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惭羹”不应仅羊斟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arll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史记》,看到一个历史典故“羊斟惭羹”,说的是公元前607年,郑国出兵攻打宋国,宋国派主帅华元统军迎战。两军交战前,华元为了鼓舞士气,置锅宰羊,犒劳将士,忙乱中忘了给他的马车车夫羊斟分一杯羊羹,羊斟因此怀恨在心。
   交战之时,羊斟说:分发羊羹的事你说了算,驾驭战车的事,我说了算。说完,他马鞭一甩,故意把战车赶到了郑军阵地。结果,堂堂宋军主帅华元,就轻易被郑军活捉了。
   因为少分了一杯羊羹,得罪了一个人;得罪了一个人,引发了一次背叛。因为一次背叛,输掉了一场战争;输掉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国家。史学家把它作为典型事例写入史册,点评道:“以其私憾,败国殄民。”
   无独有偶,《战国策》里也有一个分羊羹的历史故事——
   中山国的国君在国都大宴群臣,煮了一大锅羊羹,再把羊羹分赐到各位臣工的碗里。不料,分到一个叫司马子期的大夫时,羊羹没有了。司马子期感到非常没有面子,认为这是国君在大庭广众之中有意出他的丑。一气之下,竟愤然出走,投奔楚国,还巧辞游说,促动楚国出兵攻打中山国。中山国国力弱小,顷刻间被楚国灭国。
   中山国君仓皇出逃途中,有两个人一直跟在他身后。国君问道:“你们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跟着我?”两人回答:“我们的父亲有一次饥饿将亡,您赐了一壶熟食给他吃。他临死时教育我们:中山君如果有了危难,你们一定要为他死。所以,我们特来为您效命。”国君感慨万分,仰天长叹。
   于是,历史上又多了一个成语“司马怒羹”,寓意等同“羊斟惭羹”。
   重新品味这两杯羊羹的历史故事,再读《左传》以及后世史学家、文学家的相关文章,仔细咀嚼“羊斟惭羹”等成语的释义,觉得羊斟、司马子期以私害公当然可恶、可恨,但华元和中山国君也有需要反思的地方。
   尽管史书中对华元、羊斟没有过多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华元和“羊斟们”心不凝、力不聚。统率全军,关键是要让全军将士上下一条心、里外一股劲,为民族、为国家敢于抛头颅、洒热血。
   不管用什么办法,阵前激励都是为了激发每一个将士的民族情、国家心,让大家在战场上一往无前、奋勇杀敌。从羊斟的举动可以肯定,这支队伍的兵卒思想没有统一,为国捐躯的斗志没有形成。否则,绝不会仅仅因为一杯羊羮,就导致军败国亡。
   当然,我们不能用现在的思想观念和军心标准,去要求2000多年前的古人。但现在重提这个典故,理应引出这样的借鉴:悠悠万事,思想为先。从最基础处抓起,注重固本培元,才是抓准了关键。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车,一般是四匹马、三个人,一个战士手持长矛近距杀敌,一个弓箭手远距射杀敌人,再加上一个驾车者。长矛手弓箭手作用大,但马车车夫也能让主帅陷于危险境地,甚至一个国家的命运都被他绑在车上。可见,同一阵营里,哪一个岗位是可以随意轻视的?小到一个阵营,大到一支队伍,每个岗位都要有人干。千千万万个小部件组合起来,才能形成一部高速运转的大机器。
   “惭羹”不应仅羊斟。两杯羊羹的故事,确实在提醒当政者、管理者:对民众、对部属,务必不能伤其心。“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中山国君逃亡途中的这一感悟,应该成为“惭羹者”们惭愧的一个重要内容。
   摘自《解放日報》2021年3月9日     童玲/图
其他文献
我们读鲁迅,总觉得他是无所顾忌无所畏惧的人,包括不顾世俗,不畏人言,真正做到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他把但丁那句名言融化在血液中了。这句名言大家都很熟悉,叫做“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日前重读许钦文所著之《〈鲁迅日记〉中的我》,却意外发现,鲁迅也有所畏惧。   鲁迅的小说《幸福的家庭》有一个副题,叫做“拟许钦文”。关于这个副题,他还专门写了一个《附记》。然而,小说发
期刊
越人遇狗,载于古代诗文集《伯牙琴》。话说越国有个人路遇一只流浪狗,它摇尾乞怜道:“我快饿死了。你带我回家吧。我是捕猎小能手,以后跟你平分猎物。”越人将狗带回家,给它吃好饭食,把它视为家人。   吃好喝好了,狗就有力氣捕猎了。一开始,它每天能逮回一堆野兔,越人很高兴。但没多久,附近的兔子被狗捉得差不多了。有时,它两三天才能捉一只兔子,还不够自己塞牙缝的;它就忘了自己的诺言,将猎物据为己有。  
期刊
最新一期《奇葩说》讨论“20岁有个一夜成名的机会,该不该要”,反方辩手席瑞提到一种心态,叫做“自利性偏差”。接受采访的心理专家介绍,生活中这种心态常见,输了比赛、考砸了、创业失败了,甚至上班迟到了,有人总能找到各种“理由”为失败“归因”。   据心理专家解释,“自利性偏差”是指对自己的成功往往做个人归因,对失败做情境归因;而对别人的成功倾向于做情境归因,对失败做个人归因。用对自己有利的一面来判断
期刊
现代的美食多半靠文字来“色诱”人,比如看菜单点菜,比如看包装上的说明买零食,更多的人是被一张报纸、一本杂志上的食评家文字所形成的个人意见、软广告及货真价实的广告影响,进而决定下一个要去的餐厅是哪家。所以语言和文字所担负的传递美食信息的任务是歇斯底里的,我们要爱上某种食物,在当下,很大程度上是先受了文字的蛊惑。   沈宏非对我说,评论食物的语言要雅致,既优雅,又别致,但现在很多食评家都做不到。有些
期刊
下载、注册、登录……欢迎你,进入一个新的社交平台。   如今,越来越多的社交平台涌入生活。迅速成为某个社交平台的用户,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社交平台将个人线下的人际网络进行了线上的媒介化转移,同时也使线上人际网络得以全新的开辟拓展,重要性不可小觑。有网友形容道:“离开这些社交平台,我的生活将难以正常运转。”   打开手机应用,数一数你正在使用着多少社交平台?大多数人的答案远不止一个。   各
期刊
“聊天”等十五則
期刊
现代人擅长各类无伤大雅的自我欺骗,朋友圈即为众多迷惑行为的集中展示区。比如,前一天刚刚宣布开始减肥的同事,第二天就因为一顿火锅果断“倒戈”。又比如,年初立下“多读书、少看剧”的“求监督”誓言,年末则照旧对种种剧情盘点如数家珍。   新年之际,各大公众号都扎堆推出了“年度好书”“必读书目”等阅读清单,一年来战绩寥寥的朋友们也开始痛心疾首地转评道:“马克”了!明年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立此为志!对此
期刊
如果有人说你聪明,你是不是很高兴?聪明,耳聪目明是也,反应快,脑瓜灵,自然是个褒义词。必须承认,人有聪明和愚笨之分,智商有高低之别。上学时,聪明的孩子,老师一教就会,而笨孩子,教了十遍也不开窍儿。所以,到考试时,差距就显出来了。  《世说新语》载,主簿杨修有一次随丞相曹操路过曹娥碑,见背面写着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曹操问杨修:“知道啥意思不?”杨修说:“知道。”曹操说:“你先别说出来,待
期刊
元朝名臣王恽,夜宿开封府衙,拂拭《开封府题记碑》,曾撰一讴歌清官诗,“拂拭残碑揽德辉,千年包范见留题。惊鸟绕匝中庭柏,犹畏霜威不敢栖”。如今,此诗频入学生试卷,“清官情结”换上应试华服,进了课堂。   “清官情结”,即封建统治者麻痹大众,忘却眼前不堪的精神鸦片。统治者的治理失误,从不着力制度纠错和事后补救,而是引导苦难中的百姓,把对现实的不满,寄托在产生包拯式清官身上。   显然,在法治社会,
期刊
我国封建社会到了清代,虽说还有类似“康乾之治”的“回光返照”,但它已呈现“强弩之末”的颓势则是不争的事实。那个年代,贪墨公行,腐败丛生,官场“上下相蒙”“礼法徒设”,一派“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惨象。当然,“众醉独醒”者还是有的,乾隆元年(1736年),左都御史孙嘉淦在清高宗弘历登基之初,便上《三习一弊疏》,获乾隆“嘉纳,宣示”。   被史誉为“大清第一名疏”简而言之,即:“耳习于所闻,则喜谀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