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论选的两误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zhewei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历代文论选》作为教材一再出版,但有两个小错至今未得改正:
  一、在韩愈《送孟东野序》的“说明”(旧版本见上册,新版四卷本见第二本)中引证屈原“发愤以抒情”一语,出处皆注为“《九章·抽思》”,但《抽思》并无此语,实见于《九章·惜诵》。
  二、在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说明”(旧本见下册,新本见第四本)日:“《人间词话》二卷,上卷自题脱稿于宣统二年庚戌(一九○八),是王氏三十多岁之作。”按“宣统二年庚戌”实际是一九一○年:光绪戊申三十四年才是一九○八年。而《人间词话》上卷又确系一九○八年十月开始发表于《国粹学报》上的。但后来印行的单行本上王国维均署“宣统庚戌九月脱稿于京师宣武城南玄庐”。这是王氏误记所致。“说明”未指出误记,却把“宣统二年庚戌”推断为“一九○八”以符合史实。
其他文献
读韦伯《世界经济通史》    《世界经济通史》(GeneralEconomicHistory,即“经济通史”),是马克斯·韦伯自一九一九年起在慕尼黑大学所作一系列讲演的笔记汇编。一九一九——一九二○年正是韦伯思想更为成熟的时期,《通史》对整个世界经济演变特别是对资本主义起源(这是韦伯毕生关注的课题)所作的全局性思考与宏观解绎,超越了前人的思想深度,对于我们现在探讨现代化的条件、前提、模式与道路,比
庞朴先生的近著《儒家辩证法研究》,是学术界关于儒家学说研究的一项新创制。作者不拘成说,在儒家学说的庞杂陈迹中寻究离析、披沙淘金,批判地清洗出一个斐然可观的“儒家辩证法”机体。这不仅在儒家学说的研究上是一种开拓性的探索,而且对整个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批判和研究,也是极为有益的尝试。  庞著《儒家辩证法研究》(以下简称《研究》),在学术观点、主题论证以及创制方法上有许多独特的优点,值得称举,在此妄揆
三联书店的编辑要我为一九八三年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获得者麦克林托克的传记《情有独钟》写一篇文章,向读者介绍这位献身于(或者按本书的书名读为“钟情”于)科学的女生物学家,这使我想起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一九八三年上半年的时候,我的一位学生写了一篇文章,观点鲜明地提出麦克林托克应得诺贝尔奖的预测。当时麦克林托克在中国还鲜为人知。我将文章推荐给了《自然杂志》。后来文章发表了。过不多久就传来了麦克林托克得
《魏禧文论选注》(江西人民版)第36页注释中说:《赖古堂集》是周家三代五人合集。  此说有误。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影印出版清康熙刻本《赖古堂集》,很清楚,不是“周家三代五人合集”,而是周亮工所撰的诗文。《赖古堂集》,王重民《中国善本书目提要》、孙殿起《贩书偶记》等书有著录,均作周亮工撰。
厉以宁教授以深刻的思想和令人敬佩的创新精神,在他的新著《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建立了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密切结合的、以考察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为重点的经济理论体系。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学派的代表作。    新颖的思路——体制·目标·人    经济学既是社会启蒙的科学又是社会设计的科学。作为社会启蒙的科学,它应告诉人们在经济活动当中什么才是值得向往、应该争取的;作为社会设计的科学
《读书》去年第十一期及今年第一期上开始提倡读些基础书,读些中外名著,以汲取知识和养料,实在是及时得很。“有奖读书竞赛”以外,终于有了中肯地希望青年扎扎实实地读些基础书,从原著读起的号召,值得高兴。  高兴之余,还想对《读书》提两个意见:  一是我觉得应该花大力气进一步扩大《读书》在社会上的影响。《读书》主要面向中等程度以上的知识分子,这是特点,应该保持并光大的,但也应该把影响扩展到更大的范围中去(
犹太民族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在这个民族中,产生了有史记载的第一个彻底的—神教——犹太教,它深刻地影响了整个西方文明,因此而有西方文明是两希(希腊与希伯来)文明的后代之说。犹太民族曾经向人类贡献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和思想家——从爱因斯坦到弗洛伊德,从斯宾诺莎到马克思。在本世纪,这个民族中又出现一位杰出人物,他对现代西方思想的巨大影响,已深入到哲学、神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各门社会科学之中,而他产生
美国朋友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同情中国革命,曾多次访问中国,并于一九五八年以后定居中国,直到一九七○年三月去世,一直为宣传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努力工作。  一九四六年夏到一九四七年三月,斯特朗在第五次访华期间,遍访了各个解放区,并在延安住了几个月。她本想继续留在延安工作,但因中共中央要撤离延安,只好于一九四八年初离开延安,准备返回美国。  一九四八年九月斯特朗来到了莫斯科,打算通过西伯利亚进入东北解
长期以来,善于捕捉变化信息的未来学家们,把科学技术对人和社会的影响,始终看作是未来学应用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不断变化的生活方式是体现新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指标》一书集中反映了近年来国外有关生活方式问题的最新未来研究成果,描绘了不断变化的生活方式的各个侧面。  传统的关于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分类法,基本上都是两分法,即把它们分为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而加拿大的规划专家德诺伊在一篇论述不同类型的生活方式研究流
一九五四年秋天在北京,到东单栖凤楼祖光家里作客,第一次见到凤霞。本来刚认识就没有多少话可说,可是她的话特别少,也完全没有演员差不多都有的那一套应酬功夫,觉得很舒服也很新鲜,与众不同。三十年来风风雨雨,没有再见面的机会,只是偶然听到她和祖光的一些传说,使人欢喜赞叹,觉得是非凡美丽的人间故事。一九八四年底在北京开会时第二次相遇,她已经坐在轮椅里了。我看她的戏很少,接触也只有这两次,应该说是极少了解。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