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素质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振兴和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近年来,作为农业院校,肩负着培养国家新农村建设高级优秀人才的责任,对大学生实施综合素质培养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创新素质、身心素质等,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农业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现状分析
(一)思想政治素质乏时
近年来,农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中存在着重知识教育、轻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脱节,不能与实际较好地结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说理、轻管理,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端。大学生中“学农、爱农、服务三农”的思想树立不够,部分学生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观念淡漠,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滋生。
(二)专业素质教育乏力
长期以来,教育部门对农业院校办学经费投入不足,致使教学设备短缺,师资力量流失,教学手段落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够,生产实习被参观所代替。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高。
(三)文化素质教育乏味
农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有重专业教育、轻人文素质教育倾向,在课程设置中艺术教育、大学语文等课程设置不多。培养的大学生中,不少学生人文素质欠缺,如对人类文化了解不够,缺乏足够的民族文化积累,艺术欣赏水平较低,外国文化知识匮乏等。
(四)创新素质教育乏新
在相当部分的农业院校中,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创新氛围不够浓厚,创新教育措施不够实际,专业设置不够宽阔,教学设备落后,人文教育薄弱,培养模式单一等影响创新素质培养的问题还存在。农业院校的生源多数来自对素质教育不够重视的农村,一部分学生是经多次高考才跳出“农门”,应试教育在学生思想中根深蒂固,创新意识不够。
(五)心理素质教育乏心
大多数农业高校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流于形式,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不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内容存在单一化倾向,心理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心理咨询内涵简单化,心理疾病预防、危机干预机制缺失。由于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贫困地区,与其他院校的学生相比,思想负担和心理压力更大,他们在适应环境,自我管理,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情绪调节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障碍和困惑。
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建设新农村本领的对策
(一)在引导服务“三农”热情上下功夫
1.坚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农业院校要把培养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工作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来实施系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结合农业院校学生的特点,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帮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三农”政策法规教育,培养学生树立学农爱农、服务“三农”的思想,毕业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贡献。
2.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高尚的师德是一部好的教科书,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巨大的、深远的。千百年来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只有首先给学生树立一个德才兼备的做人榜样,才会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心里磁场,才会吸引他们自觉地接受影响,即所谓身教重于言传。
3.营造良好道德教育氛围。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络、校报、黑板报、演讲比赛等进行道德宣传,让大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活动,通过正面引导和反面警示的作用,陶冶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促进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
4.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如农村社会调查、勤工助学、义务服务等活动,特别是深入农村进行考察,可使大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学生了解农村的艰苦环境,激发学生树立改变农村面貌,艰苦创业的雄心壮志。
(二)在增强“三农”实际工作技能上下功夫
1.改善办学条件。学校应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更新补充实验设备,以便适应实习实验要求,让学生熟练掌握技能方面的操作,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素养的根本措施。
2.狠抓教学改革。要狠抓教学教育改革,制订可行的教学计划,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教风、学风、考风、考纪建设。教师要采取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激发学生扩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创新思维能力。
3.提高业务技能。组织学生去农村果园、田间考察实践,提高业务技能;组织同学参加操作性强的各种竞赛、竞技活动,以及科研活动,提高业务技能;学生还可利用高校图书馆藏文,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从各种文献中汲取营养,充实和提高后天素质和综合能力。
(三)在培育“三农”文化上下功夫
1.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强调人文与科学的自然渗透与融合,必须包括文、史、哲、自然科学等多学科门类的知识内容来构建多学科交叉的高校课程体系,为培养大学生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提供广博而深厚的文化支撑。
2.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教师是教学和科研活动的主导者。文化素质教育要落实到具体教学、科研过程中,每一名高校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增强责任感,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去感染、教育学生,使其文化素养于无形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四)在提高创新“三农”工作理念上下功夫
1.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应当以掌握全面的、系统的、扎实的知识为基础和前提,对知识的系统学习要根据个人的特点来进行。创新教育应是针对个性的差异化、多样化的教育,是扬长避短的教育,是敢为人先的教育。因此,要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指导下,对教育每一个重要环节都有所创新。
2.加强创新型的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和培养,改善教师学历结构,尽量减少“近亲繁殖”,注重高学历和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加强对教师创新意识和教育能力的培养,农林高校要对其教师群体构建终身教育体制,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优化综合素质,为青年大学生作出表率。
3.重视实践教学。实验教学方面要合理设置一些应用型、设计型、综合型的专业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自觉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大学生专业实践环节的教育活动,对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统筹规划,注重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
4.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学生管理工作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选择权,留给学生更大的选择和自我发展空间,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才能。创新学籍管理制度,完善本科导师制,完善学分制,营造自由的学术氛围,实行双学位制和主辅修制;改进考试内容和方式,构建以创新素质考核为核心,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的考核方法。为大学生搭建培养创新素质的平台,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五)在拓宽“三农”工作途径上下功夫
1.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农业院校要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作用。学校管理层应该将心理素质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学生日常的各项活动中,以非应试课程为主,让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没有考试压力,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以提高。
2.注重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所以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让教师在与大学生的接触中,在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时,时刻体现出较高的心理素质,让大学生切身地感受到,并从中受到学习和熏陶。
3.重视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农业院校农村学生较多,要努力拓宽对贫困学生帮扶解困的渠道,帮助特别困难的学生解除经济困难的思想负担和心理压力;要重视学生就业工作,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投入人力、财力、物力为毕业生及时搭建就业平台,接通和拓宽就业渠道,做好全流程就业指导工作,减轻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一、农业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现状分析
(一)思想政治素质乏时
近年来,农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中存在着重知识教育、轻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脱节,不能与实际较好地结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说理、轻管理,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端。大学生中“学农、爱农、服务三农”的思想树立不够,部分学生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观念淡漠,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滋生。
(二)专业素质教育乏力
长期以来,教育部门对农业院校办学经费投入不足,致使教学设备短缺,师资力量流失,教学手段落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够,生产实习被参观所代替。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高。
(三)文化素质教育乏味
农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有重专业教育、轻人文素质教育倾向,在课程设置中艺术教育、大学语文等课程设置不多。培养的大学生中,不少学生人文素质欠缺,如对人类文化了解不够,缺乏足够的民族文化积累,艺术欣赏水平较低,外国文化知识匮乏等。
(四)创新素质教育乏新
在相当部分的农业院校中,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创新氛围不够浓厚,创新教育措施不够实际,专业设置不够宽阔,教学设备落后,人文教育薄弱,培养模式单一等影响创新素质培养的问题还存在。农业院校的生源多数来自对素质教育不够重视的农村,一部分学生是经多次高考才跳出“农门”,应试教育在学生思想中根深蒂固,创新意识不够。
(五)心理素质教育乏心
大多数农业高校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流于形式,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不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内容存在单一化倾向,心理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心理咨询内涵简单化,心理疾病预防、危机干预机制缺失。由于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贫困地区,与其他院校的学生相比,思想负担和心理压力更大,他们在适应环境,自我管理,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情绪调节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障碍和困惑。
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建设新农村本领的对策
(一)在引导服务“三农”热情上下功夫
1.坚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农业院校要把培养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工作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来实施系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结合农业院校学生的特点,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帮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三农”政策法规教育,培养学生树立学农爱农、服务“三农”的思想,毕业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贡献。
2.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高尚的师德是一部好的教科书,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巨大的、深远的。千百年来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只有首先给学生树立一个德才兼备的做人榜样,才会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心里磁场,才会吸引他们自觉地接受影响,即所谓身教重于言传。
3.营造良好道德教育氛围。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络、校报、黑板报、演讲比赛等进行道德宣传,让大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活动,通过正面引导和反面警示的作用,陶冶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促进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
4.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如农村社会调查、勤工助学、义务服务等活动,特别是深入农村进行考察,可使大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学生了解农村的艰苦环境,激发学生树立改变农村面貌,艰苦创业的雄心壮志。
(二)在增强“三农”实际工作技能上下功夫
1.改善办学条件。学校应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更新补充实验设备,以便适应实习实验要求,让学生熟练掌握技能方面的操作,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素养的根本措施。
2.狠抓教学改革。要狠抓教学教育改革,制订可行的教学计划,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教风、学风、考风、考纪建设。教师要采取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激发学生扩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创新思维能力。
3.提高业务技能。组织学生去农村果园、田间考察实践,提高业务技能;组织同学参加操作性强的各种竞赛、竞技活动,以及科研活动,提高业务技能;学生还可利用高校图书馆藏文,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从各种文献中汲取营养,充实和提高后天素质和综合能力。
(三)在培育“三农”文化上下功夫
1.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强调人文与科学的自然渗透与融合,必须包括文、史、哲、自然科学等多学科门类的知识内容来构建多学科交叉的高校课程体系,为培养大学生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提供广博而深厚的文化支撑。
2.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教师是教学和科研活动的主导者。文化素质教育要落实到具体教学、科研过程中,每一名高校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增强责任感,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去感染、教育学生,使其文化素养于无形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四)在提高创新“三农”工作理念上下功夫
1.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应当以掌握全面的、系统的、扎实的知识为基础和前提,对知识的系统学习要根据个人的特点来进行。创新教育应是针对个性的差异化、多样化的教育,是扬长避短的教育,是敢为人先的教育。因此,要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指导下,对教育每一个重要环节都有所创新。
2.加强创新型的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和培养,改善教师学历结构,尽量减少“近亲繁殖”,注重高学历和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加强对教师创新意识和教育能力的培养,农林高校要对其教师群体构建终身教育体制,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优化综合素质,为青年大学生作出表率。
3.重视实践教学。实验教学方面要合理设置一些应用型、设计型、综合型的专业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自觉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大学生专业实践环节的教育活动,对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统筹规划,注重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
4.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学生管理工作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选择权,留给学生更大的选择和自我发展空间,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才能。创新学籍管理制度,完善本科导师制,完善学分制,营造自由的学术氛围,实行双学位制和主辅修制;改进考试内容和方式,构建以创新素质考核为核心,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的考核方法。为大学生搭建培养创新素质的平台,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五)在拓宽“三农”工作途径上下功夫
1.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农业院校要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作用。学校管理层应该将心理素质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学生日常的各项活动中,以非应试课程为主,让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没有考试压力,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以提高。
2.注重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所以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让教师在与大学生的接触中,在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时,时刻体现出较高的心理素质,让大学生切身地感受到,并从中受到学习和熏陶。
3.重视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农业院校农村学生较多,要努力拓宽对贫困学生帮扶解困的渠道,帮助特别困难的学生解除经济困难的思想负担和心理压力;要重视学生就业工作,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投入人力、财力、物力为毕业生及时搭建就业平台,接通和拓宽就业渠道,做好全流程就业指导工作,减轻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