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选官看“颜值”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weiyang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年的乾隆努力向雍正看齐,事事勤勉认真,尤其在选人、用人方面,更是亲力亲为。甚至连雍正选官的路数,他也延续了下来,那就是凭借第一印象,以所謂的面相术和以往识人的经验评价官员,并随手批注在引见的“履历片”上。
  见了江西某官员后,乾隆写下“身材瘦,健康,有武将风”;而陕西人宋攀隆是“老实人”;看到周琬时说他有点可怜,长得“瘦长”;有的官员还被他形容成“相貌卑微,小材料”。在他点评的字眼中,多见“似”或“似好”,可见也有不确定的成分。
  选拔武官时,乾隆更在意对方的身高甚至体重。他见了韩良乡后觉得非常不错,但由于不托底,只好这样批注,“总兵中不多见的,在谭行义、何勉之间,将来可用提督,要慢慢来。”面试查郎阿时,乾隆给出“中上,人有福相,识字”这一模糊的评价。乾隆觉得有的武官面相和颜值均不好,便草率地下结论,“中平,没啥大出息,也就能做个参将而已。”
  乾隆有时也对当朝重要人物进行“面试”,见了一个姓钱的官员后说:“貌似富德、傅魁之间,人似有为,爽快,若不用巧,大有出息,再看。”乾隆十三年(1748年)十月见陕西守备时说:“出力,好人,平常,像回子巴得明,人鬼些,小材料,不识字,中下。”
  在“以貌取官”后,随着经验积累,乾隆逐渐也看内在特质,有时以文化程度高低来评判,比如“少识字、中上”“人平常、相貌好,识字,看下文书…糊涂人,胆量似好,不识字,中下”等评语。
  此外,当时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的官员很少,所以会说少数民族语言也能在面试中加分,得到“此人似可,满洲话尚好”的好评。
  乾隆早年风度较好,对于督抚推荐的大员,即使不满也都会留用。如见了补授陕西略阳营守备时说:“麻子,人甚平常,怡亲王说好,似能出力之人。”乾隆四年三月,见了张良弼后,在评语中写道:“将来副将可用,也就到将而已。”有些官员不懂礼数,乾隆看了非常反感,如某甘肃后营守备,就说他糊涂、不通人情世故。这样的评价相当于给此人的仕途彻底画上了休止符。
  其实,对于“以貌取官”这事,乾隆有时也会发现其中局限。他曾对一个副将很满意,觉得此人虽识字少,但是个明白人,算是中等。可过了几年,再见此人时,乾隆竟说他粗鄙无能,自己当时看走眼了。
  乾隆看走眼的例子还不少。他起初对一个叫杜恺的官员评价很好,期望也挺高,甚至将其排名“上中”。可一年后再召见时,乾隆完全否定了当初的评价,说杜恺为人太假,就长了一张嘴,将来不会有啥出息。
  总体来说,乾隆似乎很少遇见能让他眼前一亮的人才,这应该与他天生的尊己卑人的优越感有关。
其他文献
俗话说,优秀的女人,大都雌雄同体。她们可以温柔,却也清楚底线;她们有软肋,却也有保护自己的铠甲。她们既有女人独特的魅力,又带着独立和智慧的光辉。如果在民国长河中列一个雌雄同体名单,倪桂珍必然位列其中。  倪桂珍是谁?你可能会陌生,但提起她的子女,你一定知道。她是宋氏三姐妹的母亲,膝下六位子女。三个女儿中,两位是第一夫人,一门巨富;三个儿子中,两个是部长,可谓妥妥的人生赢家。  如果只看倪桂珍的照片
巴豆  唐武德二年(619年)四月,洛阳城,陆府。  窗外春光如洗,天蓝蓝,花绿红,蜂蝶飞舞的嗡嗡声让跪在孔子像前的国子助教陆德明恍惚了一下,一时间,他以为这天还是大隋的天呢。良久,他才醒过神來,叹了一口气:隋炀帝去世后,虽有其孙子皇泰帝强撑着局面,但李渊、王世充、窦建德等众军阀已粉墨登场,隋朝已是日落西山了……几天前,大隋终于寿终正寝了——王世充废皇泰帝自立。  时局如狂澜,陆德明挽不住,只好躲
宋代江少虞的《事实类苑》中载,北宋年间,湖北襄阳有个公子哥叫杨孜,他在家道中落后贫困无依,辗转来到京城求取功名。然而两三个月下来,他的钱袋就瘪了。  就在杨孜准备打道回府时,他在青楼结识的红粉知己玉枝将多年积蓄拱手相赠。杨孜感激涕零,指天盟誓:若日后金榜题名,定娶她为妻。  此后杨孜专心读书,果然进士及第。玉枝喜极而泣,却又害怕杨孜会抛弃她,而杨孜确实不甘心因她而错失攀附豪族巨宦的机会。望着玉枝脉
北宋一个惹人羡慕的好处正是有钱。比如农业产值,到了宋真宗时,已是盛唐年间的三倍多;至于商业贸易,更是空前火爆,海外贸易远达非洲,唐朝的市坊界限被完全取消;日常生活也是丰富多彩,好多唐朝时有钱人才能享受的服务,北宋普通老百姓竟都负担得起。  当然,在明清很多学者尤其是官员眼里,北宋官员优厚得难以想象的工资才更让人眼红。清朝学者赵翼惊呼: “宋制禄之后。”那口气恨不得立刻穿越过去。  这话倘若让北宋初
著名的“睡眠之神”周公曾与周武王合作打下江山,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号称“怕天下人因不服而背叛”,就做了临时主席。直到成王成年,他才退居二线,这番行动被后世奉为圣贤之举。  许多年后,鲁国有个王室成员同样重演了垂帘听政的戏码,却死得非常难看。他是鲁惠公的大儿子息姑,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老实人。他成年后娶了宋国姑娘,结果新妇还没进门就被他老爹抢走了——这样畸形的夺妻之恨,他居然没有任何反应。惠
一  1864年11月,鄂豫皖交界处的霍山一带,一场持续了数日的大战正在激烈进行。大火熊熊燃烧,刀剑格击声、厮杀呐喊声此起彼伏,各色散乱的旗帜在猎猎秋风中哗哗作响,让这个黄昏愈加苍凉悲怆。  对阵的是清军僧格林沁部和太平天国西北远征军。为了赢得胜利,双方都拼尽了全力,此时差不多快到了极限。  “你们的天京已经被攻陷,你们的忠王、幼天王已经被俘杀了!快快投降吧!”这个消息是从清军中传出来的,正在浴血
袁术称帝前要联姻吕布,吕布已经答应了,但徐州老干部陈琏坚决反对包办婚姻,以大逆不道为由说服吕布悔婚,生生拆散了“布學无术”组合。其实,大逆不道只是可以拿到桌面上说的话,陈家另有隐情。  陈珪一家跟袁术是世交。陈珪跟袁术是少年时期的朋友,有过一起飞鹰走狗的日子。袁术长大后觉得贪玩不好,有了称帝的心思,就到处搜罗名士。他写信请陈珪来辅佐自己,说得很诚恳,“我始终没忘了咱俩是铁哥们儿,我这就要发达了,来
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收到了一份来自刑部主事茹太素的奏疏,洋洋洒洒万余字。当看到奏疏中说如今政府里的官员大多是些“迂儒俗吏”时,朱元璋大为光火,把茹太素叫来面谈。书生气十足的茹太素很快就耗尽了朱元璋的耐心,朱元璋命人找来棍杖对茹太素一顿暴打。这是廷杖在明朝的第一次执行。但事发偶然,杖打朝臣并没有因此形成固定程序。不过,朱元璋这次算是给他的后代们树立了个“榜样”。  宣宗之后,明王朝进入“屡
乾隆六年(1741年),闽浙总督德沛奏请乾隆允许其子与两广总督马尔泰的女儿完婚。乾隆正准备成全这桩好事,结果司礼监的太监一看,马尔泰的女儿还没参加过选秀,这还了得?乾隆很生气,立刻不远千里召德沛入宫,斥道:“我朝定例,八旗秀女必经选看后方准聘嫁。”  德沛和马尔泰这种逃避选秀的办法很蠢,不予提倡,高明的办法还是有的。  晋朝司马炎在公卿以下人家的未婚女子中选美充实六宫,并提出四点要求:出身显贵,容
鸦片战争折腾了两年,以清廷向英国全面妥协而告终。事后琦善最受诟病,“汉奸”罪名压得他一辈子抬不起头。琦善后来得到起用,最恨的人就是林则徐——如果不是当时还在广州的林则徐(虽然已被罢官)怂恿广东巡抚告了他一状,“汉奸”罪名还落不到他的头上。  出乎意料的是,战后道光最恨的人竞也是林则徐。战争期间,对林则徐的发配令已下,但他仍在广州帮杨芳布局打仗,还在浙江前线以四品京堂的名义帮奕经出谋划策,没有功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