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大自然中奔跑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lifefover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自然中体验“心流”
  夏日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青砖路面,长出片片碧绿的青苔。一只金黄色透明的蝉壳,安安静静伏在青苔上,旁边灰色的西瓜虫围着蝉壳晃动着细细的小脚想爬上去。妙趣横生,色彩对比强烈的画面吸引了我,情不自禁地蹲下来仔细观察蝉壳和西瓜虫。
  灰色的西瓜虫听到脚步声,迅速团成一个小球躲避危险。但是不一会儿,小家伙又仰天舞动着小脚,开始肆意地张扬着生命的活力,—转眼又翻过身,围着蝉壳转悠起来。
  我看得入了神。它从哪里来?又将哪里去?是的,它从大自然中来,依然往大自然中去,它原本就属于大自然。大自然造就了它肆意灵动的天性!想到这儿,我顿觉神清气爽,一切豁然开朗,突然就快乐起来。
  当人与有趣的场景连接,聚焦当下事件,视觉、听觉、触觉和谐统一,大脑自动屏蔽周围的声音,产生快乐因子,美妙的感觉愉悦身心。
  这或许就是孩提时代大自然在身体里存储的“心流”能量被唤醒。
  心流理论之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J.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文章中写到:“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在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
  当人们在做自己非常喜欢、有挑战并且擅长的事情的时候,就很容易体验到“心流”,比如爬山、游泳、打球、玩游戏、阅读、演奏乐器、适合的工作等等。关注眼前,关注当下,全身心地投入,所有其他的事情都抛开,几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是谁,忘记了自己身在何方。
  在“心流”中培养专注力
  自然教育之父约瑟夫?克奈尔(Joseph Conrell)认为,孩子通过游戏,可以提高专注力。好玩的自然游戏,引领我们与孩子打开全部身心,提升专注力、创造力,感受生命的喜悦与安宁。他独创的户外学习“心流学习法”,与玛利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约翰?杜威(John Dewey)和让?皮亚杰(Jane piaget)的思想一起,并列为世界五大学习理论。
  当孩子投入并专注眼前的事情,神经元会重新连接,注意力聚焦后,构建新的感知系统,增加神经元间的神经突触数量,帮助孩子建立与真实世界的连接,更容易进入一种从感官层面体验世界的状态。脑神经连接的过程就是培养的过程,每一次的刺激和训练,都是在加速脑神经的连接,重复不断地刺激着脑神经,使得神经元连接得更加牢固,从而提升孩子的专注力,这就是孩子早期游戏训练的意义所在。
  孩子的成长期通过与大自然的互动游戏,获得生活技能和经验,感知到的幸福和满足,会变成孩子长大后内心持续的动力,使他在漫长的人生路途中不会因为挫折而轻易放弃,不会因为困难而躁动迷失。在遇到困难时,能及时调动以往的经验形成解决策略,遇到挫折时有战胜困难的勇气。
  让孩子在大自然中尽情奔跑吧!去看一朵花开;去听风吹过树林的声音;去闻闻青草的香味;去光着脚丫体验土地的厚重;去追逐翩翩起舞的蝴蝶;去吹散蒲公英的种子;去尝尝山泉的清凉。大自然将充满喜悦的宁静与活力馈赠给孩子,激发孩子内在驱动和热情完成自我探索。让他们拥有好奇、开放、精力充沛、渴望学习、容易快乐的特质。
  让孩子们去感受吧!泥土芬芳、小草柔韧,花朵艳丽、果实甜美。冬季,皑皑白雪冷风扑面;初春,乍暖还寒万物苏醒;酷暑,烈日炎炎绿树成荫;深秋,层林尽染落叶飘零。感知这“四季地图”的变幻莫测,探究生命的可贵,体验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当孩子们专注于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时,就没有多余的时间去焦虑,运动强身健体会让感觉系统协调起来,身心合一,保持平衡,塑造活泼开朗的性格,这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养成有着极大的帮助。
  当然所有的好品质都不会是一蹴而就的,专注力的培养也非一日之功,需要家长温柔而坚定的长期坚持,生活中的美好和温暖,是让我们变得更好的驱动力。当孩子在大自然中奔跑,去听风吹过树林的声音。孩子就似那自由灵动,充满活力的小精灵,在探索大自然的神奇中自主、专注、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
其他文献
电视剧《隐秘的角落》讲述了沿海小城的三个孩子在景区游玩时无意拍摄、记录了一次谋杀,扑朔迷离的案情将几个家庭裹挟其中,带向不可预知的未来的故事。这三个孩子尤其是朱朝阳的成长经历给我们带来不少关于家庭教育的觉察与思考。家庭教育的根本在于对孩子价值信念的正确引导  当观众看着朱朝阳这个乖巧学霸走向罪恶,不禁可惜又困惑。一个看似谦逊有礼又能力过人的孩子为何会一步步黑化,最终走上邪恶?记得家长会后,老师与朱
期刊
21世纪应用心理学关注全人健康,关切人类知善不行、晓恶偏作的认知、情绪、意志三重困境,根据科学心理学研究证据提出并大力推广存在主义心理学乃至积极心理学,一系列新概念、理论与技术成为新知、前沿,广受欢迎。比如生命叙事、生命意义,再比如心流、兴盛。这种回归人性的趋势让我们想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数千年维护与促进全人健康的实践与传承,值得关联梳理向读者朋友介绍。兴盛是什么?  兴盛(flourishing)
期刊
一场疫情改变了几乎所有人的生活轨迹,原本快节奏的工作、学习、生活被强制按下了“慢放”键。疫情造成的破坏和负面影响有目共睹,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两面的,疫情的发生也帶来了一些积极方面的影响。从个人层面来说,生活被“慢放”后,一些每天忙于工作、学习或忘我娱乐,迷失自我的人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心灵层面,思考应该怎样更好地生活,或怎样才能活得更有价值。  在本期策划栏目中,我们从这个角度来谈一谈,在当下后疫情时
期刊
站在时光的码头,回望2020年,这一年是很特别的一年。我们从来没有想到,也没有预见过这样的未来。各种焦虑、迷茫、烦闷、疲惫、痛苦、无聊等在心里起起伏伏。当我们终于有时间来关照自己,来审视自己的这些情绪,我们可以怎么做呢?又如何在新的挑战里寻找生机呢?  “稳下来” —练习注意控制,让自己稳下来  在疫情尚未得到全面控制的春夏两季,不确定性造成的焦虑时刻影响着人们。“什么时候开学?”“什么时候可以不
期刊
我们有时会感到无法拒绝他人—明明不是自己想要的、想做的,但却无法拒绝他人的请求。同事来寻求帮忙,尽管不是很方便心里不太愿意,想着“不,不,不,我的工作还没做完”,但脱口而出“好啊,没问题”。打车遇到了绕路的司机,本想询问原因,但话到了嘴边却又觉得算了吧,没法掉头了说了也白说,只好支付额外的金额。  在处理社交冲突时全部接受或全部反对,都并非是适应性的应对策略,这不仅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会
期刊
父母不理解你,可能是因为他们也不曾被理解  我们依然从小z的来信说起。小z在信中多次问到:“为什么他们(父母)不能理解我?”。我感受到她的这句话更多的不是在寻求答案,而是一种倾诉,一种抱怨。但是,包括小z在内的孩子们,是否真正想过这个问题的答案呢?为什么很多父母做不到理解自己的孩子呢?是他们不愿意?碍于面子?还是,他们也许根本不具备理解别人的能力?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尝试过去真正地理解一个人?理解
期刊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过去一年所有的欢乐、难忘、遗憾、伤痛将随着时间一点点淡去,对于即将到来的2021年,你有什么愿景吗?  众多《心理与健康》杂志读者通过微信公众号与邮件互动方式给我们留言,以下是从众多留言里选中的新年心愿。  @喵喵:2021年,希望通过努力实现考取心理治疗师中级的目标,不断助人且自助,逐漸摸索出适合自己走的路。不求迷雾完全散去,只盼看得见远方的灯塔。然后,脚踏实地,满载着希望与
期刊
想过辞职吗?想过的。  工作了五年,突然想辞职了。冲动之下,洋洋洒洒写下了几千字的辞职信。写完大哭了一场,觉得轻松了许多。  始终觉得做心理老师是一件特别不容易的事情。因为各种不被理解,各种被边缘化,各种被动。  我们需要理解别人,但很少有人能理解我们  同事  不理解  很多人都觉得语数外忙,但一想到心理,就觉得我们很清闲。其实,我们的忙是看不见的忙,是隐形的忙。做了无数个咨询,不能说。做完咨询
期刊
小周是个20岁的大三女生,近一个月饭量明显增加,虽然每顿吃的是以前的一倍,可还是感觉饿得心慌、手抖、出汗、乏力。经常腹泻、大便次数明显增加,整个人也消瘦了不少。因为临近期末考试,小周猜想可能是因为考试压力太大造成的,一直也没放在心上。近一周开始出现失眠,容易紧张,经常感到心慌、心悸,坐立不安;敏感,一点小事就能引起很大的情绪波动,经常跟同学、舍友发生摩擦;话多,声音大,活动多,经常半夜起床看书或者
期刊
人格中有一类非常著名—表演型人格,也称癔症人格。它的出名在于精神分析最早的来访者是癔症患者,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正是癔症开启了精神分析之路。可有趣的是,尽管精神分析早期多为癔症患者,但这种人格类型却在整个心理障碍的门类里不算常见,甚至人们常常忽略这种类型的存在,并不熟知其特点究竟是怎样的。  表演型人格的人格特点  根据《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表演型人格障碍的基本特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