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山情 沣水韵

来源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一千七百八十九年,当进士及第奉旨即任广灵县知事的朱休度踏上平舒大地,第一眼看到沣水湖边壶山之上的水神堂,眼前一亮,心中大喜,顿感历时半载由浙江秀水前往广灵上任的疲惫、落寞、失望竟然一扫而光,不由诗兴大发抚髯而吟:乃圣乃神坦白澄清如此水,作霖作雨聪明正直谓之神。一幅楹联既抒发了对水神堂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赞美,也直述了自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坦白澄清聪明正直的为官作人之道, 同时也表达了乃圣乃神作霖作雨造福乡邻的决心。
  虽然史书上没有对广灵历史人文环境的详细描述,但不难想像出地处太行山脉塞北高原的广灵那种应有的荒山野岭风沙狂哮的荒凉,显然难与风景如画的江南水乡相媲美。然而一座小小壶山之上的水神堂,却带给了朱休度无比的震撼,同时也坚定了他凭己之力造福一方的决心。随后的几年中,朱休度身体力行、“政兼教养、行著廉明”。不仅大兴水利,注重文化教育,同时为了能够让广灵多出人才,出于大兴教育之念,于嘉庆元年(1796年)在水神堂正殿(圣母殿)东侧的空地上兴建“文昌阁”,并将阁正南方原有的灵应塔尖改为红色,象征文昌“点状元”的大红笔。并且在塔尖太阳投影处建一月洞门,上书“墨池”二字。笔墨齐全,只待广灵后人勤学奋进,多出几个“状元”以慰乡甲以辉乡野久俾故里。
  水神堂寺庙始建年代不详,依据山门东侧岩石上刻有“明宣德四年(1429年)”游人刻记推测,应该有600余年的历史。又据钟楼上“嘉靖五年(1526年)”的铸钟见存、清嘉庆元年(1796年)续建文昌阁碑、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重修灵应塔刻记,以及现存清代建筑风格来看,历朝历代均对水神堂有过维护修复。解放以后,广灵县政府于1985年斥资重修,基本上恢复了因“文革”破坏造成的破损和毁坏,还以水神堂原貌。并于修缮完成之日以政府名义公告:“距水神堂五公里以内,禁凿深井;四至三百米内为重点保护范围,审慎构建,严禁垦耕、砍伐、燃火、放牧、猎捕、挖土,确保壶泉万古不朽和胜境幽雅之貌。”
  闲暇之余,携家人邀好友三五成行,出县城东南里许,便见一平地兀峙一圆形小山,高8米,环山皆泉,群泉如沸,犹如万斛珠玑,随地而喷涌。冬季无冰,热气蒸腾,雾气空濛,近观远眺,如置身虚幻仙境,此為“壶山”,又名“蓬莱仙阁”。走过新建的石拱桥,迎面壶山顶上便是闻名遐迩的水神堂主体建筑群——沣水神祠。整座庙宇建筑占地面积为7600平方米,结构紧凑,小巧玲珑,布局得当,错落有致。前后山门、圣母殿、大士庵建在中轴线上。对称中有异,统一中有别,素有“小方壶”之称。整座庙宇呈正八边形建筑,壶山的层层岩石,竟成了登山入寺的天然台阶。正方位的八边形建筑,象征着“四面八方”、“乾坤八卦”,又似龟形,意即“长寿吉祥”之意。与八角形建筑匹配,庙院内有八门相应,即:前山门、后山门、钟楼门、鼓楼门、风洞天门、云洞天门、东腋门、西腋门。据说“八门”是寺庙建筑的最高等级。
  进寺庙山门,出过殿,迎面便是正殿——“沣水神祠”,又称“圣母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是水神堂寺庙的主体建筑。殿顶为五脊两檐琉璃悬山顶,梁柱仍沿袭明末清初的建筑风格。殿内正面泥塑“九江圣母”像,两边各有侍女二人。据说“九江圣母”是主管“布云施雨”的神,之所以尊位其上,意欲庇佑一方风调雨顺。
  正殿背面为大士庵,面对北山门,殿内供奉了大乘佛教的三位菩萨:观音、文殊、普贤。正殿西侧是“百工始祖祠”,面阔三间,前有檐廊。殿内正面中间塑老君像,称“金火炉神”,为铁匠、冶金翻砂业的师祖;正面东侧塑鲁班像,称“巧圣先师”;正面西侧塑范蠡像,称“商贾先师”;东西两墙绘有“百工图”,通过手工作坊的劳作和各行店铺的经营,反映了明清时期广灵县工商业发展的真实情况。壁画东西两墙各20幅,共计40幅。正殿东侧为“文昌阁”,为两层四檐楼阁式建筑,四面开窗,三面临水。登阁环视,壶山滴翠,岸柳含烟,远山近树,尽收眼底。文昌阁始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阁上设有“文昌帝君”的神位。“文昌帝君”既是主宰功名、禄位之神,增建文昌阁,广灵县知事朱休度功不可没。古时的一个县令能够为广灵多出人才,为大兴文教着想,又能“布置修理”保护广灵仅有的一些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确乃用心良苦,惠泽及民,示范后人,着实让人崇敬感喟。



  对应“文昌阁”正南方位上,建有“灵应塔”。其塔呈六面形、七级楼阁式实心砖塔,塔基直径4米,高17.5米,一二层雕刻着精细各异的门棂图案,第三到七层都雕刻有仿真门,第四层的仿真门上刻有“光绪二十有五年重修”的楷书大字。每层塔檐的角兽下,都装有风铃,微风吹过,塔铃叮叮,给静谧的寺院增添了无限的神秘色彩。水神堂的灵应塔,属于佛教的七级浮屠塔。人们常说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意即为此。塔,汉语译为“窣堵坡”“苏婆”或“浮屠”。为梵文与巴利文的译音。它随着佛教由古印度(上天竺即今尼泊尔)传入我国。建塔造像的艺术亦随之风行全国,各地到处涌现出壮丽的寺塔建筑。现在我国保存最多的均为古塔建筑,属佛教寺塔。当初的佛塔主要用以安放佛舍利子和藏经,后来逐步演变为佛寺的象征。此时的塔更注重了建筑、雕塑艺术的造型。水神堂的“灵应塔”在广灵人的心目中,是保佑、赐给的象征,以此祈愿人寿年丰、四季安宁。
  水神堂正山门向正南方,明廊过殿结构,上有“小方壶”匾额,山门两侧建有钟楼与鼓楼。钟鼓楼下,设有进入庙院的门,成为正山门左右两个侧腋门。再向两边延伸,建有东西“观海游廊”。东侧游廊的正面墙上绘有“九龙腾云”壁画,表示“龙腾致雨”。西侧游廊正面墙上绘有“八虎啸山”壁画,表示“虎啸生风”,喻意有风致雨,从而风调雨顺。因此从庙院到东西游廊的门上各有“云洞天”和“风洞天”的雕砖匾额。意为要通过“洞穴”才能进入另一番天地。此设计乃是为配合正殿龙母娘娘为民普降甘霖“生风布云”“云腾致雨”,让庶民百姓年年有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表达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
  在东西游廊的北边,各建有一“观赏厅”,三开间,进深丈余。厅向湖面开窗,游人坐在观赏厅内,东西湖水及近树远山尽收眼底,使人眼明胸抒心旷神怡,如凭虚御风飘然欲仙。观赏厅原为整座寺院的通周游廊,于明嘉靖五年(1526年)初建。清乾隆年间重建时,将东北、西北方向的游廊改建成寺庙的禅房和生活用房,将正东正西两面的游廊改建为“观赏厅”,人们又叫它为“观海厅”。
  小方壶,沣水湖,水神堂,其风光之美在于壶山沣水之奇,山无附麓,隆起湖心,突兀奇绝;灵泉环山,如沸如喷,犹万斛珠玑,终年涌泻,聚积成湖。四围百亩,佳木葱茏,幽境天成。游人漫步,无不心旷神怡,故自古迄今为广灵人民生活之瑞兆。康熙十八年曾任广灵县令的江西临江人氏李焕斗挥毫泼墨奋笔疾书《壶泉春柳》:“平原野望一山孤,别有风光在玉壶。几度寻春诗未就,数回遣兴酒频呼。雨余烟柳仍含绿,风过岩泉似溅珠。莫羡河阳桃李色,青青两岸更堪图。”



  水神堂的壶山沣水,朗月清风,不仅给历代诗人以灵感,写下了无数赞叹、吟诵的优美诗篇,也让广灵人闲暇之余漫步堤岸观光赏景释放心情。她那波光塔影,含烟岸柳,玲珑婀娜的姿态,诗情画意的景观,无不让人心旷神怡。红墙古寺,绿柳黄塔,水中倩影倒映,美不胜收。真山真水,造化神秀,天然盆景,返璞归真。每每漫步湖边,其山、其水、其景、其韵、其情,犹如置身蓬莱仙岛虚幻仙境,让人陶醉其中留连忘返。是啊,水神堂的壶山情、沣水韵,不仅仅是广灵县的一张名胜古迹名片,更是广灵人民心目中的图腾。
其他文献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但是,2020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冠疫情徹底打乱了我们的生活节奏,让我们宅在家里三个多月,无所适从……  回忆宅在家里的这三个多月,我想:“待到春暖花开时,我一定要去饭店吃我最喜欢的刀削面,那香喷喷的肉臊子,那筋道、有着浓郁家乡味的刀削面,真是想一想都让人垂涎三尺!” 我想:“待到春暖花开时,我要去游乐场玩最刺激的游乐项目,体会许久没有过的呐喊的感觉,释放被压抑了三
期刊
春天的阳光是温煦的、七彩缤纷的,如丝、如线、如羽毛,飘飘洒洒地落在大地上。红的红,绿的绿,黄的黄,每一片花瓣、每一颗嫩芽在光线的照射下都是鲜艳明丽、通体透亮的。  我拿出柜子里所有关于诗歌的书籍,开始一首一首地阅读。庚子年春天,这是我的常态,也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度过了居家封闭难熬的日子。闹钟滴答滴答用着一个姿态,让时间不紧不慢不知疲倦地走过了一天又一天,我把日子重复着过了一遍又一遍,我想跳出它圈定的
期刊
中国历史上共发生了三次老百姓自发的人口大迁徙,下南洋、闯关东、走西口。   走西口与闯关东、下南洋相比还有不同,历史跨度时间最长,人口迁移最多,文化影响最深。历史跨度有多长呢?从清朝开始直至今天。现在山西、陕西人还源源不断涌入内蒙古及鄂尔多斯,但是有多少鄂尔多斯人回流到陕西和山西呢?人口迁移有多少呢?以内蒙古中西部盟市计算,走西口人及其生育的后代至少在1500万,形成了鄂尔多斯、包头、巴彦淖尔、呼
期刊
1923年浑源出土的李峪青铜器,是中华文明罕有之精华、无价之瑰宝,浑源州光绪举人麻席珍对其曾有“一朝出世名不朽”“古物本身群伦冠”的评语。李峪青铜器经过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大动荡,幸存的器物或毁或散,去向至今难以全部查明。现在,收藏李峪青铜器最多的是两个地方,一是上海博物馆,一是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  李峪青铜器如何外流至法国,法国人又如何看待它们,这也是每一位关心此批国宝者最想了解的问题。戴浩石先
期刊
晚清朔平府首榜秀才、民国山西大学电气教授、新中国察哈尔省和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山西近代工业的主要奠基人、山西电力之父王梦龄,是山西的一位著名历史人物,我和他有一种特殊的缘分,尽管这种缘分很牵强。  1984年,我调入中国电力报山西记者站工作,办公室在省电力工业管理局办公楼二层东面的一间屋子里。当我坐在办公桌前,心里有个疑问:我这个位置当年都有什么人坐过。偶尔一次查阅山西电力历史档案,发现一张上世纪六
期刊
阳高县有一个大辛庄,村子坐落在火山熔岩上,村傍流淌着美丽的桑干河,村里建有古堡,古堡虽已衰败,却仍彰显着昔日的辉煌。壮观的火山熔岩  在一个赤日炎炎的夏日,我们一行几人前往大辛庄观览。从远处看到,村民住的大部分是砖瓦房,走进村庄偶尔有一两声狗吠声,街上稀稀疏疏地走着几个村民,显得有点冷清。带路的朋友将车停在村子的中央,一下车眼前的情景即将我惊呆!村里到处是火山熔岩,有火山熔浆流淌的一圈一圈的流纹岩
期刊
进医院,我没想过雇人帮忙。母亲八十三岁,之前的身体一直很硬朗,也很少因病住院。年后,母亲身体开始出现一些状况,当时疫情形势紧迫,有所耽搁,小问题变成大问题,两个多月以来先后三次住院治疗。多年来,母亲在家乡雇着保姆,身边几个子女离得都不远,而我一直在外地工作,月余回去探望一次,每每母子相聚,承欢膝下的时光也非常短暂,往往是周六上午到家,周日下午就依依惜别了。母亲来市里住院的这段日子,是多年以来我和她
期刊
感动如一泓清泉,使我们的内心澄澈而明亮,感动如一缕海风,使我们的内心澄澈而宽敞。因为感动,我们笑脸相对,我们泪流满面。我无法想象没有空气的世界,正如我不能接受没有感动的人间。烈火无情,英雄无畏  “你说你习惯了遮天蔽日的烟波,你说你听惯了警铃的脉搏,你说你愿为任何人赴汤蹈火,你说这就是使命和职责”。 这就是消防员。他们为了国家,为了人民,无数次毫不犹豫地冲向熊熊烈火,满面灰尘地出来,有的甚至永远没
期刊
1984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十多个独立自主的北大生物系学生,打出了“小平您好”的条幅,在国庆游行盛典上表达对伟人的热爱。那个时候,他们不会想到这次异乎寻常的行为竟在中国当代历史上留下重重一笔。  “小平您好”再朴实不过,再真实不过,它像同事之间、平辈之间、朋友之间、邻里之间一句早晨的问候,一句晚上的道别。邓小平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国人民需要某种东西寄托他们的情感,抒发他们的感激。  
期刊
草纸糕又名槽子糕、鸡蛋糕,是我们小时候非常喜爱吃的一种食品。至于为什么起个名叫草纸糕,好像也没有专门的定义,或许是用黄麻草纸包上,拴上根草绳,吃起来松软可口,顾名思义,大家都这么叫吧。  北京话叫槽子糕,《清稗类钞》中有这样的表述“京人讳‘蛋’字,蛋糕曰槽糕,言其制糕时入槽也”。北京人是这样描述的“槽子糕小圆饼形,呈花冠状,顶部棕红,底部微黄,入口松软清香。”或许,太原人吃的草纸糕也是从北京皇家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