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海伦,遗迹永存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wang9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9月21日是美国著名记者海伦·斯诺诞辰100周年暨《西行漫记》发表70周年。由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与陕西省翻译协会斯诺研究中心共同发起的“车轮上的国际学术研讨会”2007年9月5日至8日在陕西西安、延安、志丹、宝鸡、凤县,即沿着当年海伦的采访路线,一路走来,追寻当年海伦陕北之行的遗迹,研讨会的发言全部安排在1500公里的旅途中。 坐在两辆旅游大巴上的与会代表有8位海伦·福斯特家族的后人,9位研究海伦的海外学者,10位来自北京的斯诺问题专家以及12位陕西近10家媒体的记者……
  
  (一)2000名大学生见证壮观开幕式
  2007年9月5日上午9时,西安欧亚学院体育馆内高朋满座、人头攒动。主席台上18米宽、5米高的背景版十分夺目,2米高的海伦头像注视着台下2000多名新世纪的中国大学生,当海伦家族和所有会议代表缓缓步入场内,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我相信他们全体起立表达的不仅仅是对远道而来的美国客人的欢迎,而且也是对海伦这位为中国革命作出过伟大贡献的国际友人的崇敬。
  第一个走上讲台的是陕西省政协副主席陆栋,他称在旅行途中自由交谈,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缅怀海伦的功绩,考察老区的建设成就,寻访海伦当年的足迹,的确是一个“创举”。十几家媒体全程报道研讨会,汇集成册就是一部21世纪的“西行漫记”。中国原驻联合国大使凌青不顾80岁高龄,偕夫人专程从北京赶来,他的讲话传达出中国政府对海伦·斯诺始终如一的敬重和全体中国人民对她的爱戴。陕西记协主席尹维祖在讲话中则号召陕西的所有新闻工作者,以海伦·斯诺为榜样,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做新时代的海伦·斯诺。
  当海伦的大侄女谢莉尔·毕绍夫走向讲台,记者的镜头与观众的目光全部聚焦于她所站的位置。她发言的题目是《九月的西安》。她说1937年9月海伦从陕北回到西安的那一刻,正是她本人出生的日子。如今又一个九月,她带着对姑妈深深的思念和对古城西安的美好回忆,再次来到这座城市。事实上,在过去的20年中她已经不止一次在九月来到西安,因为9月21日是她姑妈的生日。她在会后告诉笔者,2007年9月她看到了一生中最为美丽的西安。
  
  (二)西安—延安,车轮上的研讨会异彩纷呈
  车出西安,经绕城高速,终于踏上了通车不久的西延高速公路。原陕西省旅游局副局长孙木一,曾在1970年国庆节时陪同埃德加·斯诺访问延安。他告诉大家,当时吉普车整整走了10个小时,一路颠簸好不辛苦。如今,天堑变通途,高速公路穿过莽莽高原3个多小时就能到延安。陕北的变化超出所有人的想象,只是谈起当年的人和事,80岁高龄的孙老依然激动不已。他回忆当年斯诺访问西安十九粮店及保安窑洞时的情景,话语之间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动荡的历史现场。
  作为海伦·斯诺生前挚友,陕西斯诺研究中心主席安危是海伦·斯诺文学托管会在中国的唯一代言人,他在“车轮上的研讨会”上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西安事变前海伦·斯诺孤身来到西安,采访了张学良,这次意外收获让她兴奋不已。她不仅记录了历史,而且预告了一个震惊中外的重大事件,这个事件的震撼力也许并不亚于65年后的“9·11”事件。张学良第一次向一位美国记者披露了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政见。随后,这篇题为《宁要红军,不要日本人》的稿件被西安电报局拒绝发送。几天后,海伦回到北平,稿件终于刊登在《伦敦先驱报》上,提前60天预告了西安事变。
  海伦家族的代言人谢莉尔·毕绍夫,颇有其姑妈海伦的风范,她在车上哼起一首海伦写的《九月的西安》,这也是她不远万里在又一个九月来到西安的原因。海伦的邻居雪伦·估莲简称自己为雪莲,她在发言中说,如果海伦九泉有知,还有这么多中国朋友仍然记得她,并纪念她诞辰100周年,一定会非常高兴。她用一句中文结束她的发言: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海伦的曾侄孙女凯莱琳绝对是一位美眉,她身上绝对遗传了海伦·斯诺美丽、聪慧的基因。在西安的开幕式上,她听到海伦生前最喜欢的中国歌曲《南泥湾》,便凭借自己的记忆,用竖笛为车上的代表吹奏了起来,还临时用《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为海伦填写出了一首《梦与时存》:“你知道你的梦想会永存,尽管我们之间时空相隔……”
  
  (三)延安—保安,烟雨蒙蒙中的朝圣之旅
  美国代表团中有一位85岁的老人乔治·托顿,他有一个严肃的中文名字:陶慕廉,据说是冯玉祥将军为他起的。他的名片上写着“韩半岛和平统一论坛”高级顾问,南加州大学政治学终生教授。在延安大学的晚餐会上,当听到延安姑娘唱起《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时,老人情不自禁的离席伴舞,灵活的腰肢扭动,节奏感极强,完全可以与一位青春少女媲美。他在车上告诉记者,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是他首先发起提名海伦·斯诺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十年前海伦去世后也是他组织操办了在西海岸举办的海伦·斯诺追思会。他是被海伦·斯诺的著作《阿里郎之歌》所感动,并为这本书的中文版写了序言,从此与海伦成了莫逆之交。
  在延安凤凰山上毛主席故居,海伦家族集合在当年海伦采访毛泽东的窑洞外合影留念。省、市电视台的记者均选择这个院子作为采访海伦家族的最佳场所。面对记者的镜头,谢莉尔·毕绍夫和安危均对延安人民保护革命遗址的虔诚表示满意。代表团中有一位曾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作过电视专题片的美籍南斯拉夫人毕比奇,在海伦暮年曾追踪采访过她,留下大量珍贵的历史图像资料。来到凤凰山旧址,他比任何人都要忙碌,他要用镜头真实记录此时此刻发生在这里的一切,任何一个珍贵的镜头都不愿错过。
  当旅游大巴踏上保安之路,天空中飘起了蒙蒙细雨。到达保安红军大学旧址时,人们不得不撑起雨伞,在通往大学窑洞蜿蜒的坡道上,五颜六色的雨伞形成一个个绚丽的“之”字,缓缓向上延伸。尽管坡道湿滑,雨也越下越大,但根本阻挡不住所有中外代表“朝圣”的脚步。在漆黑的红沙土窑洞里(红军大学教室),大家坐在小石凳上,借着手电筒的灯光,听安危讲海伦的故事。海伦曾说这里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不怕飞机轰炸的“高等学府”。有一个红军战士的宿舍高高悬在峭壁之上,海伦的几个曾侄孙纷纷冒雨攀登上去,以表达学习海伦的决心,85岁高龄的陶慕廉也跃跃欲试,爬了一米多高,终于被当地接待人员劝回地面。这位老人执著的精神使在场的所有人无不为之动容。
  在毛泽东旧居里,志丹县委宣传部长陈东阳站在埃德加·斯诺为毛主席拍的那张头戴八角帽的著名照片前说:“斯诺在志丹很有知名度,提起她志丹人无人不知。今天看到斯诺的后人就像看到自己的亲人一样。”海伦家族的几位女辈在当年斯诺采访毛泽东坐过的那张土炕上坐成一排,摆好姿势让记者拍照。窑洞外,有一个当年斯诺为毛主席拍照的地方,大家纷纷在同一个位置,同一个角度按下快门留下永久的纪念。这个博物馆的馆长白保荣还拿出了海伦1978年重返保安时留下的珍贵照片给大家看,并把全体馆内职工召集在一起,与海伦家族合一张影。尽管阴雨绵绵,大批群众仍然站在雨中,他们虽然被警方挡在门外,可没有一个人愿意离去,这些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正是他们仰慕已久的斯诺亲人。
  
  (四)宝鸡—凤县,“工合”之旅满载而归
  2007年9月8日,参加海伦·斯诺诞辰100周年国际研讨会的大巴经过长达10个小时的跋涉,一路风雨,抵达被称为“工合城”的西府名镇——宝鸡,参加在这里举行的海伦著作《中国为民主奠基》中文版的首发式。
  1938年8月,中国发生了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第一个工业合作社(简称“工合”)在宝鸡诞生,而《中国为民主奠基》一书正是海伦·斯诺关于“工合”运动的专著。首发式上,作为该书中文版的责编和陕西旅游出版社的领导,笔者在首发式上介绍了该书出版的历史背景。
  这本经典之作于1941年在美国出版,至今其英文版、日文版、朝文版、印度文版等早已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作为该书中文版的译者,西安空军工程大学孙仲伦教授与安危夫妇早在17年前就翻译完成,但由于书名的敏感度及经费原因迟迟未能出版。为了纪念海伦·斯诺诞辰100周年,笔者把选题报到了省新闻出版局,并经省委统战部审读,终于如期与中国读者见面。宝鸡市政府领导在首发式上说,该书66年后能在“工合城”问世是宝鸡人民的荣耀。首发式上,海伦家族一字排开,为在场的中国读者签名,创造了一个18个人为一本书签名的纪录,现场形成了一条曲曲弯弯的签名长龙,场面颇为壮观。
  首发式后,“车轮上的研讨会”驶上了蜿蜒曲折、风光秀丽的秦岭之巅,2个小时来到双十铺(现在的凤县县城)。70年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新西兰人路易·艾黎克服重重困难,来这里创建西北工合双十铺事务所,他将难民组织起来进行生产自救,支援前线。在凤县路易·艾黎故居前,代表团拉上横幅与当地群众合影留念。听说宝鸡到凤县有102公里的山路,当年路易·艾黎、乔治·何克工合运动组织者常常骑着自行车往返于两地之间,代表团成员肃然起敬。当地居民李继田听说海伦家族来凤县,把自己家里保存了70年的一块刻有“工合”图案的耐火砖,骑自行车送到了现场,当场捐赠给了县文管所。据当地老乡说,像这样的文物、遗迹在凤县还能找到很多。
  
  (五)凤县—西安,传递中美友谊的火炬
  笔者作为陕西斯诺研究中心副主席兼秘书长,曾先后参与过1987年纪念海伦·斯诺诞辰80周年在西安八办举办的海伦·斯诺图片实物展览,1993年宝鸡工合国际学术研讨会,1997年海伦逝世后系列纪念活动和2000年在盐湖城举办的海伦·斯诺国际研讨会等,多次与海伦家族成员有过接触,但这一次应该算是“四世同堂”,3个侄女,1个侄子,1个侄孙,1个曾侄孙,2个曾侄孙女,加上海伦的生前好友,可谓“全家福”齐聚西安,无论是在延安大学,还是在宝塔山下,延河桥头,抑或是志丹毛主席住过的窑洞,红军大学的教室,“一家人”总是一字排开,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他们就是接过海伦手中火炬的人,那就是中美友谊的火炬。
  回到西安,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有关这次纪念活动的新闻扑面而来。《西安晚报》的周媛,《华商报》的王锋,《三秦都市报》的夏明勤,西安电视台的刘建军,陕西电视台的朱茜茜,新华社的任珂,《中国日报》的周安…他们作为随团记者,对这次国际研讨会做了大量的连续报道。陕西记协和陕西译协向他们颁发了荣誉证书,以表彰他们以斯诺精神学习斯诺,争当新世纪斯诺的精神传人。应该说,他们也是中美友谊火炬的传递人。
  海伦百年,星转斗移。我们脚下这个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愿海伦百年华诞不会成为斯诺研究的终结,而是一个新的开始,她对中美友谊的贡献应该世代相传!
  (作者系陕西旅游出版社副社长、陕西省翻译协会斯诺研究中心副主席兼秘书长)
其他文献
吴礼明,籍贯安徽省安庆市, 1984年入伍,曾因新闻报道工作成绩显著,2次荣立三等功,6次受到嘉奖,从戎期间,已在军内外40多家报刊发表了报告文学、通讯、专访、消息等诸体裁作品达300多篇。1989年退役时,已经在新闻界小有名气了,被当时上海的《中国合作经济报》点名要去,正式成为一名记者。从1985年从事新闻工作22年来,曾担任过《中国信息报》《国际商报》《经济日报》《名牌时报》等多家中央媒体记者
期刊
编者按:  2007年的日历已翻过,而传媒业所发生的、所记录的、所影响的却并未被人们遗忘。在这一年里,一个令人振奋的新名词——“软实力”出现在“十七大报告”上。这对传媒人来说既是鼓励,也是鞭策。媒体需要不断创新,让中国的优秀文化和古老文明传递到、影响到全球更多地域。在这一年里,我们欣喜地看到,百姓以肯定的掌声为传媒营造了活跃的氛围,政府以开放的态度为传媒创造了宽松的环境;传媒以责任、公信的风貌回馈
期刊
2006年11月1日,陕西卫视新版节目正式开播。全新定位的陕西卫视以“人文天下”的口号高调出场,推出了一批新版节目,其中由“反伪斗士”司马南主持的“华夏点击榜”栏目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资讯的创新传播,引起人们的关注,开播几个多月来,作为陕西卫视一档具有强烈主持人特色的资讯节目,得到广泛关注。     一、趋同时代的独特信息提取    资讯类节目一直是电视屏幕上的主要节目类型之一,在资讯快速传播的今
期刊
2007年中国报刊业遭遇受众审美疲劳、经营成本攀升和政府监管强化的多重压力,加上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介强力挤压,报业发展态势明显放缓。有数据表明,2007年全国大型城市报刊发行量未见明显增长,主要城市报刊广告同比增长约7%,仍低于同期GDP增长率,中国报业广告增长幅度已连续3年处于较低增长水平。回顾2007年的中国报刊业,以平稳为基调,以和谐为主题,以内涵建设为主线,以技术变革为龙头,以盈利模式再造
期刊
“跨越长城,迈向世界。”这是1987年从北京向海外发出的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这也预示着,互联网时代悄然叩响了中国的大门。2007年,20年,一大步,中国网络媒体、网络游戏、电子商务、网络广告、移动新媒体与跨媒体融合精彩连篇。这一年的新媒体,载着光荣与梦想,在技术飞跃、信息扩张、资本狂飙和创业热潮中,描绘出浓墨重彩的一年。新媒体演绎了又一年光荣与梦想。你我都身处其中。    一、网络大国的“下乡”运
期刊
一、新闻媒体人应具有的高级情感    (一)新闻媒体人高级情感的主要方面  “高级情感”是前苏联学者彼得罗夫斯斯基提出的概念,他认为这是只有人能体验到的情感①。这种情感,指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同自身需要相联系的复杂情感,它相异于高级动物也有的喜、怒、哀、乐、愤、惧等基本情绪、情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是新闻媒体人素质中高级情感的基本构成。  ⒈新闻媒体人的道德感。新闻媒体人依据社会道德准则和职业
期刊
2007年8月15日,国家广电总局正式下发通知,严厉批评重庆电视台播出的“第一次心动”选拔活动存在违规行为,立即叫停该节目,并予以全国通报批评。在国家广电总局网站上,此条信息十分醒目且措辞严厉,认为其“评委言行举止失态”“内容格调低下”。据了解,这是内地第一档被停播的选秀节目。联想起2007年6月20日,总局网站上公布对宁夏电视台综合频道和甘肃电视台综合频道给予暂停播放广告处罚的通报,《通报》决定
期刊
梁衡是新闻界的一个符号,也是少有的通才。文学、政治与新闻,这三个看起来大相径庭的领域,在他那里却息息相通,神奇地变成了一片茂盛的森林。  他是记者、作家、学者、官员。他笑谈真理,境界高远;一手美文,著作等身。天赋、资质、勤奋与执著,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并使他在四个不同的角色之间从容驾驭,转换自如。  人们常说,新闻易碎、新闻无学。梁衡却说,是新闻这个平台成就了自己,源源不断地为他提供了文学与政治的
期刊
2007年,中国广电业正在发生蜕变,同时也孕育着新生。《新结婚时代》《奋斗》热播,“同一首歌”转型为产业化,农妇自编自导拍电视剧,选秀节目向奥运主题转型……广电业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本质,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观众需求为第一原则。同时,广电、电信、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六城会IBC的成功运行,凤凰学院的成立……广电业正在借助各种手段和各种力量为自身服务,在整合中创新,在创新中整合。为此,中国
期刊
新闻记者作为新闻叙事视角的选择者,他选用怎么样的视角进行叙事,不仅关系到新闻作品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外在形态,也涉及到建构新闻事实等方面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几篇有影响的报道的分析,来阐述叙事视角在新闻写作中的一些应用,并揭示因视角运用不当产生的相关问题。  2006年11月23日,《南方周末》刊发报道《狷狂黄健翔》。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名人与记者的争论。厘清争论中的个人动机及评价个人的私人行为并不是新闻学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