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从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来谈学生的心理教育策略

来源 :读与写·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onysos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小学阶段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对学生的心理、身体会产生不良影响,需要教师重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对此,笔者将简单阐述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的现状、表现,分析欺凌事件形成的心理因素。最后,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深入探究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策略,以期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参考,避免发生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为学生的生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关键词:中小学校;校园欺凌;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1578( 2019) 08 - 0298 - 02
  前言:校园欺凌是在一段时间内,一名学生多次受到其他学生以消极行为所实施的干扰活动。目前,校园欺凌事件主要发生在中小学阶段,除了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外,也会对学校、家庭与社会造成消极影响。为了促进学生健康生长,中小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教育,正确认识校园欺凌事件,将其作为心理教育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解决心理方面的问题。
  1.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的现状与表现
  1.1 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的现状
  我国每年有1.6万中小学生死于非正常原因,其中校园欺凌事件是主要因素之一。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现,有32. 5%的中小学生偶尔会受到校园欺凌;6.1%的中小学经常被校园欺凌。由此发现,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已经十分严重,必须得到相关部门的关注与处理。对于被校园欺凌对象来说,经常会出现厌世、恐慌、失眠、抑郁等心理疾病,甚至会出现自杀、白残等现象,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会阻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中小学生处于发育的重要時期,尚未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对法律没有深刻的认识,对此中小学应该加大对校园欺凌事件的重视,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完善的心理教育与心理疏导,帮助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1.2 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的表现
  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的表现主要包括:(1)语言欺凌,即语言暴力。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对其学生起外号、辱骂、威胁等,导致被校园欺凌的对象受到语言伤害、心理伤害。(2)打架斗殴。这种形式在校园欺凌事件中较为常见,是语言欺凌形式的“升级”,即学生在发生语言矛盾以后会发生肢体冲突,如殴打、踢、推等。(3)勒索抢劫。欺凌者公然向其他学生索要物品,如果发现被欺凌者没有钱或者数目较少,则会对其进行殴打,经常会发生在农村中小学中。(4)间接欺凌。包括煽动他人实施暴力行为、传播不实谣言,或者以小团体的形式不接纳其他学生等[1]。
  2.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形成的心理因素
  2.1学生性格的缺陷
  就校园欺凌事件来说,发生的原因与学生性格存在紧密的关系。站在欺凌者的角度分析,通常这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或者存在过度溺爱的现象,会形成极强的嫉妒心理、报复心理,所以经常采用欺凌行为解决问题。相比之下,被欺凌对象也同样存在心理问题,如肥胖、矮小、残疾等,会导致自身的性格孤僻、内向、自卑等,同时在校园生活与学习中,容易受到其他同学的排斥,产生自信心不足的性格缺陷,容易成为校园欺凌事件的对象。因此,学生性格的缺陷是导致校园欺凌事件的关键因素,需要教师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心理教育,引导学生健康生长。
  2.2学生认知水平低
  通常情况下,中小学生认知会受到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决定于自身的知识水平。对于广大中小学生来说知识水平较低,常常会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形成较为严重的认知偏差,导致行为偏激、语言偏激等现象。另外,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背景下,中小学生经常会受到网络中暴力文化的影响,如影视作品、游戏作品中的刺激场面、血腥场面等。面对这样的内容,中小学生无法对暴力的行为、后果进行准确的估计,影响学生价值观、荣辱观、人生观的形成,成为校园欺凌事件产生的原因原因。
  2.3 法律意识较淡薄
  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很难接触到法律内容,不仅不能认识与掌握法律内容,也无法根据法律实现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并没有将法律教育作为重要的内容,即未对中小学生进行正确的、系统的法律教育,无法实现法律普及的目的。受这一因素的影响,中小学生存在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很难及时对自身的校园欺凌行为进行约束,甚至会对自己的欺凌行为产生“快感”、“威风”等不正确的认识,无法实现对校园欺凌事件的合理处理。对此,中小学应该关注对青少年的法律教育,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通过法律规范中小学生的行为[2]。
  2.4缺乏情感与安全
  经过研究发现,很多校园欺凌事件中的欺凌者都不具有安全感,同时对其他人存在敌视、不信任的态度,这部分学生的内心中没有一个有力的支撑点,通过欺凌的方式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增强自身的安全感。另外,众多欺凌中也普遍存在情感缺失的问题。具体来说,当前社会中大部分中小学生都属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具有较强的优越性,但是这种优越性很容易在学习中缺失。这种现象的出现会导致学生的内心失去平衡,进而转化成为校园欺凌施加在其他学生的身上,弥补自身在内心出现的缺失。另外,对于许多农村留守儿童来说,成长中缺少父母的陪伴、关爱,校园中也很难找到归属感,采用校园欺凌的方式可以让他们的心理得到满足。
  3.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来谈学生的心理教育策略
  3.1 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疏导
  (1)设置心理咨询室
  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与学生的心理素质存在密切的关系,所以中小学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疏导,设置心理咨询室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为了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班主任应该做好记录、中介的作用,例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工作中,可以实现对学生心理情况的准确把握,如果发现学生存在心理缺陷,就应该对其进行记录,然后与心理咨询师交流、沟通。严重的情况下,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进入心理咨询室,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逐渐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另外,班主任也可以在每周的班会中,邀请心理咨询师讲解关于心理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不足,从而使其可以规范自己的行为,避免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3]。   (2)家校合作心理教育
  家庭是影响中小学生心理的重要场所,所以对学生的心理疏导需要家长的合作、支持。许多中小学在成长中会受到溺爱或者过度严苛的家庭教育,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对此,中小学可以每月举办一次家长日,组织学生家长参与到中小学生的心理教育中,例如:由心理咨询师讲解校园欺凌事件形成的原因、与家长之间的关系等,然后讲解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基于此种方式,可以帮助家长改正以往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积极为中小学生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另外,班主任应该与家长建立紧密的关系,交流学生的心理状态等,从而使家长可以加大对学生心理情况的关注,以家校合作的方式为基础实现对学生心理疏导的目的,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3.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交往
  (1)积极组织校园活动
  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中小学生没有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常常会出现语言摩擦、肢体碰撞等问题。为了能够构建和谐的校园氛围,中小学可以积极举办校园活动,例如:体育比赛、歌唱比赛、班级联谊等。就班级联谊活动来说,两个不同的班级之间组织交流活动,扩大中小学生交友的范围,有利于学生认识到更多的朋友。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更换联谊的班级甚至年级,鼓励学生与其他人建立亲密的朋友关系,同时教师向学生传授人际交往的技巧,如尊重与、诚信、互帮互助等,使学生感受到人际交往的乐趣。久而久之,校园内能够形成人人相互认识的和谐氛围,减少学生之间的摩擦、矛盾,有利于减少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概率,实现对学生心理教育的目的[4]。
  (2)丰富心理教育内容
  在中小学的心理教育中,虽然已经加大了对该项内容的重视程度,但是教育方式较为单一,即有心理咨询师或者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枯燥的方式很容易适得其反,无法实现解决校园欺凌事件的目的。因此,中小学应该丰富心理教育的内容,激发学生心理咨询的兴趣,例如:心理咨询师鼓励学生进行沙盘游戏,即使用特定的物品随意在沙盘上摆出一个场景,而该场景就是学生心理的真实写照,此时心理咨询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心理教育的系统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际交往。另外,心理咨询师可以与班主任进行合作,设计课间活动小游戏,拉近学生之间的关系,同时根据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的表现调整心理教育方案、计划,增强中小学心理教育的效果。
  3.3定期进行青少年法律教育
  (1)校园讲座
  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违反了法律法规,所以中小学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定期进行法律教育,加深学生对法律内容的认识,从而可以使学生主动规范自身的行为。例如:中小学可以与当地派出所合作,举办“法律进校园”、“民警大讲堂”等校园讲座活动,讲解与校园欺凌事件相关的法律规定、惩处方法等,加深中小学生对法律法规的认识。在校园讲座的过程中,为了避免枯燥氛围的出现,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表演与校园欺凌事件相关的小剧场,角色包括欺凌者、被欺凌者、警察等,基于这样的表演将法律内容融入其中,增强了校园欺凌事件法律法规的直观性,强化校园讲座的心理教育质量。
  (2)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中小学教育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途径,良好的德育教育能够有效避免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因此,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心理教育的有效性,教师应该积极将校园欺凌事件融入到德育教育中,适当调整德育教育的方案、计划,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集与校园欺凌事件相关的资料,然后结合德育课程进行知识讲解,加深学生对校园欺凌事件的认识。另外,中小学应该每个学期都设置“安全教育月”,在校园内部张贴与校园欺凌、德育教育等相关的标语,构建和谐的、积极的学习环境,对中小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充分彰显德育教育在校园欺凌事件心理教育中的作用[5]。
  3.4给予学生情感关怀与安全
  (1)拉近师生距离
  在中小学教育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常常都“教与被教”、“管与被管”的关系,而中小学生存在严重的叛逆心理,所以无法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在这一前提下,学生往往得不到教师充足的情感关怀,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认知,甚至会出现缺乏安全感的现象。对此,教师应该积极践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理念,重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同时采用恰当的方式拉近师生的距离。例如:课余时间中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之中,在密切师生关系的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加深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另外,当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向教师寻求帮助,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不能一味地说教,以此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便于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情感关怀,深化心理教育的意义。
  (2)营造和谐氛围
  在中小学的心理教育中,和谐的氛围是实现校园欺凌事件处理目的的基本保障。实際上,通过营造和谐的氛围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安全感,避免出现内心空虚的现象,从而可以更好得实现心理教育目的。例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以批评为主,而是应该践行鼓励教育的原则,使学生能够在教师评价中得到满足、感受到温暖,以此来实现营造和谐氛围的目的。简而言之,心理教育是避免发生校园欺凌事件的关键方式,基于营造和谐氛围可以强化中小学生的安全感、幸福感,加之科学评价方法的配合,能够在根本上实现心理教育的目的,为广大中小学生构建一片和谐的成长环境。
  4.结语
  综上所述,校园欺凌事件是当前中小学教育中的重点内容,其表现形式有很多种,产生的原因与心理因素有着紧密关系,所以教师必须优化心理教育的策略。在这一基础上,学生正确认识了校园欺凌事件,掌握了正确人际交往的方式,同时强化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密切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有效规避校园欺凌事件。因此,结合本文的分析发现,将文中心理教育策略落实在中小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促使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方芳,风险社会视域下学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研究——以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为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34(12):76 -80 +106.
  [2] 罗娜,国内近5年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及对策研究[D].陕西理工大学,2018.
  [3] 汪文丽,康钊,刘芳,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过度传播的危害与防治[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34(02):99 -103.
  [4]高博,刘晓巍,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分布差异及其应对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34(02):1 -5.
  [5] 冯征,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的法律防控探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06):36 -39.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晚期癌症患者主要照顾者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因素,验证家庭照护干预方案的实施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各科室晚期癌症患者、照顾者,统计照顾者负担量表得分,分析影响
本文针对辽宁省朝阳市下属的喀左、凌源、建平三地的清代寺庙建筑资源,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发展文化相关的人物、建筑物、民间表演艺术过程中发挥互联网优势,为拓展此地区旅游
目的 探讨老年社会工作核心能力在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中的必要性。方法 采用参与观察法和访谈法分析目前潍坊养老机构和社区中老年人的心理、社会需求现状,采用问卷调查法分析目
目的:有效地减少患者投诉及纠纷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与安全系数。方法运用PDCA循环质控方法巧抓科级质控组织,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真正发挥科级质控作用。结果医务人员明确了医
秦岭画派是一个新兴的地方画派,地处秦岭的画家们以大秦岭为创作母题,在秦岭山水审美中发展自己的艺术个性,创作以秦岭地域风貌、历史人文和风土人情为题材的美术作品,体现了
本文从中西比较的视角切入,剖析了中国画现代色彩创新实质上是中西艺术观念碰撞融合的结果,总结了创新道路上的经验与不足,引发了对未来色彩创新的思考。
本文通过对中国画重彩材料的起源、构成、种类、性能等分析,阐述绘画与材料的关系,指出画家只有将选择的材料与内心的感受完美地结合,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目的:针对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给予针刺治疗,并探究分析其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84例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将其以掷硬币法平均分成两组,给予吞咽训练
<正>"和"与"中"是两个概念,既紧密联系又有区别。"和"是指事物的多样统一或对立统一,是一种形态,一种机制,一种境界,《国语·郑语》说:"以他平他谓之和",《贾子·道术》云:"
<正> 目的:探讨营养认知教育体系的建立,为减少老年人营养性疾病的发生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方法:对浙医二院住院的424例中老年人的营养认知能力进行评估,其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