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国家综合国力的强盛,而且关系到今后一个人的生存状况和生活质量。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了新课程的核心是关注人的发展,人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如何将创新意识真正带进数学课堂,值得我们思考。
【关键词】创新意识 数学课堂 教师
1.教师把创新意识带进数学课堂的前提。
1.1 数学教师创新意识的含义以及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教师的创新意识应该指:在一定条件下,教师依据自身素质,在变革教育的过程或实践中,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教育规律、教育特点、教育结构、理论和原理等有组织的高度完善的知觉和自觉的思维。伴随着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新时代的要求。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江泽民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为此,必须深化课堂课教学改革,以课堂教育为主阵地,把创新教育寓于中学课堂教学中去,努力培养学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的思维意识;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培养学生善于综合、开拓新领域的能力以及掌握创造新知识的方法。
1.2 数学教师所必备的自身教育素养。教师要能将创新意识潜移默化地带进课堂,带给学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第一:教师要有宽泛的知识面,包括学科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以及教育统计等多门知识。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做到触类旁通,灵活运用。第二:教师要有好奇心,对教育中行之有效的教育现象不要人云亦云,而要探寻为何行之有效。对外国的教育现代教育理论、方法、模式的运用是否能在我们的教学中不加改变的运用等方面的好奇心也是教师创新意识的反映。好奇心与问题总是联系在一起的。第三:质疑、洞察、领悟是我们一线教师应该有的。教学有法,却无定法,教师对解决某类问题设计教学模式是很有效的,但是否对于每一个问题都有效呢?比如:笔者曾经听的一节六年级关于倒数的课,教者在计算时搞了一个各组接力赛,课堂气氛极好,效果也比较好。那么这种方法是否能带进初三的函数学习呢?显然不行。所以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将创新意识真正带给学生必须要有宽泛的知识面、深邃的洞察力和领悟力,能够面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教学方法。
1.3 数学教师要树立创新教育的民主观、大众观。课程标准中改革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的第一个内容要求是:教师要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问题化”组织,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问题或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这就要求教师对待学生要有民主观念。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建构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我们要民主化,用我们的方法让学生的个性尤其是独立性和创造性发挥出来。只有在自由民主的气氛中学生的思维才能够灵活易变,变得开放、活跃。课堂上要允许他们“接下去”、“乱插嘴”、“瞎打岔”,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在宽松的环境里滋生。创新力不仅仅是优等生才具有,实际上后进生一样也具有这样的能力。只是他的这种能力更需要我们教师去激发与挖掘。作为教师就要全面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2.教师如何将创新意识悄然带进课堂。
2.1 思维培养的摇篮:积极鼓励,诱发创新思维。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富于创新、和谐宽容的气氛中才能顺利发展。倘若课堂教学中充满着控制命令、主观专断、批评训诫的气氛,学生的创新意识很容易在压抑的气氛中枯萎。因此,教师必须善于调控教学气氛,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滋生与发展创设宽容的氛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允许学生错了重答,不完整允许补充,意见不一可以讨论,不明白可以当场提问。我在上不等式一课时在一开始给学生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初一(1)班学生中最高的有1.7米,最矮的有1.3米,我们大家帮老师设计一个方案,用尽快尽准确的方法找出班里所有的1.5米以上的学生。学生们自由组成组纷纷讨论起来,有的学生提出统计后四排的学生;有的说:像上早操一样排成队列,从个子差不多1.5米的同学向后数。其中有一个成绩一直不好的学生举手问我:“老师我可以讲一句话吗?”我鼓励他说:“没关系,说吧。”“请1.5米以上的同学站起来。”一句话把全班学生全逗笑了。同时他们发现这也是一个好的方法。这样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来。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们创新的火花互相碰撞,放射出美丽的光芒。
2.2 意识的形成需要以开放性与社会性的问题为前提。创新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实践,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活动时,不能用传授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根据具体问题和具体情境,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引导学生解决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让学生思考如何画声音;让学生计算一只装了半瓶酒的啤酒瓶剩余空间的大小(用测量的方法);让学生从九粒外表一样的珍珠中找出哪一个是假的(提供一个天平)等问题。这些有趣的问题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同时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提示:画声音,比如风声我们知道有风时大树会出现什么状况?(这时可以展示事先做好的课件,让学生观察刮风时自然界的景色变化。)红旗会怎样?海浪怎样?计算啤酒瓶剩余空间大小时如果将瓶倒过来是否可以;找假珍珠我们可以动手操作呀。学生这时的思维一下子敞开了,发现思考问题还可以这样,思维有了新的生命,创新意识会在这些具有创意的问题中悄然走进课堂,学生的思维也就具有了变通性和灵活性。
2.3 教学注意“人本”意识的渗透。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应该激活课堂,边“灌”为“导”、边“教”为“诱”、变“学”为“思”,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遵从学生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学会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尝试用多种方法学习,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平时所遇到的语言情境、数式情境、图形情境、实际应用情境等各种特定的情境中,实现玩中学、做中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他们学会质疑、学会反思、学会改变角度思考、学会理性思维,发挥主动性,富于思辩性,展现创造性,让学生真正的在创新中发展。
【关键词】创新意识 数学课堂 教师
1.教师把创新意识带进数学课堂的前提。
1.1 数学教师创新意识的含义以及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教师的创新意识应该指:在一定条件下,教师依据自身素质,在变革教育的过程或实践中,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教育规律、教育特点、教育结构、理论和原理等有组织的高度完善的知觉和自觉的思维。伴随着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新时代的要求。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江泽民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为此,必须深化课堂课教学改革,以课堂教育为主阵地,把创新教育寓于中学课堂教学中去,努力培养学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的思维意识;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培养学生善于综合、开拓新领域的能力以及掌握创造新知识的方法。
1.2 数学教师所必备的自身教育素养。教师要能将创新意识潜移默化地带进课堂,带给学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第一:教师要有宽泛的知识面,包括学科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以及教育统计等多门知识。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做到触类旁通,灵活运用。第二:教师要有好奇心,对教育中行之有效的教育现象不要人云亦云,而要探寻为何行之有效。对外国的教育现代教育理论、方法、模式的运用是否能在我们的教学中不加改变的运用等方面的好奇心也是教师创新意识的反映。好奇心与问题总是联系在一起的。第三:质疑、洞察、领悟是我们一线教师应该有的。教学有法,却无定法,教师对解决某类问题设计教学模式是很有效的,但是否对于每一个问题都有效呢?比如:笔者曾经听的一节六年级关于倒数的课,教者在计算时搞了一个各组接力赛,课堂气氛极好,效果也比较好。那么这种方法是否能带进初三的函数学习呢?显然不行。所以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将创新意识真正带给学生必须要有宽泛的知识面、深邃的洞察力和领悟力,能够面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教学方法。
1.3 数学教师要树立创新教育的民主观、大众观。课程标准中改革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的第一个内容要求是:教师要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问题化”组织,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问题或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这就要求教师对待学生要有民主观念。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建构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我们要民主化,用我们的方法让学生的个性尤其是独立性和创造性发挥出来。只有在自由民主的气氛中学生的思维才能够灵活易变,变得开放、活跃。课堂上要允许他们“接下去”、“乱插嘴”、“瞎打岔”,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在宽松的环境里滋生。创新力不仅仅是优等生才具有,实际上后进生一样也具有这样的能力。只是他的这种能力更需要我们教师去激发与挖掘。作为教师就要全面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2.教师如何将创新意识悄然带进课堂。
2.1 思维培养的摇篮:积极鼓励,诱发创新思维。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富于创新、和谐宽容的气氛中才能顺利发展。倘若课堂教学中充满着控制命令、主观专断、批评训诫的气氛,学生的创新意识很容易在压抑的气氛中枯萎。因此,教师必须善于调控教学气氛,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滋生与发展创设宽容的氛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允许学生错了重答,不完整允许补充,意见不一可以讨论,不明白可以当场提问。我在上不等式一课时在一开始给学生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初一(1)班学生中最高的有1.7米,最矮的有1.3米,我们大家帮老师设计一个方案,用尽快尽准确的方法找出班里所有的1.5米以上的学生。学生们自由组成组纷纷讨论起来,有的学生提出统计后四排的学生;有的说:像上早操一样排成队列,从个子差不多1.5米的同学向后数。其中有一个成绩一直不好的学生举手问我:“老师我可以讲一句话吗?”我鼓励他说:“没关系,说吧。”“请1.5米以上的同学站起来。”一句话把全班学生全逗笑了。同时他们发现这也是一个好的方法。这样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来。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们创新的火花互相碰撞,放射出美丽的光芒。
2.2 意识的形成需要以开放性与社会性的问题为前提。创新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实践,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活动时,不能用传授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根据具体问题和具体情境,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引导学生解决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让学生思考如何画声音;让学生计算一只装了半瓶酒的啤酒瓶剩余空间的大小(用测量的方法);让学生从九粒外表一样的珍珠中找出哪一个是假的(提供一个天平)等问题。这些有趣的问题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同时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提示:画声音,比如风声我们知道有风时大树会出现什么状况?(这时可以展示事先做好的课件,让学生观察刮风时自然界的景色变化。)红旗会怎样?海浪怎样?计算啤酒瓶剩余空间大小时如果将瓶倒过来是否可以;找假珍珠我们可以动手操作呀。学生这时的思维一下子敞开了,发现思考问题还可以这样,思维有了新的生命,创新意识会在这些具有创意的问题中悄然走进课堂,学生的思维也就具有了变通性和灵活性。
2.3 教学注意“人本”意识的渗透。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应该激活课堂,边“灌”为“导”、边“教”为“诱”、变“学”为“思”,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遵从学生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学会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尝试用多种方法学习,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平时所遇到的语言情境、数式情境、图形情境、实际应用情境等各种特定的情境中,实现玩中学、做中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他们学会质疑、学会反思、学会改变角度思考、学会理性思维,发挥主动性,富于思辩性,展现创造性,让学生真正的在创新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