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在青岛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aimin1430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字友三、友山,1899年11月24日诞生于湖北省浠水县巴河镇一个书香门第。
  闻一多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爱国诗人、文史学者、民主战士。其诗集《红烛》与《死水》,在“五四”以后的中国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闻一多愤怒揭露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作“最后一次讲演”,惨遭国民党特务杀害,以身殉难,年仅48岁。
  1949年8月,毛泽东写道:“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别了,司徒雷登》)
  在闻一多短暂的生命里,曾有一段珍贵的岁月是在青岛度过的,在闻一多的生平史上占着光辉的一页。
  来到海浪碧绿的地方
  1930年夏,闻一多正在上海编辑《新月》杂志,老朋友杨金甫(振声)来了。杨的使命是敦请闻一多参与筹建中的国立青岛大学(山东大学前身)。杨金甫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任青岛大学校长,而闻一多被聘任为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0年秋,闻一多举家由沪北上,来到青岛。在国文系里,闻一多又罗致了不少人才,诸如方令孺、游国恩、丁山、姜叔明等。
  国立青岛大学设立在鱼山路一片丘陵之上。这里绿树掩映,楼房错落,红瓦蓝天碧海,连成一片,充满诗情画意。教师宿舍离开教学区,上课时需穿过一道曲折的山径,此时闻一多与他的同事们大都人手一杖,一路拨草惊蛇,遂为一时之尚。
  闻一多初到青岛,在大学路赁屋而居,住学校斜对面。因楼下一层光线颇暗,不久便移居汇泉。这里是离海水浴场不远的一栋小楼,出门即是沙滩。夜间听潮水一进一退的响声,有时不能入寐,心潮起伏。
  翌年,1931年暑期,闻一多将妻子及孩子们送回湖北家乡,然后自己搬进了位于学校东北方的第八校舍,这是一座二层小楼(今“一多楼”),迎面一座山,曰“坟山”,夏夜草长,时有“鬼火”明灭。闻一多住楼上,有里外两间,楼下住着游国恩教授。游国恩系先秦文学研究专家,两人时常聚谈,切磋《诗经》、《楚辞》,相得益彰。
  闻一多是爱海的。他在《死水》里写道:“我爱青松和大海”;他在散文《青岛》里则描述着:“黄昏时潮水一卷一卷来,在沙滩上飞转,溅起白浪花……天空中海鸥逐向渔舟飞……”他给学生们讲第一堂写作课时,出的作文题目就是《海》。
  闻一多讲授的课程,选题较广,涵盖《名著选读》、《中国文学史》、《唐诗》、《英国诗歌》等。他教课备课充分,考订翔实,深入浅出,富有创见,颇受学生欢迎。讲唐诗,他特别推崇杜甫和孟郊;讲英国和欧洲诗人,则对于雪莱、拜伦、华兹华斯、勃朗宁等有独到的研究,学生受之,获益匪浅。
  “何妨一下楼”
  闻一多离开上海,来至青岛,最大的欣慰是,有幸远离了大城市的纷扰与喧嚣,终于找到了一块环境清幽,适宜沉潜于学术研究的乐土。他给自己立下一条研究工作的原则:“不管好坏,都要弄个明白,寻个究竟”,如是,不畏艰苦,矢志“钻入故纸堆中”,他写道:“我始终没有忘记除了我们的今天外,还有那两千年的昨天。”他的研究工作,由中国古典文学入手,尤钟情于唐诗。他的治学方法,仍遵循从最基本的功夫做起,将摘录的诗篇与研究的心得和发现,用蝇头小字工工整整地抄录在大方本子上,抄了一本又一本,决不放过任何一条线索。
  闻一多非常重视资料的积累和运用。在他的书斋里,各种图书琳琅满目,汗牛充栋。放眼望去,书桌上、床铺上、地板上,全是书。一旦客人来访,只有一把老树根雕成的太师椅子,但此椅子上早已放满了一摞摞的图书资料。客人进入,需先挪开那些书籍,方有容人之地。
  在闻一多的书案上,有8个字的座右铭:“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是他写在《红烛》里的警句,借以激励自己在学术研究上,义无反顾地向上攀登。他惜时如金,绝不浪费一分一秒。他喜欢大海,但从未抽出余暇到栈桥游历或到海滨观光。脚上的布鞋破了,但他向来将至市内购物视为畏途,无奈只好请他的厨师帮忙代他去买。
  1931年秋,闻一多开始起草编撰《唐代诗人列传》,并同时进行关于《诗经》的研究。他决心要把这部震烁古今中外的诗歌总集彻底地整理一下,从浩如烟海的典籍史料中,去芜存精。他日以继夜,废寝忘食,很少下楼,于是同事戏谑:“闻先生何妨一下楼呢?”
  春华秋实。闻一多在青岛期间,先后完成了《说杜丛钞》、《全唐诗人小传》、《唐文学年志》及《匡斋尺牍》(《诗经》研究)等。这些研究成果获得学术界的广泛好评,郭沫若称赞说:“他那眼光的犀利,考察的赅博,立说的新颖而翔实,不仅是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的。”
  培育弟子臧克家
  在青岛大学,闻一多最喜欢的学生是臧克家。
  1930年暑假前,臧克家就读于青岛大学英文系。由于英语基础薄弱,又加对于中国文学的特别钟爱,臧克家提出转读国文系的请求。凑巧,当时要求转系的学生较多,恐难如愿,臧克家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拜见闻一多。当闻一多问明臧克家的姓名后,即爽快地说:“你转过来吧,你写的《杂感》我看过了,写得很好!”原来此《杂感》乃臧克家入学考试时的作文答卷,由闻一多负责批阅判分,当读到以下语句时,他眼睛为之一亮:“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就沉入了无底的苦海。”闻一多反复地吟味着,感觉臧克家这个年轻人笔锋里藏着一种异乎寻常的精魂,他思忖发现了一位诗才,于是朱笔一挥,给了臧克家一个最高分,这就是传颂一时的“臧克家两句半‘杂感’获得98分”的美谈。
  此后,臧克家成为闻一多书房中最常光顾的学生,乃至诗友。闻一多的诗集《死水》出版问世,臧克家倾心阅读,将集内的诗一首首都背诵下来;此时,闻一多写了一本《杜甫交游录》,臧克家是第一位读者。臧克家每有诗作,总是向闻一多求教,诗意大进。闻一多很赞赏臧克家的才情。有一次,当他看到臧克家在《炭鬼》一诗里把挖炭夫的眼睛比作“像两个月亮在天上闪烁”时,便兴奋地从书架上取出一部诗集,一边指着说:“你看美国诗人把炭夫额上的电灯比作太阳呢,艺术构思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啊!”   臧克家初期的诗作,由闻一多热心推荐至《新月》发表,并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暑假里,臧克家返归故里诸城,每有诗成,辄寄闻一多,然后静待先生批语的到来。其中有《神女》一首,有个句子“记忆从头一齐亮起”,臧克家自己觉得颇为得意,正觅知音,闻一多批阅诗稿的复信来到了,果然,在这句诗旁边,闻一多画了双层红圈,给予肯定,臧克家发出了会心的微笑。
  臧克家的诗问世多了,要出版诗集《烙印》,闻一多帮助精选篇目,又写了序言,还在经济上予以资助。这使臧克家由衷感激,终生不忘。
  “我是中国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有恃无恐。一日,一个青岛大学的学生在海滨遭到日本浪人(流氓坏人)的凶殴,竟被打得遍体鳞伤,反动派的警察局不仅不保护自己的人民,反而向日本凶手赔礼道歉,还要扣押学生,一面又指责校方对学生放纵云云。消息传来,闻一多正在讲堂上授课,闻之怒火中烧,愤懑至极,旋即抛掉手中书本,仰天高呼:“中国!中国!难道你真的亡国了吗?”他立马去找校长,强烈要求反动政府放回学生。闻一多这一正义的爱国举动,莘莘学子深为感动,个个义愤填膺,学校沸腾起来。反动当局惟恐事态扩大,只好把学生放了回来。
  闻一多在青岛的年代,正值日寇步步入侵中国,列强不断觊觎中国之时,但他面对强大的敌人毫不示弱,相反地,他以民族的自尊心,向世界展示着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矢信矢忠的英雄形象和情怀。闻一多在《我是中国人》里吟道:
  我是中国人,我是支那人,我是黄帝的神明血胤;
  我是地球上最高处来的,
  帕米尔便是我的原籍。
  ……
  我心头充满戈壁的沉默,
  脸上有黄河波涛的颜色,
  泰山的石霤滴成我的忍耐,
  峥嵘的剑阁撑出我的胸怀。我没有睡觉!我没有睡觉!
  我心中的灵火还在燃烧;
  我的火焰他越烧越燃,
  我为我的祖国烧得发颤。
  ……
  1932年夏,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他的母校——北京清华大学任教。为纪念闻一多在青岛的这段珍贵的岁月,1950年山东大学将校内的闻一多故居命名为“一多楼”。1984年,青岛海洋大学又在楼前建了花坛,中间立了石碑,上有闻一多塑像。碑文由他当年的学生、著名诗人臧克家撰著并书写,内称:“杰出的诗人、学者、人民英烈闻一多先生,1930年受聘于国立青岛大学……瞻望旧居,回忆先生当年居于斯工作于斯,怀念之情,曷可遏止?立庭院以石,以为永念。俾来瞻仰之中外人士,缅怀先生高风亮节而有所取法焉。”
其他文献
陈省身(1911—2004),被国际数学界誉为“微分几何之父”。早在20世纪40年代,陈省身结合微分几何与拓扑学的方法,完成了两项划时代的重要工作:“高斯-邦尼-陈定理”(Guass-Bonnet-Chern定理)和“Hermitian流形的示性类理论”,为大范围微分几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工具。在他的数学生涯中,几经抉择,努力攀登,终成辉煌,在整体微分几何的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影响了整个数学的发展。
期刊
1950年初,广西上林县人民政府接到周恩来总理的一封信,信的内容是代为查找一位名叫周可传的人,并请周可传“见信即到中央”。周可传究竟是何人?周恩来总理为什么对他念念不忘,要寻找他的下落,并邀请他去中央呢?  留日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11年5月,周可传出生于广西上林县巷贤乡大山村一个书香世家。曾祖父周建勋,清朝举人;祖父周昌歧是贡生;父亲周宗燮,民国师范学生,是一位乡贤。周可传家中有兄弟妹6人
期刊
1928年5月3日,侵华日军借保护侨民为由悍然侵占济南,大肆屠杀我无辜军民和外交人员,打死6123人,打伤中国军民1700多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即“五三惨案”。  “五三惨案”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战地政务委员兼外交处主任蔡公时奉命赴济南与日方交涉,面对强行进入交涉公署的日军,蔡公时为维护民族正义慷慨陈辞,据理力争,用日语斥责日军暴行。最后,被日军割去耳鼻挖去双眼舌头,与16位随员一
期刊
东征战役全面展开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在陕甘根据地的局面初步稳定下来以后,中共中央于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在陕北瓦窑堡镇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路线问题。会议决定当下时期红军的军事部署和作战行动应确定地放在“打通抗日路线”与“巩固、扩大现有苏区”这个基点上。具体步骤是:把红军行动与苏区发展的主要方向,放在东边的山西和北边的绥远等省,提出了
期刊
1948年5月,中共中央从延安迁至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国民党北平最高军事长官傅作义趁中共中央总部立足未稳,制定了一个偷袭西柏坡的“霹雳作战计划”,准备对西柏坡发起“闪电式”进攻,企图一举摧毁共产党首脑机关,共产党一旦群龙无首自然不战自溃。这就是傅作义所谓“黑虎掏心”、“一剑封喉”的绝杀术。但傅作义的如意算盘打错了,此时的北平城内到处有共产党的眼线,就连傅作义的女儿傅冬菊,也是中共秘密安插在傅作义身边
期刊
叶卡捷琳娜二世(1729—1796),俄罗斯帝国女沙皇,一译喀德琳二世。1729年4月21日出生于普鲁士王国的奥得河畔什切青城,是北德意志一公爵之女,原名索非亚·奥古斯特。1745年8月与沙皇彼得三世结婚,改名为叶卡捷琳娜·阿历克赛耶芙娜。1762年6月28日在近卫军的支持下发动宫廷政变,废彼得三世自立。1763年改组中央政权,高度集中沙皇专制权力,大力发展军备和扩张,使俄罗斯跨进了世界列强行列。
期刊
我的祖屋与胡适的妻子江冬秀之故居——安徽省旌德县江村,距离不过十华里。抗日战争期间,我母亲在江村读中学,曾接触过江冬秀的家人,事后她告诉过我许多关于“胡、江”的婚缘轶事;最近,我回乡探亲,有机会听到本家叔伯叙述胡适与江冬秀夫妇的故事,闲暇之时还到了县里的有关部门,查阅一些胡适的相关资料,并有幸参观江村文史室,看到、听到乡亲们对胡适夫妇抗战期间“不辱使命、持节宣威”的评价,不禁睹物思人,尤其对胡适夫
期刊
在解放战争及新中国成立初期,被逮捕的国民党战犯,大部分是在战场上被解放军俘虏、由各部队所属的解放军官教导团(训练团)管理的,另有一部分是由地方公安部门逮捕、关押在公安系统的拘留所或监狱里。为了统一管理和加速战犯的改造,原由部队管理的国民党战犯,于1955年底前全部移交公安机关管理。  1956年3月14日,二届全国政协专门召开常委会议讨论和研究了如何处理在押的国内战犯问题。会上,全国政协主席周恩来
期刊
艰苦坚持  1935年早春时节,江西井冈山上的丛林枝头又泛起一层新绿,那嫣红的杜鹃和洁白的木兰,在习习春风中竞相怒放。这天,曙色初露,一株高大的青松下,立着一位中年军人,身材魁伟、气宇轩昂。他刚刚打完南路武当拳,又做了几次深呼吸,只觉筋骨舒畅,神清气爽,驰目远眺,放眼五哨。这时“登登登”,一个二十出头的青年人快步跑上前来报告道:“陈司令,部队给养日趋困难,昨天夜里奉命下山去搞武器弹药、油盐粮食的同
期刊
今年,广西政协建立广西政协文史馆并设立永久性的大型综合性展览——广西政协发展历程展,我作为总审稿人,对于每一个部分的重要人物,都作了深入研究。历程展的第八单元是尾厅,其中展出了广西籍的杰出政协委员、中国语言学大师王力。说到王力先生,从读小学开始,我就很崇拜这位自强不息、学贯古今、汇通中外的语言大师。为筹建展览,收集王力先生的文献、资料、证书和照片,2013年12月,我于北京出差之际,专程到了北京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