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7-0030-01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把学生当作一个机械的容器,忽略学生认知的主体性、主动性、可缩性和可变性,只传授知识概念、技能方法,只要求学生记忆和模仿,这不是素质教育,这是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应诱导学生投入到学习者、表演者、欣赏者、创作者的多角色的活动中,多层次、多结构、多维度地开展教学。
一、审美教育学认为,组织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施教
这一阶段具有两个显著的审美心理特征:一是中断学生的日常意识,唤起其音乐审美注意。当学生进入一种特殊的环境,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耳闻目睹全是美的形象及充满新异性的事物,新鲜感便会油然而生,意识立即从日常链条中断,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眼前景象。二是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燃起其音乐审美渴望。组织教学是师生间达成和谐的情感交流的关键阶段,教师优雅的仪表,亲切而真诚的问候,使学生感到交流的愉快,把课堂很快引进轻松而和谐的气氛之中,为即将开始的音乐教学创造出一个审美化的情境。这种情境在学生的心理体验中,便是良好的审美心境,这是与审美注意相伴随的特定情绪,即对音乐审美期待的、企盼的、渴望的情绪。
一堂精彩的音乐课总是离不开构思精巧、充满新意的教学设计,而那些匠心独具的铺垫部分与诱人的连接环节则会不断地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使其产生新的审美渴望。比如许多音乐教师十分注重对音乐教学的导人,采取各种方法诱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对新歌新曲的学习,即是这种效应的典型例证。音乐教学的结束阶段,既是师生对音乐审美的共同回忆,又是一种新的音乐审美联想。
二、音乐教学既是一个音乐审美感知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审美探索活动过程
在音乐课的基本技能教学中,很容易产生同音乐审美相悖的现象,诸如从乐谱和音符人手的识谱训练,从时值出发的节奏训练,着眼于音程、和弦而脱离音乐的听觉训练等等。这些理性、枯燥的形式化操练,不可能使学生产生审美体验,学生厌烦这类学习是必然的。因此,音乐的学习最重要的就是给予学生们一个充满音乐的环境,让他们自然而然的去感受音乐,学习音乐。
音乐是世界共通的语言,想想人类学习语言的过程,是先学会说话再去认识文字,因此,让学生们亲自去感受到音乐中所包含的强与弱、快和慢、高和低、长和短、音色的分辨、拍子感、乐句的表现、曲式等,培养学习音乐的基本能力,并能启发其想象力,发挥其创作潜能,从最简单的节奏,到简短的旋律。或为歌曲做简单的伴奏,用肢体去表现内心的感受,让学生在音乐中得到充分的乐趣。
正确的途径应该是把音乐基本技能教学作为一个音乐审美感知和审美探索的过程:在识谱教学中,从音乐本身人手,通过对音乐的表现,而把识谱教学建立在自然的美学结构和音乐的意义上,使识谱作为歌曲学习的一种自然的演化,帮助学生把乐谱看成是一种可以得到审美感受的图像;在节奏练习上,从身体的感觉和肌肉的反应人手(拍手、走步、奔跑、跳跃等),通过自由的、协调的、表现音乐情绪的动作来感觉节奏,使学生建立起对音乐节奏要素的优美反应,并从中体验美感与乐趣。值得提示的是,在节奏练习中休止符往往被忽视,应把休止符作为节奏流动的一个因素,才会从中得出其在音乐审美上的意义。在听觉练习方面,应通过听赏的方法,把教学的着眼点置于音乐的各种要素,尤其是对旋律的感受与体验上,因为旋律具有强大的美感力量,它是音高、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音乐要素的综合。对中小学生来说,对音乐的感觉主要依赖于旋律,而对旋律的反映是一种整体性的反映。很难设想,学生在听音乐时专去听和声音程、和弦或七和弦等,而对优美感人的旋律聽而不闻,无动于衷。
三、音乐审美认识与音乐审美创造是音乐教学中十分美好的阶段
师生在音乐审美感知探索的基础上,加深对音乐美的认识和理解并进行音乐审美创造的阶段。这个阶段,弥漫着浓郁的艺术气息,充满了音乐表现与创造,使师生获得音乐审美的快乐与愉悦,精神世界得到满足。音乐复习是对音乐审美对象的重复过程。重复的美学意义在于对审美对象的印象加深,并不断产生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这是发生美感的重要途径。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电视动画片的歌曲,这正是“重复效应”作用的结果。音乐教学应很好地运用这种“重复效应”,使优秀的音乐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开花。
综上所述,音乐教学过程的审美描述大体上可作这样的归纳:它首先通过音乐教学环境和音乐教师的审美要素,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进而使其产生审美渴望;然后通过音乐教学内容、音乐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环境等综合的审美要素,使学生处于音乐审美感知的状态中,这种审美感知状态是整个音乐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其本质是对音乐美的发现和探索;最后,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音乐审美认识和审美创造,是音乐教学的更高境界,是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思想基础,全面培养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文化科学素养、良好的身体与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品质,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要求向基础教育提出的挑战。对此唯有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才是正确的选择。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7-0030-01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把学生当作一个机械的容器,忽略学生认知的主体性、主动性、可缩性和可变性,只传授知识概念、技能方法,只要求学生记忆和模仿,这不是素质教育,这是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应诱导学生投入到学习者、表演者、欣赏者、创作者的多角色的活动中,多层次、多结构、多维度地开展教学。
一、审美教育学认为,组织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施教
这一阶段具有两个显著的审美心理特征:一是中断学生的日常意识,唤起其音乐审美注意。当学生进入一种特殊的环境,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耳闻目睹全是美的形象及充满新异性的事物,新鲜感便会油然而生,意识立即从日常链条中断,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眼前景象。二是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燃起其音乐审美渴望。组织教学是师生间达成和谐的情感交流的关键阶段,教师优雅的仪表,亲切而真诚的问候,使学生感到交流的愉快,把课堂很快引进轻松而和谐的气氛之中,为即将开始的音乐教学创造出一个审美化的情境。这种情境在学生的心理体验中,便是良好的审美心境,这是与审美注意相伴随的特定情绪,即对音乐审美期待的、企盼的、渴望的情绪。
一堂精彩的音乐课总是离不开构思精巧、充满新意的教学设计,而那些匠心独具的铺垫部分与诱人的连接环节则会不断地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使其产生新的审美渴望。比如许多音乐教师十分注重对音乐教学的导人,采取各种方法诱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对新歌新曲的学习,即是这种效应的典型例证。音乐教学的结束阶段,既是师生对音乐审美的共同回忆,又是一种新的音乐审美联想。
二、音乐教学既是一个音乐审美感知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审美探索活动过程
在音乐课的基本技能教学中,很容易产生同音乐审美相悖的现象,诸如从乐谱和音符人手的识谱训练,从时值出发的节奏训练,着眼于音程、和弦而脱离音乐的听觉训练等等。这些理性、枯燥的形式化操练,不可能使学生产生审美体验,学生厌烦这类学习是必然的。因此,音乐的学习最重要的就是给予学生们一个充满音乐的环境,让他们自然而然的去感受音乐,学习音乐。
音乐是世界共通的语言,想想人类学习语言的过程,是先学会说话再去认识文字,因此,让学生们亲自去感受到音乐中所包含的强与弱、快和慢、高和低、长和短、音色的分辨、拍子感、乐句的表现、曲式等,培养学习音乐的基本能力,并能启发其想象力,发挥其创作潜能,从最简单的节奏,到简短的旋律。或为歌曲做简单的伴奏,用肢体去表现内心的感受,让学生在音乐中得到充分的乐趣。
正确的途径应该是把音乐基本技能教学作为一个音乐审美感知和审美探索的过程:在识谱教学中,从音乐本身人手,通过对音乐的表现,而把识谱教学建立在自然的美学结构和音乐的意义上,使识谱作为歌曲学习的一种自然的演化,帮助学生把乐谱看成是一种可以得到审美感受的图像;在节奏练习上,从身体的感觉和肌肉的反应人手(拍手、走步、奔跑、跳跃等),通过自由的、协调的、表现音乐情绪的动作来感觉节奏,使学生建立起对音乐节奏要素的优美反应,并从中体验美感与乐趣。值得提示的是,在节奏练习中休止符往往被忽视,应把休止符作为节奏流动的一个因素,才会从中得出其在音乐审美上的意义。在听觉练习方面,应通过听赏的方法,把教学的着眼点置于音乐的各种要素,尤其是对旋律的感受与体验上,因为旋律具有强大的美感力量,它是音高、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音乐要素的综合。对中小学生来说,对音乐的感觉主要依赖于旋律,而对旋律的反映是一种整体性的反映。很难设想,学生在听音乐时专去听和声音程、和弦或七和弦等,而对优美感人的旋律聽而不闻,无动于衷。
三、音乐审美认识与音乐审美创造是音乐教学中十分美好的阶段
师生在音乐审美感知探索的基础上,加深对音乐美的认识和理解并进行音乐审美创造的阶段。这个阶段,弥漫着浓郁的艺术气息,充满了音乐表现与创造,使师生获得音乐审美的快乐与愉悦,精神世界得到满足。音乐复习是对音乐审美对象的重复过程。重复的美学意义在于对审美对象的印象加深,并不断产生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这是发生美感的重要途径。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电视动画片的歌曲,这正是“重复效应”作用的结果。音乐教学应很好地运用这种“重复效应”,使优秀的音乐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开花。
综上所述,音乐教学过程的审美描述大体上可作这样的归纳:它首先通过音乐教学环境和音乐教师的审美要素,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进而使其产生审美渴望;然后通过音乐教学内容、音乐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环境等综合的审美要素,使学生处于音乐审美感知的状态中,这种审美感知状态是整个音乐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其本质是对音乐美的发现和探索;最后,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音乐审美认识和审美创造,是音乐教学的更高境界,是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思想基础,全面培养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文化科学素养、良好的身体与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品质,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要求向基础教育提出的挑战。对此唯有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才是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