。如果说莫高窟、西千佛洞、阳关等名胜彰显了这座城市人文遗迹的厚重,那么形状酷似一弯新月的月牙泉则堪称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月牙泉在甘肃敦煌市区以南约5公里。月牙泉与周围的鸣沙山,泉光、山色相映成趣,构成举世闻名的“沙漠奇观”,真可谓“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1994年,鸣沙山、月牙泉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有关月牙泉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东汉时期的辛氏《三秦记》:“河西有沙角山……又山之阳有一泉,云是沙井,绵历千古,沙不填之。”沙角山对应着如今的鸣沙山,沙井则是月牙泉的古名。
敦煌春、夏、冬三季多风,小风扬尘起土,大风则飞砂走石。月牙泉四面被鸣沙山环抱,流沙与泉之间仅有数十米。但鸣沙山和月牙泉“山泉共处,沙水共生”,千百年来的流沙并没有将泉水掩埋。
关于月牙泉的成因,有神话般的传说,也有科学的推论。一种传说是,汉武帝时贰师将军李广利征伐大宛国,大军行至鸣沙山下,天气燥热兵马酷渴,李广利掌剑刺山,精诚所至,感动了观音菩萨,观音将手中的净瓶向下抖动了几下,于是像银豆似的水珠倾刻而下,汇在一起,从此便形成了月牙泉。另一种传说称,月牙泉是古雷音庙前的一碗圣水变成的。
研究地质的学者则大多认为,月牙泉本是古党河的一段河道,若干万年前,古党河改道从鸣沙山南麓流过,此后河道又发生迁移,原来的古河道大部分被埋没,仅月牙泉一段残留下来。由于地下潜流在此出露,形成了众多泉眼,聚集成湖。月牙泉不断得到地下潜流的补给,因而得以不枯不竭。
水环境恶化:月牙泉之痛
调查资料显示:月牙泉水位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总下降幅度为9到10米,最大水深由10米左右降至0.9米左右,年均下降速度也由十几厘米逐渐增至三十多厘米。
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管理处资料记载,1987年到1997年10年间,月牙泉水域面积由13.5亩(折合约9000平方米)减少到8.5亩(折合约5667平方米),最大水深由4.2米下降到2.0米。10年内泉水面积每年平均缩小0.5亩,周长年平均减少10.5米,水深每年平均下降0.22米。1998年6月25日的实测数据表明,月牙泉当时的最大水深仅有1.2米。
鸣沙山月牙泉管理处主任范存介绍,目前月牙泉水域面积在6000平方米左右(约9亩),这是经过1986年和1999年两次掏沙清淤,后来又采取回灌补水才得以维持住的。2001年初月牙泉解冻后水位急剧下降,泉中间出现几十平方米的沙底,形成一块“小岛”,使月牙泉的声誉大打折扣。敦煌市政府随后决定在周边回灌河水,以补充月牙泉水位。范存对记者说:“经过四年的回灌补水,每年引党河水50035.2方米才保住了月牙泉。尽管如此,根据测量泉水每年还在以15厘米左右的速度下降。”
记者日前在月牙泉南岸的鸣沙山边看到,由于上部土层缺水,这里的一些沙枣树已经死亡,残存的树枝在风中愈发荒凉。月牙泉处在敦煌绿洲的南部边缘地带,周围自然植被稀少,基本上呈现出半荒漠和荒漠化景观。一些专家担心,月牙泉水位的下降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还会加速风沙的发育进而造成周边生态环境的变化。
敦煌年均降水量在40毫米左右,蒸发量为2480多毫米。月牙泉处在这样极端干旱和强烈蒸发的气候条件下,尚能数千年不干涸,这一直是许多科学家热心探求的秘密。而近30多年来水环境的急剧恶化,又给人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水位下降的原因究竟何在?
大环境生态恶化的“缩影”
敦煌市副市长张平告诉记者“月牙泉近几十年来水位的急剧下降,是敦煌生态问题突出的集中表现。由于水资源短缺严重,敦煌生态环境在绿洲区局部得到治理的同时,总体上却在不断恶化。”据敦煌市有关部门统计,敦煌市目前自有水资源总量为3.8至3.9亿立方米,而实际每年消耗量6.6亿立方米,缺口为2亿多立方米。
1997年6月,敦煌市委托原地矿部兰州水文地质工程中心调查发现:月牙泉是在具备松散的地质结构、低洼的地形条件和较高的区域性地下水位等条件下形成的。泉水由过去数千年比较稳定的历史时期.逐渐向不稳定以至干涸方向发展,这种急剧变化主要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以后。
月牙泉水位之所以下降,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前者主要包括水面蒸发和风沙淤积,总体而言影响程度较小,不会造成水位短期内的大幅度下降。有关专家认为,人为因素才是导致水位下降最主要的原因,也是最直接的原因。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张明泉通过研究判断,月牙泉是敦煌盆地区域地下水的自然露头,接受区域内地下水补给,水位下降与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具备同步特征。张明泉认为,自上世纪60年代后期起,随着当地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盲目、过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尤其是超负荷开采地下水,导致月牙泉水位发生下降,泉水面发生萎缩,水环境逐渐退化。
在上世纪60年代前,发源于祁连山的党河为敦煌盆地提供了丰富补给。但1975年党河水库建成后河水被截入水库,下游河床从此长期断流,敦煌全境地下水补给锐减。有数据表明,1975年至2001年的26年间,敦煌地下水位共下降了10.77米,平均每年下降0.414米。范存对记者说:“月牙泉的遭遇是敦煌生态恶化的缩影,敦煌水位下降在月牙泉这里最明显。”
从“输液”维持到动“大手术”
对于目前的回灌补水,范存说:“这种应急措施起到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只能算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大环境内缺水的趋势得不到遏制。如果整个敦煌地区的地下水位回升了,月牙泉的水环境自然会好转”,他说。
要从根本上拯救月牙泉,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必须动“大手术”。张明泉认为,从长远来看,恢复敦煌盆地地下水原有的动态平衡,是治理月牙泉水位下降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维护敦煌生态平衡、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张明泉说:“要恢复月牙泉水位,敦煌首先必须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在此基础上,还要控制人口和灌溉面积的增长,推广沟灌、滴灌、管灌等节水灌溉方法。针对敦煌自身情况,应着重调整产业用水结构,减少农业用水,积极扶持低耗水、高产出的旅游产业。”此外,有关部门还应尽快进行跨流域调水可行性研究,以进一步缓解敦煌水资源短缺的局面。
据张平介绍,目前敦煌全市范围内“禁止开荒、禁止移民、禁止打井”,并加大了对滥垦乱开荒地、无序移民和非法开采地下水的查处和打击力度。敦煌市已计划发展高效节水农业,配套高新节水技术;逐步关闭部分农用机井,减少对地下水的抽取;并对城乡人畜饮水和生产经营性用水限量予以供给等。
在根本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措施中,敦煌市正积极申报从青海境内引水的“引哈济党”工程,以及争取疏勒河上游每年能够向敦煌定量放水。“引哈济党”工程凝聚了敦煌几代人的梦想,但一直未能实施。张平说:“甘肃民勤的沙漠化问题全国闻名,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敦煌缺水问题,民勤的今天可能就是敦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