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学子的戏剧盛会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anmi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11月26日,第五届中国校园戏剧节在上海圆满落幕。作为一个曾经有幸参加过这个戏剧节的初创工作、并实际参与过前几届运作的戏剧人,此时此刻,确实感慨良多。
  中国校园戏剧节,始创于2008年。在此之前,筹备工作也有两年之久。记得自首届起,该节便已落地上海。当时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文化艺术界联合会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相关领导十分重视,并给予了极为具体的关怀。创建这个戏剧节的初衷,是为了积极营造“向真、向美、向善、向上”的校园文化,正确引领、活跃校园生活,从而达到让戏剧更年轻、让校园更和谐、让青春更美丽的目的。
  其实,中国的校园戏剧,从它出现的那一天起,从来就不是一项单纯的自娱自乐活动。特别是自“五四”以来,在我国高等学府出现的新兴演剧活动,一直具有与民族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的鲜明特色。在近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学子,他们通过波澜壮阔的课余演剧活动,探访中外戏剧经典,反思中华历史留痕,深情关注国运民生,勇敢面对当下时弊,抒发了令人动容的家国情怀和生机勃发的青春斗志。
  应该说,中国校园戏剧节,正是在传承中国校园戏剧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将中华学子的戏剧活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自首届至今,时间已经八年,盛会已逾五届,可谓硕果累累,令人欣慰。纵观八年来举行的五届中国校园戏剧节,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这样几点:
  首先,是规模宏大,覆盖面广。
  确实,搭建这样一个为全国大学生展示、交流他们戏剧成果的平台,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这个平台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学子,几乎无一例外地参与了他们自己的戏剧盛会。而且,参与热情之高、参演剧目之多,也给我们留下了极深印象。记得首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举办期间,正值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之时,为此,戏剧节被迫分为两段举行。对于突然的变化,对于由此造成的种种困难,广大参演的学子们毫无怨言,仍然想尽办法攻难克艰,确保演出任务完满完成。港澳台地区的学子们因已先期抵达上海,他们一边为汶川地震受难同胞祈祷,一边出色地完成了剧目的演出;震区的学子们,更是以坚强的毅力和不挠的精神,克服了布景、道具等等条件的限制,以昂扬的姿态作了动人的舞台呈现!而上海的学子们,则热情地伸出了援手,为他们排忧解难,提供了无私的帮助。笔者作为一个亲历者,至今仍为这些感人的情景所动容。至于参演剧目的数量,更是有目共睹。每届校园戏剧节,都有近三十台剧目参演,连续五届,共有一百五十台左右的剧目,实为壮观!值得一提的是,在每届校园戏剧节中,既有专业艺术院校学生的作品,也有普通高校学生的作品。对于专业艺术院校的同学来说,参演无疑是对专业学习成果的一次检验和汇报;而对于广大普通高校的同学来说,参演的意义则不一般。虽然他们各自所学的专业都与戏剧无关,将来也不会从事戏剧工作,但他们这段和戏剧亲蜜接触的经历,则肯定会影响着他们的未来,作用于他们的人生。
  其次,是题材涉及面广,样式丰富多彩。
  戏剧,是生活的映照。从当代中华学子创演的戏剧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特别是为他们所熟悉的校园生活,在参演剧目中占据了较大的比例。仅以首届校园戏剧节为例,反映校园生活的参演剧目便已达到了半数。笔者清晰地记得,从解放军理工大学的《青春的红肩章》到复旦大学的《托起明天的太阳》,从北京大学的《一流大学从澡堂抓起》,到漳州师范的《同桌的你》、山东艺术学院的《校园回旋曲》等,都是从各自不同的视角,生动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当然,他们的生活触角并不止于校园,作为社会人,他们还将自己的视野拓展到当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密切关注社会转型、社会变革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新矛盾和新变化,于是,我们在校园戏剧节的舞台上,又看到了像《小巷总理》这样一批讴歌当代社会新人新事的作品,充分显示了年轻学子关注国运民生的赤子之心。此外,对于中外戏剧经典的演绎,也占了一定比重。令人可喜的是,对戏剧经典进行青春演绎的,不仅有专业艺术院校的同学,也有普通高校的同学,他们的演绎,既是传承,又有创新,是当代学子对于经典的一种青春解读。
  至于舞台呈现的样式,则洋溢着一种刻意求新、勇于探索、不拘一格的青春气息。放眼这百余台剧目,既有话剧、音乐剧,也有京剧和地方戏曲;既有舞剧,也有肢体剧;既有正剧,也有悲、喜剧;既有制作恢宏的大戏,也有短小精悍的短剧。而且,在艺术理念、艺术呈现上的追求,也是神采各异,色彩斑斓!这里,笔者还要强调的是:所有的参演剧目,尽管题材、体裁、风格样式各异,但都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都涌动着当代学子的豪情壮志。可以说,每一场演出,既是艺术才华的展示,又是青春理想的放飞!
  同时,这是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一块播种戏剧未来的园地。
  从该节创办之初,主、承办方就没有仅仅将其作为一个单纯的会演,而是在整个戏剧节期间,贯串了交流和互动,从而使台上台下、场内场外产生了更为广泛、更为深入的联动效应。
  从最初的发放观众意见征询表,到本届的演出结束后的“演后谈”,将台上台下的互动不断引向深入。而在一至五届始终坚持的戏剧大师、优秀戏剧工作者的论坛,则在场外和广大学子共同探讨戏剧与生活、戏剧与人生的关系,引领他们一起寻觅戏剧的真谛。在本届举办的《校园戏剧发展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代表与戏剧专家们,则对校园戏剧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各抒己见,既有经验的交流,也有观点的碰撞,起到了互为启迪、达成共识、携手前行的积极作用。
  八年来,这样的交流、互动活动举办了数十次,参与的专家、学者也有数十位,至于参与的学子更是难计其数。可以说,每举办一次校园戏剧节,就好似开垦了一块为戏剧播种未来的园地,为未来的戏剧专门家和广大的戏剧观众群做了播种、培育的工作。这意义不言而喻。所以,校园戏剧节的舞台,不仅使广大参演的学子得到了锻炼,也使更多台下的学子受到了戏剧教育,加深了他们对于戏剧的认识和理解。这里笔者还必须提及的,是在每届校园戏剧节中都付出了辛劳的一支支学生志愿者的队伍。他们担负着接待各地团队和整个的服务工作,这其实对他们也是一种锻炼,对他们将来踏上社会、服务社会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生动活泼的校园戏剧活动,既是活跃校园生活的良好方式,亦是提升广大学子道德情操和青春理想的重要载体;积极推进校园戏剧活动的发展,是教育部门和专业戏剧人士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应该也必须为中国校园戏剧节点赞!
  我们由衷地希望:让戏剧更年轻,让校园更和谐,让青春更美丽!
其他文献
日前,纪念茅盾诞辰120周年暨抵沪100周年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中共四大纪念馆举行。2016年是中国著名作家茅盾诞辰120周年、抵沪100周年,为缅怀这位中国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当天,全国各地及海外茅盾文学研究专家、茅盾的长孙沈韦宁等亲属纷纷来到了茅盾生前在上海生活和工作过的“主要阵地”——虹口。在这里,茅盾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并以“茅盾”为笔名创作了小说《幻灭》,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茅盾
期刊
由上海文联、上海美协、上海海派艺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海上记忆”百年经典100连环画工程创作座谈会日前在上海市文联召开。业内专家及美协中国画高研班创作骨干3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上,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陈琪介绍了“海上记忆”百年经典故事100部连环画创作的基本情况。他谈到,此项工程作为美术创作重点工程,旨在表现近代上海的百年历史,美协将以三至五年时间,从题材选择、文字编写、绘画创作及今后的印刷出版等一
期刊
解放日报刊文说,这段时间,全世界人气最旺的城市便是里约了。不仅仅有奥运会的热度,身在里约,你还会感受到浓浓的文化味儿。里约拥有诸多国家级文物遗产,但因保存方式、传播方式不佳也曾被嘲笑为“艺术洼地”。近几十年来,经过文化改造,里约重新回归成为了拉美地区新的文化中心。  2012年,里约热内卢市作为一个整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成为第一个被授予这一名号的城市。里约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
期刊
上海的广播诞生在上世纪20年代,上海的电视是在1958年开播的。广播电视辉煌过,曾经一家独大。如今回忆起那些逝去的日月,心中不免有点五味杂陈的感觉。  无线电(收音机)的记忆  记得小辰光,姆妈烧晚饭辰光,我照例会到邮电局门口排队,替爹爹买《新民晚报》。吃过晚饭,一家人传看晚报,聊聊夜报上刊登的新鲜事,其乐融融。那辰光传递信息基本上靠的是报纸。弄堂口的阅报栏前,常常聚满读报人。虽然在上海无线电(老
期刊
毫无疑问,龚天鹏就是那种活在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打开他的“百度百科”,那一整页光彩夺目的履历中的任何一条,单独抽出来都足以让一个“琴童”被称为“神童”,但他一个人都占全了——1992年生于南京,自幼便显现出极高的音乐天赋,1岁后能哼唱所听之旋律,2岁多便拥有绝对音高的听力并能准确地识别三和弦;5岁开始正式学琴,师从钢琴教育家叶惠芳教授;8岁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师从王建中与巢志珏教授;9岁时参
期刊
光明日报刊文说,与中国蓬勃发展的体育事业相比,国产体育电影的发展却在艺术和商业两个层面均未形成气候。国产体育电影总量欠奉,佳作稀缺,类型不成熟,能够留得下、记得住的经典体育电影寥寥无几。问题何在?  体育精神包含更快、更高、更强的运动哲学,以及团结、协作、平等、进取、包容的价值理念。凡是被观众铭记的体育电影,都对体育精神有独到深刻的理解。比如《烈火战车》《一球成名》《点球成金》等电影用传奇故事和魅
期刊
最近,“文艺会堂”在报纸和电视上结结实实亮了一回相,牵她亮相的因由是某部荒诞悲喜剧在这儿首次商演。剧是好剧,倒也够不上现象级佳剧,之所以把两件事绑在一块说,乃是用心良苦的“策划”:用“首次商演”说事,让暌违已久而名声巨大的“文艺会堂”重新进入人们视野,用四两拨千斤的手法,撬动两项事关重要的功能。  第一项是恢复“上海文艺家浪漫左岸”的功能。所谓“浪漫左岸”的比喻取自巴黎,塞纳河的左岸因为活跃其间的
期刊
他,14岁的青涩少年,1948年走进电影厂,是伴随着共和国成长的第一代电影人。  大多数观众虽无缘与他谋面,但他的名字总是出现在影视剧的字幕上,难以计数。  他就是著名影视拟音师钱守一先生。在逾半个多世纪的职业生涯中,他先后为诸多译制片、故事片、美术片、科教片和电视剧拟音。每部片子不论长短,钱先生都全力以赴,精心制作,因而屡屡获得导演和观众的好评。经他拟音的影片《城南旧事》《大桥下面》《雷雨》《流
期刊
今年11月21日,是谢晋导演诞辰93周年纪念日,是日,我敬写了幅挽联:“艺术中燃烧灵魂,影坛上堪称泰斗。——长歌谢晋导演”,谨此表达我对谢晋导演的缅怀!  谢导的笑声极具感染力,因耳背,他的嗓门永远比周围的人高出几个调门,老远就能听到他的阔谈高论。  他是前辈,见面从不叫我名字,永远是亲昵地喊我“疯子”。那年在我为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导演兼主演的电视连续剧《礼仪小姐出租公司》的开机仪式上,谢导
期刊
作家、文艺评论家沈鸿鑫先生继《海派戏剧研究的时代印记——沈鸿鑫戏剧论集》和《海上曲艺研究的历史帆影——沈鸿鑫曲艺论集》之后,最近又出版了《文化审美研究的海派情怀——沈鸿鑫艺文论集》这部90余万字的宏著。三部著作从戏剧、曲艺和文化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共同描绘和探究了近两百年来海派文化的精神面貌及其发展规律。由于三部著作的书名里都有一个“海”字,作者戏称为“三海经”,三本大作凝聚着“工匠精神”。日前,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