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慰藉和满足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dhd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8年下半年,由湖南卫视推出的“快乐大本营”,在中国电视界引发了一股强烈的娱乐旋风, 一时间风起云涌,“快乐”“非常”“相约”“动员”等字眼的频频出现,似乎在提醒人们:一个游戏与狂欢的时代已经到来。电视娱乐节目的火爆引发了人们从文化的角度对其进行关注。本文从合法化休闲快感的慰藉、窥视癖心理的满足、狂欢心理的发泄三个方面,试图从观众心理这一角度分析电视娱乐节目热出现的原因。
  
  一、合法化休闲快感的慰藉
  
  电视文化根植在当代文化的流变中。由于“休闲经济”诸概念的出现,休闲和电视休闲的时代已全面来临。休闲学认为:休闲是人生命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成为人”的过程,是一个人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生存空间,它不仅在寻找快乐,而且在寻找生命的意义。所以“休闲”无疑有着比生活常态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而电视休闲更多的是以娱乐节目方式出现的。当代的一些电视美学论者曾把电视娱乐休闲节目概括为后现代思潮影响下出现的快感文艺,而不是传统理性主义范畴内的美感文艺,说电视娱乐节目一是欲望生产,二是快乐原则,三是当下身体感,且不说这种论断是否正确,但确实道出了娱乐节目对观众心理的慰藉作用。有人比喻说:电视娱乐节目提供给了观众一张舒适的“床”,在这张床上,精神负担可以得到缓解,心理压力可以得到释放。
  
  二、窥视癖心理的满足
  
  窥视癖是指人们喜欢看电视的深层心理冲动。这个概念其实是精神分析的术语“窥淫癖”的变形。窥淫癖又称观看癖,是指酷爱观看他人性活动或者性器官以获得性满足的一种性变态心理。“按照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的看法,人的所有生活、工作的动力都来自于人的原始本能,这主要包括两类;一是“性本能”,即爱的本能,二是死本能,即攻击本能。窥淫和这两种本能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首先,窥淫来自于人的性快感,即通过偷窥的方式看到这些他人隐秘的时候能够给人带来巨大的心理满足和快乐;其次,这种窥视在正常的人类社会中是不合法也不合理的,它违背社会规范,也违背伦理道德,所以必须偷偷地进行,这背后隐含着社会压抑的影子。在“窥淫”中我们能够发现一种“隐藏/揭密”的二元对立,即引起人们快感的东西往往是被隐藏的,人们若想获得这种快感就必须采取偷偷摸摸的方式,避开超我、甚至是自我的监视。在现实生活中,秘密作为有目的的行为是普遍存在的。之所以是秘密,就意味着它将是排他的、被隐藏的,而人出于这种“窥淫”的天性,总是觉得在获取秘密的过程中会得到巨大的快乐,于是他们会想方设法去窥视。当然,这些场景并不一定都和性相关,因此,如果我们把“窥淫癖”的含义扩大,我们可以用“窥视癖”这样的一个词来替代它可能更准确些,涵盖面也更广泛些。
  但是在正常情况下,这种窥视是困难的,但当代电视媒介恰恰给予了人们极大的“窥视”的便利。从某种意义上说,媒介就是职业的窥视者,揭露社会中被隐藏的事实是它们的天职。越是能满足人们窥视欲望的节目往往都拥有很高的收视率。我们以一些流行的电视娱乐节目来说明这个问题。
  在一些有名人参与的娱乐节目中,比如中国台湾地区的著名游戏综艺节目“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康熙来了”,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江苏卫视的“非常周末”等等,这些节目往往会邀请一些明星,但不是请明星来表演自己擅长的节目,而是尽量使他们进入一种比较尴尬窘迫的状态,让他们不知所措甚至出丑,让他们表现出和其他正常状态下迥乎不同的形象。这种形象对于他们自己来说是负面的,但对于观众来说,却是隐私,具有“窥视”的价值。
  再比如连年卷起全中国收视狂潮的由湖南卫视推出的电视娱乐选秀节目——“超级女声”。这档节目打着“平民主义”的旗号,让普通人有可能实现艺术梦想,品尝做明星的感觉,乃至真正踏上星途,这是其卖点所在。而平民化的风格与公开化的选秀过程也成为吸引普通人参加的关键所在。同样,这种“平民主义”也成为吸引普通观众收看这档节目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在节目的运作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权威对普通人的侮辱”却成了这档节目的一个重要的噱头和卖点,选手们的窘迫和难受成了观众们乐于见到的场景。选手们的发型、服饰、化妆、舞蹈动作,甚至一些算不上缺陷的生理特征往往都会遭到评委的刻薄点评。“对于电视观众来说,把丑陋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忽然变成了一出喜剧。”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正常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在一个人丧失尊严,比方说被人侮辱却无力反抗的时候,最本能的反应是远离人群和社会,不愿让人看到他被侮辱的形象。但是,按照前面所论述的人们“窥视癖”的心理原则,人们越是不想被别人看到的东西,越是要隐瞒和遮蔽的东西,越是能够引起别人的兴趣,而这类节目正是通过展示这种当事人不愿示人的侮辱来吸引观众的眼球。观众会觉得选手们的这些窘迫是那么的贴近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的某些时候,因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尝试过理想破灭的失败滋味,因此他们可以理解别人相应的感觉。更主要的是,他们看到的是活生生的人的梦想被毁灭后的真实的形象,这在感同身受的同时具有一种“窥视”的快感。
  
  三、狂欢心理的发泄
  
  狂欢,来自于人的感性力量对理性结构的突破,在狂欢之中,人们脱离了一切社会关系,摆脱了原有的社会角色,获得了一种生命的自由与精神的解放,从而能够平等地看待任何其他的人。狂欢之狂,喷礴而出的是平日难以实现的隐秘欲求。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随之对于内在情绪的解脱欲望也更加强烈,而对以娱乐、消遣为主的电视娱乐节目来讲,制造观众的狂欢心理,无疑是吸引观众注意的法宝之一。
  在一些电视娱乐节目中,节目制作人往往通过各种方式,让观众可以实际地加入进来,使得他们感觉节目的每一步发展都与自己密切相关。通过吸引观众参与节目的奖励方法,如对出场明星的支持,直接进入现场,参与抽奖之类的活动等,使观众获得进入节目全过程的心理冲动和体验。如江苏台的“非常周末”中安排电视台人员在节目中随机性地游荡,敲上谁的门,谁就被喜气洋洋地带到了节目现场。即便对这些都不动心、不参与,观众也会在荧屏上支持率的数字中,现场的方阵中,找到一种进入群体的“虚拟”感,从而不由自主地进入到“故事”之中。此乃实际的情境。整个节目的编排,则制造了“虚拟情境”。通过开头假设的某一情境,使现场的演职人员进入了某种角色,演绎出一段段故事。而在故事的编制中,又有框套式的“大故事”套“小故事”,连环式的故事接故事等等。各种娱乐性、游戏性、闹剧性的节目,由于被纳入了“故事”之中,不仅使现场的明星进入了新的角色,同时也使观众扫除了一重重心理障碍,无拘无束地进入了故事,获得狂欢体验。
  一些电视娱乐节目会邀请一些明星加入,如“欢乐总动员”等,但又常常改换他们的角色,使其赖以成名的本领被暂时搁置,而进入与平常人一样的起点上。这种摧毁了明星与常人界限的做法其潜在的意图是要颠覆以往的一切价值秩序和知识体系。同时,演播现场的“场内”“场外”以参与热线、幸运观众等形式串通到一起来, 自然地打破“中心—边缘”观念,最“边缘”的人,也许一下子成为接入现场的“中心”人物。无论古今中外,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物事件“怎么都行”地结合在一起。为达到某种效果而不择手段。而电视娱乐节目忘却界限,冲破藩篱,从而使观众达到超越时间与空间,瞬间永恒与体验无穷的狂欢感受。
  
  参考文献:
  1、《电视娱乐节目的理念、设计与制作》,宗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版
  2、《西方休闲学研究述评》,马惠娣、刘耳,《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第5期
  3、《性欲三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版
  4、《审美之维》,马尔库赛,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
  (作者单位:湖南女子职业大学)
其他文献
2007年中国报刊业遭遇受众审美疲劳、经营成本攀升和政府监管强化的多重压力,加上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介强力挤压,报业发展态势明显放缓。有数据表明,2007年全国大型城市报刊发行量未见明显增长,主要城市报刊广告同比增长约7%,仍低于同期GDP增长率,中国报业广告增长幅度已连续3年处于较低增长水平。回顾2007年的中国报刊业,以平稳为基调,以和谐为主题,以内涵建设为主线,以技术变革为龙头,以盈利模式再造
期刊
“跨越长城,迈向世界。”这是1987年从北京向海外发出的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这也预示着,互联网时代悄然叩响了中国的大门。2007年,20年,一大步,中国网络媒体、网络游戏、电子商务、网络广告、移动新媒体与跨媒体融合精彩连篇。这一年的新媒体,载着光荣与梦想,在技术飞跃、信息扩张、资本狂飙和创业热潮中,描绘出浓墨重彩的一年。新媒体演绎了又一年光荣与梦想。你我都身处其中。    一、网络大国的“下乡”运
期刊
一、新闻媒体人应具有的高级情感    (一)新闻媒体人高级情感的主要方面  “高级情感”是前苏联学者彼得罗夫斯斯基提出的概念,他认为这是只有人能体验到的情感①。这种情感,指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同自身需要相联系的复杂情感,它相异于高级动物也有的喜、怒、哀、乐、愤、惧等基本情绪、情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是新闻媒体人素质中高级情感的基本构成。  ⒈新闻媒体人的道德感。新闻媒体人依据社会道德准则和职业
期刊
2007年8月15日,国家广电总局正式下发通知,严厉批评重庆电视台播出的“第一次心动”选拔活动存在违规行为,立即叫停该节目,并予以全国通报批评。在国家广电总局网站上,此条信息十分醒目且措辞严厉,认为其“评委言行举止失态”“内容格调低下”。据了解,这是内地第一档被停播的选秀节目。联想起2007年6月20日,总局网站上公布对宁夏电视台综合频道和甘肃电视台综合频道给予暂停播放广告处罚的通报,《通报》决定
期刊
梁衡是新闻界的一个符号,也是少有的通才。文学、政治与新闻,这三个看起来大相径庭的领域,在他那里却息息相通,神奇地变成了一片茂盛的森林。  他是记者、作家、学者、官员。他笑谈真理,境界高远;一手美文,著作等身。天赋、资质、勤奋与执著,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并使他在四个不同的角色之间从容驾驭,转换自如。  人们常说,新闻易碎、新闻无学。梁衡却说,是新闻这个平台成就了自己,源源不断地为他提供了文学与政治的
期刊
2007年,中国广电业正在发生蜕变,同时也孕育着新生。《新结婚时代》《奋斗》热播,“同一首歌”转型为产业化,农妇自编自导拍电视剧,选秀节目向奥运主题转型……广电业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本质,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观众需求为第一原则。同时,广电、电信、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六城会IBC的成功运行,凤凰学院的成立……广电业正在借助各种手段和各种力量为自身服务,在整合中创新,在创新中整合。为此,中国
期刊
新闻记者作为新闻叙事视角的选择者,他选用怎么样的视角进行叙事,不仅关系到新闻作品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外在形态,也涉及到建构新闻事实等方面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几篇有影响的报道的分析,来阐述叙事视角在新闻写作中的一些应用,并揭示因视角运用不当产生的相关问题。  2006年11月23日,《南方周末》刊发报道《狷狂黄健翔》。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名人与记者的争论。厘清争论中的个人动机及评价个人的私人行为并不是新闻学所
期刊
2007年9月21日是美国著名记者海伦·斯诺诞辰100周年暨《西行漫记》发表70周年。由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与陕西省翻译协会斯诺研究中心共同发起的“车轮上的国际学术研讨会”2007年9月5日至8日在陕西西安、延安、志丹、宝鸡、凤县,即沿着当年海伦的采访路线,一路走来,追寻当年海伦陕北之行的遗迹,研讨会的发言全部安排在1500公里的旅途中。 坐在两辆旅游大巴上的与会代表有8位海伦·福斯特家族的后人,9
期刊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民生新闻、社会新闻、文化体育新闻是都市类报纸的长项,而思想性强,报道角度高屋建瓴,报道形式较严肃的重大主题报道是日报所关注。基于这样的认识,都市类报纸较少涉足重大主题报道,或即使涉足往往也是蜻蜓点水、欲言又止。对于这类报纸如何搞好重大主题的报道,把日报的权威严肃重大的特殊性和都市类报纸的可读性适用性及形式上的灵活性与贴近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通过晚报轻松活泼的报道方式表现出来
期刊
将新近发生的事实以最快的速度报道出去,引起社会关注,产生社会影响,这是新闻媒体舆论影响力产生的一个重要途径,即通过信息的随时发布聚合社会“注意力”,对舆论产生“影响力”。  只要做到及时、准确,实现信息的新闻价值和新闻影响,到此,记者乃至整个媒体都完成了自己的职责,可以舒口气。  但能不能做得更多些,更好些呢?舆论影响力除了上述的渠道,还有没有第二种方式或者更多途径呢?  特别是当报业竞争日趋激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