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橡皮泥五颜六色,是儿童喜爱的一种玩具。这是我对橡皮泥的简单认识,没想到它却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扮演了一回引路者的角色。
新课改的第一年,当时我班上有一位学习能力较差的孩子。我不厌其烦地教他把8分成3和5, 3与7合成10,10再加5等于15。在我的“死缠烂打”下,他终于会算7+8,但当我把题目改成8+7时,他又不知该怎么办了。就是这个孩子,却在其后的一节课中,让我刮目相看。那节课,我教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当我刚说完像怎样的物体是长方体时,他立即举起手中用橡皮泥捏成的长方体,对我高呼:“老师,长方体就是这样的吧!”那一瞬间,我没想到一名一年级的学生用他自己的方式诠释了对长方体的理解,而且精准无误。我及时表扬了他。随后,他又以同样的方式呈现正方体、圆柱体与球体。那节课,因为有了他,而显得异常生动。他手中的橡皮泥也给我带来了许多启示。
启示一:
认识学生的长处与短处,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他自身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橡皮泥事件让我幡然醒悟,孩子的能力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强些,有的孩子动手能力弱些,有的孩子形象思维清晰,有的孩子抽象思维缜密。那我们何不抓住他们的强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然后以强项带动弱项,最终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呢?新课程标准不也一直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吗?我岂能只是将理念停留在书本上,停留在脑海里却不付诸实践呢?
启示二:
让孩子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这句话是于光远先生在上海书城作的题词。其实教育与生活是一样的。对生活充满希望,对学习充满信心与兴趣,才能乘着明快的小舟到达理想的彼岸。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老师要善于运用兴趣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上有所发现,有所体验。我们要给予学生在学习与研究知识的过程中主动思考与积极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的学习体验充满幸福与自信。同时,我们要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这样,学生才会在他所敬重的老师的关注中,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快乐地学习。
启示三:
明确教学相长的关系,树立与时俱进的心境,充分尊重每一名学生以及他们的思维方式。教学本身就是双向活动,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过程中无疑起着助推的作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知识增长就不可能高效和速捷。但是教师也不可能唯我独尊,搞一言堂,因为教师本身也只是一个个体,他的知识是有限的,思维能力也并不是完全超前的。在教学中,教师们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包括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思维方式,个别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用自己的方式思考,有可能就会突发奇想,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见解。有时他们的一句话,一个点子,就会让授课的老师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而老师们就可能在学生的启示下想出另一种解法,并将之教授给所有的学生,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启示四: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找寻事物内在联系,是掌握几何形体教学的一般方法。三维物体具有极强的抽象感,学生对于它们的认识需要有个过程。当学生还不能凭空想象,不具有极强的空间感时,我们不妨借助类似橡皮泥这样的实物,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展示,从操作实践的角度入手,让学生制作各种类型的几何体模型,以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并且,这样的方法对初中,高中的学生也同样适用。例如,初一认识截面,高一认识棱柱。小学的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能明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几何体就是长方体。而到了高中,同样是制作,学生们在认识相同类型的几何体时,能体会“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几何体并不一定是长方体,还可能是棱柱或平行六面体等等。
从那以后,当我再次教低年级学生认识立体图形时,我为学生安排了“捏橡皮泥,学几何体”的活动。我发现学生在制作长方体时,考虑到长方体六个面都是平面且对面相等这些特征,他们会想方设法找出铅笔盒、橡皮、积木等物体来压橡皮泥或者用两个物体的平面夹出长方体相对的面。而在实际操作中,有一个学生将学具盒里的长方形卡片摆在橡皮泥上,再将周围部分用小刀割去,加工成一个长方体;制作正方体时,有的学生先搓成一个球,再把它捏成六个面相等的正方体,还有的学生搓好球后,用小刀将周边鼓出的部分削去,切割加工成一个正方体;在制作圆柱体时,大多数学生会在桌面上或自己的两个手掌间滚动橡皮泥,并在制作过程中感受圆柱体侧面的特点。而更有甚者,竟利用带有镂空圆形的直尺从橡皮泥中穿过,挤压成一个圆柱体。
我不由得感叹学生们的聪明才智,不再小觑他们的奇思妙想。我越是和他们在一起,越是懂得尊重的重要。小小的、软软的橡皮泥,让学生们领悟了形体间的微妙联系,也让我懂得教育教学乃至人生的些许道理。至今,我的脑海里还会经常涌现那个小男孩高举着橡皮泥,对我大声喊道:“老师,长方体就是这样的吧!”(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育才小学)
责任编辑:贾 明
新课改的第一年,当时我班上有一位学习能力较差的孩子。我不厌其烦地教他把8分成3和5, 3与7合成10,10再加5等于15。在我的“死缠烂打”下,他终于会算7+8,但当我把题目改成8+7时,他又不知该怎么办了。就是这个孩子,却在其后的一节课中,让我刮目相看。那节课,我教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当我刚说完像怎样的物体是长方体时,他立即举起手中用橡皮泥捏成的长方体,对我高呼:“老师,长方体就是这样的吧!”那一瞬间,我没想到一名一年级的学生用他自己的方式诠释了对长方体的理解,而且精准无误。我及时表扬了他。随后,他又以同样的方式呈现正方体、圆柱体与球体。那节课,因为有了他,而显得异常生动。他手中的橡皮泥也给我带来了许多启示。
启示一:
认识学生的长处与短处,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他自身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橡皮泥事件让我幡然醒悟,孩子的能力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强些,有的孩子动手能力弱些,有的孩子形象思维清晰,有的孩子抽象思维缜密。那我们何不抓住他们的强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然后以强项带动弱项,最终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呢?新课程标准不也一直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吗?我岂能只是将理念停留在书本上,停留在脑海里却不付诸实践呢?
启示二:
让孩子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这句话是于光远先生在上海书城作的题词。其实教育与生活是一样的。对生活充满希望,对学习充满信心与兴趣,才能乘着明快的小舟到达理想的彼岸。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老师要善于运用兴趣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上有所发现,有所体验。我们要给予学生在学习与研究知识的过程中主动思考与积极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的学习体验充满幸福与自信。同时,我们要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这样,学生才会在他所敬重的老师的关注中,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快乐地学习。
启示三:
明确教学相长的关系,树立与时俱进的心境,充分尊重每一名学生以及他们的思维方式。教学本身就是双向活动,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过程中无疑起着助推的作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知识增长就不可能高效和速捷。但是教师也不可能唯我独尊,搞一言堂,因为教师本身也只是一个个体,他的知识是有限的,思维能力也并不是完全超前的。在教学中,教师们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包括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思维方式,个别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用自己的方式思考,有可能就会突发奇想,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见解。有时他们的一句话,一个点子,就会让授课的老师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而老师们就可能在学生的启示下想出另一种解法,并将之教授给所有的学生,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启示四: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找寻事物内在联系,是掌握几何形体教学的一般方法。三维物体具有极强的抽象感,学生对于它们的认识需要有个过程。当学生还不能凭空想象,不具有极强的空间感时,我们不妨借助类似橡皮泥这样的实物,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展示,从操作实践的角度入手,让学生制作各种类型的几何体模型,以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并且,这样的方法对初中,高中的学生也同样适用。例如,初一认识截面,高一认识棱柱。小学的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能明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几何体就是长方体。而到了高中,同样是制作,学生们在认识相同类型的几何体时,能体会“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几何体并不一定是长方体,还可能是棱柱或平行六面体等等。
从那以后,当我再次教低年级学生认识立体图形时,我为学生安排了“捏橡皮泥,学几何体”的活动。我发现学生在制作长方体时,考虑到长方体六个面都是平面且对面相等这些特征,他们会想方设法找出铅笔盒、橡皮、积木等物体来压橡皮泥或者用两个物体的平面夹出长方体相对的面。而在实际操作中,有一个学生将学具盒里的长方形卡片摆在橡皮泥上,再将周围部分用小刀割去,加工成一个长方体;制作正方体时,有的学生先搓成一个球,再把它捏成六个面相等的正方体,还有的学生搓好球后,用小刀将周边鼓出的部分削去,切割加工成一个正方体;在制作圆柱体时,大多数学生会在桌面上或自己的两个手掌间滚动橡皮泥,并在制作过程中感受圆柱体侧面的特点。而更有甚者,竟利用带有镂空圆形的直尺从橡皮泥中穿过,挤压成一个圆柱体。
我不由得感叹学生们的聪明才智,不再小觑他们的奇思妙想。我越是和他们在一起,越是懂得尊重的重要。小小的、软软的橡皮泥,让学生们领悟了形体间的微妙联系,也让我懂得教育教学乃至人生的些许道理。至今,我的脑海里还会经常涌现那个小男孩高举着橡皮泥,对我大声喊道:“老师,长方体就是这样的吧!”(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育才小学)
责任编辑:贾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