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乡村都有自己的DNA

来源 :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foj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河南省莫沟古村窑洞大放异彩,废弃的窑洞摇身一变,成了乡村图书馆。古朴中透着几分任性的奇葩设计,令人流连忘返,而设计者就是著名的设计师彭志华。
  莫沟地处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南临黄河。2015年,彭志华的设计公司到莫沟第一次考察时,令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废弃的窑洞和濒临坍陷的房屋。当他们来到最大的一处窑洞前,路过的一位老乡说道:“你们别看它现在土得掉渣,以前可是我们村的豪宅呢!”彭志华问:“你们希望这里开发成啥样?”老乡说:“啥样我们都喜欢,开发旅游也好,休闲农庄也行,我们就盼着村子兴旺起来。”
  回到工作室,村民的话一直在彭志华脑中萦绕。如果开发的目的只是为了给城市人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那么城市人走了之后,传统村庄何以为继?设计的着眼点是否应该更多地体现乡村原本的样子?带着这些疑问,彭志华独自一人又去了莫沟。回到城市后,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研究了几天。
  在设计例会上,针对窑洞的设计方案,设计师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彭志华演示了精心制作的PPT:莫沟村是南太行窑洞文化的代表,至今遗留窑洞共183孔,其中131孔为明清时期所建,那处“豪宅”就是明清时期一个苗姓大户人家的。他说:“这些窑洞太珍贵了,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于莫沟人来说,窑洞就是最原始的DNA,是永远无法割舍的情缘,咱们要设计出最接地气的东西。”
  于是他们决定从那栋“豪宅”入手。一天,一个意外的发现让彭志华无比兴奋。有人从土里挖出了一个门拱,雕刻精美,而且门楣上的“耕读传家”四个字赫然在目。彭志华忽然想到苗家院子在民国时期曾办过私塾,许多村民关于文化的记忆就是从这儿开始的。他当即决定把窑洞改造成图书馆,连名字都想好了,就叫“老苗书馆”。
  要做成图书馆,一定要在空间感、舒适度上下功夫,因为原来的窑洞狭小、潮湿、阴暗。为此,设计师探讨了很长时间。有一天,他们站在几个窑洞之间的一处空地上讨论,突然脑洞大开,决定把三个窑洞组合到一块儿,在相邻的地方挖出一个大厅。


  在窑洞改造过程中,彭志华坚持尽量保持原样。在外观上,窑洞原貌被最大限度地保留;在内部修复上,窑洞也保存了最初的空间形态。一些从窑洞里淘汰的物品,彭志华舍不得扔掉。平时,他不仅和设计师们在一起,更是常常跟工匠、木匠在一起,同吃同住。看他头戴大草帽,裤腿卷得高高的,皮肤晒得黑黑的,爬到屋顶上跟人比划,连老匠人们都取笑他:“看你这个样子,谁还分得清哪个是设计师,哪个是工匠呢?”
  “苗家书馆”建成后,成为一个经典案例,引起媒体关注,被称为“中国最美乡村图书馆”。面对记者的采访,彭志华动情地说:“每一个乡村都有自己的DNA,窑洞就是莫沟的DNA。让古老的乡村元素复活并光大,是对乡土最虔诚的膜拜。”
  (馮国伟摘自《知识窗》)
其他文献
“灵魂歌手开唱瞬间,能击碎万颗心。他不属于瞬间,他属于永恒。”2017年3月,在大众面前“消失”了五年的首届《中国好声音》总冠军梁博,以一首自己原创的歌曲《灵魂歌手》亮相湖南卫视《歌手》现场。五年的历练,让他变得更加成熟与自信。尽管音乐路途坎坷,可他却从来没有偏离自己的方向,一直坚持自己的灵魂。  《好聲音》比赛结束,我去做专辑,去做自己特别想与大家表达的音乐。  有一次我和汪峰老师聊天,我说还记
期刊
曾经,二十四节气是人们农事活动的依据,让人们的生活有了标点符号。随着农耕时代的远去,节气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其对生活诗意的启示,却依然意味深长。  《咫嗅芬芳——二十四节气探花之旅》一书中重要的不仅仅是构成主角的那些植物,而是讲述了关于植物的时光故事。它是花的故事,也是岁月的故事,更是匆匆变幻的节气中人的故事。  书中记录了植物达人孙小美对植物的热爱之情,糅杂着她童年的乡野记忆、偏爱的植物种类
期刊
有人要买齐白石的画,润格已说好。买家来取画,喝了很长时间的茶,最终沒拿到之前说好的画。后来,齐白石说出原因:“那家伙没有夸我。”——颇有些孩子气吧?但是,要夸一个大画家该怎么夸?也许,买家只知道画价,却不知道画好在哪里。如此一想,老人的回答就不那么简单了。  (解敏摘自《广州日报》)
期刊
现象级网络综艺《吐槽大会》,可以说是当下很火的网络脱口秀节目。这档节目没有当红偶像,小成本制作,但却挡不住密集出现的笑点和一针见血的吐槽,犀利、幽默和绝不避讳敏感槽点的另类路数,让人感觉耳目一新。  随着这档节目的热播,“吐槽团”固定成员李诞凭借好笑的段子,得到了弹幕刷屏式的认可。李诞身高1米83,一双眼睛似乎永远都睁不开,只有一条缝,染着一头独立特行的红发,造型相当抢眼,肆意的笑声更是让人过耳不
期刊
名著故事:  《活着》讲述了一个人一生的故事,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小说的叙述者“我”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在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听他讲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
期刊
《北欧神话》的导言是迈克尔·夏邦写的。他是过去30年来最年轻的普利策奖得主,还做过《蜘蛛侠》的编剧。夏邦对这本《北欧神话》赞誉有加,“北欧诸神、凡人和巨人的世界——多莱尔夫妇用一系列令人击节的石印技艺所刻画,是如此可爱、离奇而又残酷的精致——始于黑暗,止于黑暗,犹如黑暗中的火球,脉络分明而又枝蔓丛生。”他特别谈到小时候对洛基的喜爱——“世界因他而毁灭,世界也因他而兴味盎然。”  洛基英俊潇洒,聪明
期刊
视频网站刚刚流行的时候,国内一个视频网站的制作人老秦发现网上居然没有一个地方能看得到日本著名动画制作人宫崎骏的片子。老秦赶忙联系了一个投资团,飞往日本,商谈购买网络版权事宜。  投资团表示:“只要能拿得下版权,多高的价格我们都接受。”老秦信心滿满。  可结果出乎他们所有人的预料。宫崎骏的版权机构代表一听说是中国某视频网站的制作人,就连连摆手:“非常抱歉,我们不卖网络版权。”  老秦问:“为什么呢?
期刊
最近有一张图在imgur上火了:一只北极海鹦看着左边的海鹦塑像,犹犹豫豫地伸出小短腿,想和它做朋友……这尊海鹦雕塑出自于一个不出名的老头,而他为了看到这一幕已经坚持了45年。  Steve Kress是美国缅因州人,从小就特别热爱鸟类动物。1969年,他进入梦寐以求的美国奥杜邦协会工作,这是一个非营利性民间环保组织,经常组织观鸟和保护小鸟的活动。那年,他来到美国缅因州附近一个叫Eastern Eg
期刊
要说与春夏季节最般配的颜色,绝对非绿色莫属——它象征着蓬勃的生机与美好的希望,能够带来清新明媚的心情以及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因此,“草木绿”问鼎了2017年的年度流行色,一跃成为当下时尚圈最受追捧的流行色系。据说,盯着这个颜色看上几分钟,就能暂时忘记还没做完的作业和“五月不减肥,六月徒伤悲”的難过,不信可以试一下哦。据说每一年的国际流行色,都是被一些权威设计师和时尚圈人士人为制造出来的。如果明年让
期刊
在第六届摩纳哥蒙特卡洛“新一代”国际青少年马戏节比赛中,由国家文化部批准、中国杂技家协会选送的杂技节目《担当》(抖杠),获本届比赛唯一金奖。该剧目由上海市马戏学校、新疆杂技团制作,由四位来自上海市马戏学校新疆班的维吾尔族学生挑大梁。创办于1974年的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马戏杂技赛事,竞争十分激烈。新疆班的学生能歌善舞,为了保留这一特点,马戏学校特意为这个节目创作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