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理念下音乐教师角色的转变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go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新课标”,尽快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音乐教师要转变角色:变为“引导者”,和学生“平等相交”,变“技巧性传授”为“艺术性指导”。
  [关键词]新课程 音乐 教师 角色转变
  
  2002年,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正式颁布实施,吹响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号角,为中国教育增添了浓重的一笔,为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新课标本着“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内涵,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其中,《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则以“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化文化、完善评价机制”为基本理念。与传统音乐教育相比,“新课标”无论是从音乐教育的理念还是在教材的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均作了全方位的改革。这对于已习惯了传统音乐课教学的广大音乐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标”,尽快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将关系到“新课标”实施的成败。对此,笔者想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领会新课标的理念,转变音乐教学观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教育行为,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任何教育行为的实施,都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基础上。
  人类需要音乐,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音乐。按理,大多数学生应该是喜爱音乐的,事实也的确如此。然而,多年来我们的音乐教育却屡屡遭到学生的排斥,“学生们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屡屡出现,甚至到了让学生觉得“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的地步。有学生这样说:“一提到上音乐课,我就头痛。因为一上音乐课,就有无数个我根本不认识的音符迎面扑来,令我招架不住。更可怕的是,老师竟然让我全都记下来。这怎么可能呢?我又不是音乐天才,这么多的‘哆来咪’,看到都害怕,让我背下来,简直是谋杀……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类似的现象比比皆是,不得不令我们深思。的确,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课内容单一、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求;教法死板、与音乐艺术的本质背道而驰。我们更多地注重音乐技能、技法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的审美特性;更多地关注教师本人的情感体验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音乐情感……这使得我们的音乐课文不文、理不理,在某种意义上等于抹杀了学生作为有着相对独立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及情感体验、审美观念的个体的感受和创造欲望。
  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的教育。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个性的发展,以达到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假如我们能够将我们的教学建立在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念上,通过教学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并以此为切入口,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定意义上创造生活,培养一种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因素,更加注重对“人”的培养,还音乐以“音乐艺术”的本来面目,展现给学生一个较为宽松的、和谐的、动态的、充满了美感与浓厚人情味的音乐学习的空间,我想,学生们是会在教师的引领下步入音乐艺术的美妙殿堂的,“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局面是会得到扭转的。也只有如此,音乐教育才能够肩负起“培养人”的神圣使命。
  二、教学实践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观念的转变需附着于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操作之上。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角色的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
  1、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变“指挥棒”为“引导者”
  音乐艺术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由于年龄特征、个性差异、知识层次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们对音乐的喜好千差万别。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将音乐教育只局限于在“知识”、“学科”等狭窄的范畴内来理解,而应把“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思想,丢掉传统教育中教师的绝对权威,洞悉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找准教学的切入口,因势利导,将手中的“指挥棒”变成引领学生去探索美妙音乐世界的“引路石”。在这里,教师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者,学生不再是教师思想、情感的复制品,课程也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单一的教材内容。相反,教师能够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学习音乐的角度出发,研究解决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积极地参与进来,愉快地学习。这样,教师和学生就都成了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成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体。
  2、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居高临下”为“平等相交”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美育,音乐教育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把教师自身的思想情感强加给学生。结果呢?学生们在那种久而久之的固定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演练下,渐渐丧失了人类与生俱来的那种源于心灵深处的音乐感受本能,不论你在课堂上给他欣赏欢快的还是深沉的音乐,都会有不少同学无动于衷、毫无感觉。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与自己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的确,真挚的情感是不应有什么贵贱之分的,学生与教师一样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鉴于这种平等,鉴于音乐艺术情感表达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对音乐艺术的感受与理解就不应该是绝对的,不应该只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相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乐于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每一分情感,倾听他们的心灵,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惟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我们的音乐课堂也才会成为一个充满情趣的、平等和谐的课堂。
  3、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变“技巧性传授”为“艺术性指导”
  审美是完美人性的闪光,审美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爱人类、爱自然、爱自己、爱生活的过程。人在审美中,往往把自己最善良、最美好的情感(尤其是爱的情感)交给了审美对象。审美意义上的“爱”不同于其他的道德意义上的爱,它更丰富,更具有广泛性和深刻性。一个具有丰富爱心的人必然是审美感受最丰富的人;反过来,一个审美感受越是丰富的人,就越是具有丰富的爱心。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必然是美的人,一个充满爱的社会必然是美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爱心,比培养学生技术上的才能更重要。“技术”教学是短暂的,是容易生疏甚而遗忘的:而“艺术”教学给予学生的则是永恒的,是能让学生终生受益的。音乐教育首先并不完全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为了培养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繁难的技巧技能性训练,而应从学生出发,多为他们营造一些发现美、创造美的自由空间,以激发起他们热爱美、传播美的热情,从而使美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以“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各方面逐步转变教师角色,尽快适应“新课标”,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惟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我们的音乐教育也才能够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肩负起培养人、塑造人的神圣使命。
其他文献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即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而且知道为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么做;不仅要使学生学会已有知识,而且学会动手动脑,收集、加工知识,学会自我增长知识和生产知识。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十分重要的途径。因此,应重视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    在以
期刊
物理教学是一门基础教育,它使受教育者获得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学生怕学物理的状况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的问题。怎样面对这一现实。如何迎接这一挑战?“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兴趣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根本途径。一个好的例子,一个好的实验,一个发人深省的提问,或者是一句恰当的鼓励话语,都能引起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一旦有了兴趣,就会主动、积极、愉快地学习。在此我想谈一谈自己在提高学生
期刊
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物理科学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己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例如:找汽车中的光学知识有以下几点:  1、汽车驾驶室
期刊
初中生在实验中还存在种种问题,如:尽管大多数的初中生对实验有浓厚的兴趣,也乐于动手实践,在实验中表现得积极主动,但总体上来说,由于受到备方面因素的制约,再加上初中学生实验能力较低,因此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质量往往并不理想。这也是很多教师不愿做实验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实验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成为学生能力发展的推进器呢?    一、做导游,引导明确目的,弄清原理和方法    导游
期刊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英语作文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也是教学中比较难耕的一块地。初中英语作文不仅检查学生的英语基本能力,而且考查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大多数的学生非常害怕写作文。农村学生普遍认为,能认得一些英语单词、说出几个简单的英语句子就很不错了。在以往的作业中,学生写作文时,普遍是从书本中抄袭或从同学处拷贝,要么随便写一两个句子应付老师。问其原因后,学生说:“我不知道怎么写,不会写的词太多,也写
期刊
一、素质    人的素质高低应可用个体行为表现进行推测,高素质者能对各种环境和事物(尤其是对意料之外的或未从事的事物与环境)进行正确或较好的处理,这一结论与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的核心观点——“学会生存”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也与日常生活认识是一致的。在自己学过的专业领域取得成绩被称为“能力强”,而在相当广的领域中取得成果被誉为“素质高”。  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经过调查、研究,人们
期刊
21世纪是生物科学、信息科学的世纪,我们需要大批的具有创新能力的生物科学人才。那么,在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提高创新意识    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和人类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和创造。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是推动人类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力,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关键。我在教学中,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介绍一些
期刊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性学科。受传统教育的影响,现今的物理实验教学,有许多内容还是事先统一规定的,如实验内容、实验仪器、实验方法、实验步骤等,甚至连实验报告单都是统一印制的,这种模式的实验教学与“培养素质,提高能力,勇于创新”的教育思想是格格不入的。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是初中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尤其在物理教学中更为突出。下面,笔者结合教材、教学与学校实际,从物理实验出发,就如何在实验教学中
期刊
自1978年开始,我国高中课程就历经多次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尤其是本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改革的力度是历年之最。我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认真研究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之后,发现新标准在旧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更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更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旧标准主要是侧重于学生基础知识的记忆和拓展,强调的是教师在课堂上帮助学
期刊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进一步明确我国资源的基本状况,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含义和必要性:掌握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身边真实的材料,宣传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含义,提高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初步体会到环境与资源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初步树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观念,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