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六事法”教学诗歌的实践探索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feng1979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诗歌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诗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对文章的鉴赏能力,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但纵观目前诗歌教学的现状,尽管新课改已实施了多年,但依然没有逃脱传统诗歌教学的藩篱——教师只注重“教”的过程,而把学生会背诵诗歌、会阐释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为终极教学目标,从根本上忽略了学生“学”的过程,把他们当成了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其创造力得不到发挥,鉴赏力也得不到提高,新课标所要求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是难以体现。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种适合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的方法,取名为:“六事法”。
   所谓“六事法”,指的是诗歌“教”与“学”的全过程总共需要做六件事。这六件事由两个大的部分组成,以正式品读诗歌内容为界,分为读诗“前三事”(体裁、作者、背景)和读诗“后三事”(一读、二品、三悟)。下面分别进行论述。
   一、 读诗“前三事”
   1.明确体裁
  为了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在诗歌教学之初应当将中国古代诗歌的大致分类向学生做一介绍,以使学生心中有数。就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以下内容是必须掌握的。
   古体诗:四言、五言、杂言、乐府。
   近体诗:律诗(五律、七律)、绝句(五绝、七绝)、新乐府、词、曲(初中阶段专指散曲)。
   教师要讲清以上各种类型诗体的特点,尤其要让学生能正确区分古体诗与近体诗、律诗与绝句。在实际教学中,常有学生将五言古诗和五言律诗相混淆,就是因为教师在讲解时不能将二者放到一起进行比较界定。
   2.了解作者
  对于作者,我们一般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解:时、地、人、评、著。“时”,指作者生活的朝代;“地”,指作者出生地;“人”,包括作者的字、号;“评”,指他人的评价(例如所属流派、文学并称等);“著”,指为其代表作品。有了这些基本的内容框架,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对相关内容作出取舍,就能很容易对作者有一个准确而又简洁的了解。
   3.介绍背景
  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在介绍完作者的字、号以及所处的时代,便开始讲授诗歌内容,这样虽然节省了时间,但往往是欲速则不达,学生在理解上很吃力,背诵要花去大量时间,究其原因,往往是因为没有对作者创作诗歌的背景有所了解。“诗言志”,诗歌是有感而发的,包含了作者的主观审美感受。正如白居易所说:“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性格根源,因此,必须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作一详细介绍,这样对于诗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而具体了,而且对情感的把握拿捏得更准,为诗歌的吟诵和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教学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如果不对孟浩然官场失意和唐代诗人入仕情怀作介绍,我们就无从捕捉孟浩然那种“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急切的入仕心情。
   二、读诗“后三事”
   1.一读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宋代大儒朱熹也说:“大抵观书先熟读,是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这都强调了诵读在古诗教学中的重要性。那么,学生在诵读诗歌时要注意哪些问题?一是要读准字音。比如诗歌诵读中要注意文字的古今异读;二是要读清节奏。如五言诗的节奏多为“二一二”或是“二三”,七言诗多为“二二三”或是“二二一二”,掌握了这一规律,学生一般都可以准确地读出诗歌的节奏来;三是要读出韵律。这需要学生懂一些基本的平仄和对仗的知识。比如在律诗当中,对仗两联的读法应当是上句升调,下句降调。
   2.二品
  所谓“二品”,从程序上讲是“后三事”的第二步,从内容上讲它包括了两个方面的涵义:品炼字、品修辞。诗歌是语言高度凝练的艺术,诗人作诗讲究字斟句酌,所以在诵读的时候一定要揣摩诗人炼字的特点及方式,除此而外还要会抓对偶、设问、比喻、互文、夸张、用典等诗歌中常用修辞,如此既能帮助理解背诵,又有助于感知领会。如读宋祁的《木兰花》“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其中一个“闹”字向来被看成炼字典范,王国维称道“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既表现客观自然景物的蓬勃生机,又把景物人格化,使景物化成了人的情思,体现词人对明媚春光的独特感受,因而形成优美清新的意境。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其中“冻不翻”用了夸张的修辞,极言塞外天气之严寒。
   3.三悟
  所谓三悟是指悟意境、悟情感、悟哲理。其中第一悟是悟意境,那么什么是意境?怎样才能把握意境?意境,是指客观物象同作家主观感情高度融合的结晶和语言呈现。诗歌是语言的艺术,高明的诗人总是能透过简短的文字传递无比丰富的内在信息。要知道这些信息,必须透过诗歌中的意象去把握诗歌的意境。如陶渊明诗歌中的飞鸟,“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些诗中的飞鸟形象已不再是一个具体的物象,而成为了一个意象,成为了他对自由的追求,对官场的厌倦,对自然真朴含义的领悟。当然这里意象的产生,并不是随意的曲解,而是要结合意象原物的特点和作者情感、身世、生存环境、写作背景等去展开想象,去理解作品。当一个物象已经进入诗歌作品之后,已被作者赋予了这样或那样的情感内涵,由于受民族习俗和作家自身阅历的影响,在一个物象中往往寄托一种或多种寓意和独特情感,引导学生深入感悟种种原型意象,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灵沟通,更是一次生命的原始感悟,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更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领悟了诗歌意境之后,我们可以结合写作背景与诗中相关语句分析作者创作这首诗歌究竟在写什么景、抒发怎样的情感,或表达作者怎样的胸襟,这些都是悟情感的问题。
   高明的诗歌创作者往往能于看似平淡无奇的字句中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来,如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刘希夷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等等。这就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去领悟其中揭示出的人生哲理,从而获得更高的艺术享受,更深层次地体会作者在诗歌中蕴藏的另一层面的含义。
   总之,用“六事法”教学诗歌,最大的优点是目标清晰明确、方法简单易行,具有较强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此法在保留了传统诗歌教学注重诵读、斟酌字句的基础上,对以往一些诗歌教学中一味空喊“感知”“领悟”口号而无具体做法的弊端做了改进——代之以具体详尽的内容,这就使学生自主学习诗歌成为可能。古人曰:“教无定法”,最好的教学方法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诗歌教学无疑是一个理想的突破口。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只有让学生充分地去看、去想、去说、去体验、去发现、去创造,他们才会更快、更好地掌握诗歌内容,同时获得诗歌以外的能力发展,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责任编辑:李雪虹)
  
其他文献
学生是数学教育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学生的戍长离不开教师的引领,要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必须要不断地进行研究,在研究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以研究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和实
与互联网行业很多搞技术出身的专家不同,王汝林教授早期研究的领域是经济学,并且还曾经担任过外资公司董事长。在1994年,国内大多数人还不了解互联网为何物,网络经济更是尚未萌芽
广州市信息办的同志给了我一份《广州市“十一五”信息化规划研究报告》,细读之下,感受良多。研究报告既是广州市十余年信息化发展全面、有深度的总结,也为广州市“十一五”期间
随着铜仁高新区的高速运行和勃勃生机,人才聚集磁场效应不断扩张,一群群满怀激情的年轻人在这里相聚,全民创业创新的理想火花在这里进发。
5月22日,一份由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公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在吸引了不少眼球关注的同时,也惹来了不少的争议。一些网友对报告中的部分结果颇有微词。比如,对于文中国家语
一、项目概况自2003年元月,芜湖市政府尝试通过在政府网站上开设的“市民心声”论坛来倾听民声、了解民意、广纳民智,与市民开展网上互动,对构建新形势下的“民意政府”做了积极
介绍了部分新型功能材料的前沿领域发展情况;通过对青海省在能源、矿产资源方面的优势及青海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分析,对我省目前及未来可以发展的新型功能材料产业提出了意见
摘 要: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树立学生自主学习观念,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合作与交流,提高教学效率;教学环节自然衔接,做到知识系统化;注重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这样,才可使课堂教学高效。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有效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新课改观念建立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还普遍存在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学得吃力等高耗低效的现象,那么,如
生活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数学更是千变万化,魅力无穷。如何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要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形象的指出:“好问题同某种蘑菇有些相像,它们都成堆地生长,找到一个以后,你应当在周围找一找,很可能附近就有好几个。” 通过变式,产生一个个既类似又有区别的问题,有意识地把教学过程施行为数学思维活
9月7日至8日,贵州省新农村环境综合冶理现场会在施秉县召开。贵州省副省长刘远坤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贵州省农委主任刘福成总结去年工作、安排部署下一阶段工作,贵州省农委副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