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银行业“走出去”的困难及对策

来源 :China’s foreign Trade·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c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的银行业开始走向国际市场,但在国际化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国际化要求我国银行业面对双重监管,改善管理理念,增强人力资源管理,解决文化差异问题。同时,在走出去时还会面临信息披露不实、集团诉讼、客户欺诈和侵犯知识产权等法律风险和资产估值风险、地区政治风险。总之,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征程仍任重道远。
  【关键词】 中国银行业 国际化 风险 问题 对策
  Abstract : In today's world which develops toward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our country's banking industry begins to enter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However, it is facing many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requires our banking industry to face a dual supervision, improve management concepts, enhanc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solve the problem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At the same time, our banking industry will face the untrue disclosure of information, group litigation, customer fraud, viol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other legal risks as well as asset valuation risks and regional political risks. In a word, the international journey of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i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Keywords :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internationalization risk problem countermeasure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深入,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一旦美国的资金链断裂,其对其他国家经济的影响就好像多米诺骨牌效应。金融危机的飓风一夜之间席卷全球,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而将全球经济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正是各国的跨国企业以及为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更好融通创造条件的金融机构。发达国家的银行业已经将其触角伸向了世界各地,我国的银行业也正迈开其走向世界的步伐,但目前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初级阶段。虽然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加快了我国银行业走出去的速度,但我国的银行业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很多困难,实现国际化的道路并不平坦。
  1. 管理问题
  1.1双重监管
  既然我国的银行业要走出国门,则其投资和经营必然会涉及两个或多个国家或地区。自然,相应的监管也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即中国对海外金融机构的监管和要符合东道国对外资银行的要求。这就对我国的银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实现国际化,我国的银行业就要面临双重监管。在做好自身监管的同时还要配合当地的监管。
  一方面,中国的银行业要加强自身的监管力度。巴塞尔委员会规定,银行跨境申设机构时,东道国监管当局应考察其母国监管当局的银行监管是否充分有效。因此,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审核外资银行市场准入(包括兼并收购和设立机构)申请时,将母国监管当局的监管能力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比如,美国监管当局在审查外国申请人提出的《银行控股公司法》项下的申请时,除了考虑收购人的财务和管理人员资源、有关收购人及任何关联方的信息的充分性、交易对竞争的影响、是否便利并满足当地社区需要等因素外,还要考察其母国监管当局是否实施综合并表监管。再如,长期以来,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监管当局往往以我国银行监管水平有待提高,尤其是综合并表监管能力不足为理由之一,拒绝中资银行在当地申设营业性机构。而2007年11 月8日美联储正式对外宣布批准招商银行设立纽约分行时,亦用很大篇幅,详细阐述中国银行业监管机构监管的主要内容、具体方式与方法,并申明这是美联储理事会审批此申请时的重要考虑因素。[2]由此可见,母国的监管水平已经成为外国市场的一项进入壁垒。
  另一方面,由于银行业要想在外国市场立足,则肯定要“入乡随俗”,接受东道国的监管。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更加强调审慎监管。美国银行监管强调“无盲区、无缝隙”的全面覆盖,提高银行资本标准和金融消费者保护标准;欧洲银行监管也体现出去杠杆和控制综合经营的趋势;大部分东道国对外资银行董事会构成、业务范围等方面,作出了十分具体的规定。2010 年3 月,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了跨境银行处置的10 条建议,对系统重要性银行和跨境银行,在资本充足率、存款人保护、信息披露、隔离规则等方面强化了监管约束。目前来看,国内银行对国外法律、监管环境普遍了解不够,隐藏了较大的潜在风险。[1]
  因此,中资银行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监管力度和水平,另一方面必须深入了解东道国的监管条件变化对机构准入和业务开展的影响,特别要了解当地特殊的法规框架,以便得到监管当局的确认和支持。
  1.2管理理念
  我国的银行在多年的经营过程中,不同程度上还存在着“大锅饭”现象。一些现代商业银行经营观念,特别是效益观念、国际金融观念还比较淡漠,粗放经营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观。特别是我国目前率先走向世界的是国有商业银行,属于国有金融企业,有国家当其强大的后盾。这些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体系的主体,在中国境内无论是在人员、机构网点数量上,还是在资产规模及市场占有份额上,均处于绝对垄断的地位。而相比之下,外资银行的效益观念很强,很多著名的投资银行工作效率是有目共睹的。所以我国的这些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意识比较薄弱,在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中自然处于劣势。   既然要打开外国市场,就要做好同各国的银行进行竞争的准备。我国的银行业要改善管理理念,使银行业逐步真正实现市场化,毕竟国家政府不能永远做其保护伞。在弱肉强食的年代,中资银行需要增强竞争意识和效益观念。在管理理念方面还需要向发达国家的银行学习,外资银行在管理经验和技术方面相对我们来说都是领先的,很值得我们学习。
  1.3人力资源
  据有关资料,我国四大商业银行的平均员工人数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2.7倍,德国的9.5倍,英国的4.8倍。而我国银行业的人均利润只有0.13 万美元,远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美国是我国的41倍,德国是我国的45倍,英国是我国的40倍。[3]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银行的人员数众多,而创造的价值却远远不及外资银行。我国银行机构比较臃肿,人员的工作效率较低,人才匮乏,特别是缺乏精通业务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如果要开拓海外市场,我国的银行业需要更多有国际化视野和能力、熟悉海外金融文化和投资规则的专业化人才。同时由于外国市场对我国银行业来说比较陌生,且现在经济形势不够稳定,市场瞬息万变,更加增大了管理的难度。而我国的银行长期致力于本土发展,国际化才刚刚起步,也只是在近些年加快海外拓展的脚步,海外投资和经营的经验还很不足,对自身的定位不够准确,对国际市场情况的分析有时不够到位。企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复杂的国际市场实际上是对我国银行业人力资源的一次重大考验。
  在人力资源方面,中资银行要注重人才管理,加强人才的争夺。要培养和吸收一批懂经营、会管理,有现代银行经营头脑的国际金融人才。首先要留住人才,要靠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因此关键是要建立适应市场机制的管理体制和以人为本的银行企业文化。在稳住、用好现有人才的同时,在全国范围内选派各层次人才到国际金融中心和跨国银行培训,并尽可能地引进国际人才,为我国银行的腾飞打好基础。[3]
  1.4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是所有跨国企业无法逃避的问题,我国的银行业当然也不例外。对长期服务本土、比较内向的国内银行而言,“走出去”过程中的文化融合往往需要很长时间。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不同,如果缺乏对当地文化的深刻了解,不熟悉当地的商务惯例,甚至违背文化禁忌,就很难获得当地企业和居民的认同,导致“水土不服”,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1]
  自从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银行趁欧美等国家处于经济低迷时期兼并了一些外资银行。采用兼并收购的方式可以快速进入外国市场,相比自建分行来说成本也要低些,特别是在金融危机或是欧债危机时的收购价格相对较低,但同时也带来了收购后整合的困难。原本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就不同,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也可能迥异,如果整合不好反倒会弄巧成拙,不仅无法从中获益,甚至还会拖垮原来企业。
  文化差异带来的不适应和整合困难并不是小问题,我们的银行需要重视它。我国的文化有兼容并蓄的特点,包容性强,在融合其他文化方面还是有一定优点的。同时,我国的银行业在“走出去”的布局上可以选择由近及远。优先选择高成长性、文化差异较小的亚洲地区作为“走出去”的首选市场,尤其是要跟随地区一体化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加快周边地区的发展布局,繁荣边贸关系。在欧美金融中心城市实施战略性布点,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把握全球金融发展态势,逐步完成世界主要大城市的网络覆盖。与此同时,要积极跟进贸易、投资进程,有选择地进入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形成全球服务态势。
  2. 法律风险
  2.1信息披露
  信息披露不实是海外上市金融机构面临的主要法律与合规风险。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寿”)被诉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03 年12 月,中国人寿在纽约交易所和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 募集资金达34 亿美元,成为当年全球最大的IPO 案例。作为首只登陆美国股市的中国金融股,中国人寿在纽交所上市不久就遭遇诉讼。2004 年1 月30 日,国家审计署披露,中国人寿的前身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存在重大违规行为。信息公布后,中国人寿在香港和纽约的股价大幅下跌,一些国际投资银行调低对中国人寿评级。2004 年3月至5 月,美国九家律师事务所向中国人寿提起证券欺诈集团诉讼,称中国人寿违反美国1934 年《证券交易法》,在募股期间没有披露其母公司中国人寿集团涉嫌的财务欺诈;在IPO 时,未透露中国国家审计署即将公布的对其母公司不利的审计结果;未披露其母公司非法代理、超额退保、挪用资金和私设小金库等违规行为的不利事实。2004 年12 月底,美国证券交易会(SEC)展开对中国人寿的IPO 调查。上述事件给中国人寿带来了巨大损失, 除高昂的诉讼费用外,信誉等方面的损失难以估算。[4]
  中国人寿案件反映了国内金融机构在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同时,必须遵守当地法律和监管规定,否则将面临巨大的法律与合规风险。美国证券法律和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的核心之一就是确保信息披露,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为实现对投资者的保护,美国法律不惜要求上市公司承担繁重的披露义务,任何故意或过失违反信息披露规则的行为,都将遭受监管部门处罚;更严重的是,市场和投资者可能会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不当行为提起集团诉讼,使得上市公司官司缠身、股价下跌。由于国内外监管环境不同,中国金融机构在美国上市过程中缺乏相关信息披露的经验。很多国内金融机构在上市之前进行重组,将优良资产纳入上市公司而将非经营性资产留给集团公司,对于集团公司的违规行为是否构成对上市公司有重大影响的信息从而应进行披露,银行内部法律合规部门应当征询熟悉美国证券监管律师意见予以判定,避免上市银行遭受来自监管部门处罚而引发的合规风险以及投资者诉讼的法律风险。[4]
  2.2集团诉讼
  随着在美国股市融资的中国上市公司壮大,许多从事集团诉讼的美国律师,开始盯上这些企业,特别是金融企业。一旦上市公司在财务报表等方面出现问题,他们就会代表股东,提起集团诉讼,向公司索取高额赔款,赚取高额律师费。对准备到美国上市的中国银行业来说,有必要了解美国的集团诉讼制度。所谓集团诉讼特指证券集团诉讼, 是指一个或少数股东代表全体股东起诉上市公司,从公司获得补偿金并支付给所有股东。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因财务报表不实、高管层被监管机构调查等原因造成股价下跌且跌幅很大(如达到5%)情况下就可能会被提起集团诉讼。对上市公司来说,应对集团诉讼是一个非常昂贵的过程,仅诉讼费就会高达200 万到500 万美;美国每年都会发生超过200 起集团诉讼案件。仅2004年上市公司因集团诉讼赔偿给投资者的金额高达2640万美元。同时原告还有权要求上市公司提供所有材料,应诉公司将面临庞大的工作量。[4]   中国银行业到美国上市前一定要认真研究美国法规,通过如下方式避免集团诉讼发生:①购买“董事高管保险”,一旦因董事、高管原因被集团起诉,可由保险公司赔偿;②采用保守财务制度,避免因财务问题引发集团诉讼;③建立外部审计制度,防患于未然;④加强内部控制,开展最佳做法的合规培训,提高银行员工合规经营意识。[4]
  2.3客户欺诈
  银行海外经营,因客户不良行为引发的法律纠纷是造成银行业资金损失的重要诱因,尤其以客户欺诈为甚,中行纽约分行反欺诈案就是最好例证。
  随着拥有大量现金储备的中国银行业纷纷开展跨国经营,银行业资金充裕很容易引起国外欺诈者的首选。同时,这种欺诈往往潜伏时间长并不容易被发现,即使通过诉讼维护了银行权益,但诉讼制度本身的不确定性和高额的诉讼成本将最终给银行带来严重的损失。美国法律实行当事人主义诉讼制度,案件受陪审团的成见及情感控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以及不给任何理由的判决更使案件发展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中行欺诈案的审理历时5 年,从地区法院到上诉法院,再到最高法院,然后折回再审,历经了美国联邦诉讼各审级,旷日持久的应诉及高额诉讼成本,已经使事前防范比事后救济显得更为重要。[4]
  对于欺诈案件本身,中国银行业可以通过聘请当地合适的律师,借助诉讼管理、仲裁、资产追踪使损失尽量降到最低,但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要加强企业的合规管理,防范违规行为发生。
  2.4知识产权
  挑起知识产权诉讼打击竞争对手,是国际商业活动的一项游戏规则。由于国外发达银行享有的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知识产权数量较多,其他国家银行很容易被它们锁定为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的目标。例如国内银行在海外经营往往通过网上银行等电子方式开展金融业务,以弥补物理场所不足的缺陷。网上银行需要使用大量电子技术及商业方法,这其中涉及的软件及电子技术部分已被海外商业银行申请了专利保护,如果国内银行电子技术使用不当,很可能被国外银行运用知识产权或专利的侵权方式要求予以停止使用,或者付出高额的许可使用费用。[4]
  为此,我国银行业要尽快建立并完善自己的知识产权战略体系,并在海外经营时委托当地专利代理机构或律师进行专利查询,出具相关查询报告,避免产生侵权纠纷。
  3. 资产估值风险
  在金融危机时期,由于欧美等国经济低迷,当时我国掀起了一股并购热,“抄底”一下成为人们口中的热词。很多企业到国外收购外资企业。但实际上,国际金融危机中“有毒资产”对银行业造成的杀伤远超预期,对中资银行防控海外资产风险提出了警示。考虑到信息的不对称,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中资银行很难完全了解海外并购对象的财务状况、资产情况等,且海外银行持有的部分衍生产品缺少市场公允价格,表外工具定价机制复杂,极易造成市值评估亏损,冲击银行财务报表的稳健性。此外,由于海外并购大部分进行现金交易,成本偏高,容易使银行面临较大的支付风险。[1]
  因此,在收购外国银行时我国银行应该更加谨慎,只有在进行多方面科学认真的评估后才能做决定。切不能急功近利,凡事欲速则不达。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确是中资银行打入他国市场的好时机,但如果鲁莽行事,则很能弄巧成拙,最后给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袱。
  4. 地区政治风险
  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复苏仍不平衡、不稳定,主权债务危机阴霾未散,地缘政治危机此起彼伏,银行海外经营环境十分复杂。近期西亚、北非局势动荡,项目停工、合同违约、应付款拖欠等问题接踵而至,导致该地区的中资企业面临损失,银行境外贷款风险显著上升。同时,“中国威胁论”等意识形态纷争,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折射出的国家信用风险等,也增加了中资银行国际化的政治风险。目前,中资银行对国别风险的认知相对陌生,风险监测、控制和缓释的手段较为薄弱。随着国内银行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国别风险管理问题将更加突出。[1]
  因此,商业银行实施“走出去”战略必须研究建立国别风险的动态监测指标,完善监测机制,实现国别风险的动态管理。要高度关注海外经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加强风险防范,着力提高海外风险管理水平,加强海外机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海外机构人员的配备与选拔,优化海外资产结构,努力发挥现有海外机构和网点的作用,走质量和效益优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5]
  现在,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追随客户”成为我国银行业走出去的动机和要求,同时我国银行业也需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增强自身的实力。但由于国际市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征程仍然任重道远。无论在提高监管水平,改善管理模式,还是在应对法律和政治风险方面都需要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张云.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银行业“走出去”的风险和策略[J].金融时报,2011.
  [2] 贾瑛瑛.中国银行业“走出去”:把握机遇 防范风险[J].中国金融,2008.
  [3]刘齐.试论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J].科技广场,2005.
  [4] 赵廷军.中国银行业“走出去”面临的法律与合规风险[J].中国金融,2008
  [5] 肖钢.后危机时代我国银行业“走出去”战略[J].中国金融,2010.
  作者简介:汪敏雁(1991-),女,汉族,安徽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09级贸易经济(国际商务方向)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商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 2011年是“十二五计划”的开局年,全国上下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做好稳物价、调结构、保民生、促和谐的工作,经济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重点实施“十二五”计划的过程中,欧美发生的债务危机会对我国经济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如何有效抵御欧债危机的影响,保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热点问题。当前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难以为继,不仅缺乏国际竞争力,
期刊
【摘 要】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会计工作的全面电算化已经成为当代集团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要求和必然趋势。用友的ERP-NC管理软件就是一种能够为企业实现财务会计管理全面电算化的会计办公软件。文章将对用友ERP-NC软件的概况和特点进行简单的介绍,并就其在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的运用情况进行简单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用友ERP-NC管理软件 集团企业
期刊
【摘 要】 近几年来,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美元等主要的国际结算货币汇率大幅福下降,石油等大宗原材料价格大幅度波动。为了降低我国企业对外贸易和投资面临的各种风险,同时满足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币需求,我国央行推出人民币跨境流通的相关政策。央行的举措对于全面推进我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建立更加完善的国际金融体系,推动人民币的世界化进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从人民币跨境流通的相关基础理论入手,分析
期刊
Abstract : Due to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in 2008, the oil price dropped sharply, causing a great shock among Chinese airlines. Some airlines suffered great loss from the aviation fuel hedg
期刊
【摘 要】 国家审计产生于国家所有权与国有财产经营管理权相分离的需要,代表国家所有者进行监督。而目前审计收费有国家拨款和企业付费两方面,在国家审计日益凸显出其重要作用的情况下,其收费形式也得到了关注。代表国家所有权监督的国家审计,需要体现其独立性,真实性,权威性,高效性,合理性的特点。国家拨款的审计付费制度在这些方面都优于企业拨付制的付费制度  【关键词】 国家审计 国家拨款制 企业收费制  
期刊
【摘 要】 21世纪以来,我国房地产进入了持续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然而,房地产投资增幅过高、产品房空置率过大、房价连续快速攀升、工房结构失衡等问题也随之显现。房地产泡沫之说又在国内开始盛传。本文首先对内涵、特征及表现形式、形成原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从而针对问题提出了我们所认为的可行的措施及结论。  【关键词】 房地产泡沫  1. 房地产泡沫的涵义  经济学中所说的泡沫,就是资产价格严重背离基础价值而
期刊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欧盟国家在环境税制改革中采取模式的分析,结合我国现状,得出我国现阶段应选择“融入型环境税”模式的结论。在税种设计、差别税收、税收返还、专款专用等方面借鉴欧盟国家的经验,为我国环境税制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环境税 税制模式 欧盟国家  1. 欧盟国家环境税模式的比较  近年来,欧盟国家以环境税为核心的税制生态化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改革过程中,这些国家采取的模式主要
期刊
【摘 要】 通过与美、日两国的战略性贸易实践的比较,分析我国战略性贸易实践,并以重点扶持行业汽车行业为例,发现问题,总结相应启示以期对我国以后的战略性贸易指导思想和政策产生借鉴意义。  【关键词】 战略性贸易 产业倾斜 关税壁垒  1. 战略性贸易概述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核心就是国家通过生产扶持、出口补贴、税收优惠、进口关税等贸易和产业政策手段来扶持本国战略性目标产业,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
期刊
【摘 要】 农村金融的发展一直是我国金融理论与实务界的热点话题,大量的学者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但回顾这些研究,却很少发现有人系统的对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之路进行梳理。本文正是从这一较为空白的角度切入,较为系统的整理和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演变轨迹,希望能为后来人的研究有所贡献。  【关键词】 农村金融 合作性 改革  第一阶段:农村金融体系的初创与反复(1949年-1978年)  19
期刊
工程造价在我国的发展要追溯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相继经历了与社会经济相匹配适应的概预算定额制度建立阶段(1950-1957)、概预算定额管理制度削弱阶段(1958-1966)、概预算定额制度受破坏阶段(1966-1976)、工程造价管理的调整与发展阶段(1976-80年代末期)、工程造价管理的变革阶段(80年代末-2001)、现代工程造价管理阶段(2001-至今)等六个阶段。当今,工程造价管理正趋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