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 体验 形成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drm2254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数学教材从四年级上册起,每册都编排了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这是为了落实课程标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标。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长期数学学习中,在各个领域的数学内容学习中,通过大量解决问题的活动逐渐培养和发展的。关于策略的教学,我认为应把握以下三点。
  一、理解策略的意义是基础
  解决问题的策略可理解为解决问题的计策与谋略。策略与方法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方法主要讲怎么做,比如画圆的方法、计算的方法、读数的方法……可以通过语言外显出来,能做给别人看,讲给别人听;而策略则是对方法本质的认识,是对方法的思考和合理选择。策略和方法的关系类似于战略与战术的关系,战略是全局性的,战术是局部性的。比如求组合图形的面积运用的是转化策略,也就是将组合图形面积转化成几个已经学过的基本图形的面积之和(差),但具体转化的方法可以分割,可以拼补,还可以接移。也就是说,策略是一种总的思想,而方法则是具体的做法。当然,策略和方法也有联系,形成策略以学会并掌握方法为前提,学习策略要从学习方法开始。如果学生不知道或不会用方法,就没有形成策略的条件;形成了策略,学生就能自主、合理、灵活的应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体验策略的价值是关键
  如何体验策略的价值?一是创设情境体验策略。比如,在学习转化的策略时可以播放曹冲称象的动画故事,引发思考:“曹冲采用什么策略解决了大家无法解决的问题?”学生自然想到转化的策略,并且体会到转化策略的巨大作用,产生学习转化策略的内在需求。二是在对比中体验策略。比如,让学生分别以“文字表述”和“图形表示”来解题,分组比赛,汇报交流时学生发现用“图形表示”时准确率高很多,在对比中感受到借助图形进行直观思考的优越性。三是在平时教学中渗透。策略不是在“解决问题策略”单元教学就形成的,需要平时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渗透。比如,教学多边形面积这一单元,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后引发学生思考:“这单元中三种图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学生会想到转化(或转换)成已经学过的图形面积进行推导,也就是将没有学过的知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借助已知探索未知的价值力量。四是借助数学文化的熏陶进行体验。古代的不少著作中有关策略的记载,如“李白买酒”的趣事:“李白街上走,提壶去买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借问此壶中,原有多少酒?” 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内容,让学生在有趣的情景中体会倒推的数学思想、策略的巨大作用。
  三、形成策略的意识是根本
  形成策略,首先要让学生掌握例题的基本方法。在例题的学习中往往出现不同的方法,对于这些不同的方法有时需要优化。比如,学习“列举”策略例3:“旅游团23人到旅馆住宿,住3人间和2人间(每个房间不能有空床位),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有的学生从大数开始列举,有的学生从小数开始列举,还有的学生随意列举。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学生体会到从大数列举的简洁性(次数少),以及按照一定顺序列举的有序性。其次,引导学生反思。比如,在画图策略的例题教学中,当学生联系图形解答后提问:“你们是怎样很快想到解题思路的?你认为画图有什么好处?”学生在反思中自然而然认识到画图可以将复杂的文字表述形象化、简单化,而且可以直观地发现解题的思路。再次,解决新颖的问题。让学生在多样的情境中,不同的学习领域中运用策略。例如,学习转化的策略后可以让学生分别解决计算问题、图形问题以及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学习假设的策略后让学生分别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坐船问题、不同币值的枚数等问题。在这样多方位、多角度的应用过程中,学生会逐渐产生应用策略的意识。当然,对于新颖的问题,既要适度地“放”,又要适当地“扶”,让学生独立解答的同时给予必要的指导。例如,在列表的策略学习中,第一次出现归总问题和稍难些的三步计算问题时,教材都为学生设计了可以填写的表格。这样做一方面引导学生应用已经学到的思想方法,继续培养整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适当降低整理信息的操作难度,学生有现成的表格可填。当再次出现这类问题时,就可以让学生独立设计表格、填写表格。第四,不能将策略的应用单一化。有时仅用一种策略还较难实现问题的解决,需要其他策略辅助。例如,运用列举策略和倒推的策略时往往用到列表的策略与画图的策略,多种策略的应用可以让事物的变化过程直观、有序、简明。
  总之,解决问题的策略离不开教师对“策略”的理解和把握,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也不是靠几道例题的教学就能形成的,一般要经过“体验——认识——运用”这一螺旋上升的过程。
  (责编蓝天)
其他文献
“阅读”一词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在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中。因为数学也是一种语言,是所有学科的通用语言。正如著名数学家斯托利亚尔所说,“数学教学其实也就是数学言语的教学”。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时刻注重言语间的阅读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学生持久高效的数学阅读习惯和能力。  一、重视阅读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我们学习知识的永恒动力。因此,我们要先培养起学生数学阅读的
期刊
数学教学中,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反思习惯,对于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常常有事半功倍之效。下面就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反思习惯,谈一点做法。  一、反思知识联系,找到学习切入点  数学知识之间联系密切,互为铺垫。在学习新知识前,可先让学生观察反思与学过的哪些知识有联系或有相似之处,搭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从而降低学习难度。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鸡兔同笼”问题,是一道古代趣题,难度较大,原来只在奥赛题
期刊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生活中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初步体会其中的简单规律。  2.通过观察、科学猜想、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观点分析日常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教学过程】  一、寻找排列的规律  1.认识“一一间隔排列”  师:我这里有一些乒乓球。我准备把它们按一定的规律穿成一串。想看看我怎么穿吗?  生:想!  教师
期刊
现代有效课堂追求的是——实,突出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并根据教学内容留给学生一些启发、思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励他们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并通过拓展,取得更多的学习收获,丰富知识视野,拓宽学习的领域,从而解决更多的问题。  《认识角》是苏教版二年级教材上的一个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
期刊
近年来,我听了不少关于“用字母表示数”的公开课、观摩课以及教研课(包括网上教研),发现有些教师对“用字母表示数”意义与理解水平的把握有较大的偏差和缺失。为了改变现状,我自2006年下半年以来,对“用字母表示数”意义与理解水平进行“以专业的视角作剖析,用专家的观点细解读,依专题的研讨来实践,按专门的理论鉴效果”的具体解读和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以专业的视角作剖析,偏差较大  无论在校际教研
期刊
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数学学习中,良好的习惯是学好数学的前提与重要保证。因此,有经验的教师十分重视学生课堂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那么,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哪些内容呢?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呢?  一、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  在学习了“圆的周长与面积”这一知识后,学生对二者还是有些混淆,如何让学生准确地掌握这两个知识点呢?那就要引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发现事物之间的相同点,更要发现事物之
期刊
即时评价是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一种有生命力的主要评价形式,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所表现出的种种信息的处理,即对学生学习活动作出的立即反应,帮助学生调整、控制后继续学习的行为。因此,课堂中即时评价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因其鲜明的随机、瞬时特性,成为及时调控教学、激励引导学生的“导航仪”。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恰如其分地运用即时评价,使它真正成为精彩课堂的“导航仪”呢?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自
期刊
教学目标:  1.借助有趣、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初步形成统计意识。  2.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能与同伴交流、合作。  教学过程:  师(谈话导入):过几天我们班要举行元旦晚会,需要买一些水果,老师想了解同学们最喜欢吃什么水果。  活动一:个人绘画,激发兴趣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94页,举手说说书上有哪些水果,把你最喜欢
期刊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从儿童的认知特点出发,每节内容都配有大量形象、生动、直观、极富儿童情趣的情景插图。这些情景图紧扣教材内容,构思新颖直观、生动有趣,富有启迪性,不仅使教材内容在表达形式上图文并茂、新颖活泼、情趣横生,而且注重以图代文,简明直观;它不仅是数学教材内容的补充和完善,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是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第二语言”。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情景图蕴含的思想方法和认知价值,引导学生与情
期刊
学校一位青年教师参加市里的优课评比活动,选择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一课,学校教研组参与了整个磨课过程。而尤其引起笔者关注的是,两次试教中课堂导入方式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引发了笔者对数学课堂导入设计的目的与价值的追问的思考。现将两种导入描述如下:  第一次试教:  (教师出示天平称图,天平的左边放置2个重x克的物体和1个重y克的物体,右边放重150克的砝码,天平保持平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