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在新课改中的地位和作用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360358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新教学方式等,目的是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要完成这一伟大工程,取得预期的成功离不开作为课改主力軍和直接参与者的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广泛实践。所以重新确立和认识教师在新课改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一、教师在新课改中的地位
  新课程改革强调发现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这些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索,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解决问题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这就要求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在新课改中调整身份和地位。
  (一)由“全方位指导”变为“适时指导”
  探究学习中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指导的关系要处理好。教师的指导要做到适时、谨慎、有效。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控制讲话时间,留可给学生较为充足活动时间。如果教师每个阶段讲话2-3分钟,学生每个活动阶段探究7-8分钟,那么,这样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才算真正摆正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掌握介入指导的时间。如果介入过早,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便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如果介入过晚,将会让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
  (二)由“学生倾听教师”变为“教师倾听学生”
  新课程改革强调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即“学生倾听教师”转为“教师倾听学生”。 在学生交流他们探究结果的过程中,通过倾听学生,教师常常能轻易地辨别出哪些学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力,也能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疑惑,从而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并决定需要解决哪些内容,何时参与、何时做出决策有重要作用。
  (三)由“教材研究”变为“教材、学生双研究”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带着自己的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备课是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新课改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备课,即让学生参与到备课行列中来,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走进老师。教师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故教师要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要从“教材研究”转位到“教材、学生双研究”。
  (四)由“面向个体”变为“面向全体”
  在新课改的探究式教学中,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应该给每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极少发言的学生,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教师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的组织者,美国学者提出课堂上可采取团体学习、小组学习、独立学习这三种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这样的课堂是充满动感的课堂,既有学生间的互动,也有师生间的互动,我们要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与他们同“欢”共“笑”,“打成一片”。教师的走进,可使孩子更坚信自己是被重视的,自己和老师是可以探讨问题的,更有利于师生间思想、情感的交流。
  二、教师在新课改中的作用
  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参与是推行新课程的前提,因为他们最终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走
  向。新课改要想取得预期的成功,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广泛实践。
  (一)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
  “课程实施”指的是教师将规划的课程方案付诸实际教学行动的过程,即将“书面的课程”转化成课堂情景中具体教学实践的过程。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不可能将知识原封不动地传递给学生,他们对特定的课程知识都有不同程度的认识和理解,或多或少地要对知识进行加工、处理,掺和个人的知识、价值观念。教师要把研究和反思作为自己的专业成长与发展的基本方式,通过自由而富有创造性地对课堂教学进行积极探索和深刻反省,不断地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二)教师是平等和谐关系的倡导者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关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这是课程改革最亮的风景线。积极倡导平等和谐的关系,就要求在教学中转变角色,由过去的课堂的权威和中心人物转变为一个知识的引导者。师生之间应该是朋友关系,是大朋友与小朋友的关系。教师可以经常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或者直接参与到学生小组讨论中去。在参与中也可以自我表露,在学生面前表露自己的想法,营造了宽松、真诚、和谐的氛围。
  (三)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新教材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乐于动手,培养学生接受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教师再也不能把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学生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备好每一节课,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受、参与,促进学生进入角色,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案例,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思考探讨,真正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四)教师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者
  学校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教育的目标终极之一,而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中起到关键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营造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展探索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
  总之,新课改下教师地位和作用已发生了深刻的转变,我们作为教师,还要加强学习,不断开发教材,综合信息,实践创新,以更直接、更迅速的方式走进学生,走进课改,为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和取得预期的成功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他文献
一、用情,感受美  (一)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幼儿情感  在音乐活动《落叶》中,我首先利用散步的机会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发现树叶的变化:树叶变黄了、变红了。一阵风吹来,有的树叶飘到地上,孩子们兴奋地拣起树叶,把这些树叶带回了活动室。我先让孩子们观看秋天树叶飘落的视频,用《落叶》的音乐作背景音乐,在看完视频后,让幼儿说说小树叶离开了妈妈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引导幼儿设想假如你离开了妈妈心里会怎样想,让幼儿
期刊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依据创造学的理论、方法并将其运用于教育实践,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和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的新型教育。所以从广义上来说,凡是有利于受教育者树立创新志向、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思维、增长创新才干、开展创新活动而进行的教育,都可称为创新教育。创新教育要教学生去掌握已知、探索未知;要教学生去开拓进取、除旧创新。下面,我谈一下对创新教育的几点看法,抛砖引玉,以大家供批判。  一、创新教育的目
期刊
一、让学生树立写作信心、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是作文教学成功的前提  1.作文指导,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写作的重要性,树立信心,激发兴趣  毋庸讳言,部分学生写不好作文,一是没有充分认识到写作的重要性,二是缺乏写作的自信和兴趣,因此,就写作的重要性开导、教育学生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引起重视和培养兴趣的前提。同时也必须要消除学生害怕写作文的心里障碍,这就要帮助学生分析其自身具有写好作文的条件。事实上,在生活中
期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根本,是本中之本。全面提高幼儿素质,便成为一项由战略意义的课题。纵观当今教育,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正发生变化的重要时期,幼儿教育领域应该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如何适应现代化要求,培养具有全面素质人才的基础呢?我认为,对幼儿教育是现代社会提倡终身教育的基础,是人一生中性格及各方面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要培养具有高素质、多能力的新世纪儿童,幼儿园
期刊
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大纲的要求,也是培养一代新人的需要。如何在语文训练中深化思想品德教育,是我们语文教师深入探索的课题。现结合教学实践,浅谈几种方法。  一、情感熏陶法  情感熏陶法是根据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情感,创设一定的情境,渲染教学气氛,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感化和熏陶的教育方法。情感熏陶法在具体操作上注重感染诱发,大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从介绍全文
期刊
一、坚持人本与科学的相融,建设人本民主、科学规范的制度文化  第一,努力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引导教师用“爱心、细心、慧心、耐心、真心”创造一个“关爱、信任、平等、快乐”的学习型集体,以此形成教师“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自我管理行为。  第二,将传统的“以事为核心”变为“以人为核心”的管理制度,注重激发教师的主体意识,增强教师自我管理能力。  第三,实施互动管理。我们加大教学调研力度,制定相
期刊
德国教育家第其多惠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那我们如何才能做到这样哪?那就是赞赏。所谓赞赏即表扬。老师通过语言、眼神、体态语等对学生好的方面进行表扬。在课堂教育中的表扬,其目地是让孩子感觉到成就感、树立自信心、激起学生的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学习的兴趣。总之,赞赏的最终目的还是为课堂教学做铺垫。  欣赏别人是一种气度,一种发现,一种理解,一种智慧,一种境界。认
期刊
“兴趣”是孩子各种创新能力、创造力,求知欲望的原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产生爱好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在教学实践中,通常可以发现许多学生讨厌学习数学,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好多学生对其提不起兴趣。特别是一些后进生,更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反感情绪。因此,作为数学老师必须采用适当的手段来改变这种状态。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了解学生心理,激起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对数学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这种抽象思维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此,小学低段语文教学利用肢体语言是符合孩子的发展特点。心理实验也证实: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教学,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是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的。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我们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处于模仿能力极强时期的小学生,特别是低段的小学生,他们通过
期刊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有明确的规定:“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因此在制定幼儿课程时就要在游戏与教学相结合的内容上下功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切优秀都建立在兴趣之上,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体验游戏本身的乐趣的同时,也会对未知事物产生好奇心,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幼儿年龄越小,游戏对他们成长的鼓励作用就越大。那么在幼儿语言教学活动中,如何设计游戏与相应的语言活动相结合,使幼儿能轻松愉快地获取语言经验,感受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