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太多的人对上海感到不解,它的变化太快了。仅仅是10年前,人们还在评论苏州河的臭、上海人的精明而不高明、上海计划经济的过于强大使它不具备广东和江浙的活力。但是,10年之后,热门的话题变成了:上海能不能超越香港?什么时候超越香港?等等。 加速找回昔日感觉 “上海越来越像中国经济之都了。”台湾工商界人士这样评价上海近年来的崛起。 在台湾经济持续恶化,香港经济增长乏力的今天,上海的表现实在抢眼。她不仅连年保持两位数的经济增长,而且在国际经济舞台上频频亮相,几乎成了中国开放、进步与繁荣的代名词。而上海也越来越像一个大吸盘,令国内外投资者趋之若鹜。近年来,国内其他省市的不少龙头企业纷纷移师上海;敏感的港台资金更是早把投资重心北移至上海;此外,上海还是跨国公司投资中国的首选之地,据统计,世界500强中已有7成以上的企业投资上海,而汇丰、飞利浦、阿尔卡特等世界500强将其亚太或中国区总部从香港、悉尼等地搬到上海。以至香港报章不时发出上海会取代香港地位的担心。 目前,上海已初步建成了国内的制造中心,拥有全国最大的钢铁、石化、汽车以及电子产业基地;并投巨资加快物流建设,以期建成全国的物流中心;其在信息和投资环境等方面的优势使它离亚太营运中心的目标也越来越近;而在表征经济之都的金融领域,上海与主要竞争对手香港的差距也在迅速缩小,目前上海在金融业务量、金融服务体系、金融人才与技术等方面均居内地领先地位;陆家嘴和外滩金融圈已经成为中外金融机构最密集的金融圈,方圆不到3平方公里的狭小区域聚集着上百家中外资银行、保险公司以及其他金融中介机构,而且密度还在不断扩大。正是在上述良好基本面的鼓舞下,上海加大了扩张胃口,计划在巩固国内金融中心的基础上,用10年左右的时间将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重现昔日辉煌。 三大优势 10年前,中国经济处于起飞的中期阶段,决策层感到中国必须形成一至两个特大型国际城市以带动全国经济的发展,就像纽约之于美国,伦敦之于英国一样。据说在当时,北京、上海和深圳都进入了中央决策层的视野。但北京已有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地位使高层感到没有必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深圳太靠近香港的地理位置也难以打动中央领导的心。相较之下,上海拥有辉煌的过去、发达的工商业基础以及优越的地理位置,终于使中央政府下定决心扶植上海。于是,“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上海发展梦想变成了国家的一项发展战略,上海也因此获得中央政府史无前例的政策支持,从新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中介机构——上海证交所的设立到首批人民币业务对外资银行开放的试点再到首家外资进入中国电信运营领域的试点……凡是建立经济、贸易与金融中心所必需的改革,上海都获得了充分授权并进行大胆试验。 上海不仅是南北交通的要冲,而且是沿海和沿江两条经济带的交汇点,经济腹地极为宽广。以前,苏南和浙北的经济与上海经济的整合还不怎么顺畅,但经过近几年的辐射,上海已经开始有效地把这两地的经济纳入到自己的体系中来,不仅如此,包括江西和安徽这两个与上海并不接壤的省份也迫不及待地主动与上海靠拢,新任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就曾公开表示,江西要做上海的后花园,事实上,自从这位原上海市委副书记调任江西后,两地经济联系迅速升温;另一方面,安徽也加快了与上海经济合作的步伐,今年1月,安徽以极为优惠的条件将芜湖奇瑞与上汽合并。经济界人士分析,这标志着安徽这节跑得不快的车厢终于抓到了作为经济火车头的上海。而上海也通过与上述两省的合作,将辐射区域由江浙延伸到皖赣。 据统计,过去5年,以上海为中心的经济区域内聚集着100多家世界制造业巨头,这么密集的制造业分布,大概在全亚洲也绝无仅有。有关专家估计,这些跨国公司一旦形成生产能力,而且相互之间形成配套,则上海及周边地区极有可能成为亚洲最重要的制造中心。 上海市政府在这10年中的表现是人们争论的一个主要话题。这个被称为中国最强的地方政府,在计划与市场两方面的“手腕力量”大概在国内无出其右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在交通、安全、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数以万亿元计,尤其在信息化建设上更是走在全国的最前列,目前在浦东的张江高科技园区,已拥有国内最先进的信息设施,从而为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另一方面,上海市政府还十分重视软环境建设,不少在上海投资的外商都有这样的感受,那就是上海市政府的办事效率非常高,不管你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能得到平等对待。 而在人才高地建设方面,上海也领先一步。华南的一些企业之所以出现北移的现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才问题。近年来,上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大放宽了外来人口进沪的限制,外地来沪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几乎完全放开,只要有企业接受,政府没有任何指标限制。该项政策出台后,得到了空前的响应。不仅如此,上海还将目光锁定在数以万计的海外留学生身上,为此专门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在张江开辟了留学生创业园区,并推出了“千人回归”工程,即从2001~2003年,计划从海外招聘1000名高层次留学人员。目前,每年回国的留学生中差不多有1/3流向了上海,甚至包括台湾本土的高科技人才也竞相投奔上海。 隐忧与距离 尽管上海经济近年来的飞速发展获得了国内外的一致认可,尽管上海为打造中国经济之都所付出的10年艰苦努力也已有了初步的收获;但显然,上海的现状与其勃勃雄心相比尚有很大差距。 在衡量一国经济之都的主要指标中,上海在人均GDP、年资金融通总量、外汇市场日交易量、外贸进出口总额等四项最关键的指标方面,与东京、纽约等城市相比还有不小的距离。东京的面积只有上海的1/3,人均GDP则是上海的19倍,其股票交易所的市值是上交所的10倍;至于纽约,虽然人口不到全美总人口的1/15,却创造了占全国1/4的GDP,差不多是上海的50倍,而纽约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更是上海无法比拟的。即使在国内,上海的优势也不是压倒性的,如上海虽然拥有领先全国的金融实力,但在贸易方面还落后广东很多,它的人才优势与北京相比则是苍白的;上海的另一软肋是强势品牌太少,在不久前公布的2001年中国名牌产品中,上海仅有“开开”、“海螺”、“杉杉”3个服装品牌入围,这与上海欲做全国经济之都的雄心是不相称的。 此外在软件建设方面,上海要走的路也很长,上海不仅欠缺像香港那样成熟的法治与市场运作体系,更缺乏类似任志刚、李嘉诚这样懂得国际化运作的金融家、企业家。因此,上海仅仅是搭好了建设经济之都所需的初步框架。其硬件安装与软件配套工程何时完工,既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也需要我们耐心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