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与反思,历史的惊鸿一瞥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list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周期性出版的典型代表,纪念类主题图书是出版市场的重要势力,不论是历史人物的诞辰日,还是重要历史事件的周年,都会得到自上而下,包括政府机关、研究机构以及众多读者在内的社会性关注。拥有如此广泛的受众群体和社会效应,此类图书的出版当然也会得到各家出版机构的积极重视,提早做好选题规划(重要选题甚至提前若干年),组织编写制作,并选择合适的时机面向市场发售。例如,每年的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在此纪念日之前的几个月总会有雷锋主题的图书问世(包括一些重要或经典的旧书的再版或重印)。去年2013年适逢毛泽东发表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50周年(也即“学雷锋纪念日”的来源),各类纪念活动此起彼伏,读者关注度极高,所以此类图书的出版就显得格外丰富多彩。
  2014年,依中国传统的甲子纪年法,是为甲午年。对于熟悉中国近代历史的读者而言,自然会很快联想到120年前那场深刻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年7月25日)。十九世纪末叶,历经明治维新而日渐兴盛的日本作为近代新型的工业大国,通过这场战争战胜了昔日的老大哥——中国,奠定了其在近代历史上的强国地位,而战败的中国不仅损失了精锐的北洋水师,还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国运式微。回到新世纪的今天,作为这场历史战争的敌我双方——日本与中国,在120年后又因为钓鱼岛、靖国神社以及慰安妇等一系列事件再次陷入紧张的敌对局势之中。以史鉴今,站在二十一世纪,重新回望100多年前的这场历史事件,读者无疑充满了疑问与好奇,由此也引发了从去年开始的甲午图书出版热潮,并在甲午战争爆发日的近期达到了高潮。
  在整个甲午主题的图书出版中,依据内容的不同,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历史重现与历史反思。其中,前者重在还原历史现场,历史的阐释来自于对历史的认知,也就是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对于当今的研究者和读者而言,掌握的资料和讯息与前人会有差别,对历史的认识和视角也有不同,故而对同样一个历史事件的重现也就有了不同的方式、方法,作为此类代表,今年新出版的《清日战争》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史料得到了众多读者的肯定。其实算起来这并不是一本真正的新书,同样的书名、作者和内容,早于2011年就已在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过繁体中文版,不过于近期才引入大陆出版简体中文版,也是出版机构对出版时机的把握,甲午120周年的强势社会效应,无形中提高了本书在图书市场上的关注度。作者宗泽亚本身并非历史专业研究人士,个人兴趣爱好反而成为此书问世的最大动因,不过业余爱好者的身份,没有让这本书沦为一本业余的历史休闲读物。作者自移居日本之后,利用闲余时间和地理之便,围绕“甲午战争”这一主题,从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国立公文书馆、外务省外交史料馆、防卫省防卫研究所等处馆藏的历史文献中收集了大量华文史学界难得一见的史料和大量弥足珍贵的图片,逐个梳理,按战争经过、战争背景、战争、战时、战地各种局部、战争影响、大事记、图记、表记等进行重新编纂,不仅通过大量史实史料还原历史,帮助读者更多地认识这场战争的前因后果,还对战争本身进行了深层挖掘和剖析,客观思考战争胜负的原因,以及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而作为本书最大的特色,全书各部分均采用中日两国对比的方式,全面比较了战时双方的军、政、经、民等各方面因素,突破了以往简单的编年记事手法,读者可以直观清晰地了解两国之间的实力对比。
  而同样希望以不同的视角去重现这一历史事件,《甲午——120年前西方媒体的观察》一书则选择跳出作为战争参与者的中日双方,站在作为战争旁观者的第三方——西方媒体们的立场上,去观察他们是如何看待这场中日之战的。因为西方媒体是一个庞大而笼统的范围,所以资料的收集是本书最大的难关,作者早于十多年前就已开始奔赴欧美各国收集和购买大量当时的报刊资料,最后将视角集中于甲午战争前后的1850年至1895年,共获得来自英国、法国、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多国共十几种报刊近300个版面,这其中既有日报,也有周刊,既有图文报道,也有社论述评,大量原始资料的再现也将帮助读者以更加国际化的视角去审视这场战争本身以及对战争双方的深刻影响。
  与上述两本书注重视角变化所不同,《甲午战争的千条细节》更多的是形式上的创新。作者蒋丰是著名媒体人,也是日本研究专家,与《清日战争》的作者宗泽亚不同,他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算是科班出身,但不同于严肃的历史研究著作,浸淫媒体业多年的蒋丰更加懂得如何迎合当代读者的阅读口味,巧妙地将历史与媒体整合起来,以新媒体的前卫形式承载深厚的历史变迁,《甲午战争的千条细节》的内容来自于作者在微博上发表的1000条关于甲午战争的历史细节描述。在快速变动的当代社会节奏下,对历史的深入阅读,已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对于占绝大多数的普通读者来说,阅读兴趣和冲动也不是对历史全面系统的了解,往往只是对一两个或几个历史细节好奇并希望获得释疑而已,所以如果有相关的专家可以帮助他们从大量的资料中筛选出有用有趣的信息,他们也是相当乐于接受的。这也是近些年“微历史”“轻历史”等类型读物走红市场的潜在因素。
  以史鉴今是国人热衷读史的内在动力,对于历史的认知只有走向反思才能发挥历史本身的价值。甲午战争作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一环,在120年后的今天,特别是因应当下的时局,如何去认识它、思考它,才能让其成为我们宝贵的历史遗产,众多学者专家用不同的著作和言论向世人展示出他们的理解。如前所述,甲午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在今年这个颇具纪念性的年份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如今年3月3日起,国内著名时事报纸《参考消息》与新华社解放军分社联合推出了“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大型系列报道,获得包括国内军政要员在内的社会各界的赞誉,并最终集结成《甲午殇思》一书。强大的作者阵容也是该书赢得高度关注的重要因素,包括空军上将刘亚洲、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金一南、海军副司令丁一平、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孟祥青、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罗援等在内的28位军事名家亲自撰文,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对甲午战争进行立体式的客观剖析,同时联系当下中日关系,对中国的发展,特别是军队建设和海防思想提出了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与《甲午殇思》的众家之言不同,《甲午战争十二讲》来自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马勇一人的独家看法。“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甲午战争,各家有各家的看法,也有种种争议,有些事是基于对史料的不同理解,有些则纯粹是个人的臆想和揣测,随着一些新材料的发现,以及近些年戏说历史的风气流行,关于甲午战争的“间谍说”“畏战说”“腐败说”等言论甚嚣尘上,在新书《甲午战争十二讲》,作者希望给读者提供正本清源、独具辨识的解读。基于30余年晚晴历史的研究经验,作者从东西方文明的演进和国家体制差异等角度入手,挖掘诸多以往被忽视的历史细节,再现甲午战争的现场和背景,凸显战争前后“晚清及诸强心态”,展示了甲午战争作为近代中国转折点的重要历史意义,以及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
  同类书中,戚其章的《甲午战争史》(初版于1990年)这部旧作的再版也十分值得关注,作为海内外公认的“甲午战争研究第一人”,戚其章集毕生心血完成的《甲午战争史》被誉为该领域的奠基之作,此次借助周年的社会效应得以重新问世,这也成为市场上不少公版书、绝版书能够重见天日的重要方式和渠道。
  同样是重现和反思,著名经济趋势研究专家、财经评论家时寒冰也在新书《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中为关心中国及全球经济发展走向的读者带来了个人的全新见解,全书以中国决策、大国角逐、全球博弈为三条主线,分上下两部——现实篇与未来篇。“现实篇”写到2015年,偏重于写原因、规律和战略布局;“未来篇”从2016年写到2034年,承接上部,由因及果,对未来进行大胆预测和展望。另一位财经名嘴郎咸平,在新作《郎咸平说:萧条下的希望》中,引用了大量的财报数据及真实案例,再现了2013年以来中国乃到国际的形势,反思了束缚和制约中国企业发展的十大枷锁,为中国经济由乱到变切脉问诊。成功者可以分享失败,失败者的失败永远都是失败,经验分享作为成功者的特权,也是成功与否的象征,在图书市场翻云覆雨的企业类图书中,绕来绕去都是国内外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参与感》的出版,也不妨可以看做是小米登堂入室的最后一级台阶。不管有多少争议,小米的确是火了,作为点燃这把火的“小米式营销手段”也是众多读者特别关注的对象。在这本书中,作为小米联合创始人以及小米营销幕后推手的作者黎万强,结合小米成长的历程,分享了独创的“参与感三三法则”,为互联网从业者们提供了绝好的引导。
其他文献
这是一个全面以视觉姿态塑造人格形象的媒体时代。话说“眼见为凭”,其实就是一种最不费力去认识其他外在世界的观看方式。  值此,注重外貌原是人的天性,但凡男人女人都很难拒绝美貌诱惑,一如上世纪八○年代首度以女性身份晋身法兰西学院院士的著名小说家玛格丽特·尤瑟纳尔(Marguerite Yourcenar,1903-1987)所言:“美丽的外形,于爱的情绪和感性愉悦,至关重要。”特别是在现今主流媒体影像
期刊
http://book.jd.com  一个4:不散的宴席  作者:韩寒  出版社:作家  出版时间:2014年7月  作为“ONE”纸质书系第一个系列的最后一本,在新书中,韩寒携七堇年、张晓晗、大冰等12位“新文学最强战队”首发阵容,以12篇主题各异“真心话+自然美”的精美好文,为“一个”系列划了一个完美的结尾,压轴文章《励志故事》更是独家披露《后会无期》最后一个镜头拍摄后的幕后心情。  时寒冰
期刊
每年年底都会有一些文章,总结当年中国思想界的几大思潮;而活跃的各大会场上,一些学者都有意无意地被贴上各种标签,这些会议也成为隐形或显性的“宣言会议”;而各大思潮跟我们每个人也相关,像是前一段时间微信上的一个测试,回答十几个问题,测试你在文化、政治、经济各个方面是属于哪一派……面对这样一个喧闹的思想市场,我们不禁要问,对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选择、历史的发展,我们应该如何思考?  十几年前,复旦大学哲
期刊
http://www.books.com.tw  A.J. 的书店人生  作者:嘉布莉·丽文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时间:2014年8月  A.J.大叔是岛屿上一家书店的老板,个情古怪,镇日与文字、试读本、畅销书、滞销书、文宣,还有“奥客型”的读者打交道。他的人生和期待的截然不同,挚爱的老婆过世,书店陷入有史以来的经营危机,就连手上最值钱的资产——一本爱伦坡诗集珍本,也遭窃不翼而飞。他的内心世
期刊
“莲花指、轻举杯,深入喉、舒展眉,重掷杯、赞好酒。”以特有的品酒诀窍,伴随名厨精心烹制而成的菜肴,细细品尝杯中甘醇的佳酿,金门高梁酒独有的浓郁香气便会在入口的刹那散发开来,直抵心脾,赋予饮者恒久、深邃的味蕾享受。  这就是金门高粱酒品鉴会带给与会嘉宾的终极体验。  品金酒,品纯粹  为进一步加强与经销商之间的沟通、交流和联系,8月29日下午,金门酒厂(厦门)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厦公司”)为其
期刊
知日·向日本人学礼仪  编者:苏静  出版社:中信  出版时间:2014年7月  你是否曾因不会说话而弄巧成拙、错失良机?18套日本说话术,把说话变成游戏;绅士哲学为何物?随近期热播日剧了解绅士时尚;日本男士时尚教祖石津谦介坚持的穿衣规则是什么?神秘而神圣的入殓师,他是站在死亡现场的思考者;漫步伊势神宫,了解神社参拜的全过程……礼仪之道,掌握多少都不为过!  迪奥小姐  作者:迪奥  出版社:光明
期刊
喜爱手工纸信笺、版画年历、线装笔记书、手绣棉布笔袋的朋友,或许仍还记得,二十年前曾经在台湾艺文界掀起一股乡土怀旧风潮、并以“做书的团体”(Make a Hand-made Book)自诩的“民间美术”。  时光灿烂,年华似水。  话说1988年,那一年台湾岛内充满了躁动、渴求自由与激情的氛围,人民普遍翘盼改革、反抗禁忌,包括像是解除报禁、蒋经国去世、股市飙涨,以及面临解严后首次爆发大规模的“五二○
期刊
止庵谈到《惜别》的写作动机,是母亲给在美国生活的姐姐的书信中的一句话:“一个老人,怎么能把自己的生活过得好一点呢?”  出身大户人家的母亲有着非同常人的传奇人生,但在书中,止庵刻意回避了母亲的传奇,撷取每个人都经历过的日常生活,去思索生死。所以,藉由母亲的日记书信与止庵的感悟,生活的细节被怀揣出一种实实在在的温度,变成一种提醒,一种唤醒——在来不及的情状下,与其缅怀,不如相互珍重。  史航:今天这
期刊
今天,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机会观赏到艺术品。尤其在大城市,不定期举办的各种雕塑展、画展,不断兴建的各类艺术场所、艺术景观,让艺术越来越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在闲暇的时候,除了阅读书籍、观看电影之外,有人也可能会选择一种新的休闲方式,就是走进美术馆欣赏艺术作品。  然而,对于当代艺术,不少人都会感觉不得要领,因为它五光十色,让我们眼花缭乱;它灵活运用影像、装置、行为等多种形式,让我们目不暇接。我们为什么看
期刊
艺术的起源  作者:杉本博司  出版社:大家  出版时间:2014年4月  《艺术的起源》是杉本博司的自省、重新认识与超越的创作文集,他以文字梳理作品中“意象与语言的紧密交织”,将思索与创作历程全然呈现于读者面前。于是,我们有幸得见当代艺术与过往人类意识活动交织的吉光片羽,并一窥杉本博司所勾勒的人类精神史全貌。  梦想这条路踏上了,跪着也要走完  作者:Peter Su  出版社:三采文化  出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