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居在静谧里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ir_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国当代著名诗人盖瑞·斯奈德大多数诗歌的主题是自然、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读他的诗我们可以闻到静谧的自然气息。同时,笔者发现他的许多诗歌体现了人类和动物之间存在一种权力关系。一方面,人类想要通过捕猎、压制动物,以达到主宰自然界的目的;另一方面,动物界中的“动物凝视”表达了它们的愤怒和反抗,以及对人类主体地位颠覆的愿望。对人类主导地位的质疑以及动物主体地位的肯定反映了盖瑞·斯奈德人类和动物界平等的动物观以及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态观,这无疑也反映了诗人对栖居于静谧大自然的真挚渴求。
  关键词:加里·斯奈德 诗歌 凝视
  一、人类凝视:凝视机制中的规训和惩罚
  在《文化理论关键词》中,卡瓦拉罗指出:“凝视(gaze)的概念描述了一种与眼睛和视觉有关的权力形式。”{1}也就是说“凝视”不是单纯的眼睛所发出的凝视,在这视觉凝视中还暗含着权力的传达。
  在科技与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具有极强的想要主宰自然界的欲望。“‘凝视’是一种欲望投射,蕴含着特定的权力话语,这必然会导致‘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人类将非人类动物作为欲望对象并实现控制的心理机制及其相应行为则可称之为‘人类凝视’。”{2}
  斯奈德的诗歌《六年》中有一节题为《八月》,讲述了渔船捕鱼的情景:“眼睛放光,肚皮白晃晃/一个大腿丰腴的年轻女人……最后拖上来一条院子那么宽的鱼。”{3}当看到这么大的一条鱼,年轻女人的眼睛都放光了。追其缘由,可以发现,这条大鱼,虽然这里说有一个院子那么宽有很大的夸张成分,但是,捕获到如此大的鱼,就象征着他们有利可图了,他们内心对于金钱的欲望得到了满足。这种通过主体人类的眼睛而作用于客体鱼的“凝视”,就是欲望的投射,是对于实现了自身的控制和主宰权力的一种话语优越感,而那“千百个铅坠长度是海滩五倍的巨网”就是他们实现对动物进行规训权力的工具,以至于最后鱼挣扎着,“她啪地折断了它魔鬼尾巴一样摆动的刺”。诗歌中的“她”以这样一种惩罚的方式来实现其“人类凝视”,达到控制动物的目的,也就是将动物作为控制对象,以满足自身利己的欲望,投射出主宰自然的狂妄。
  二、动物凝视:凝视机制中的反抗和颠覆
  既然有主体的凝视,那就有客体的被凝视,这就构成了相对的主体与客体。当客体反凝视的时候,客体就会反客为主,成为凝视的主体,这样主体与客体的地位也就置换了。“人类凝视最直接的反抗手段就是反凝视,通过不断地‘看’‘注视’,可以重建‘视觉秩序’。”{4}
  在斯奈德的诗集《偏僻之地》中有一首《搭俳句的便车》,其中写道:“长耳野兔整夜睁着眼睛/在埃尔科吃早餐”{5},这里的埃尔科是“美国内华达州东北部城市,1868年初建是为中央太平洋铁路施工营地,后发展为交通运输中心”{6}。这里曾是长耳野兔的乐园,它们在这里自由自在地嬉戏,享受着属于它们那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人类在这里建设铁路,将它们的地盘占领了,这不仅是对它们生活的打扰,对它们家园的侵略,更是对它们生命的威胁。于是它们不再敢闭眼静静地享受自然赋予它们的美好的栖居之地,因为这里已经被人类所破坏,人类破坏的不只是原本完整的树木和土地,更是这一片地区的宁静,可能一闭眼,人类也将它们一同破坏和毁灭了,它们不得不彻夜睁着眼睛。诗人特意在这里用了“眼睛”一词,笔者认为传达了两层意思,第一,为了保持意识的清醒,生命受到威胁时可以逃命,长耳野兔“睁着眼睛”,以便还能在太阳升起的下一个晨曦中享受那美味的早餐。第二,这里的“眼睛”更是一种反凝视。“对凝视的反思首先立足于消解凝视的权力性,也就是对反凝视、对抗凝视和颠覆凝视可能性的探索。人类似乎天生具有自我中心主义的思想,并形成了以‘我’为中心的观察世界的心理习惯,而要打破这种权力的凝视,只能是用对立的、抵抗的姿态对权威进行挑战。”{7}长耳野兔正是通过“睁着眼睛”这种对立抵抗的姿态对人类的权威进行挑战,眼中透出的不是畏惧,而是一种对于人类权威的挑战。从这个层面来看,这种眼神不是逃避,而是对于凝视的颠覆和对抗。
  当动物的反凝视发生时,人类会产生恐惧,“凝视通过向主体揭示其在视觉领域的欠缺而使主体的地位不再稳定,主体在被凝视的情况下会感到焦虑和畏惧”{8}。《荒野的呼唤》中有一节写到了武装直升机的轰炸,炸遍这行星,炸瞎麻雀的眼睛,有人禁不住会问为什么要炸麻雀的眼睛,因为这源于人类面对动物的反凝视所产生的焦虑与恐惧,正因为恐惧所以要去毁灭。也许麻雀的歌唱会带着反抗,也许它们的眼神中带着犀利的谴责与巨大的愤慨,这都会让那些为一己私欲而打破自然生态平衡的人产生心理上的畏惧,畏惧下一刻自己的主体地位不保。
  三、“凝视”下的诗人与自然
  斯奈德诗歌中的“我”携带着诗人的意志,诗人与自然浑然天成,似乎与自然是天然的共同体。诗人的思想在“凝视”下似乎也与动物渴望自由和谐的愿望达成一体。
  《黄昏,滚滚而来》:“我看见菲尔·惠伦拿着那么多食物/走过一个脏兮兮的地方/那儿满是伐木的卡车,猫和集材道横木/他眼睛盯着地上/巴士经过时我喊了一声/他还盯着地上”{9}。这里的“眼睛盯着地上”,我们将其看作是一种“凝视”,“凝视时我们携带并投射着自己的愿望,并可以借此逃离象征秩序而进入想象秩序中去”{10}。此诗中的菲尔·惠伦看到这样一个脏兮兮的地方,进入了想象中去,甚至当“我”喊他时他依然沉浸在想象中,没有意识到外界的变化。也许此时他正在谴责这些伐木行为,抑或是怜惜这只猫。菲尔·惠伦所传达的对美好黄昏的希冀,正是此刻地上那只猫的希冀。这种由人类对自然造成的不和谐画面使得这样滚滚而来的黄昏泛起了层层沁凉的海的气息,这种沁凉是菲尔·惠伦感受到的沁凉,是猫感受到的沁凉,同时也是诗人心中那失落的沁凉。
  《佛陀之母,天国皇后,太阳之母;摩利支天,曙光女神》中写道:“泥淖中的老母猪……那些饲养她吃掉她的家伙/被赶走/她转动小眼睛/从地上/仰视我”{11}。短短的字里行间透露着一只“老母猪”的无奈与无助,表达了诗人对她的同情和怜悯。诗人没有用“它”而是用了“她”,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老母猪的处境。这里那些饲养她吃掉她的家伙就是“凝视”的主体,而诗人斯奈德与她成了天然的共同体,要去颠覆这种“凝视”。老母猪转动着小眼睛望着“我”,似乎希望“我”能理解她的处境,并来救她。“动物的眼睛能否传达信息——事实上,它们对食肉类动物或者对正看着它们的假想猎物都具有这种效果——它们是否通过眼睛的相似来传达信息,或者相反,眼睛仅仅是借着其与眼状斑的形式的关系而变得具有迷惑性的。”{12}老母猪以与诗人相似的眼神来传达自身的困窘落魄,诗人和老母猪成了自然的共同体,共同传达了对人类主宰权力话语的反抗和反凝视。同处在“凝视”下的隐含作者——诗人,希望和自然能达成浑然天成的境界,这是诗人内心的宁静境界。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这也是他建立家园奇奇地斯的目的,他所期盼的是自然万物可以静谧地栖居在美好和谐的天堂之地。面对动物所处的凝视机制,诗人能感同身受,与其达成反抗的天然共同体,共同祈祷着一个和谐家园。
  四、结语
  盖瑞·斯奈德的诗歌发人深省,笔者从他的诗歌中解读出了其中的“凝视”,包括人类凝视:凝视机制中的规训和惩罚,动物凝视:凝视机制中的反抗和颠覆以及“凝视”下的诗人与自然:斯奈德与自然的天然共同体。人类为了自己主体地位的稳固,对动物进行凝视,在这过程中众神之母对于人类的野蛮也进行了凝视。动物反抗性的反凝视,旨在颠覆人类的主体地位和野蛮行径。诗人所表达的是对于自然的崇敬,对于动物的怜惜,对于人和动物可以共同和谐地栖居在这片大地的希冀,同时也表达了对赋予我们一切的大自然的感激之情。
  {1} 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张卫东、张生、赵顺宏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7页。
  {2}{4} 姜礼福:《猫与女性的命运共同体——论欧茨〈白猫〉中的“凝视”》,《当代外国文学》2015年第3期,第22页,第23页。
  {3}{5}{6}{9}{11} 盖瑞·斯奈德:《盖瑞·斯奈德诗选》,杨子译,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102页,第70页,第71页,第69页,第151页。
  {7}{8}{10} 朱晓兰:《文化研究关键词:凝视》,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6页,第30页,第30页。
  {12} 雅克·拉康、让·鲍德里亚等:《视觉文化的奇观》,吴琼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页。
  编 辑:杜碧媛
其他文献
家风家训是代代相传的精神滋养。对人的成长而言,家风、学风、社会风气的影响,有一个不断进阶的过程。家风主要是对人生的启蒙,学风是对人生的充电,社会风气则是对人生的淬炼。  从当前来看,家风与学风的衔接,是亟待研究的问题。只有二者互为补充,个人才有强大的精神积淀去阅读社会。日前,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工会在北京四中举办了以“黼国黻家,栉风沐雨”为主题的家风大家谈活动,教育专家与学校师生一道,畅谈家庭教育心得
【真题回放】  题目一:  请以“读书 实践 收获”为题目,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要 求:  (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字数在600-800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写作点拨】  2016年北京中考作文与前两年一样,仍然是由“情境写作”与“大作文”两部分组成,但每一板块都有两个题目供学生选择。四个写作命题情境的创设,为考生提供了更为宽
如果出现  只在  你正重复着  无人理解的失落  你会猜  后面谈笑的人群  眼前駛过的列车  那里面是否有我  你会找寻  虽然从不回头  在见不到我的每一条街  每一处风景是我  我不存在  你看到什么  我就是什么  (指导老师:刘丽星)
【真题回放】   1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50分)   ①瞬间,也拥有丰盈的过去。   ②突破,意思是打破,如困难、限制等;突破,是做不敢做,不愿做或没做过的事情;突破,是破茧成蝶。   请根据上述文字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题目要包含词语“瞬间”或“突破”;②自选文体;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名师
摘 要:《聊斋志异》中有十余篇小说写到了“小人”故事。这些身形极小、活动复杂的“小人”来历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不同,构成了极其丰富的“小人国”的世界,属于母题研究范畴中的“小人国”母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聊斋志异》 “小人” “小人国” 母题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有数十篇直接或间接描写“小人”形象的作品。此处“小人”并非道德意义上的“小人”,而是指形体极小的人
一条鱼  住在北冰洋里  它只有  七秒钟的记忆  七秒钟过后  一切又是新的  永远不会无聊  可是  这条鱼  把每一个七秒钟  都用来想一件事  “上一个七秒钟,  我到底干了什么?”  (指導老师:施燕)
散文1:感受自然  草的味道  丁立梅   路边的草地新割了,散发出浓郁的草香。我有种冲动,想停了车,躺倒到草地上去,在那草香里打上几个滚。   怎么形容这香呢?还真说不好。它不似花香,染了脂粉味。它又不似露珠雨水,带着清凉。对,它似乎有种成熟了的谷物的味道,小麦,或是大豆。再闻,却又不是,它香得那么独特,风霜雨露、日月星辰的精华,全在里头。你不由得张大嘴,大口大口地猛吸,五脏六腑都被它灌得醉
摘 要:战国时代,谋士奔走劝说君王采纳自己的谋略以实现自身价值。在《战国策》中表现尤为突出的便是苏秦和张仪,他们各自的主张也成为战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对立策略——苏秦合纵,张仪连横,就更值得拿来仔细研究和分析,便于学习其中思维、立场和角度分析。本文重点从劝说秦王、楚王、齐王、赵王来对比分析苏秦和张仪的说服方式。  关键词:苏秦 张仪 秦 楚 齐 赵  战国策士奔走游说,劝服君王采纳自己的策略,不仅能
一枝花和另一枝花  共同生长在  窗外那棵树下  他们近在咫尺  却又彼此孤立  风和雨  诉说它们的距离  日和夜  酝酿出怒放生命  在你看不见的地方  在深不见底的泥土下  它们手拉着手  一天又一天  (指导老师王瑶)
“這世上的孤独/我需要再等待/等待,永久的等待……”  (引用歌词,引入话题,巧妙而吸人。)  黄绮珊的这首《等待》是为了等一个人而吟唱。其实,一个人值得等待,人生任何值得拥有的美好,又何尝不值得等待呢?  (由诗及诗意,由等人及美好,在反问中提出中心论点。)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这曾是被古人所称作的“人生四大美事”。只是,天上不会掉馅饼。这四件美事,哪一件能够随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