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强调,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着力点。株洲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制造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全力推进“四个制造”,不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
聚焦“创新制造”,厚植产业竞争新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要抓住机遇,不断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创新。”株洲大力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战略,着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让创新企业“多起来”。持续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快完善科研项目管理评价、收益分配等制度,积极推动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清理废除制约创新的制度性障碍,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决策、创新投入、创新实施和创新收益的主体。大力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计划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完善覆盖企业初创、成长、发展等不同阶段的政策扶持体系,争取一批企业进入国家创新企业百强工程试点企业,培育一批成长性好、创新能力强、市场潜力大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让创新能力“强起来”。坚持应用牵引和问题导向,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围绕基础关键技术、先进基础工艺、基础核心零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着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鼓励支持株洲轨道交通、航空、汽车以及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上下游企业,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努力攻克一批“卡脖子”核心技术、工艺、材料和零部件,努力解决产业“少核”“缺芯”难题,切实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大力实施“百项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加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和首批次重点新材料产品应用奖励补助力度,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真正将株洲的创新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创新资源“聚起来”。坚持“高精尖缺”和市场需求导向,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理念,落实株洲“人才30条”,实施顶尖人才引领、领军人才集聚、紧缺人才倍增和柔性引才汇智工程,重点围绕建设“株洲·中国动力谷”,争取和新建一批国家级、省级重大科研平台和院士专家工作站,全力打造创新人才洼地。抓住国家产融试点机遇,强化创新链和资金链、服务链对接,推进研发投入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增强金融支撑科技创新的服务能力。
聚焦“智能制造”,打造转型升级新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把握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动向,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新技术在制造业中的推广应用,推动“株洲制造”向“株洲智造”转变。在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上提水平。推进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3D打印)等智能制造装备的自主研制及集成应用,突破新型传感器、智能测量仪表、工业控制系统等智能核心装置。鼓励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中航通发、时代电动、北汽等企业加快产品智能化转型,提升电力机车、城际动车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通用飞机等重点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力争到2020年,智能制造核心技术装备和核心制造工艺的集成应用在大中型企业普遍推广。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上出经验。遴选培育一批智能制造标杆企业,不断总结经验和模式,在相关行业移植、推广。到2020年,累计实施“机器换工”800台(套)以上,重点领域生产装备数控化率达到60%;创建10个以上智能制造示范企业,30个以上智能制造示范车间,50个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在智能制造基础建设上求实效。优化工业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布局,加快5G基站建设,实现信息网络宽带升级。加快安全可靠关键应用系统推广,提升工业综合自动化、装备自動化及物联网应用等方面的系统集成能力,实现人、设备与产品的实时连通、精确识别、有效交互与智能控制。重点支持长城电脑等骨干企业的信息物理系统顶层设计,提升智能制造生产线强化感知、控制、决策、执行过程中的数据采集、数据集成、数据计算分析能力。
聚焦“绿色制造”,增添持续发展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绿色低碳为方向,分类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全国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区、全国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区为契机,推进“绿色制造”,加快“绿色崛起”。坚持绿色搬迁,转移产业发展空间。大力推进湘江保护和治理“一号重点工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工业污染企业、落后工艺及设备搬迁淘汰步伐。近年来,株洲全力推进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全面关停了261家企业。下一步将利用腾退空间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和资源,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科技服务、现代物流、工业遗址旅游等新兴产业,加快建设清水塘生态科技新城。加快绿色改造,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紧密对接国家“绿色制造工程”,构建绿色工业体系,全面推行“源头减量、过程控制、纵向延伸、横向耦合、末端再生”的绿色生产方式。在技改环节,制定重点产业技术改造投资指南,实施一批技术改造项目。在生产环节,开展生态设计,推行生产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使用。在末端环节,对排放废物进行环保处置,做到达标排放。发展绿色产业,转换产业发展动力。抓牢项目建设“牛鼻子”,围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四新”经济等领域策划、遴选一批项目,建立绿色产业项目库,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班子、一套方案”对接联系机制,确保布局一个落实一个、建设一个见效一个。做强产业园区“主阵地”,按照“一园一策”“一园一单”思路,推动园区提质升级,加快绿色产业集聚发展,打造一批两型园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低碳示范园区。扩大绿色产品“需求量”,完善绿色发展引导机制和政策体系,实施绿色政府采购计划,引导社会公众形成绿色消费理念,提升企业开发绿色产品预期,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聚焦“融合制造”,形成协同发展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尽快形成结构优化、功能完善、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当前,精准对接供需状况的产业融合态势愈发明显,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在融合发展中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推进产业融合。重点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引导企业生产模式从以产品制造为核心向产品、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并重转变,营销模式从提供设备向提供咨询设计、仓储物流、系统维护和管理运营等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支持先进轨道交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航空装备领域的制造企业延伸服务链条,推动服务功能区和服务平台建设,向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在线支持服务,促进价值链向“微笑曲线”两头攀升。推进军民融合。积极抢抓国家新增军民融合工程专项建设基金等机遇,争取一批项目进入国家军民融合战略性工程“笼子”,加快建成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两机”重大专项等一批项目。探索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军民融合专营银行,开发军民融合信贷产品,强化军民融合资金保障。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创新,加快建成通用航空发动机、动力传动等一批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平台,积极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推进开放融合。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全面对接“五大开放行动”,推进资源共享、产业对接、优势叠加。推动优势企业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促进企业“借船出海”“抱团出海”联合走出去,务实开展产能合作和投资经营,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全面提升产业水平、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
(作者系中共株洲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
聚焦“创新制造”,厚植产业竞争新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要抓住机遇,不断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创新。”株洲大力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战略,着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让创新企业“多起来”。持续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快完善科研项目管理评价、收益分配等制度,积极推动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清理废除制约创新的制度性障碍,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决策、创新投入、创新实施和创新收益的主体。大力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计划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完善覆盖企业初创、成长、发展等不同阶段的政策扶持体系,争取一批企业进入国家创新企业百强工程试点企业,培育一批成长性好、创新能力强、市场潜力大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让创新能力“强起来”。坚持应用牵引和问题导向,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围绕基础关键技术、先进基础工艺、基础核心零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着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鼓励支持株洲轨道交通、航空、汽车以及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上下游企业,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努力攻克一批“卡脖子”核心技术、工艺、材料和零部件,努力解决产业“少核”“缺芯”难题,切实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大力实施“百项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加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和首批次重点新材料产品应用奖励补助力度,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真正将株洲的创新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创新资源“聚起来”。坚持“高精尖缺”和市场需求导向,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理念,落实株洲“人才30条”,实施顶尖人才引领、领军人才集聚、紧缺人才倍增和柔性引才汇智工程,重点围绕建设“株洲·中国动力谷”,争取和新建一批国家级、省级重大科研平台和院士专家工作站,全力打造创新人才洼地。抓住国家产融试点机遇,强化创新链和资金链、服务链对接,推进研发投入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增强金融支撑科技创新的服务能力。
聚焦“智能制造”,打造转型升级新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把握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动向,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新技术在制造业中的推广应用,推动“株洲制造”向“株洲智造”转变。在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上提水平。推进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3D打印)等智能制造装备的自主研制及集成应用,突破新型传感器、智能测量仪表、工业控制系统等智能核心装置。鼓励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中航通发、时代电动、北汽等企业加快产品智能化转型,提升电力机车、城际动车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通用飞机等重点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力争到2020年,智能制造核心技术装备和核心制造工艺的集成应用在大中型企业普遍推广。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上出经验。遴选培育一批智能制造标杆企业,不断总结经验和模式,在相关行业移植、推广。到2020年,累计实施“机器换工”800台(套)以上,重点领域生产装备数控化率达到60%;创建10个以上智能制造示范企业,30个以上智能制造示范车间,50个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在智能制造基础建设上求实效。优化工业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布局,加快5G基站建设,实现信息网络宽带升级。加快安全可靠关键应用系统推广,提升工业综合自动化、装备自動化及物联网应用等方面的系统集成能力,实现人、设备与产品的实时连通、精确识别、有效交互与智能控制。重点支持长城电脑等骨干企业的信息物理系统顶层设计,提升智能制造生产线强化感知、控制、决策、执行过程中的数据采集、数据集成、数据计算分析能力。
聚焦“绿色制造”,增添持续发展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绿色低碳为方向,分类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全国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区、全国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区为契机,推进“绿色制造”,加快“绿色崛起”。坚持绿色搬迁,转移产业发展空间。大力推进湘江保护和治理“一号重点工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工业污染企业、落后工艺及设备搬迁淘汰步伐。近年来,株洲全力推进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全面关停了261家企业。下一步将利用腾退空间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和资源,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科技服务、现代物流、工业遗址旅游等新兴产业,加快建设清水塘生态科技新城。加快绿色改造,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紧密对接国家“绿色制造工程”,构建绿色工业体系,全面推行“源头减量、过程控制、纵向延伸、横向耦合、末端再生”的绿色生产方式。在技改环节,制定重点产业技术改造投资指南,实施一批技术改造项目。在生产环节,开展生态设计,推行生产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使用。在末端环节,对排放废物进行环保处置,做到达标排放。发展绿色产业,转换产业发展动力。抓牢项目建设“牛鼻子”,围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四新”经济等领域策划、遴选一批项目,建立绿色产业项目库,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班子、一套方案”对接联系机制,确保布局一个落实一个、建设一个见效一个。做强产业园区“主阵地”,按照“一园一策”“一园一单”思路,推动园区提质升级,加快绿色产业集聚发展,打造一批两型园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低碳示范园区。扩大绿色产品“需求量”,完善绿色发展引导机制和政策体系,实施绿色政府采购计划,引导社会公众形成绿色消费理念,提升企业开发绿色产品预期,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聚焦“融合制造”,形成协同发展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尽快形成结构优化、功能完善、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当前,精准对接供需状况的产业融合态势愈发明显,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在融合发展中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推进产业融合。重点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引导企业生产模式从以产品制造为核心向产品、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并重转变,营销模式从提供设备向提供咨询设计、仓储物流、系统维护和管理运营等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支持先进轨道交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航空装备领域的制造企业延伸服务链条,推动服务功能区和服务平台建设,向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在线支持服务,促进价值链向“微笑曲线”两头攀升。推进军民融合。积极抢抓国家新增军民融合工程专项建设基金等机遇,争取一批项目进入国家军民融合战略性工程“笼子”,加快建成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两机”重大专项等一批项目。探索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军民融合专营银行,开发军民融合信贷产品,强化军民融合资金保障。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创新,加快建成通用航空发动机、动力传动等一批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平台,积极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推进开放融合。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全面对接“五大开放行动”,推进资源共享、产业对接、优势叠加。推动优势企业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促进企业“借船出海”“抱团出海”联合走出去,务实开展产能合作和投资经营,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全面提升产业水平、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
(作者系中共株洲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