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

来源 :房地产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aiai198703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浅谈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施工技术,分析混凝土施工过程,做好质量防控,以保证施工质量。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
  引言:本文根据某工程实际案例,对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进行探讨。
  1.混凝土施工工艺
  (1)由于工程桩桩径较大,桩身长,为保证桩基工程施工质量和混凝土灌注的连续进行,选用标号为C25的商品混凝土。并适当加入缓凝剂,以降低运输途中堵车的影响,确保商品混凝土的连续顺利浇灌。
  (2)导管使用前的检查
  本工程采用Φ250mm导管直升灌注法进行水下混凝土的灌注。导管使用前必须认真进行一次检查,要求使用的导管要圆、直、连接牢固、密封好、不漏气、不漏水,管子试压不宜少于0.6~1MPa。
  (3)导管的配置
  灌注砼施工时,应配1m、1.5m、2m、2.5m、3m等不同长度的导管,确保导管底端离孔底0.3~0.5m,以能放出隔水塞和混凝土为宜。
  (4)导管的安装要求
  ①最下端一节导管长度应为4m,为了配合适当的导管柱长度,上部导管长为1m、0.5m。
  ②导管采用活接头插销连接或由任螺母连接,橡胶O型密封圈或4~5mm的橡胶密封圈密封,严防漏水。
  ③最下端一节导管底部宜用钢板套圈在外围加固,导管安装应居中。
  (5)灌注混凝土前的检查要求
  第二次清孔合格;吊车、人员到位。
  (6)漏斗和储料斗的要求
  ①导管顶部应设置漏斗和储料斗,漏斗放置的高度应适应操作的需要,并应在灌注到最后阶段时能满足对导管内混凝土高度的需要,保证上部桩身的灌注质量,混凝土桩的高度一般在桩顶低于桩孔中的水位时比该水位高出1.5m以上。
  ②漏斗与储料斗应有足够的容量储存混凝土,以保证首批混凝土能达到埋管0.8~1.0m的高度。
  初灌量的计算V=H ×πd /4+Hc×πD /4
  式中:V—漏斗和储料斗初灌量
  H =孔内混凝土达到埋管高度时,导管在混凝土桩与导管外水柱压力平衡时所需的高度(m);
  H1≈Hw×Rw/Rc
  Rw—水或泥浆的容重(KN/m?)
  Rc—混凝土拌合物容重(KN/m?)
  Hc—首批混凝土埋管高度(m)
  Hc=Hm+H2
  Hm—应达到的最小埋管深度(m)
  H2—导管底口至孔底的高度(m)
  Hw—孔内水位至管外混凝土高度(m)
  Hw=H-Hc
  H—实际桩孔孔深(m)
  D—实际桩孔直径(m)
  (7)隔水塞
  水下混凝土灌注用隔水塞可采用篮球旦充气后,安放在导管内水面以上50~300mm处,并用8#铁丝悬挂于导管内。隔水塞应具有一定的强度,表明光滑,形状尺寸规整。
  2.水下混凝土灌注要求
  2.1混凝土灌注前,所选的机具(导管、隔水塞、吊车、漏斗等)均应试运转或严格检查,确保工况良好,严防出现机具故障。
  2.2导管吊放入孔时,应将橡胶圈或胶皮垫安放端正、严密,确保密封良好。导管在桩孔内的位置应保持居中,防止导管跳管,撞坏钢筋笼并损坏导管。导管距孔底高度一般为0.3~0.5m,以能放出隔水塞和混凝土为宜。
  2.3导管全部安放入孔内后,计算导管柱总长和导管底部位置,并填入有关表格。
  2.4首批混凝土出料时应作塌落度测定,检查混凝土配合比,至灌注中期和后期,按灌注的不同部位,作混凝土塌落度测定,检查混凝土配合比的变化情况,并填入水下混凝土灌注记录表中。
  2.5初灌量必须按要求备足,严禁初灌量不足就灌入孔中,确认初灌量备足后即可剪断铁丝灌入首批混凝土。同时观察孔内返水(或泥浆)情况,测定埋管深度并做好记录;
  2.6首批混凝土灌注正常后,应紧凑地、连续不断地进行,严禁中途停工。灌注过程中,应经常用测锤探测混凝土面的上升高度,并适时提升拆卸导管,严禁导管提出混凝土面,保持导管的合理埋深2~6m,探测次数一般不宜少于所使用的导管节数,并应在每次提升导管前,探测一次管内外混凝土面高度。特别情况下(如局部严重超径、缩径、漏水层位,灌注量特别大的桩孔等)应增加探测次数,同时观察返水情况,以便正确分析和判定孔内情况。
  2.7导管提升应保持轴线竖直和位置居中,逐步提升捣实,如导管接箍卡挂钢筋笼,可转动导管,使其脱开钢筋笼后,移到桩孔中心。
  2.8导管的最小埋深值见下表:
  2.9在灌注过程中,当导管内混凝土不满,含有空气时,后续的混凝土宜通过溜槽徐徐灌入漏斗和导管,不得将混凝土整斗从上面倾入管内,以免在导管内形成高压气囊挤出管节间的橡胶垫而使得导管漏水。
  3.当混凝土面上升到钢筋笼下端时,为防止钢筋笼被混凝土顶托上升,应采取以下措施:
  3.1在孔口固牢钢筋笼上端。
  3.2灌注混凝土的时间应尽量短,以防止混凝土进入钢筋笼时,混凝土的流动性过小。
  3.3当孔内混凝土面接近钢筋笼时,应保持埋管较深,放慢灌注速度。
  3.4当孔内混凝土面进入钢筋笼1~2m后,应适当提升导管,减少导管埋置深度,增大钢筋笼在下层混凝土中的埋置深度。
  3.5灌注接近桩顶部时,为确保桩顶混凝土质量,漏斗及导管的高度应为在桩顶低于桩孔的水位时,比该水位高出至少1.5m;在桩顶高于桩孔中的水位时,比桩顶高出至少2m。为了严格控制桩顶标高,应计算混凝土的需要量,严格控制最后一次混凝土灌入量,使灌注的桩顶标高比设计标高超灌0.8~1.0m。
  3.6在灌注将近结束时,导管内混凝土柱高度减小,压力降低,而导管外的泥浆及所含渣土稠度和密度增大。如出现混凝土上升困难,可在孔内加水稀释泥浆,亦可掏出部分沉淀物,使灌注工作顺利进行。
  3.7旱地施工的桩机,深入到桩顶以下的护筒,可在混凝土灌注完毕后即予提出,在提出过程中要防止提起速度过快造成填土杂物或淤泥侵入混凝土影响桩身质量。
  3.8灌注结束后,各岗位人员必须按职责要求整理冲洗现场,清除设备、机具上的混凝土积物。
  3.9混凝土灌注的充盈系数不得小于1.0。
  3.10灌注混凝土时对翻出孔外的护壁泥浆应及时用泵抽出排回到泥浆池中储存再用。
  3.11灌注完毕对桩顶的保护:及时回填孔口,24小时内不准重型机械在桩顶近2m的范围内行走。
  3.12混凝土试块的采取制作、养护和送检
  ①试块制作由专人负责,混凝土样品必须在现场监理工程师的见证下随机采取,每天1组。
  ②混凝土入模后,按规定振捣,并抹平表面。
  ③24小时后方可拆模,拆模后及时编号并入水养护。
  ④现场养护28天后,及时送试验单位作抗压强度试验。
  4.结 语
  总之,随着预拌混凝土的迅速发展,以及人們对工程质量的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工程,将会加强控制混凝土的质量要求,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耿雪飞,金良。浅析混凝土施工技术措施[J].治淮,2010(02)
其他文献
摘要:在城市化建设的快速步伐中,高层建筑已经成为满足人口基数不断膨胀和有限的资源之间矛盾的不二选择。在建筑结构中混凝土时建筑构件的主要承重部位之一,其在建筑的施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对房屋建筑建设的工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做出了阐述,希望对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房屋建筑 混凝土施工技术 技术分析  1、房屋建筑混凝土施工的重要性  混凝土施工的优势决定了其
本文从创新素养的构成入手,结合学习型团队在课程中的具体应用情况,探讨了学习型团队促进学生创新素养形成的机制,为创新素养的培养与提高提供一定借鉴。
几年来,我们穆棱市粮食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上级粮食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采取超常举措,攻坚克难,重点突破,转变经营理念,拓展发展空间,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取得了阶段
以红河油田长6段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研究区取心井的观察和对样品进行离散分析、C-M粒度图分析以及粒度概论曲线分析,得出长6储层砂岩的粒度特征,为分析储层沉积体系提
目的:探讨应用心理护理提高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至12月血透室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将其随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5例.穿刺前对干预组
【摘要】天津高新区中央商务区高银117大厦桩基础设计为超大长径比超长钻孔灌注桩,质量要求高,施工难度大。本文介绍了高银117大厦超大长径比超长钻孔灌注桩工程的施工情况,其经验可供同类工程借鉴。  【关键词】钻孔灌注桩;质量控制  1 工程概况  高银117大厦位于天津市滨海高新区中央商务区,地下3层、地上117层,建筑高度597m,本工程主塔楼桩基础设计为1000钻孔灌注桩,成孔深度98.25m,
作为班主任要让学生感受到关爱、理解和尊重,让学生信任老师,在班级中建立良好的教育方法,确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教育学生,教师换位思考,积极引导学生良性发展。同时激发学生的
一、对社会投资项目开展稽察监管的必要性  社会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占很大比重,其投资方向、结构及投资总额的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社会投资项目实行有效监管,为投资宏观调控服务,也是稽察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国家和地方稽察机构成立以来,一直把政府投资项目作为稽察工作重点,对社会投资项目的稽察监管,我们一直采取比较慎重的态度,期望通过制订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规划、颁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新农村建设基础在农村,主
讨论同情或怜悯这种情感及其相应的德性,可首先把同情这种情感置于道德概念图景中,经由批判目前占主导地位的观点,即由玛莎?纳斯鲍姆发展出的一种亚里士多德版本的观点,转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