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蔚:文革的人质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Drag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澳画家沈嘉蔚今年66岁,头发和胡须已见花白。他穿一身米色棉布休闲外套,站在黄褐色调为主的新作品《兄弟阋于墙》的巨大喷绘画前,从远处看,好像他自己也是画中的一个人物。
  在他身后,一众历史人物横向排开,其中包括身着军装的日本甲级战犯东条英机、一身长衫的汪精卫,以及侧坐在后者脚边的著名间谍川岛芳子。他们仅仅是《兄弟阋于墙》里的一小部分——这幅新作品足足有30米长,多达22幅画布,由活跃在1936年至1937年间的422个真实历史人物组成。除了红军、中共领袖,还包括当年在中国具有影响力的国民党人士、知识分子甚至日本战犯。
  “一些国民党的高级将领是抗战时候的英雄,溥仪是卖国贼,但后来他们都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9月18日,沈嘉蔚在新作发布会上说,“历史是复杂的。”他最早因文革期间的一幅《为我们伟大的祖国站岗》而成名;1980年代后,与他同辈的知青画家都纷纷做出去政治化的选择,但他仍然对政治历史题材情有独钟。对此,他常常引用陈丹青的一句话:“我们都是文革的人质。”

历史讲述者


  从构思到完成《兄弟阋于墙》这幅历史人物的“大合影”,沈嘉蔚花去了4年时间。他希望做到每一个历史人物的造型都有其出处,经得起推敲。比如,根据多年积累的资料照片,他笔下的蒋介石脑门上有一根爆出的青筋,毛泽东则有三道很深的抬头纹。
  “作者的任务是将他们在观众面前复活,”沈嘉蔚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年轻人们只要上网搜索一下画中人名,就可以得出400多个纵向几十年的个体历史,合到一起,就成了一部历史大书。”
  众多历史人物在画中如何排列,也构成了一些值得玩味的故事。譬如,汪精卫与川岛芳子的联系并不止于先后服务于日军,还在于汪精卫过去曾因计划刺杀清政府摄政王失败被俘,而有了一些新思想的肃亲王决定饶他一命,这位救命恩人就是川岛芳子的生父。
  再比如,沈嘉蔚将20岁上下的郁风和她当时的好友蓝苹画在一起,蓝苹头戴青天白日帽徽的军帽,因为她曾在电影《自由神》中扮演爱国士兵。30年后,改名为江青的蓝苹成为文化大革命中最活跃的人物,郁风则在这场运动中被投进秦城監狱,一关七年之久。
9 月18 日,旅澳华人画家沈嘉蔚在北京正式发布了其新作——大型历史人物画《兄弟阋于墙》。图/ 中新

  实际上,早在1987年,还在辽宁画院工作的沈嘉蔚就曾经创作过一幅类似的作品《红星照耀中国》,只不过其中的主人公全是红军。由于作品中的红军与中共领袖人物、主要将领均以他们的本来面目示人,这幅画在当时被视为一个打破文革期间革命历史画“假大空”和“红光亮”模式的尝试,引发关注。
  2011年,《红星照耀中国》前往澳大利亚展出,沈嘉蔚发现观众对其中的历史人物显示出了极为浓厚的兴趣。于是,他开始酝酿一个更宏大的画作,即《红星照耀中国》的姐妹篇,或者说续集。
  他仍将1936年7月到1937年6月作为自己切取的历史时段,并希望加入西安事变——沈一直认为,西安事变是民国期间最大的历史转折点。
  这样一来,《兄弟阋于墙》的主题就由《红星照耀中国》中的红军长征变为了国共合作和统一战线,标题“兄弟阋于墙”出自《诗经·小雅·常棣》,原指兄弟相争吵,后来比喻内部纷争。在1930年代抗战前,它就是一句常常被文件、报章引用的口号。
  在沈嘉蔚看来,这幅作品的创作是为了“彻底释放自己的中国情结”,也“充分使用自己对中国历史题材的认知积累”。沈嘉蔚一直致力于创作历史画,而最近十余年来,他以一种“画家直接走到前台、直接评说历史”的方式来表达历史。2005年,他参加北京双年展的作品《辛丑条约》就是这样的画作:签署条约时,李鸿章和十几个侵华国家代表围桌而坐、讨论和平,而谈判桌上躺着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基督像。“在八国联军进入北京烧杀三天到辛丑条约,耶稣已经被谋杀了两次。”他说。
  而《兄弟阋于墙》则使用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它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红星照耀中国》的路子,最大限度地复原人物原型,以“平视”的角度让事实和人物说话,作者则躲在背后。“很多情况下我不愿意多说,怕言多必失。”沈嘉蔚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在改革开放初期,人物写实已经是对“个人崇拜”时期美术套路的一个挑战。创作《红星照耀中国》时,由于作品中涉及到一些敏感政治人物,辽宁省美协的一些老师和同学纷纷表示担心:谁能入画,谁不能入画,是不是需要政治局通过?
  “我能怎么办?”沈嘉蔚双手一摊,“我不管了,我就关起门来画。”他一口气画了6块画布,将近11米长。一位总政的策展人看到画,十分激动,但同时也提出一点修改意见:一是希望把邓小平、邓颖超画得好看一点;二是加上刘少奇、杨尚昆两个人物。
  “这些都是小改动。”沈嘉蔚说。他未来想把《兄弟阋于墙》留在中国,因为它是一件按国内现在尺度创作的主旋律作品,“如果《红星》能够被接受,《兄弟》也能被接受,它们没有什么区别。我认为这件作品未来不会遇到审查问题或修改。”

“公然坚持革命现实主义
  创作模式的个例”


  沈嘉蔚住在悉尼南郊的邦定纳艺术村。除了每个月第一个星期日公开接待前来参观画室的艺术爱好者,他每天不是画画,就是看书。在游历世界各地时,他总要买些书寄回澳洲,而买得最多的就是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书籍,“走到哪里买到哪里”。
  1948年出生的沈嘉蔚从小就在共产主义运动的熏陶中成长。在他印象中,自己的第一个绘画作品是一座克里姆林宫钟塔;因为喜欢读苏联故事和小说,他从来不画中国的帝王将相,笔下的人物全是苏联红军。   与那个年代的很多美术爱好者一样,毛泽东成为了沈嘉蔚最熟悉的作画对象。文革初期,中国发生过一个“红海洋运动”,大量房屋被刷成红色,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汉字是“忠”,意思是忠于毛主席。在这样的氛围下,任何业余作者都可以画毛主席像。
  “文革时,会画画的人都会考虑政治人物,”沈嘉蔚说,“我们的思维都在那个上面,我并不能够跳出这个大的范围。”
  1968年,浙江省嘉兴的南湖烟雨楼举办过一次美术展览,参加者大都是工人,很多人用纺织工具等等劳动工具拼出毛主席像。沈嘉蔚创作了两张油画参展,一张是《毛主席在南湖出席中共“一大”》,另一张画的则是马恩列斯毛。它们也是那次展览仅有的两张油画——当时,浙江省美院的老画家都在扫厕所,嘉兴已经没有什么专职画家了。因此,20岁的沈嘉蔚得到了更多画画的机会,他被借调到空军部队待了大半年,帮他们画各种各样的英雄人物。
  那个年代,革命历史画是所有画家心目中的范例。沈嘉蔚对《中国新闻周刊》提到一些当年被自己认作样板的作品,比如罗工柳的油画《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在这张画里,穿着深色红军军服、头戴红色五角星军帽的毛泽东坐在山石上,占据了画面大部分空间,形象显得更为伟岸。“我自己的志向也是在历史画这个方面”,他说。
  1970年,沈嘉蔚前往黑龙江建设兵团支边。作为画家,他被号召从自己的生活中挖掘题材,歌颂“工农兵英雄人物”。4年后,他在这里完成了自己的成名作《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
  沈嘉蔚渐渐成为“文革”知青画家中的一员。跟这个群体的每一个画家一样,他在高度政治化的环境中成长,接受革命意识形态教育,并从大主题历史画开始自己的创作。
  文革年代结束后,国门打开,中国画家们先后接触到西方艺术和现代艺术,眼界逐渐打开。他们认识到,自己不必用同一种方式发声。很多画家抛弃“文革”画风,告别政治主题,主动开始了去政治化的尝试。但面对不同题材、不同画法的多种选择,沈嘉蔚几乎没有犹豫——对于历史画,他是铁了心要继续下去,而且他只能接受写实的方式。
  在整个1980年代,他只有两张画在风格上“走得最远”,在写实的基调上做了些许变形处理:一是在1981年的《先驱》里,孙中山和李大钊迈步走出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两人只有脚底被画得大了一些;二是1984年的《白求恩》,人物有一些拉长。
  1982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闻一多先生的小儿子闻立鹏在中央美院进修班认识了沈嘉蔚。在他的印象里,沈讲起历史知识来“简直是个百科全书”,每每“天方夜谭一样地讲故事”。9月18日,他在《兄弟阋于墻》的发布会上说:“中国有很多画家致力于画历史画,他是最坚定的,我看也是作品最多的。”而陈丹青也曾经评价,沈嘉蔚是“大部分同时代(知青)画家中公然坚持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模式的个例”。
  在完成《红星照耀中国》和《宽容》两件写实历史作品后,沈嘉蔚于1989年离开中国,前往澳大利亚。即便后来他有过多年的肖像画创作经历,但在1990年代末,他还是回到政治历史题材的路子上来。他把自己1999年 的作品《绝对真理》(戈尔巴乔夫和教皇保罗二世在1989年的会晤)看作重返“新历史画”领域的一个标志,包括后来的《北京吉普》《第三世界》等画作在内,政治主题、政治人物一直影响着他的创作思维。

不一样的历史画


  初听起来,在1980年代以后还继续画历史画似乎是一种老套而保守的选择,但沈嘉蔚有另外的想法。“我那个时候是积聚了很多年对于文革历史画的一种不满,”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很想在这个领域里面弄出一个东西来,让人知道,(历史画)还有另外一种路子。”
  文革初期,沈嘉蔚当过一阵子狂热的红卫兵,也经历过“大串连”。但周围发生的一些荒诞故事使他开始逐渐对文革产生怀疑。1968年,嘉兴民间传言,如果有人生病,就在一张红纸片上摘抄上一段《毛主席语录》或《纪念白求恩》,带到城郊的三塔地区烧掉,并把纸片烧落下方的草根带回去给病人煮食,“白求恩大仙”就会降临,包治百病。他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白求恩会从一个崇高的共产党员形象变成了大仙?
  那段时间,一个造纸厂的工人朋友在销毁禁书的纸浆池旁边捡到了一本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并把它借给沈嘉蔚。他翻完这本没有封皮的旧书,整个人都像在做噩梦:在书里,红军将领让人又敬又爱,而外头全是打倒他们的标语。书里的历史跟现实形成了“尖锐的对比”。
  后来,他写了一篇文章回忆这段往事,其中写道:“1937年出版时,国统区的青年从这本书里看到了真相,投奔解放区;而作者斯诺根本没想到,几十年后文革期间的新知识青年还是从这本书里看到真相。《西行漫记》成为一个新的启蒙。”
  由于文革美学对“革命浪漫主义”的推崇,沈嘉蔚在创作上也遭遇过一些波折。在成名作《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之前两年,他还创作过一幅《初尝完达雪》,画的是自己在完达山伐木时吃雪解渴的生活,只不过画中人是几个工农兵——自己出现在画中在当时是不被允许的。这张贴近真实生活的画作并没有入选全国美展,原因是它太“生活”,而没有“高于生活”。
  而《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的遭遇更使其成为一件可以叙述文革历史的画作。1974年,在这张画被选送到北京后,全国最高美术“战线”负责人王曼恬认为它还有所欠缺,于是命令改画组画家把士兵的脸部加宽加胖,表情夸张做愤怒状,并且涂得更红,以突出红日的照耀。
  “(更改这件写实作品)在我看来很粗暴,”沈嘉蔚回忆。要知道,他当时花了整整一个月时间,在天寒地冻时反复观察太阳照在哨兵脸上的冷暖光线变化。
  意外的是,江青在中国美术馆参观全国美展时,在《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跟前停了下来,并简单地表扬了几句。她的几句话意外地让这幅画名气大增,它被印发到全国各地,并被各种宣传媒体反复介绍、赞扬。它后来的命运也十分曲折:“四人帮”垮台后,它被卷成一卷,扔进了美协仓库地下室的垃圾堆;而30多年后的2009年,《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作为一件文革期间的特殊作品,在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以795万人民币成交,成为当年拍价最高的红色油画之一。
  文革期间,除了颠覆美术作品中的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做法,进行非红色主题创作也是完全不被允许的。1979年,沈嘉蔚接下了一个关于西安事变的连环画绘画工作,在画到蒋介石身后的国民党党徽时,他竟然还会有一种犯罪感。
  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画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独的概念,而是跟“革命”二字紧密相连。1983年,革命博物馆举办过一次关于“革命历史画”的研讨会。作为一名画家和当时的中央美院进修生,沈嘉蔚在会上发言:历史画就是历史画,不应该被称为“革命历史画”。它首先要是一张画,不是一张插图。他当时就明白,自己永远跳脱不出历史题材、尤其是政治历史题材的创作,自己唯一能够跳出来的,是“能够用自己的大脑来思考”。
  “在我们求知欲最强的时候,被灌输了一些不真实的历史知识,我就想把它扳过来,”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我用了自己的大半辈子来做这件事情,就像文革的人质一样。”
其他文献
持续发酵的“临时工”事件,让魏煌雄决定向人社部讨个说法。  魏煌雄是浙江理工大学法律专业的大二学生,6月8日,他向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寄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向人社部求证,在行政机关的人事管理系统中,“临时工”的定义是什么?中国行政部门中有多少名“临时工”?  他甚至给自己设计了一个看上去有点像“行为艺术”的行头,在衬衫上手绘了一个大大的盾牌,上面写着“I’M NOT 临时工”。  “我的意思
181亿美元、100亿美元、80亿欧元(约合102亿美元),分别是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10月9日至18日出访德国、俄罗斯和意大利三国期间,中国同上述三国间所签贸易订单的数额。此访期间,李克强总理还对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进行了访问,并出席第十届亚欧首脑会议。  10月14日,意大利罗马,在中意两国总理共同举行的记者会上,意大利总理伦齐将两国当天签署的众多合作协议比作前菜:“意大利报纸说,两国政府从来
因撤销街道办而声名远扬的安徽省铜陵市,正在面临一个现实的难题:在这项改革中得以壮大的各个社区,如何抵挡来自区一级政府的行政摊派?  这涉及到这项改革的一个关键问题:如果接受这种摊派,社区就会成为第二个“街道办”,其自治的空间将被大大挤压;而人、财、物均受区里制约的社区,又如何拒绝这种摊派?  中国街道办的改革,历经反复,如今走到了一个检验成色的阶段。在“下改上不改”的大环境下,它依然停留在“只见星
在上海瑞金医院的病房里,当宁光医生第一次见到赵逸航(化名)时,差点以为他和自己是同辈。实际上,眼前这位微胖、戴着眼镜,头发稀薄已初显谢顶的糖尿病患者,今年才33岁。再看赵逸航的潮流范儿——手腕上缠着一串黑色檀木珠,病床上摆着苹果手机和一台Mac电脑,宁光才确信,这位患者的确是位“80后”。  51岁的宁光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赵逸航住院期间的检查结果
“目前还是先观望吧。”说起工业用地可以上市流转,宝安中心城区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社区股份合作公司负责人,态度相当谨慎,一连说了好几个“观望”。有些地理位置稍微偏远的社区股份合作公司负责人亦直言,这事对当地影响不大,更多的人则对此三缄其口。  以深圳市政府1号文的形式公布已经一个月了,对于工业用地可以上市流转的这个土地新政,《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接触到的宝安、龙岗、南山、坪山新区基层政府和原农村集体经
三年前的11月11日,在平壤一家豪华酒店的饭桌上,朝鲜大使对齐格弗里德·海克尔说,“明天,你们将有大发现!”第二天,在宁边铀浓缩工厂的巨大厂房里,海克尔一行看到了令人惊叹的一幕:整齐排列的2000台现代化离心机。  站在二层控制站的望台上,海克尔问陪同的朝鲜技术人员,“这是巴基斯坦(怀疑和巴基斯坦“核弹之父”卡迪尔汗的黑市交易有关)生产的吗?”对方给出了显然早已准备好的答案,“所有材料均在国内生产
郑永年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是长期观察、研究中国的著名学者,尤其是中国的政治转型方面的权威。他身在海外,以局外人的身份与角度洞察中国社会,其观点与建言受中国官方的重视。在中国新领导层的组建尘埃落定之际,郑永年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对新政府及其未来政策走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发表了看法。  中国新闻周刊:据你观察,新一届政府的人员构成有什么特点?和往届政府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 
不改革就没出路。  这是时任空军司令员王海1987年发表在空军《航空杂志》上的一篇文章的标题。其时,正是中国空军向现代化战略空军转型的启蒙时期。  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一支年轻的军种,65年间,人民空军创造过“让陆军飞起来”的传奇,打退过世界上实力最强的对手,也曾遭遇过停滞与落后。改变刻不容缓。  转型漫长而艰巨。从战略思想到战术训练,从指挥理念到演训实操,从军事装备到部队风貌。如今,一支新世纪的强
莫斯科的9月已然是深秋。37岁的莫斯科市长候选人纳瓦利内穿着牛仔裤,深色外套拉链打开,衬衫松开最上面的扣子,没有系领带,淡黄色的短发显得干燥而缺乏打理。  在俄罗斯,纳瓦利内被认为是普京的“最大反对者”。在9月8日举行的莫斯科市长选举中,纳瓦利内刚刚以27.2%的得票率败给现任市长索比亚宁。后者得票超过51.1%,总统普京随后宣布索比亚宁当选。  作为最大的反对派市长候选人,纳瓦利内像2011年底
灵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EO朱绍康(左)向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进行捐赠。  “初创公司非常适合解决重大问题,但他们的关注点往往有些狭窄。”Google X主管奥比·法尔顿不能理解当下的互联网创业公司为什么都在做消息和照片应用,“与处于初期创业者交谈时,我发现大家只选择自己认为能够解决的问题,而没有选择值得解决的问题。”  法尔顿说,初创公司应该有大梦想。初创公司的选择  灵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