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经历了一些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波折,但中印关系总的趋势肯定是会继续向前。明智的政治家都会理解这一点,理性的民众都会相信这一点。
印度独立和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印度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70年来,中印关系经历了风雨波折,但是总体来看,在两国政治领袖的引领下,在各界有识之士的推动下,中印关系能够冲过各种险滩和激流,能够战胜重重迷蒙和曲折,确保双边关系的大局不失方向,继续沿着正确的航向前行。
过去的70年间,中印关系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从1950年建交到1960年是两国关系激情燃烧的蜜月期,其标志性的事件是1954年双方签订《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以及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的友好互动。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当时印度驻国民党政府的大使潘尼迦先生建议尼赫鲁总理早日承认新中国,尼赫鲁表示,承认中国是对“一项重大历史事件的承认”,“不承认这一现实,远东的任何事情都无法解决”。1950年4月1日,双方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印度是第一个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非社会主义国家。
1951年1月26日,中国国家主席毛泽东在国内建设百废待兴、对外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的特定条件下,亲自出席印度国庆招待会,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双方在国际舞台的合作也很默契。针对当时美国把联合国安理会作为霸权主义工具的做法,印度敢于仗义执言,力主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公开批评美国排斥中国的行径。例如,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尼赫鲁亲自致信斯大林和艾奇逊,建议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中国政府对印度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也给予了有力的支持。1954年4月29日,中印两国签订《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解决了两国在西藏地方悬而未决的历史问题,开创了中印关系的新时代。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受到尼赫鲁总理和十万民众的热烈欢迎。同年10月,尼赫鲁访华期间,毛泽东主席与尼赫鲁先后进行了四次会谈。1956年11月28日至12月10日,周恩来总理第二次访问印度,受到印方十分热烈的欢迎。印度民众不断高呼“印地一秦尼帕伊帕伊”(印中是兄弟)的口号。在1955年4月举行的“万隆会议”期间,尼赫鲁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显露头角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印两国与许多国家一道,为亚非国家的团结反帝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1960年到1980年是两国矛盾激化的碰撞期,其标志性事件是1962年的边界战争及其后的长期冷战。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印之间对边界以及对西藏问题的态度开始出现龃龉。特别是1959年西藏叛乱之后,达赖喇嘛逃亡印度并被印度官方收容,导致中印关系迅速冷却。几乎与此同时,中印双方因为对边界问题的主张发生严重分歧,导致在1962年发生了激烈的战争。1962年边界战争以后,中印外交关系严重恶化。
1976年,双方恢复大使级的外交关系。1979年2月12-18日,印度外长瓦杰帕伊正式访问中国,这是中印两国高级官员在时隔近20年后的首次正式交往,中国外长黄华与瓦杰帕伊连续三天上午进行长时间的会谈,双方达成了不少共识和有益的谅解。邓小平副总理在会见瓦杰帕伊时提出:“我们应该求同存异,边界问题可以通过友好协商、互谅互让、公平合理地一揽子解决。”瓦杰帕伊也表示了对解决边界问题的积极意向,但与中方立场还有不小距离。
1980年到2000年是中印关系回暖的缓和期,其标志性的事件是拉吉夫·甘地率团访华以及中国领导人访印。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对抗和紧张为特征的两极格局已经完结。世界战略态势的变化,特别是大国关系的变化,为中印关系的改善创造了良好的国际条件。1981年6月25-29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外长黄华率团访问印度,这是中印爆发战争以后中国高级领导人首次访问印度。黄华与印度外长纳拉辛哈拉奥就国际形势、双边关系以及边界问题进行了会谈,双方同意就边界问题举行官员级的会谈,同时采取措施改善彼此关系。黄华还会见了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代表中国政府向其发出访华邀请。根据双方达成的谅解,中印两国副部长级官员于当年12月开始,直至1987年11月,持续开展了八轮边界谈判。
1988年12月19-23日,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冲破国内巨大阻力,毅然决定对中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这是自1954年尼赫鲁访华后34年第一位印度总理访华,邓小平与拉吉夫·甘地进行了坦诚的会谈,提出双方要忘记过去,面向未来的大思路。应该说此次访问具有极大的历史意义。
1991年12月,李鹏总理应印度总理拉奥的邀请对印度进行正式友好访问。在这次访问中,两国总理一致同意,继续保持两国领导人之间的高层互访,推动双方关系深入发展,开拓和深化政治、经贸、科技、文化等各個领域的合作,并一致认为,两国之间的边界问题不应成为发展关系的障碍,表示希望通过友好协商早日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
1993年9月,印度总理拉奥应李鹏总理的邀请,对中国进行回访。拉奥访华期间,中印两国正式签署了《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等四份文件。其中,《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规定,中印边界问题应该通过和平友好方式协商解决,双方互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在两国解决边界问题之前,彼此严格尊重和遵守双方之间的实际控制线。双方将把实际控制线地区各自的军事力量保持在最低水平,以便与两国日益发展的睦邻友好关系相适应。
1996年11-12月间,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应印度总统夏尔马的邀请,对印度进行国事访问。两国领导人在双边关系及不少国际性的问题上达成多项共识,并签署了四项重要的协定,其中《关于在中印边界实际控制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把中印关系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不幸的是,1998年5月,印度进行多次核试验,这直接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使两国关系出现了挫折和反复,违背了两国人民的根本意愿和利益,使两国关系严重下滑。
进入新世纪以来至今的大约20年时间是中印关系理性回归的发展期,其标志性的事件包括《关于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政治指导原則》的签订、中印领导人的频繁互访特别是习近平主席和莫迪总理的多次互访。
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印两国开始理性平和地处理双边关系。2000年5、6月间,印度总统纳拉亚南访问中国,双方重申彼此互不构成威胁,表明中印对对方国家的基本定位。2001年,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访问印度,为中印关系的改善增添了新的动力。2003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对中国进行了富有成果的访问,双方签署了发展两国关系的纲领性文件_《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2005年4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印度,双方发表了《联合宣言》,承诺建立面向和平与发展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确立了较高的贸易目标,签订了《关于解决边界问题的政治指导原则》这一重要的文件。2006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印度进行了访问。双方同意继续推动两国战略伙伴关系全面深入地发展,并在《联合宣言》中提出了发展和充实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十项战略。2008年1月,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访问中国,与中方共同发表《关于21世纪的共同展望》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文件。2010年5月,印度总统帕蒂尔访问北京。同年,双方在各自的首都以及其他重要城市举办一系列纪念两国建交60周年的大型活动。2013年5月19日,李克强总理抵达新德里,这是他担任总理后首次出访的第一站,表明中国新一届政府对印度的高度重视。2013年10月,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访问北京。
2014年9月,应印度总统慕克吉的邀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印度。习近平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发表了题为《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的重要演讲,还向印度的友好人士、友好团体颁发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友谊奖,表彰其为中印友好事业所作的贡献。印度总理莫迪打破印度外交的惯例,在其故乡古吉拉特而不是在首都新德里接待习近平。在这次访问期间,双方签订了十余个文件,希望建立更为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2015年5月,莫迪总理应邀访问中国,习近平主席也以打破惯例的方式,在其家乡陕西西安接待莫迪。莫迪还访问了北京,与李克强总理举行会谈,并到上海与商界领袖会晤。整个访问明显加强了彼此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和文化关系。2015年11月,莫迪在会见到访的中国高级官员时表示,他十分珍视与习近平主席建立起来的个人友谊,认为中印两国传承友谊并加强合作将增进两国人民的福祉,对亚洲和发展中国家的振兴乃至世界经济的增长作出重大贡献。双方一致同意深化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内涵,推动中印关系进入“新的上升通道”。
此外,值得指出的是,近年来,中印两国领导人除了在双边场合互访之外,还在许多不同的国际场合安排会面。其数量之多足以说明两国领导人对双边关系的重视,充分体现了两国关系的热络与国际合作的加强。
2017年6月至8月,中印两国军队在洞朗地区发生严重对峙。两国最高领导人在关键时刻保持了战略定力,及时化解了迫在眉睫的危机。2018年4月27-28日,习近平邀请莫迪在中国武汉进行了一次非正式会晤,就百年未有的世界大变局进行战略沟通,并就两国关系未来发展的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深入交换意见,促使遇挫下行的双边关系明显转圜,重新走上正确轨道。双方领导人都认识到,中印关系的意义远远超过双边关系的范畴,具有更广泛的地区意义和全球影响。正是基于上述共识,中印关系处于良性的发展之中。2019年10月,习近平赴印度与莫迪进行了第二轮非正式会晤。
回顾中印建交以来外交关系的发展历程,总结其中的成败得失,对于双方处理好彼此关系,共同面向未来的发展与繁荣,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前不久,中印两国边防部队在加勒万河谷地区发生冲突,使得两国关系受到明显冲击,民众的民族感情陡然高涨。目前,经过双方外交与军事渠道的谈判和磋商,局势正在逐步缓和。笔者真诚希望,两国关系重回健康发展的轨道。中印两国都在致力于发展本国的经济,各自宏大的国家战略都需要保持睦邻环境,加强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在中印双边关系发展的整个进程中,虽然经历了一些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波折,但总的趋势肯定是会继续,向前。对于人口规模均在14亿的两个邻国来说,真的是合则两利,斗则俱伤。明智的政治家都会理解这一点,理性的民众都会相信这一点。
本文作者马加力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改革开放论坛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高级研究员。
印度独立和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印度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70年来,中印关系经历了风雨波折,但是总体来看,在两国政治领袖的引领下,在各界有识之士的推动下,中印关系能够冲过各种险滩和激流,能够战胜重重迷蒙和曲折,确保双边关系的大局不失方向,继续沿着正确的航向前行。
过去的70年间,中印关系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从1950年建交到1960年是两国关系激情燃烧的蜜月期,其标志性的事件是1954年双方签订《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以及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的友好互动。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当时印度驻国民党政府的大使潘尼迦先生建议尼赫鲁总理早日承认新中国,尼赫鲁表示,承认中国是对“一项重大历史事件的承认”,“不承认这一现实,远东的任何事情都无法解决”。1950年4月1日,双方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印度是第一个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非社会主义国家。
1951年1月26日,中国国家主席毛泽东在国内建设百废待兴、对外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的特定条件下,亲自出席印度国庆招待会,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双方在国际舞台的合作也很默契。针对当时美国把联合国安理会作为霸权主义工具的做法,印度敢于仗义执言,力主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公开批评美国排斥中国的行径。例如,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尼赫鲁亲自致信斯大林和艾奇逊,建议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中国政府对印度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也给予了有力的支持。1954年4月29日,中印两国签订《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解决了两国在西藏地方悬而未决的历史问题,开创了中印关系的新时代。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受到尼赫鲁总理和十万民众的热烈欢迎。同年10月,尼赫鲁访华期间,毛泽东主席与尼赫鲁先后进行了四次会谈。1956年11月28日至12月10日,周恩来总理第二次访问印度,受到印方十分热烈的欢迎。印度民众不断高呼“印地一秦尼帕伊帕伊”(印中是兄弟)的口号。在1955年4月举行的“万隆会议”期间,尼赫鲁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显露头角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印两国与许多国家一道,为亚非国家的团结反帝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1960年到1980年是两国矛盾激化的碰撞期,其标志性事件是1962年的边界战争及其后的长期冷战。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印之间对边界以及对西藏问题的态度开始出现龃龉。特别是1959年西藏叛乱之后,达赖喇嘛逃亡印度并被印度官方收容,导致中印关系迅速冷却。几乎与此同时,中印双方因为对边界问题的主张发生严重分歧,导致在1962年发生了激烈的战争。1962年边界战争以后,中印外交关系严重恶化。
1976年,双方恢复大使级的外交关系。1979年2月12-18日,印度外长瓦杰帕伊正式访问中国,这是中印两国高级官员在时隔近20年后的首次正式交往,中国外长黄华与瓦杰帕伊连续三天上午进行长时间的会谈,双方达成了不少共识和有益的谅解。邓小平副总理在会见瓦杰帕伊时提出:“我们应该求同存异,边界问题可以通过友好协商、互谅互让、公平合理地一揽子解决。”瓦杰帕伊也表示了对解决边界问题的积极意向,但与中方立场还有不小距离。
1980年到2000年是中印关系回暖的缓和期,其标志性的事件是拉吉夫·甘地率团访华以及中国领导人访印。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对抗和紧张为特征的两极格局已经完结。世界战略态势的变化,特别是大国关系的变化,为中印关系的改善创造了良好的国际条件。1981年6月25-29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外长黄华率团访问印度,这是中印爆发战争以后中国高级领导人首次访问印度。黄华与印度外长纳拉辛哈拉奥就国际形势、双边关系以及边界问题进行了会谈,双方同意就边界问题举行官员级的会谈,同时采取措施改善彼此关系。黄华还会见了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代表中国政府向其发出访华邀请。根据双方达成的谅解,中印两国副部长级官员于当年12月开始,直至1987年11月,持续开展了八轮边界谈判。
1988年12月19-23日,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冲破国内巨大阻力,毅然决定对中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这是自1954年尼赫鲁访华后34年第一位印度总理访华,邓小平与拉吉夫·甘地进行了坦诚的会谈,提出双方要忘记过去,面向未来的大思路。应该说此次访问具有极大的历史意义。
1991年12月,李鹏总理应印度总理拉奥的邀请对印度进行正式友好访问。在这次访问中,两国总理一致同意,继续保持两国领导人之间的高层互访,推动双方关系深入发展,开拓和深化政治、经贸、科技、文化等各個领域的合作,并一致认为,两国之间的边界问题不应成为发展关系的障碍,表示希望通过友好协商早日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
1993年9月,印度总理拉奥应李鹏总理的邀请,对中国进行回访。拉奥访华期间,中印两国正式签署了《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等四份文件。其中,《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规定,中印边界问题应该通过和平友好方式协商解决,双方互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在两国解决边界问题之前,彼此严格尊重和遵守双方之间的实际控制线。双方将把实际控制线地区各自的军事力量保持在最低水平,以便与两国日益发展的睦邻友好关系相适应。
1996年11-12月间,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应印度总统夏尔马的邀请,对印度进行国事访问。两国领导人在双边关系及不少国际性的问题上达成多项共识,并签署了四项重要的协定,其中《关于在中印边界实际控制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把中印关系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不幸的是,1998年5月,印度进行多次核试验,这直接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使两国关系出现了挫折和反复,违背了两国人民的根本意愿和利益,使两国关系严重下滑。
进入新世纪以来至今的大约20年时间是中印关系理性回归的发展期,其标志性的事件包括《关于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政治指导原則》的签订、中印领导人的频繁互访特别是习近平主席和莫迪总理的多次互访。
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印两国开始理性平和地处理双边关系。2000年5、6月间,印度总统纳拉亚南访问中国,双方重申彼此互不构成威胁,表明中印对对方国家的基本定位。2001年,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访问印度,为中印关系的改善增添了新的动力。2003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对中国进行了富有成果的访问,双方签署了发展两国关系的纲领性文件_《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2005年4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印度,双方发表了《联合宣言》,承诺建立面向和平与发展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确立了较高的贸易目标,签订了《关于解决边界问题的政治指导原则》这一重要的文件。2006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印度进行了访问。双方同意继续推动两国战略伙伴关系全面深入地发展,并在《联合宣言》中提出了发展和充实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十项战略。2008年1月,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访问中国,与中方共同发表《关于21世纪的共同展望》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文件。2010年5月,印度总统帕蒂尔访问北京。同年,双方在各自的首都以及其他重要城市举办一系列纪念两国建交60周年的大型活动。2013年5月19日,李克强总理抵达新德里,这是他担任总理后首次出访的第一站,表明中国新一届政府对印度的高度重视。2013年10月,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访问北京。
2014年9月,应印度总统慕克吉的邀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印度。习近平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发表了题为《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的重要演讲,还向印度的友好人士、友好团体颁发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友谊奖,表彰其为中印友好事业所作的贡献。印度总理莫迪打破印度外交的惯例,在其故乡古吉拉特而不是在首都新德里接待习近平。在这次访问期间,双方签订了十余个文件,希望建立更为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2015年5月,莫迪总理应邀访问中国,习近平主席也以打破惯例的方式,在其家乡陕西西安接待莫迪。莫迪还访问了北京,与李克强总理举行会谈,并到上海与商界领袖会晤。整个访问明显加强了彼此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和文化关系。2015年11月,莫迪在会见到访的中国高级官员时表示,他十分珍视与习近平主席建立起来的个人友谊,认为中印两国传承友谊并加强合作将增进两国人民的福祉,对亚洲和发展中国家的振兴乃至世界经济的增长作出重大贡献。双方一致同意深化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内涵,推动中印关系进入“新的上升通道”。
此外,值得指出的是,近年来,中印两国领导人除了在双边场合互访之外,还在许多不同的国际场合安排会面。其数量之多足以说明两国领导人对双边关系的重视,充分体现了两国关系的热络与国际合作的加强。
2017年6月至8月,中印两国军队在洞朗地区发生严重对峙。两国最高领导人在关键时刻保持了战略定力,及时化解了迫在眉睫的危机。2018年4月27-28日,习近平邀请莫迪在中国武汉进行了一次非正式会晤,就百年未有的世界大变局进行战略沟通,并就两国关系未来发展的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深入交换意见,促使遇挫下行的双边关系明显转圜,重新走上正确轨道。双方领导人都认识到,中印关系的意义远远超过双边关系的范畴,具有更广泛的地区意义和全球影响。正是基于上述共识,中印关系处于良性的发展之中。2019年10月,习近平赴印度与莫迪进行了第二轮非正式会晤。
回顾中印建交以来外交关系的发展历程,总结其中的成败得失,对于双方处理好彼此关系,共同面向未来的发展与繁荣,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前不久,中印两国边防部队在加勒万河谷地区发生冲突,使得两国关系受到明显冲击,民众的民族感情陡然高涨。目前,经过双方外交与军事渠道的谈判和磋商,局势正在逐步缓和。笔者真诚希望,两国关系重回健康发展的轨道。中印两国都在致力于发展本国的经济,各自宏大的国家战略都需要保持睦邻环境,加强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在中印双边关系发展的整个进程中,虽然经历了一些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波折,但总的趋势肯定是会继续,向前。对于人口规模均在14亿的两个邻国来说,真的是合则两利,斗则俱伤。明智的政治家都会理解这一点,理性的民众都会相信这一点。
本文作者马加力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改革开放论坛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