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用时代的眼光发掘乡土文化内涵,应用新技术和新材料把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元素抽象、升华出来,这样才能体现建筑的时代性和乡土特征。
【关键词】新乡土建筑;发展;中国
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授予了中国建筑师王澍,这是中国建筑师首次获得这个被称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王澍的获奖不仅让中国建筑师感到骄傲,同时也让众多的建筑人士反思。中国近二十年来设计了无数现代的、大体量的建筑,但这些看似时尚的设计方式很少得到国际上的认可,而王澍这种看似土得掉渣的建筑风格却得到了世界建筑界的赞赏,究其原因在于他的设计是以地域为背景,以乡土文化为支撑的,具有历史生命的建筑。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需要在历史的舞台上展现自己五千年文明的成就,而建筑作为中华文明发展的产物可以深刻表达我国历史文化的内涵。新乡土建筑作为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历史与当代价值观的融合,是可以承载中华文明精髓的载体。随着王澍的成功,新乡土建筑的理论体系与设计手法值得建筑师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
1 新乡土建筑的发展
随着工业革命和大机器生产所带来的现代建筑革命,可批量生产与模块化的现代建筑不断发展。在现代社会的大环境下,乡土建筑由于其工艺相对落后,施工节奏相对缓慢,原始材料与现代工业审美的差异化,种种冲突使得乡土建筑的阵地越来越小。在很多时候乡土建筑成了怀旧和原始情趣的代名词。但是正因为它是一种文化和地域特色的承载,很多建筑师仍然主动的关注研究乡土建筑,并通过现代的技术手段使其同当地的建筑语汇有机的融合起来,称之为新乡土建筑。相对于其它类型的建筑,新乡土建筑具有以下特点:与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等自然条件相适应;运用当地的地方性材料、能源和建造技术;吸收包括当地建筑形式在内的建筑文化成就;有其他地域没有的特异性并具明显的经济性。”[1]
从手工艺革命至今,新乡土建筑的研究在世界各地均有代表性成果。埃及建筑哈桑?法赛的作品就在其中。法赛一生在探索自己民族建筑的特质以及当地土坯材料的应用,并将其与时代建筑理念相结合。在他设计的新高纳村住宅区中充分运用了乡土建筑词汇,并将这些词汇通过如正方形弯顶单元、矩形拱顶单元,弯顶小凉亭、风廊及内向庭院得以实体表达。通过对这些词汇有秩序的表达方式来解释自己对新乡土建筑理论体系的理解。
印度建筑师查尔斯?马克?柯里亚在探索新乡土建筑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根据印度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印度文化着手,以解决本国建筑实际问题和改善居住环境为目的,提出了“形式追随气候”的口号。他认为印度所在的居住环境必须有适合当地气候特点的建筑形式。通过对印度气候和本国人生活方式的研究,设计出管式住宅和露天空间住宅等新乡土建筑形式。例如在管式住宅的设计中,把烟囱的原理运用于建筑的自然通风设计中,通过自然的空气压力以及植物的蒸腾作用加强建筑的空气流通。这个建筑既融合了当地传统的建筑构造方式,又解决了气候给居住环境带来的不利因素。
2 新乡土建筑在中国
中国在全球化环境下国际式建筑的泛滥、建筑和城市文化特色的褪色,使建筑师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要避免文化趋同,就要用时代的眼光发掘乡土文化内涵,应用新技术和新材料把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元素抽象、升华出来,这样才能体现建筑的时代性和乡土特征。近年来,中国建筑在如何继承传统的问题上展开了深刻的讨论。在文化寻根和后现代建筑思潮的影响下,新乡土建筑的研究成果和设计作品不断涌现出来。
葛如亮设计的习习山庄中,建筑随形就势,屋面坡度与自然山坡相同;就地取材,以溪涧卵石作墙,毛竹为顶;还把山洞内风引入整个建筑,犹如天然的空调设备,可谓是设计结合自然的典范。吴良镛设计的北京“菊儿胡同实验”,基于城市设计的原则方法,剖析旧北京城的城市肌理与“合院体系”,提出“有机更新”的理论和“类四合院”的探索我国西北地区的生土建筑利用天然黄土就地之路,并有了不少成功的实践。
研究新乡土建筑的道路并非平坦的,这其中要克服世俗和经济的多重压力。引用王澍本人的话来讲:“在当大家拼命赚钱的时候,我却花了六七年的时间来反省。”也许正是这六七年时间的反省,使得王澍能够在浮躁的社会和喧嚣的环境中静下心来,细细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并发掘其与新乡土建筑内在的微妙关系。在中国美院的总体布局上王澍力图再现江南古村落的结构,而这种灵感正来自对象山原有自发性乡村建筑聚落形态的直觉把握,建筑之间的关系看上去似乎是“凌乱”的,但这种凌乱却蕴含着民间村落自发的存在于偶然性之中的秩序。校区的建筑是对民居的一种变形和抽象,是对乡土建筑空间和形态的一种似是而非的表达,旨在创造一种模糊的印象。这种表达传达了建筑师对乡土建筑的感悟和理解。象山的建筑是以“大合院”为构成方式。建筑形制都采用了“凹”字形平面,只是徽居中的“凹”字用墙把口封起来,只留出门洞。而国美的校园建筑中的凹口则是完全敞开,形成了半开敞的围合空间,即开敞的院子。院子是从二层平台开始的,朝向内院的墙面使用了通高的杉木嵌板,很像江南民居里的木墙面,只是它进行了简化。板墙上用杉木做了可全开启的窗扇,最高处有四层,门窗关闭,院子的内界十分清晰,具有令人震撼的单纯性,窗子打开,院子则显露出轻快的多样性。在平台的板墙上做了全开启的门扇,这样就形成了檐廊,与江南乡土建筑中的檐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建筑师还在首层设计了一个四面围合的小院子,其中广植翠竹,站在院中就仿佛置身于农家的天井。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的设计时,他提到通过中国古人在自然环境中随着时间推移而表现的不同活动方式来表达建筑设计中“人本”的设计概念,以及凸显其中人与环境,建筑与环境相辅相成的关系,这一点也与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陈洪绶在他的名画《五泄山图》所表达的意境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凭着对陈洪绶作品的独到理解,王澍在设计中采用了特殊的“切片式”的设计方法,及通过多个空间切面来反映在不同空间状态下建筑形态和人活动方式的变化。由于他的设计来源于传统文化,因此在其设计的建筑中散发着莫名的地域气质,而这种气质恰恰是新乡土建筑需要展示给世人的精神内涵。
3 结语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代言建筑,它们用自己的形体语言向世人讲述所在时代的故事。今天,新乡土建筑不再是怀旧的代名词,而转变成为反抗全球资本主义均质化的代名词。它将自然美学和技术美学相融合,原始智慧和现代智慧的相渗透。对历史、文化、地域的和谐进行着不断完善,但永无止境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邹德侬,刘丛红,赵建波,中国地域性建筑的成就、局限和前瞻,建筑学报,2002
作者简介
杨欣(1977.11),男,汉族,总后建筑设计研究院武汉分院,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学。
【关键词】新乡土建筑;发展;中国
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授予了中国建筑师王澍,这是中国建筑师首次获得这个被称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王澍的获奖不仅让中国建筑师感到骄傲,同时也让众多的建筑人士反思。中国近二十年来设计了无数现代的、大体量的建筑,但这些看似时尚的设计方式很少得到国际上的认可,而王澍这种看似土得掉渣的建筑风格却得到了世界建筑界的赞赏,究其原因在于他的设计是以地域为背景,以乡土文化为支撑的,具有历史生命的建筑。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需要在历史的舞台上展现自己五千年文明的成就,而建筑作为中华文明发展的产物可以深刻表达我国历史文化的内涵。新乡土建筑作为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历史与当代价值观的融合,是可以承载中华文明精髓的载体。随着王澍的成功,新乡土建筑的理论体系与设计手法值得建筑师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
1 新乡土建筑的发展
随着工业革命和大机器生产所带来的现代建筑革命,可批量生产与模块化的现代建筑不断发展。在现代社会的大环境下,乡土建筑由于其工艺相对落后,施工节奏相对缓慢,原始材料与现代工业审美的差异化,种种冲突使得乡土建筑的阵地越来越小。在很多时候乡土建筑成了怀旧和原始情趣的代名词。但是正因为它是一种文化和地域特色的承载,很多建筑师仍然主动的关注研究乡土建筑,并通过现代的技术手段使其同当地的建筑语汇有机的融合起来,称之为新乡土建筑。相对于其它类型的建筑,新乡土建筑具有以下特点:与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等自然条件相适应;运用当地的地方性材料、能源和建造技术;吸收包括当地建筑形式在内的建筑文化成就;有其他地域没有的特异性并具明显的经济性。”[1]
从手工艺革命至今,新乡土建筑的研究在世界各地均有代表性成果。埃及建筑哈桑?法赛的作品就在其中。法赛一生在探索自己民族建筑的特质以及当地土坯材料的应用,并将其与时代建筑理念相结合。在他设计的新高纳村住宅区中充分运用了乡土建筑词汇,并将这些词汇通过如正方形弯顶单元、矩形拱顶单元,弯顶小凉亭、风廊及内向庭院得以实体表达。通过对这些词汇有秩序的表达方式来解释自己对新乡土建筑理论体系的理解。
印度建筑师查尔斯?马克?柯里亚在探索新乡土建筑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根据印度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印度文化着手,以解决本国建筑实际问题和改善居住环境为目的,提出了“形式追随气候”的口号。他认为印度所在的居住环境必须有适合当地气候特点的建筑形式。通过对印度气候和本国人生活方式的研究,设计出管式住宅和露天空间住宅等新乡土建筑形式。例如在管式住宅的设计中,把烟囱的原理运用于建筑的自然通风设计中,通过自然的空气压力以及植物的蒸腾作用加强建筑的空气流通。这个建筑既融合了当地传统的建筑构造方式,又解决了气候给居住环境带来的不利因素。
2 新乡土建筑在中国
中国在全球化环境下国际式建筑的泛滥、建筑和城市文化特色的褪色,使建筑师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要避免文化趋同,就要用时代的眼光发掘乡土文化内涵,应用新技术和新材料把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元素抽象、升华出来,这样才能体现建筑的时代性和乡土特征。近年来,中国建筑在如何继承传统的问题上展开了深刻的讨论。在文化寻根和后现代建筑思潮的影响下,新乡土建筑的研究成果和设计作品不断涌现出来。
葛如亮设计的习习山庄中,建筑随形就势,屋面坡度与自然山坡相同;就地取材,以溪涧卵石作墙,毛竹为顶;还把山洞内风引入整个建筑,犹如天然的空调设备,可谓是设计结合自然的典范。吴良镛设计的北京“菊儿胡同实验”,基于城市设计的原则方法,剖析旧北京城的城市肌理与“合院体系”,提出“有机更新”的理论和“类四合院”的探索我国西北地区的生土建筑利用天然黄土就地之路,并有了不少成功的实践。
研究新乡土建筑的道路并非平坦的,这其中要克服世俗和经济的多重压力。引用王澍本人的话来讲:“在当大家拼命赚钱的时候,我却花了六七年的时间来反省。”也许正是这六七年时间的反省,使得王澍能够在浮躁的社会和喧嚣的环境中静下心来,细细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并发掘其与新乡土建筑内在的微妙关系。在中国美院的总体布局上王澍力图再现江南古村落的结构,而这种灵感正来自对象山原有自发性乡村建筑聚落形态的直觉把握,建筑之间的关系看上去似乎是“凌乱”的,但这种凌乱却蕴含着民间村落自发的存在于偶然性之中的秩序。校区的建筑是对民居的一种变形和抽象,是对乡土建筑空间和形态的一种似是而非的表达,旨在创造一种模糊的印象。这种表达传达了建筑师对乡土建筑的感悟和理解。象山的建筑是以“大合院”为构成方式。建筑形制都采用了“凹”字形平面,只是徽居中的“凹”字用墙把口封起来,只留出门洞。而国美的校园建筑中的凹口则是完全敞开,形成了半开敞的围合空间,即开敞的院子。院子是从二层平台开始的,朝向内院的墙面使用了通高的杉木嵌板,很像江南民居里的木墙面,只是它进行了简化。板墙上用杉木做了可全开启的窗扇,最高处有四层,门窗关闭,院子的内界十分清晰,具有令人震撼的单纯性,窗子打开,院子则显露出轻快的多样性。在平台的板墙上做了全开启的门扇,这样就形成了檐廊,与江南乡土建筑中的檐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建筑师还在首层设计了一个四面围合的小院子,其中广植翠竹,站在院中就仿佛置身于农家的天井。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的设计时,他提到通过中国古人在自然环境中随着时间推移而表现的不同活动方式来表达建筑设计中“人本”的设计概念,以及凸显其中人与环境,建筑与环境相辅相成的关系,这一点也与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陈洪绶在他的名画《五泄山图》所表达的意境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凭着对陈洪绶作品的独到理解,王澍在设计中采用了特殊的“切片式”的设计方法,及通过多个空间切面来反映在不同空间状态下建筑形态和人活动方式的变化。由于他的设计来源于传统文化,因此在其设计的建筑中散发着莫名的地域气质,而这种气质恰恰是新乡土建筑需要展示给世人的精神内涵。
3 结语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代言建筑,它们用自己的形体语言向世人讲述所在时代的故事。今天,新乡土建筑不再是怀旧的代名词,而转变成为反抗全球资本主义均质化的代名词。它将自然美学和技术美学相融合,原始智慧和现代智慧的相渗透。对历史、文化、地域的和谐进行着不断完善,但永无止境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邹德侬,刘丛红,赵建波,中国地域性建筑的成就、局限和前瞻,建筑学报,2002
作者简介
杨欣(1977.11),男,汉族,总后建筑设计研究院武汉分院,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