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对道路运输管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来源 :大陆桥视野·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far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有些现行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管理体制制约着行业管理向前发展的情况,分析了目前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体制上存在的问题,并对道路运输市场如何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道路运输 可持续发展 思考
  随着道路运输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运政管理职能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以下简称<道条>)的颁布实施,更是标志着道路运输管理向法制化、规范化的进程迈进。然而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在当前形势下,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现行管理体制制约着行业管理向前发展。
  一、管理体制问题制约行业管理发展
  现行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1)目前全国绝大多数的运政管理机构都属于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各种经费开支都来自于运管费的征收,加大了运管机构行使职能的压力,所以,维持机构正常运转的经费只有运管费和罚款返还。根据交通部、财政部发布的《公路运输管理费征收和使用规定》,运管费的使用范围涵盖了运管机构的所有开支范围,并须按比例上缴。然而在运管费的收缴工作方面却存在着许多的实际困难:有些经营业户法律意识淡薄,经常存在偷、逃费的现象,再加上地方政府举办各种活动以吸引更多的投资,便会限制运政部门上路稽查;另外由于各地区的政策差异,有些车辆便会在提供更加优惠政策的地区落户;同时每逢国家出台对道路运输经营业户的帮扶政策时,又总是侧重对运管费的减免。以上这些都会给费源本来紧张而又要以费养人的运管部门增加更大的压力。
  (2)由于长期以来运政部门多数分属地方各级政府管理,但不占政府财政预算,因而成为一些政府或交通主管部门领导安排人员的好去处,以至于人员冗杂,素质偏低,表面上许多人员手里拥有各种文凭和证件,实际上真正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员少之又少,有些执法人员甚至连最基本的文件、文书都无法制作完成,又怎么能够自如地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开展工作。
  (3)长期以来,运管工作主要依靠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进行管理,难以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的道路运输市场格局,人为设置障碍,致使跨区域的客货运输不协调、不统一。例如道路运输证年审时间、收罚执行标准上的不统一等,这一切都给道路运输经营者带来极大的不便。特别是运政部门在着装上的不统一,很容易引起运输业户的误解,而曾一度的卸装问题更是给运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执法工作难以开展。《道路运输条例》为道路运输管理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然而在实际的执法过程中由于存在各种因素,执行力度很难到位,因此要真正做到依法行政,仍然任重而道远。例如,由于我市地理位置的原因,运距短、货源散,低速普通小货车居多,对于这样的无证“黑车”,按照《道路运输条例》規定,未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擅自从事道路运输经营的,可处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但购买一台新的低速普通小货车也不过2万元~3万元,依法处理难度可想而知。
  (4)根据《道条》赋予的运政部门职责是对道路客、货运输、站(场)经营、机动车维修经营和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实施管理,行使着法律所赋予的行政许可、管理、运输安全的监管职权,然而实际上这些管理职权由于体制管理问题却并未能真正履行到位。以满洲里市为例,出租车自取得归口管理后,由隶属交通局主管的部门一城市出租车客运管理站进行审批,核发营运证及进行日常管理。但与此同时根据交通部有关规定,运政部门也要对出租车核发道路运输经营许可,办理营运手续,施行市场监督管理,这就造成了要从事出租客车营运,必须在两个管理部门办理两套手续,这无形中给经营者、从业者带来诸多不便,并且在管理过程中也出现政出多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的现象。按照《道条》规定,运政部门对核发道路运输证的从业者有安全监督管理义务,但因为日常监管是由城市出租车客运进行管理,因而运政部门就会处于既不能不管,也不能管太多的尴尬境地,职责不清,很容易出现问题,互相推诿。
  二、创新理念,科学谋划道路运输发展
  针对道路运输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经过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深化运管体制改革,摒弃不合时宜的管理体制和理念,实行经费、装备、业务垂直管理。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职责权限,明确运政管理职责,加强交通行政体系的法制。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稳定队伍,提高人员素质;有利于运政装备建设,提高管理水平;有利于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道路运输市场。
  2.理顺体制,解决职责交叉、一车多证问题。交通、公安部门职责交叉,造成道路运输多头执法,经营者要办的证件越来越多,手续越来越繁琐,罚款也越来越多,加重了企业和经营者的负担,影响了道路运输健康发展。所以,应通过改革,理顺管理体制,实行一车一证、一人一证制,可用不同颜色和不同格式区分驾驶车辆的性质。道路交通一体化管理体制有利于简化手续,方便业户,减轻经营者负担;有利于精简机构,提高效率,树立政府形象;有利于强化管理,实施有效监督;也有利于建立全国统一的道路运输市场。
  3.新形势下,应努力改善公路运输行业管理工作。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公路运输活动性强、跨区域性强的基本特征,要本着宏观管住、微观搞活的基本方针,紧密结合当地运输市场的客观实际,由只注重收费、款适时地转变管理职能,树立经营意识,增强服务观念,具体措施是:
  (1)坚持硬管理与软管理相结合,以其服务型的软管理为主。通过对客货运输、装卸搬运、运输服务、汽车维修承托双方的“双向”服务,如技术咨询、牵线搭桥、组织签订作业合同并促使合同如约履行,解决纠纷等,促进运输市场的活跃和经营行为的规范化。
  (2)坚持行政干预与经济调节和法律维护相结合,以其经济调节及法律维护为主。通过必要的行政干预和广泛的经济调节及法律维护促进运力结构的合理,运力布局合理,车辆技术状况的提高,服务态度的改善。保证平等竞争,规范市场行为,有效地维护运输市场的良好秩序和经营环境。
  (3)坚持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结合,以市场调节为主。通过市场调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功能作用,搞活流通,加快发展;通过必需的计划调节,在特定情况下,保证其抢险救灾、战备等重要物资运输任务的完成。
  (4)坚持源泉管理与过程监督相结合,以其源泉管理为主。通过日益完善和健全的规范化、科学化的源泉管理和必需的过程监督,促进更大范围的协作,避免和减少区域性关卡与繁杂的运行手续,促进市场的进一步活跃。使经营者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从而使管理工作由路检路查为主向账、证、档管理、站场管理与登门上户审核为主转变。
  (5)坚持对市场的总体规范与经营客体的行为监督相结合,以对市场总体规范为主。要多管市场的经济格局,少管经营客体的经营活动,通过对运输市场的总体规范、科学指导、广泛协调、合理组织、定向监督、真诚服务,在总体上为经营者创造一个宽松的经营环境和良好的市场秩序,充分调动各类经营者的积极因素,加快公路运输事业的发展,实现人便其行、货畅其流,使运输市场得到不断地培育、完善和协调发展。
  三、结束语
  若使上述问题得以有效实现,就必须对现行道路运输行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形成一个活而有序的市场秩序、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和能够促进市场健康发展的市场机制,即:间接控制,宏观管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科学规范,整体管理;要本着这些特点,充分发挥运管部门适应时代要求的职能作用,正确履行新时期赋予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
其他文献
提供高效、优质、令乘客满意的服务,是铁路客运服务的经营目标和价值所在。但由于我国铁路运输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易出现“店大欺客”的现象,导致市场竞争意识不强、服务理
在我国传统翻译课教学中存在轻理论重实践的弊端,因而,我们应强调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同时,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理论是有差异的,翻译理论要合理而有效地渗透到翻译实践
氯化镁分解电压是镁电解生产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指标,研究它对于降低槽电压、节能降耗和降低粗镁生产成本,都具有较为现实的意义;氯化钾是配制电解质的主要成分之一,它对于氯化镁的
思维是形成人们思想的过程,语言是表达思想的一种工具,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高度重视思维方式的转换,从句子层的翻译到语篇层的转换,都要经过仔细地推敲与分析才能正确地再现
“进步”观是李大钊思想的重要内容,在李大钊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李大钊力图用唯物史观来考察人类历史进步的一般规律和原动力,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不容忽视的
实施供暖分户热计量既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也是我国节能的要求。因此急需进行热计量改造。分户热计量系统是集中供暖领域的一次变革,采用分户热计量系统的采暖用户可以根
铝电解槽异型阴极技术的生产应用,为电解在低极距条件生产提供必需的技术保障,同时利于电解生产长周期平稳运行。伊电集团电解铝工业研究所在不同槽型上采用不同规格形状的异
结合海绵钛生产工艺过程中氯化尾气的排放及治理现状,提出了采用菱锰矿吸收氯化尾气的工艺方案,通过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表明该工艺是可行的。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设计了三因素
摘要在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身为管理者,必须全面掌握并且深入分析每一种因素可能对实现工程整体建设进度目标产生的影响,定期把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进行对比,制定整改方案,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将错误纠正过来。  关键词建筑工程进度管理存在问题具体措施  在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身为管理者,必须全面掌握并且深入分析每一种因素可能对实现工程整体建设进度目标产生的影响,定期把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进行对比,制定整改方案,争
本文针对影响中高、高层住宅建筑工程品质的一些关键问题,从技术、人事制度上建立更有效的、更加科学的管理体制,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施工管理水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