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施工质量控制是整个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关键,如何对施工质量进行有效控制成为广大工程施工管理人员不断探寻的课题,本文浅谈了四方面的做法:材料控制、技术交底、样板先行、流程作业。
【关键词】 施工质量;控制;做法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建设工程质量不仅关系到建设工程的适用性和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同时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对建设工程质量实施有效控制,保证工程质量达到预期目标,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
1.材料控制
合格的建筑材料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材料质量不合格,再好的工匠也造不出合格的产品,可见材料控制对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如何来控制材料的质量,使之满足工程质量要求呢?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1材料采购。当今社会建材产品琳琅满目,鱼龙混杂,令人目不暇接,要采购到质优价廉的材料并非易事。这就需要施工单位制定合理的材料采购计划,派出有经验的采购人员“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勤跑多,货比三家,广泛掌握市场材料信息,建立严格的供应商资格审查制度,确保采购质量。同时随时关注质量监督部门发布的质量检查报告,防止上当受骗。对于工程中普遍使用的、采购量大的建筑材料,可选择一至两家信誉好、质量优、成本合理、售后服务及时的供应商与之形成战略合作伙伴,签订长期供货合同,从而保证供货质量的稳定。企业还应建立自己的供应商信誉评价系统和信息库,对其进行实时跟踪评价,为今后选择优质的合作伙伴提供第一手资料。
1.2进场检验。对于采购进来的材料,要仔细查看材料是否具有出厂合格证,生产许可证、检测证明、防火防水环保证明等。需要进行抽样检验的,严格按照取样要求取样,需要现场取样的坚决在现场随机取样,需要分批送检的绝不一次送检。检测合格后再投入使用。
1.3保管使用。对于有特殊保管要求的材料,一定要严格按照材料使用说明的要求进行保管,防止材料损坏、变质。例如水泥要求在干燥的环境中存放,那么在存放时就不能放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室。材料投入使用时,对于要求取样送检的材料,坚持“先送检后使用,不出结果不使用”的原则,避免因使用不合格材料酿成质量事故。例如某学校综合教学楼,在冬期进行基础工程混凝土施工时,采用火山灰质水泥配置混凝土,因工期要求紧使用了未经复试的不合格早强防冻剂,结果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能满足设计要求,不得不拆除返工重做,损失巨大。试想如果在材料投入使用前认真落实复检这道关,就不会使用不合格的防冻剂,也就没有后面的事情发生。其实,在平时的施工中这样的事例并不少见,足以让我们引以为戒。多年来我们一直把“先送检后使用”作为质量控制的铁的纪律常抓不懈,始终遵循。
2.做好技术交底
做好技术交底是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技术交底有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指施工单位与设计单位之间的设计技术交底。其目的是与设计单位、建设单位进行充分沟通,了解设计意图、设计内容和特殊技术要求,分析其中的施工重点和难点,以便有针对性的编制适合于本工程的施工方案,从而正确的指导今后工程的施工;同时通过图纸会审,深入发现和解决各专业设计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消除施工图的差错;另外,结合自身施工经验和工程实际,从施工质量控制的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优化设计,为保证和提高施工质量创造更好的条件。记得一次我们已施工过的类似项目出现的问题,建议在纵横墙交接处开启的窗洞位于横墙一侧增加50mm厚混凝土墙垛,用来平衡外墙保温施工完成后增加的装饰厚度,从而消除该部位窗边渗水的隐患。最终设计单位按照我们的建议修改了相关设计,按照修改后的设计施工,竣工完成淋水试验表明该部位窗边渗水情况大大降低。
技术交底的第二个层次是施工单位技术人员与作业班组之间进行的施工作业技术交底,包括:任务范围、施工方法、质量标准和验收标准,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可能出现意外的措施及应急方案,文明施工和安全防护措施及成品保护要求等。其目的是要让作业人员能充分了解工程的施工特点、技术要求、施工方法以及在施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让作业人员清楚的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怎么干,尽可能避免作业人员在今后施工过程中因技术交底不到位导致返工情况的发生。对于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四新”工程,做好技术交底尤其重要。
3.样板先行
样板先行是在某一分部分项工程开始前或者新的班组投入作业之前,按照某一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要求试点施工,做出一个合乎要求的样板,然后再以此为标准展开大面积施工。样板先行的意义在于:一方面通过实践,可以让一线作业人员清楚的明白该项工作的内容、程序、要求,使该项工作的合格标准看得见,摸得着,能领会,可操作,形象生动,一目了然。另一方面,可以此检验一线作业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编制预案,以便在今后大面积施工时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坚持样板先行,可使质量控制变被动为主动,可有效防止大面积施工质量问题的发生。大家都知道窗楣倒泛水是常见的质量通病之一,其主要原因在于窗楣的坡度取值。如果坡度过大,则会影响房间窗扇的开启;如果过缓,可能会导致雨水沿窗外边流淌,不利于防水,这就需要确定一个合理的取值。当前关于窗楣的坡度取值并无统一规定,作业人员完全依据自己的施工经验确定,一栋楼施工下来五花八门,参差不一。如果在施工前作出样板,让所有作业人员参照执行,自然也就不会出现上述问题。
4.流程作业
这里所说的流程作业是指对某一项工作,根据多年施工管理经验总结出一套成熟的行之有效的施工工艺,并使之固化成一套流程,以此进行程序化作业的施工方式。只有将各个工序予以程序化,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再干什么,步步为营,环环相扣,才能让操作者像处于工厂的生产线上,紊而不乱,繁而不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军事演习时导弹发射人员总是按照口令指示一步一步的按流程操作,整个过程下来有条不紊,准确无误。如果没有固定的程序,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慌乱之中难免疏漏,天长日久必出差池。以预留管洞吊模封堵为例,吊模渗水是常见的质量通病,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施工人员不固定和不按程序作业所致。在封堵时很多人为了省事常常未将洞口清理干净就用混凝土一次封堵完成。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清理预留空洞——吊模——洒水湿润——刷水泥浆——浇筑混凝土至板厚的1/2并振捣密实——待凝固后浇筑第二遍混凝土至板平,在浇筑第二遍混凝土前应剪断吊模用的铁丝,防止日后铁丝锈蚀渗水,同时在浇筑前将作业面清理干净刷水泥浆一道,并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注意养护。封堵完成蓄水试验,统计结果表明:完全按上述程序操作封堵的管洞滲漏率不足5%,未按程序操作封堵的管洞渗漏则超过50%。
5.结束语
施工质量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过程,影响因素多,控制难度大,其有效做法也不止上述几种,需要我们在每完成一定阶段的工作之后,勤于反思总结,吸取成功经验,反思失误教训,在不断的反思总结中,探寻出更多质量控制的有效做法,提高质量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
[1]丁士昭,习成英等.建设工程施工管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钟汉华,李念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北京:北京大学大学出版社,2013.
【关键词】 施工质量;控制;做法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建设工程质量不仅关系到建设工程的适用性和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同时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对建设工程质量实施有效控制,保证工程质量达到预期目标,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
1.材料控制
合格的建筑材料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材料质量不合格,再好的工匠也造不出合格的产品,可见材料控制对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如何来控制材料的质量,使之满足工程质量要求呢?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1材料采购。当今社会建材产品琳琅满目,鱼龙混杂,令人目不暇接,要采购到质优价廉的材料并非易事。这就需要施工单位制定合理的材料采购计划,派出有经验的采购人员“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勤跑多,货比三家,广泛掌握市场材料信息,建立严格的供应商资格审查制度,确保采购质量。同时随时关注质量监督部门发布的质量检查报告,防止上当受骗。对于工程中普遍使用的、采购量大的建筑材料,可选择一至两家信誉好、质量优、成本合理、售后服务及时的供应商与之形成战略合作伙伴,签订长期供货合同,从而保证供货质量的稳定。企业还应建立自己的供应商信誉评价系统和信息库,对其进行实时跟踪评价,为今后选择优质的合作伙伴提供第一手资料。
1.2进场检验。对于采购进来的材料,要仔细查看材料是否具有出厂合格证,生产许可证、检测证明、防火防水环保证明等。需要进行抽样检验的,严格按照取样要求取样,需要现场取样的坚决在现场随机取样,需要分批送检的绝不一次送检。检测合格后再投入使用。
1.3保管使用。对于有特殊保管要求的材料,一定要严格按照材料使用说明的要求进行保管,防止材料损坏、变质。例如水泥要求在干燥的环境中存放,那么在存放时就不能放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室。材料投入使用时,对于要求取样送检的材料,坚持“先送检后使用,不出结果不使用”的原则,避免因使用不合格材料酿成质量事故。例如某学校综合教学楼,在冬期进行基础工程混凝土施工时,采用火山灰质水泥配置混凝土,因工期要求紧使用了未经复试的不合格早强防冻剂,结果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能满足设计要求,不得不拆除返工重做,损失巨大。试想如果在材料投入使用前认真落实复检这道关,就不会使用不合格的防冻剂,也就没有后面的事情发生。其实,在平时的施工中这样的事例并不少见,足以让我们引以为戒。多年来我们一直把“先送检后使用”作为质量控制的铁的纪律常抓不懈,始终遵循。
2.做好技术交底
做好技术交底是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技术交底有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指施工单位与设计单位之间的设计技术交底。其目的是与设计单位、建设单位进行充分沟通,了解设计意图、设计内容和特殊技术要求,分析其中的施工重点和难点,以便有针对性的编制适合于本工程的施工方案,从而正确的指导今后工程的施工;同时通过图纸会审,深入发现和解决各专业设计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消除施工图的差错;另外,结合自身施工经验和工程实际,从施工质量控制的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优化设计,为保证和提高施工质量创造更好的条件。记得一次我们已施工过的类似项目出现的问题,建议在纵横墙交接处开启的窗洞位于横墙一侧增加50mm厚混凝土墙垛,用来平衡外墙保温施工完成后增加的装饰厚度,从而消除该部位窗边渗水的隐患。最终设计单位按照我们的建议修改了相关设计,按照修改后的设计施工,竣工完成淋水试验表明该部位窗边渗水情况大大降低。
技术交底的第二个层次是施工单位技术人员与作业班组之间进行的施工作业技术交底,包括:任务范围、施工方法、质量标准和验收标准,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可能出现意外的措施及应急方案,文明施工和安全防护措施及成品保护要求等。其目的是要让作业人员能充分了解工程的施工特点、技术要求、施工方法以及在施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让作业人员清楚的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怎么干,尽可能避免作业人员在今后施工过程中因技术交底不到位导致返工情况的发生。对于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四新”工程,做好技术交底尤其重要。
3.样板先行
样板先行是在某一分部分项工程开始前或者新的班组投入作业之前,按照某一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要求试点施工,做出一个合乎要求的样板,然后再以此为标准展开大面积施工。样板先行的意义在于:一方面通过实践,可以让一线作业人员清楚的明白该项工作的内容、程序、要求,使该项工作的合格标准看得见,摸得着,能领会,可操作,形象生动,一目了然。另一方面,可以此检验一线作业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编制预案,以便在今后大面积施工时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坚持样板先行,可使质量控制变被动为主动,可有效防止大面积施工质量问题的发生。大家都知道窗楣倒泛水是常见的质量通病之一,其主要原因在于窗楣的坡度取值。如果坡度过大,则会影响房间窗扇的开启;如果过缓,可能会导致雨水沿窗外边流淌,不利于防水,这就需要确定一个合理的取值。当前关于窗楣的坡度取值并无统一规定,作业人员完全依据自己的施工经验确定,一栋楼施工下来五花八门,参差不一。如果在施工前作出样板,让所有作业人员参照执行,自然也就不会出现上述问题。
4.流程作业
这里所说的流程作业是指对某一项工作,根据多年施工管理经验总结出一套成熟的行之有效的施工工艺,并使之固化成一套流程,以此进行程序化作业的施工方式。只有将各个工序予以程序化,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再干什么,步步为营,环环相扣,才能让操作者像处于工厂的生产线上,紊而不乱,繁而不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军事演习时导弹发射人员总是按照口令指示一步一步的按流程操作,整个过程下来有条不紊,准确无误。如果没有固定的程序,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慌乱之中难免疏漏,天长日久必出差池。以预留管洞吊模封堵为例,吊模渗水是常见的质量通病,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施工人员不固定和不按程序作业所致。在封堵时很多人为了省事常常未将洞口清理干净就用混凝土一次封堵完成。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清理预留空洞——吊模——洒水湿润——刷水泥浆——浇筑混凝土至板厚的1/2并振捣密实——待凝固后浇筑第二遍混凝土至板平,在浇筑第二遍混凝土前应剪断吊模用的铁丝,防止日后铁丝锈蚀渗水,同时在浇筑前将作业面清理干净刷水泥浆一道,并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注意养护。封堵完成蓄水试验,统计结果表明:完全按上述程序操作封堵的管洞滲漏率不足5%,未按程序操作封堵的管洞渗漏则超过50%。
5.结束语
施工质量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过程,影响因素多,控制难度大,其有效做法也不止上述几种,需要我们在每完成一定阶段的工作之后,勤于反思总结,吸取成功经验,反思失误教训,在不断的反思总结中,探寻出更多质量控制的有效做法,提高质量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
[1]丁士昭,习成英等.建设工程施工管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钟汉华,李念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北京:北京大学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