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的本质决定了所有的课程都应当履行其育人的职责和目标。构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是当前广东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值得高度关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广东高职院校肩负的重任使然,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广东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综合素养课程及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广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任。
关键词:广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思政
习近平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同时,还提出:“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1]这是继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全程育人”这一理念后的第二次强调,为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设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加强和改进广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现实紧迫性,这不仅是高职院校办学方向和性质的要求,还有来自妥善解决广东部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身存在的“短板”的要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战略任务,更是一项涉及多要素、各环节的系统工程,课程育人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促进各类课程之间的联动与配合,进而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育人。
一、广东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肩负的重任使然
2019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出了重大部署,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上的安排。事实上,公民的道德建设也是国家治理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高职院校作为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其中心工作要按照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育人,要旗帜鲜明地维护主流意识形态,要站在国家战略的角度审视学生应该接受哪些价值观、知识和技能教育。课程是实现国家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课程体系建设具有鲜明的价值性。随着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实施,课程建设有较大的自主权,广东高职院校在新时代如何更好更全面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效体现课程体系建设鲜明的政治性?如何加快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育人?广东部分高职院校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探索,但由于种种原因,“课程思政”整体改革动力还不够足,总体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还是依靠思政课;其他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作用发挥不够;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很好融入到各类课程中去;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未能充分挖掘。
2018年,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中国共产党要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要培养的是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高职院校要以服务国家战略为根本导向,这是个根本问题,必须毫不含糊,要做到旗帜鲜明。广东地处改革开放前沿,为适应现代社会高度专业化、技术化的要求,重知识、重技能,以应用型技能为重,将学生塑造成技能型人才。现代社会高度专业化,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如果各类课程中育人功能不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类课程中被忽视,会导致其在很多情况下可有可无。时代和社会要求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较高知识技能的完美结合。课程体系建设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抓手,处在成长中的学生价值观的形成、精神境界的不断提升,事实上都离不开学校所开设的各类课程,学生的多样性决定了支撑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也必须是全面的课程体系,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整体目标,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充分发挥系统合力育人的作用,并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二、广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借鉴上海各高校“课程思政”的经验,结合广东的实际,采取“统一布局、分批实施、稳步发展”的思路,按照“三位一体”“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及专业课三类的功能定位”[3],具体通过制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并在指南的指导下,修订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类课程教学大纲,形成覆盖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使所有教师都承担育人使命,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广东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全过程。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以系统、专门化的教育形式体现其鲜明的政治性,是高职院校育人的主阵地。广东从“05方案”实施以来,为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采取了很多強有力的措施,以促进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和发展,唱响主旋律,推进思政课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走在全国前列,主要措施包括:理顺教学管理体制,建立专门的思政课教学部,保证了思政课教学的课时、学分、设施及资金保障等,从体制上确保了思政课教师队伍稳定和整体素质提高,有效增强了思政课的实效,并探索出很多向全国推广的思政课建设的宝贵经验。在新时代背景下应进一步谋划和推进思政课建设,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核心作用。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并就思政课建设改革创新方法提出了“八个相统一”[4],这是广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关键所在。
一方面,要着力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思政课是体现党和国家意志的意识形态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已形成了从研究生、本科到专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三级教学体系。目前,广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开设五门必修课,包括:三门(“基础”课、“概论”课、“形势与政策”课)+两门(广东特别开设的“廉洁修身”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与青年学生使命担当”课)。思政课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的口味,在复杂和严峻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正处在“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生,由于社会阅历等种种局限,当面临复杂的现象和问题时非常容易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思政课要从提升学生的价值判断和理论思维能力出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标准,以案例或问题为导入,抓住问题讲理论,使学生政治认同感得到增强,思想境界获得提升。教学设计要从“教学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学生疑点”出发,理直气壮上好思政课,注重启发和引导学生,提升学生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广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另一方面,要注重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思政课要以教材理论和教学要点为基本价值遵循,注重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理论话语向感性话语的转变,进而转化为学生的认知体系,最终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政课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及成长成才需要,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着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要实现学生的问题、困惑在哪里,思政课就应该在哪里,这样的思政课才会有成效。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升政治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要积极拓展多领域的知识,在智能手机得到广泛普及的年代,广东的学生时尚、开放,容易接受新事物,但每天面对海量的信息及舆情的变化,年轻的学生容易迷失方向,思政课要积极应对学生的这种新特点,要善于把新媒体手段融入到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如“微课”和“慕课”的使用,“学习强国”强大的学习功能也非常值得思政课教师充分利用。此外,钉钉、学习通、抖音直播等平台的出现极大地创新了教学方法。巧妙运用“云班课”进行考勤、提问、讨论、头脑风暴等,也能使学生在思政课堂以轻松有趣的方式感悟理论的深刻与厚重,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推动思政课的“课堂革命”,为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插上科技的翅膀。
(二)综合素养课程
综合素养课程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要素,综合素养课程包括:通识教育课和公共基础课等。其中,综合素养课程不应是学科交叉的大杂烩,综合素养课程目标是培养“全面的人”,“全面的人”除了要有相应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还应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目标,而思想政治素质有统领的作用,决定着综合素养课程中所要达成的知识与能力的服务方向。探索开展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综合素养课程体系改革,梳理现有的综合素养课程,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课程设置,打破原有课程体系,通过制定课程建设价值标准,形成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开展课程试点,进行教学反馈评价,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综合素养课程达到提升学生精神品质和精神境界,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作用。
与此同时,通过借鉴上海高职院校的“中国系列”课程的成功经验,试点推出系列综合素养品牌课程,如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开设的“中国城事”课。该课程以城市的建设、管理、服务为特征,围绕着城市品读、建设、治理、记忆、梦想五个方面,从多角度、多层面讲述中国城市的发展故事、当代风貌和未来蓝图。又如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匠心中国”课,该课程从“新时代·新作为·新突破”的角度,讲述劳模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再如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开设的“印迹中国”课,该课程从“传承红色基因,担负时代责任”的角度,引导学生树立做“印迹中国”的践行者、传承者和实践者的伟大理想。此外,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技能中国”课,体现了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是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与职业精神培养、职业技能高度融合的典范;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大国三農”课,引导师生共同探讨和领会“中国要强、要美、要富,农业必须强、农村必须美、农民必须富”的理论;上海邦德学院开设的“中国工匠精神”课,采取的是“教学名师+行业大师”为引领的教学团队,构建“校企双导师制”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素养,既夯实了基础课技能学习、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又激发了学生更大的学习动力。除此之外,还有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民航中国”课、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开设的“开放中国”课、上海科技学院开设的“创业中国”课、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中国发明,巅峰中国”课、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开设的“自信中国”课、上海立达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中国智慧”课等系列品牌课程。部分上海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这些“中国系列”课程无论是在组织保障、课程选择上,还是在教师队伍、教学方法上,都实现了创新,课程立足自身实际,贴近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整合优化各种教育资源、师资力量,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力、影响力,增进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深受学生喜爱。
(三)专业课程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分为自然科学课程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两大类。专业课程是指各个高职院校根据培养目标所开设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课程,专业课程有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中,不但丰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也会让专业课程变得更加有深度”[5],理应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专业课程要立足于具体专业的实际情况,围绕价值目标,通过提炼专业知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进行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避免灌输式教学,通过形式多样的体验式教学引导学生,增强专业课程价值传播的实效性,探索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打造一批融思想政治理论和专业于一体的特色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中的自然科学课程,是高职院校根据培养目标所开设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程,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最为“硬核”的部分,有其独特性,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与学生将来的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息息相关,学生会更主动学习该类专业课程,对该课程的教师认同度高,则价值观更容易受教师的影响,这也正是“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切入点。现代应用技能固然重要,但学生正确的人生政治方向、政治道德品质、科学精神的培养,工匠精神的塑造,意志的提升,社会责任感的养成等更为根本。事实上,学生对自然科学课程教师在思想引领、价值引导上有更高的期待,专业课程老师不应仅停留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上,老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通过各种方式、途径帮助学生了解行业背景,提高自我认知,展望未来。比如,土木工程专业在专业学习时可通过结合中国梦的实现,鼓励学生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成为拥有家国情怀的建设人才;化工专业的“化工过程综合与分析”课,可通过引导学生在建构化工操作单元的过程中,以及在过程模拟的技能训练过程中,积极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职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毕业后积极投身化工实业,为国家、社会贡献力量。
专业课程中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在高职院校育人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根本价值取向、内容都体现出强烈的导向性、价值性。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要立足中国国情,发挥本学科理论优势,激发课程各知识点中的育人功能,引发学生价值共鸣,帮助学生完善品格以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使课堂教学成为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确保教育三要素(价值、知识、能力)能落到实处。如:管理专业的大局观念、效率意识、系统思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道德价值观、管理效果;传播与策划专业的新闻传播价值观;酒店管理专业的服务理念;旅游专业的历史文化传统的传承;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文关怀精神、关注社会问题;法律事务专业倡导的公平、正义、正当程序和社会责任感等。因此,当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课程融合,“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自然会得到体现,两者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也是高校的责任和使命,广东高职院校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立足自身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特色,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使育才和育德相统一,努力办好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共同助力学生成长,实现广东高职院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4]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8(001).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02).
[3]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46.
[5]宋舒.“课程思政”实施策略探析[J].广东教育(高校思想教育探索),2019(09):50-53.
责任编辑 晨曦
作者简介:宋舒,茂名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项目“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构建广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项目编号:2019GXSZ110)成果。
关键词:广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思政
习近平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同时,还提出:“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1]这是继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全程育人”这一理念后的第二次强调,为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设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加强和改进广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现实紧迫性,这不仅是高职院校办学方向和性质的要求,还有来自妥善解决广东部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身存在的“短板”的要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战略任务,更是一项涉及多要素、各环节的系统工程,课程育人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促进各类课程之间的联动与配合,进而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育人。
一、广东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肩负的重任使然
2019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出了重大部署,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上的安排。事实上,公民的道德建设也是国家治理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高职院校作为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其中心工作要按照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育人,要旗帜鲜明地维护主流意识形态,要站在国家战略的角度审视学生应该接受哪些价值观、知识和技能教育。课程是实现国家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课程体系建设具有鲜明的价值性。随着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实施,课程建设有较大的自主权,广东高职院校在新时代如何更好更全面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效体现课程体系建设鲜明的政治性?如何加快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育人?广东部分高职院校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探索,但由于种种原因,“课程思政”整体改革动力还不够足,总体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还是依靠思政课;其他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作用发挥不够;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很好融入到各类课程中去;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未能充分挖掘。
2018年,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中国共产党要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要培养的是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高职院校要以服务国家战略为根本导向,这是个根本问题,必须毫不含糊,要做到旗帜鲜明。广东地处改革开放前沿,为适应现代社会高度专业化、技术化的要求,重知识、重技能,以应用型技能为重,将学生塑造成技能型人才。现代社会高度专业化,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如果各类课程中育人功能不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类课程中被忽视,会导致其在很多情况下可有可无。时代和社会要求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较高知识技能的完美结合。课程体系建设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抓手,处在成长中的学生价值观的形成、精神境界的不断提升,事实上都离不开学校所开设的各类课程,学生的多样性决定了支撑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也必须是全面的课程体系,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整体目标,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充分发挥系统合力育人的作用,并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二、广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借鉴上海各高校“课程思政”的经验,结合广东的实际,采取“统一布局、分批实施、稳步发展”的思路,按照“三位一体”“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及专业课三类的功能定位”[3],具体通过制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并在指南的指导下,修订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类课程教学大纲,形成覆盖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使所有教师都承担育人使命,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广东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全过程。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以系统、专门化的教育形式体现其鲜明的政治性,是高职院校育人的主阵地。广东从“05方案”实施以来,为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采取了很多強有力的措施,以促进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和发展,唱响主旋律,推进思政课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走在全国前列,主要措施包括:理顺教学管理体制,建立专门的思政课教学部,保证了思政课教学的课时、学分、设施及资金保障等,从体制上确保了思政课教师队伍稳定和整体素质提高,有效增强了思政课的实效,并探索出很多向全国推广的思政课建设的宝贵经验。在新时代背景下应进一步谋划和推进思政课建设,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核心作用。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并就思政课建设改革创新方法提出了“八个相统一”[4],这是广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关键所在。
一方面,要着力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思政课是体现党和国家意志的意识形态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已形成了从研究生、本科到专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三级教学体系。目前,广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开设五门必修课,包括:三门(“基础”课、“概论”课、“形势与政策”课)+两门(广东特别开设的“廉洁修身”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与青年学生使命担当”课)。思政课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的口味,在复杂和严峻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正处在“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生,由于社会阅历等种种局限,当面临复杂的现象和问题时非常容易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思政课要从提升学生的价值判断和理论思维能力出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标准,以案例或问题为导入,抓住问题讲理论,使学生政治认同感得到增强,思想境界获得提升。教学设计要从“教学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学生疑点”出发,理直气壮上好思政课,注重启发和引导学生,提升学生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广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另一方面,要注重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思政课要以教材理论和教学要点为基本价值遵循,注重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理论话语向感性话语的转变,进而转化为学生的认知体系,最终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政课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及成长成才需要,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着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要实现学生的问题、困惑在哪里,思政课就应该在哪里,这样的思政课才会有成效。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升政治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要积极拓展多领域的知识,在智能手机得到广泛普及的年代,广东的学生时尚、开放,容易接受新事物,但每天面对海量的信息及舆情的变化,年轻的学生容易迷失方向,思政课要积极应对学生的这种新特点,要善于把新媒体手段融入到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如“微课”和“慕课”的使用,“学习强国”强大的学习功能也非常值得思政课教师充分利用。此外,钉钉、学习通、抖音直播等平台的出现极大地创新了教学方法。巧妙运用“云班课”进行考勤、提问、讨论、头脑风暴等,也能使学生在思政课堂以轻松有趣的方式感悟理论的深刻与厚重,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推动思政课的“课堂革命”,为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插上科技的翅膀。
(二)综合素养课程
综合素养课程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要素,综合素养课程包括:通识教育课和公共基础课等。其中,综合素养课程不应是学科交叉的大杂烩,综合素养课程目标是培养“全面的人”,“全面的人”除了要有相应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还应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目标,而思想政治素质有统领的作用,决定着综合素养课程中所要达成的知识与能力的服务方向。探索开展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综合素养课程体系改革,梳理现有的综合素养课程,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课程设置,打破原有课程体系,通过制定课程建设价值标准,形成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开展课程试点,进行教学反馈评价,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综合素养课程达到提升学生精神品质和精神境界,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作用。
与此同时,通过借鉴上海高职院校的“中国系列”课程的成功经验,试点推出系列综合素养品牌课程,如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开设的“中国城事”课。该课程以城市的建设、管理、服务为特征,围绕着城市品读、建设、治理、记忆、梦想五个方面,从多角度、多层面讲述中国城市的发展故事、当代风貌和未来蓝图。又如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匠心中国”课,该课程从“新时代·新作为·新突破”的角度,讲述劳模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再如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开设的“印迹中国”课,该课程从“传承红色基因,担负时代责任”的角度,引导学生树立做“印迹中国”的践行者、传承者和实践者的伟大理想。此外,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技能中国”课,体现了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是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与职业精神培养、职业技能高度融合的典范;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大国三農”课,引导师生共同探讨和领会“中国要强、要美、要富,农业必须强、农村必须美、农民必须富”的理论;上海邦德学院开设的“中国工匠精神”课,采取的是“教学名师+行业大师”为引领的教学团队,构建“校企双导师制”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素养,既夯实了基础课技能学习、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又激发了学生更大的学习动力。除此之外,还有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民航中国”课、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开设的“开放中国”课、上海科技学院开设的“创业中国”课、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中国发明,巅峰中国”课、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开设的“自信中国”课、上海立达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中国智慧”课等系列品牌课程。部分上海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这些“中国系列”课程无论是在组织保障、课程选择上,还是在教师队伍、教学方法上,都实现了创新,课程立足自身实际,贴近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整合优化各种教育资源、师资力量,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力、影响力,增进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深受学生喜爱。
(三)专业课程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分为自然科学课程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两大类。专业课程是指各个高职院校根据培养目标所开设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课程,专业课程有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中,不但丰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也会让专业课程变得更加有深度”[5],理应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专业课程要立足于具体专业的实际情况,围绕价值目标,通过提炼专业知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进行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避免灌输式教学,通过形式多样的体验式教学引导学生,增强专业课程价值传播的实效性,探索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打造一批融思想政治理论和专业于一体的特色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中的自然科学课程,是高职院校根据培养目标所开设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程,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最为“硬核”的部分,有其独特性,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与学生将来的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息息相关,学生会更主动学习该类专业课程,对该课程的教师认同度高,则价值观更容易受教师的影响,这也正是“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切入点。现代应用技能固然重要,但学生正确的人生政治方向、政治道德品质、科学精神的培养,工匠精神的塑造,意志的提升,社会责任感的养成等更为根本。事实上,学生对自然科学课程教师在思想引领、价值引导上有更高的期待,专业课程老师不应仅停留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上,老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通过各种方式、途径帮助学生了解行业背景,提高自我认知,展望未来。比如,土木工程专业在专业学习时可通过结合中国梦的实现,鼓励学生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成为拥有家国情怀的建设人才;化工专业的“化工过程综合与分析”课,可通过引导学生在建构化工操作单元的过程中,以及在过程模拟的技能训练过程中,积极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职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毕业后积极投身化工实业,为国家、社会贡献力量。
专业课程中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在高职院校育人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根本价值取向、内容都体现出强烈的导向性、价值性。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要立足中国国情,发挥本学科理论优势,激发课程各知识点中的育人功能,引发学生价值共鸣,帮助学生完善品格以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使课堂教学成为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确保教育三要素(价值、知识、能力)能落到实处。如:管理专业的大局观念、效率意识、系统思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道德价值观、管理效果;传播与策划专业的新闻传播价值观;酒店管理专业的服务理念;旅游专业的历史文化传统的传承;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文关怀精神、关注社会问题;法律事务专业倡导的公平、正义、正当程序和社会责任感等。因此,当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课程融合,“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自然会得到体现,两者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也是高校的责任和使命,广东高职院校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立足自身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特色,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使育才和育德相统一,努力办好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共同助力学生成长,实现广东高职院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4]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8(001).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02).
[3]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46.
[5]宋舒.“课程思政”实施策略探析[J].广东教育(高校思想教育探索),2019(09):50-53.
责任编辑 晨曦
作者简介:宋舒,茂名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项目“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构建广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项目编号:2019GXSZ110)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