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素养提升的茶文化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公共选修课“中国茶文化”为例,论述基于文化素养提升的茶文化课程教学改革,针对当前高校茶文化课程开设中学生人文知识基础薄弱、学生重视程度不高、涉茶类专业教师比较少、教学方法较单一等问题,提出融合茶文化的科学性、文化性、趣味性组织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成立茶文化研究学会,促进师资专业水平提升等措施,推进茶文化课程改革,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关键词】文化素养 茶文化课程 中国茶文化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4C-0063-03
  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华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在茶树种植、茶叶加工、品味茶的过程中,慢慢衍生出茶艺茶道等文化修养和艺术欣赏层面。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以及人文素养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谈到文化自信时,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本。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部分的茶文化,其历史悠久,在我国各民族、各地域均有体现。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以培养现代服务业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定位,突出学生人文素养提升,重视传统文化修养课程建设。近十年来,建设了一批优秀的茶文化类公共选修课,如“中国茶文化”“茶艺”“茶行天下”“轻奢下午茶”等。“中国茶文化”作为选修课程,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中国茶文化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学习,掌握茶叶的种类、品质特点以及丰富的茶文化知识,弘扬传统茶文化敬客、知礼、明志的精神,促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健全学生的知识结构。

一、茶文化课程在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中的作用


  我国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凝聚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茶文化课程对学生文化素养提升具有较大的作用。
  (一)有利于建立学生民族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广西怎么挖掘自身的文化特色,建立自身的文化自信呢?广西地处华南茶区,是茶树较为适宜生长的区域之一。据唐代陆羽《茶经》记录,广西象州茶叶“往往得之,味道极佳”。受巴蜀茶文化东移传播的影响,广西以苗、瑶、侗、壮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族饮茶文化,打油茶就是一种世代相沿的饮食习俗。这一习俗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礼仪习俗和饮食文化。远客近邻进门,主人都要打油茶相敬。民族茶文化包含着我们祖先世世代代驯化野生茶树,探索茶叶加工方法,并在饮食中形成了敬客、明礼、和谐的一种生活观。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形成,是我们民族生活、创造、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出的先进文化。立足于这种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民族茶文化教学,传承了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奠定了我们民族文化的自信。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高职学习期间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经济快速发展促进学生形成务实之风的同时,也将社会的一些不良现象浸染到学生周边。而茶文化课程则以茶艺为依托,通过茶艺将传统优秀文化渗透至课堂中。传统茶文化的美通过茶艺的演绎之美、茶席茶具的摆设之美、茶叶的多样之美、茶叶生长的环境之美、茶的人文故事之美协同展示。在冲泡一杯茶时,安静的环境、优雅的身姿、漂亮的茶席、精美的茶器,并辅以插花及民乐,令人心旷神怡。中国人讲究“以茶雅心”,以茶来陶冶个人情操。学生在茶文化课程中,用心去布置一个茶席作业、冲泡好一杯茶汤,修习精湛的茶艺技巧。学生将感受茶文化的平和之美,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茶文化学习也是一种礼仪的学习。在斟茶倒水中,体现了泡茶者的虚心与恭敬。茶艺服务是一种高雅的服务,学习者需要了解茶叶的习性,冲泡的技巧,了解茶叶背后的故事。在敬茶过程中,要表现对来客的尊敬。要严格要求自身的行为规范,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学生在面对社会中那些拜金主义、现实主义的风气时,能保持初心,不至于迷失自我。茶文化所传授的内容就是要和诚处世,敬爱为人。通过茶文化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职业道德得到培养,更好地服务社会。

二、高校茶文化课程开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很多高校均开设有茶文化课程,在广西,不少高校引进茶产业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成立工作室,一定程度促进了行业带头人进校园,学校付出的努力产生了积极效果,但是由于文化素养类课程自身的理论性强、授课方式单一,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学生人文知识基础薄弱。学生在高中阶段,以高考为主要目标,对文史类知识及课外书籍涉及相对较少,理科类学生更加明显。而进入职业院校后,培养目标以技能训练为主,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甚少。二是学生重视程度不高,很多学生选修茶文化课程,主要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学分或者是认为该课程“好玩”,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茶文化课程与文化素养培养两者关系的重要性。三是各高校涉茶类专业教师比较少,很多授课教师是因为自己感兴趣或者与专业有一定关系从而开设茶文化选修课程,而茶文化课程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范畴,本身的专业性强,需要扎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四是教学内容重茶史、精神层面的知识,而轻茶叶加工、审评、冲泡等自然知识,学生学习过程较为枯燥。五是教学方法较单一,以理论教学为主,缺少实践动手锻炼,不能让学生感性接触到茶叶。六是教学场所单一,以普通多媒体教室为主,较少使用实训室,到茶园茶厂学习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

三、基于文化素养提升的茶文化课程改革与实践


  (一)融合茶文化的科学性、文化性、趣味性组织教学内容。“中国茶文化”公共选修课的课时数一共有32课时。原来的课程实施计划主要包含两大模块:一是茶叶科学模块,主要包括茶树种植、茶叶加工、茶叶品质鉴定。二是茶文化模块,主要包括茶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中外饮茶习俗、茶文赏析等知识。授课形式重讲授,实践课程较少。这样导致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且由于选修课的学生来源于不同专业,对茶叶科学中的加工、品质形成等问题难于理解,课堂氛围显得沉闷且效果不佳,更加难以发挥茶文化课程作为素养课程的文化熏陶功能。而在学院大力推行“雅课程”的素养课程改革下,笔者根据文化素养培养目标及学生听课反馈进行了课程内容调整,将课程知识解构为更重实际运用能力培养及文化素养培养的四大模块。见表1。
  四个模块的教学内容,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几年的课堂实践经验可见,教学内容科学性和文化性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并重,又有一定的趣味性,学生上课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二)改进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中国茶文化涵盖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范畴,虽然内容深刻、形式多样,但却是从茶叶的物质属性发展而来,从茶的药用到茶的饮用,历经千年。怎么冲泡好一杯茶,并从这杯茶中感受到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这是我们学习茶文化的核心。因此,在茶文化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让学生感受到茶叶品质的多样魅力及冲泡技艺娴熟带来的愉悦。在课程改革中,要以实践为基础,即茶叶的品质鉴定及茶叶的冲泡技巧是基础,学生首先感性的了解茶的感官品质,再引述出中国茶文化的文化内涵。为了充分达到茶文化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一是通过茶文化美学讲授,引领学生了解茶文化的形式美,茶文化美学贯穿于各个模块的教学中,如茶的名称、传说、茶叶形态、香气、滋味等,这部分内容促进学生对茶文化产生兴趣;二是开设茶文化实践教学,包括茶叶品质鉴定与茶叶冲泡等内容,并建议在学校建设茶园绿化基地,让学生感受茶园的生态美,从而品味茶叶的科学美,实践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带领学生亲身体验茶的科学内涵,感悟博大精深的茶道精神,逐步形成对茶文化的深刻理解,从而通过学习茶文化达到提升学生个人文化素养,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三)教师层面成立茶文化研究学会,促进师资专业水平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不仅包括其在本专业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还表现对本民族积淀的人文精神的理解把握和高尚的行为示范上。教师是学生的楷模,高校教育更需要专家型教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院茶学专业的教师较少,基于这一现况,我们团队采取老带新、以科研为抓手促进专业团队建设。学院于2013年成立了茶文化研究学会,茶文化研究学会立足于广西地方茶产业经济发展,在科研上积极探索茶文化内涵,挖掘广西茶文化资源,开展茶文化研究活动,先后承担十多项茶产业课题,团队教师相互合作、互助提升,取得了不菲成果,先后獲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及外观专利十多项。指导学生技能大赛先后获得国家级、省区级、市级茶艺技能竞赛金、银奖十多项。茶文化教学团队在科研项目的带动下,逐步形成了一支专业扎实的教学团队,师资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四)学生层面成立茶文化社团,开辟第二课堂,增加实践锻炼机会。除了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笔者及团队还在学院团委的支持下,成立了茶文化社团,开辟第二课堂,增加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指导老师组织学生参加行业活动,了解茶叶营销技巧,加强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带领学生进行茶行业市场调研,了解茶叶行业各岗位人才能力需求,学生能清晰地知道茶艺师、茶叶销售人员等岗位的工作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更有针对性的掌握知识。参与学院的中外茶文化交流活动,学院每年有不少日本、美国、印度尼西亚等外国团体访问交流,学生积极参与接待及交流活动,展现茶艺,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在学院绿化带种植茶树,精心呵护,认知茶树的生长,体会茶叶的生产制造,感知劳动成果的喜悦的同时,还能对学校产生深厚情感。茶树不择生长环境,常采不枯,终其一生给人带来清心、健康。茶人也当以此为榜样,在有限的生命里乐于奉献自己的岁月。而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将来需要走向生产的第一线,因此在学校期间,就要做好务实与吃苦耐劳的准备,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才能扎根生产一线,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承担责任,乐于奉献自己,在推进工作的同时,让自己获得职业生涯的成长。
  总之,在高职院校开设茶文化课程,有利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促进学生民族文化自信,促进学生审美情趣的提高,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但在实施过程中,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应融合茶文化的科学性、文化性、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互动性。在教学方法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层面,应成立茶文化研究学会,促进师资团队的构建及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在学生层面,应成立茶文化社团,开辟第二课堂,增加实践锻炼机会。

【参考文献】


  [1]李宏峰.高校茶文化课程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途径分析[J].福建茶叶,2017(2)
  [2]刘蕴莲,贺文婷.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养成研究[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
  [3]康日晖.茶文化社团在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商情,2012(2)
  (责编 黎 原)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阐述“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指出目前存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缺乏相关专业老师的指导、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单一、创新创业教育投入不足等问题,提出通过各种职业技能竞赛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借助学生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创新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和内容、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等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 高职院校 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
期刊
【摘 要】本文认为学生满意度是检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并从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指导教师、实践教学组织、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考核6个方面入手,选择24个评价指标,以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基于模糊数学评价理论,计算出各指标权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学生满意度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实践教学 学生满意度 旅游管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本文以金融保险专业的“保险综合实训”课程为例,分析校企合作开展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提出共同制定实践类课程的活动模块、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共同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素养提升等策略,为其他高职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和创新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校企合作 保险专业 实践类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5C-0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论述导游实战演练平台技术与导游业务课程深度融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组织、考核评估方面的创新意义,以导游接团服务程序与规范、导游应变能力技能为例探索导游实战演练平台在导游业务课程的“教、学、练”等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导游业务课程 导游实战演练平台 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5C-01
期刊
【摘 要】本文论述在国家政策推动和产教融合内在压力下职业教育集团发展迅速,以广西物流职教集团为例探索职教集团的内生动力,提出通过对利益相关方诉求的关注和满足,保持集团活力,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产教融合 职教集团 人才培养 物流管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4C-0009-02  二十多年来我国职业院校借鉴德国双元制、澳大利亚
期刊
【摘 要】本文以百色职业学院为例论述促进职业院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措施,提出要加强师德建设,确保教育方向正确;强化教学能力建设,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本领;加强师资管理运行机制建设,夯实青年教师成长制度基础;坚持以人为本,推动青年教师个性化成长,从而培养“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推动学校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 职业院校 青年教师 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成因是教师学术道德意识薄弱、学校学术道德养成体系缺失等,提出提高教师自身学术道德修养、完善以学术道德为目标的科研管理制度、建立符合学术评价要求的人事考核制度等对策,以达到逐步规范学院教师学术道德的目的。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师 学术道德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4C-0013-03 
期刊
【摘 要】本文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育思想内容、教育目的上的关联性,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视角,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思政网络平台,夯实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的理论基础,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的实践外化,延伸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的时空载体。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政治理论
期刊
【摘 要】本文论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学生是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促进者;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的国际学生为调查对象,根据调查分析结果,提出从依托课堂进行教学,设置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系列课程;创办国际学生文体队,加强国际学生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活动中的参与性;利用网站、微信等平台,加强网络宣传等三项策略。  【关键词】国际学生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 传播  【中图分类号】G
期刊
【摘 要】本文提出普通本科院校在向应用技术型转型的过程中,大学数学课程课时减少导致课程教学与能力培养之间不能有效衔接,建议从培养兴趣、延续课堂和强化应用三个方面着手进行改革。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 大学数学 衔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4C-0039-02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会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