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拢快捻轻叩心弦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_fis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把“情感与态度”“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了第一位。为此,笔者认为,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发挥情感教育的“潜性”功能,有的放矢地引领课堂上的目标性教学。下面笔者将结合《多彩的节日》这节课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转弦定位,“调”之起点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在把握整个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单元或者课的目标,处理好长期形成和短期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突出每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例《多彩的节日》是“我们共同的世界”的课程内容,本课例在把握住了课程标准中“比较不同国家的传统节日,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相关目标的基础上,把“感受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的重点目标贯穿始终,通过课堂上学生的体验、交流、探究、碰撞,触动学生情感变化,逐步升华为“以多元观念来认识多彩的世界”。目标指向始终一致,最终突破难点为孩子们播下了“保护与传承世界传统文化”的种子。
  教者就这样转轴拨弦解读了文本,定准了本节课的基调,使本节课上的情感教育有了起点。
  二、试曲贯之,“寻”其入口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将本课程的教学与相关学科及班队活动、学校德育活动、社会活动、社会重大事件等紧密结合,从中捕捉、挖掘鲜活的素材,调动学生在课外学习和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知识,充实本课程的教学过程。”这些论述体现了“用教材教”的中心思想。“用教材教”的核心是“用”,而“怎样用”是涵盖很广的范畴,它涉及教学的设计、教学的手段、情感的处理以及教学内容的增删与整合等诸多方面。
  本课例中教者在解读文本之后,设计时用具体的数据、真实的影像、丰富的画面,以点带面,多项拓展,把学生带入多彩的世界传统节日中;在选择节日时没有唯教材是命,而是根据之前制定的教学目标选用了“圣诞节”“开斋节”“狂欢节”这3个具有代表性的节日,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增删;在开放的课堂中以情激情,激发了学生“对世界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欲望。
  这样的教材处理,不仅找到了落实教学目标的突破口,而且使课堂飘荡着浓浓的情感。
  三、行云流水,逐一道来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笔者以为,能否关注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效性。纵观整节课例,教者以“情”贯穿始终。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识,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因为每一个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是不尽相同的,学生是用自己独具个性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独具个性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独具个性的心灵去体悟。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用学生熟知的情境、熟悉的语言、常见的画面唤醒每一个孩子的记忆。上课伊始,教者便创设情境带领孩子们赏美景、聊节日。从孩子们熟知的清明节入手,唤醒了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聊的过程中感受着清明节的氛围与内涵。在这样的情感基调下,孩子们很快进入情境,走进了教学内容。
  (二)嘈嘈切切错杂弹
  有人说品德学科的教学也应该是“一朵云朵去推动另一朵云朵,一棵树去撼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去撞动另一个灵魂。”笔者以为,德之教育不是说教,而是引起孩子们的共鸣。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有激情,以教师的情感呼唤学生的情感,把自身的激情传递给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因此,教师讲课时语言要多次锤炼,要清晰、准确、简洁、生动、逻辑性强、节奏感强。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语言应该充满感情,音调抑扬顿挫,该高昂时高昂,该兴奋时兴奋,该低沉时低沉,该悲伤时悲伤。教师首先要真正地进入角色,才会把学生也带入情境中,师生共同进入角色,这样,才具有感染力,才能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本课例中,笔者看到了由两种有效声音而引发的真情感染、体验从而激起的情感共鸣。这声音一种来自于教者感人肺腑如诗般的语言,另一种则是切合主题的乐曲。课堂上时而活泼轻松的音乐(圣诞节音乐)、时而活力四射的音乐(狂欢节音乐),再加上如临其境的画面和教者声情并茂的语言,以真情感染真情,以真情传递着真情,以真情燃烧真情。孩子们“观节日如身在其中”,所以,课堂上也时时出现孩子们发自肺腑的慷慨激昂的话语。
  (三)此情绵绵无绝期
  “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本课程的核心”。所以,本课程特别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尤其关注其行为规范的养成。又因为儿童是进行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所以,虽然教师通过课堂的教学帮助学生明确了生活中的正确做法,但“教学活动的结束并不等同于教育的结束”。因此,品德与社会课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并不是停留在简单的情感体验上,而是要借助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所以,在学生已有的道德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还必须精心选择情感升华点,拓展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的情感逐步从感性发展到理性,从而用于指导自己今后的行为,达到情理交融,把道德认识转化为个人的道德需要。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孩子们的全身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内心的感悟已从孩子们的脸上、动作中、话语间表现出来。这时,教师进行了正确道德的引领,让理性的情感回归。课堂上教者通过一组数据、一段视频的展示,通过一个问题“吃出了节日的味道了吗”的追问,通过一句铿锵有力的小结“愿这种节日的色彩永远驻扎在每个人的心中”就为孩子们播下了“保护与传承世界传统文化”的种子,这才是学习本课要达到的真正目的。至此,课已结束,情却未了,留给孩子们的是更深的思考。
  (责任编辑:符 洁)
其他文献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阐述课程性质时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段话告诉我们,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以及教学评价等环节都应该凸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阅读科技作品,《课标》要求 “能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面”。这里又提出了科学性。所以,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应做到工具性、人文
“当你看到‘数学’一词,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国内权威机构曾就这一问题随机对数百名中小学教师和大学数学系研究生做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76%的被调查者首先想到的是计算、公式和法则;20%的被调查者首先想到的是烦、枯燥、没意思;只有4%的被调查者首先想到数学使人聪明,数学有趣,有用。面对同样的问题,小学生的回答更是千奇百怪:数学就是计算;数学就是数字;数学就是解决问题;数学就是麻烦……那么,究竟是什
使学生在训练的基础上习得言语、提升言语表达力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中惯常使用的方法,但接触多了之后,笔者发现,我们的训练往往只是单调的复沓,能不能再往前走一步,给训练加点思维含量,既体现训练的层次,又触动孩子们积极的思维,使言语习得的训练更有效呢?曾听一位青年老师执教二年级上册《浅水洼里的小鱼》第一课时,虽然她的词语教学训练形式多样,但也让我有了进一步的思索。  一、训练思维广度,唤醒言语意识  课文
在教育均衡化的今天,后进生的教育越来越受到了重视,各级教育行政及领导部门都已经开始把后三分之一学生的教育作为考核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准。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曾说过:“所谓的‘落后’,仅仅是指考试成绩落后,事实上‘后三分之一’这个群体中,有许多优秀的学生。一所优秀的学校,应当是这样的一位‘伯乐’,在后‘三分之一’群体中也能发现和栽培出‘千里马’!”我非常赞同这种观点,我们身边有很多学科成绩一般的学生但在其
一、“难忘课堂”课例描述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北京奥运会主体育馆美丽的流线造型、夜间灯光闪烁]  师:现实世界中,到处都有美妙的曲线。气势恢宏的奥运主会场:完美的流线造型,华丽的线型灯光给世人留下难忘的记忆。大家能否举一些我们学过的曲线的例子?  生: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  师:还有最简单的图像——直线,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如何研究这些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的?  生:课堂一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但小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不浓,文言文教学面临着挑战。笔者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利用品读、对话、练笔等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入情入境,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一、品读——渐渐入味  读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十分重要,对于文言文教学更是如此。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读的情况了解学的程度,以便更好地顺读而导。  比如,笔者在讲授六年级上册
2013年辽宁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在压力与坚持的斗争中如期进行。纵观历史试卷,依然坚持着历史工作者最基本的准则——全面的人文关怀,既要检验学生两年高中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又要关注高中生应具备的基本人文素养;既要体现学业水平测试的考查功能,又要减轻学生的复习与课业负担。可谓用心良苦,润物无声。  一、稳中求变、变中求新  2013年的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卷延续了2012年试卷的优点。呈现方式即
摘 要:品德·生活(社会)学科特有的育人目标(公民教育的核心课程),决定了品德课上不论涉及何种题材的活动,不论面对何阶段的学生,课堂教学目标都要直指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根据螺旋上升的生命成长特点,课堂上,教师不应追求“一时之功”,而是要将生活的各色种子撒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中,让它们孕育于孩子的现实生活中,慢慢地生根、发芽,直至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关键词:品德;学科教学;终极
如何在高三复习课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探究,从而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复习效率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在近些年的高三复习教学中进行了一些研究与探索。    一、传统复习课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上演“独角戏”  在新授课时,教师都能设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发挥主体作用,学生学习效果较好。然而每到复习课,一种“尽量讲得细点、挖得深点、拓得广
2011年10月,由湖北省特级教师卢琼、武汉市学科带头人翁华木带领的武汉市黄陂区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一行来到黄陂区各普通高中,深入课堂一线,围绕新课程理念如何有效开展这一主题开展调研活动,其中一位年青教师讲授的人教A版必修1中的《指数函数及其性质》处处彰显新课程的理念,深受好评。   一、实录与点评   师:大家好,今天阳光明媚,看得出大家心情很不错!首先我们一起来思考下列问题:   (多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