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中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il_dingd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如同罗盘对于茫茫大海中的航船,如果罗盘偏离了航向,航船就很难准确抵达目的地。然而,在语文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常常出现较多的问题,使我们一些一线老师产生了疑惑:因此,非常有必要反思一下我们的工作现状,理清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再依据科学的教学设计模式,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语文教学界在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1.缺乏严格的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学生特征分析,使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了严重的盲目性。
  当代教育技术学认为,教学设计首先应从学习需要的分析开始,解决“为什么教”的问题;接着去调查学生的初始能力、一般特征和学习风格,进行学生特征分析,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最后再以学生为行为的主体,阐述教学目标,并付诸教与学的实践。如果教学目标设计中,缺乏以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学生特征分析为前提和基础,再加上由于语文教学的范围广泛,知识系统较散,就会导致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严重的盲目性。
  2.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难以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一切服务于学生,所以虽然目前语文教学中的确也非常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注重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通过教师引导下的提问、讨论和学生动手检索资料进行教学。但由于认识与经验不足,常常使教学误入“满堂问”的境地。有时候则是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得很热烈,客观上却无的放失,泛泛而谈,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教学目标的不确定性,渐渐走了形式,教学效果贫乏。
  二.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策略
  1.抽象目标与具体目标相结合。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教学既有知识内容和技能训练的确定性特点,又有主观情感创造的不确定性、主体经验的差异性、评价标准的模糊性等特点。因此,语文教学目标在设计上既要有抽象的教学目标,又要有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在具体表述时,抽象和具体的目标可以融合在一起
  2.即时目标和延时目标相结合。
  所谓即时目标,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当堂完成的目标,延时目标是指关注学生课后、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多围绕能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打下基础的教学内容来设计教学目标,而不是把一些陈旧的、僵化的知识或技能的学习、训练作为学生学习的唯一目标。好的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不仅能注重课内,还能联系课外,既能立足于学生的现在(课堂学习),又有利于学生将来学习的迁移和发展。
  3.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相结合。
  如前所说,预设性目标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一定教学内容,在课前预设的基本要求和规定,带有一定的规定性,但由于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对话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肯定有的认知、新的收获、新的思想而超出、偏离或达不到教师预先设计的生成性目标。因此,教师应尽量考虑到这些生成性目标,还应善于及时根据教学实际调整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的例子在新课程的教学当中是相当多的。
  4.共同性目标和个性化目标相结合。
  共同性目标是指为全体学生的学习预设的,全体学生都要达到的目标,个性化目标则是针对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具体学习情况,为部分学生预设的。前面谈及的表现性目标就是一种开放性目标,这种目标能极大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在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的同时,还顾及了学生的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方面的差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学认为,教育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工作,而教学设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最高目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门艺术,但首先应该是一种技巧。只有把教学的设计、教学的实施纳入科学的轨道,才有可能在规律中寻求艺术,最大可能地提高教学质量,更好更多的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但愿我浅薄的认识能对己对人都能有一点启发,在课改大潮中不断反思探索,不断更新观念,不断踏浪前行,努力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张维宽,教师,现居江苏赣榆。
其他文献
新课标下的苏教版语文教材,文质兼美,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读写结合的资源。立足教材,依托文本,找准读写结合的训练点,每一篇课文都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的范本,每一节语文课都可以成为习作教学的芳草地。  一.读中悟  教者要充分挖掘教材,关注文本的表达方式,引领学生发现文本的表达特点。  1、发现文本的结构特点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短小精悍,大多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是引导学生谋篇布局的好范本。三年级下册中《赶海》
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以促进学生的最佳发展,这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学生间存在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学习方面,就是学习风格的差异。学习风格能够全面地反映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其研究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与他们的学习风格相一致的策略,对学习特点中的短处和劣势采取有意识的控制,以促成有效的教学。它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业水
冰心在《在寄小读者》一文中谈及小朋友写日记的困难时说:“或是心中有话写不出,或是眼前闪烁着事物的形象,颜色,动作,笔下却形容不出来,只好以好看极了,好玩极了,有意义极了等简单模糊的语句带过就算了。”这三个“极”,冰心认为:正是教师在教学中遇见的学生“言之无物,言之无情”的困惑。而在现实习作中,学生胡编乱造,假大空抄,毫无个性的现象普遍存在。  究其原因是习作素材匮乏,即“三乏”:生活积蓄贫乏,学生
我家背靠青山,门口有口大堰,大家都叫它“门堰凼”。恢复高考后,我们兄妹都相继跳出了农门,就有风水先生说我家地气好,是块风水宝地,门有源头活水来。对于这话的真假我们暂且不论,但发生在门堰凼里的故事却让人记忆犹新。  门堰凼水清、底平、塘面开阔,是个理想的天然游泳场。每到夏天吃过午饭,我们东西两湾和林场的人们就成群结队去那游泳、嬉戏,有时有人赤手就能抓起一两条大鱼。记得在我六岁的时候,我的父亲休假回家
《江苏高考考试说明》中指出高考所考的文言文是“浅易的古代诗文”,“浅易”是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但是,文言文已经淡出我们的生活,学生除了课堂已经没有使用文言文氛围和环境;因而,文言文可能虽“浅”,但对众多的高中生来说却不“易”。这就需要我们在文言文教学时,转变观念,改变方法,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  一、分析传统教学法利弊,提出问题教学必要性  文言文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
一提起作文,大多数学生就头痛、心烦、害怕,甚至“厌恶”,把作文当作是一种负担,根本没有写作情感和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融听说读写于一体,是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近几年,笔者结合自己开展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尝试着把习作渗透于综合性学
时代呼唤创新,教育须与时俱进。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前提是必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同时也要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照本宣科的教师永教不出创造性学生,只有创造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创造性人才。  一.革形式抓生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变“师问”为“生问”,变一般问为梯度问、深度问,善抓生成问。真正扭转传统课堂教师为主体的局面,让学生成为主角,愿思,善思,深思。  树立服务学生意识。生先发现、质疑
语文新课标中对“语文素养”的内容解释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而“思维品质”、“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是“语文素养”的主要内容,要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素养”,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一.开展活动,展示魅力    观察目前语文教学现
叶圣陶先生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在初中学生的情感世界中,春天花开,秋天叶落;高挂着的一弯新月;黄昏落日,红霞满天,冬日飘零的细雨;老师的笑脸,妈妈的白发等,这些都在学生的心头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作文就是要让学生在这些看似平常的东西中顿悟,让喜怒好恶的情感之河透过笔端落在纸上,让读者产生感悟,没有情感贯注的作文一定是干瘪而了无生气的。初中作文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体验,激发
鉴赏古诗词是一种较高层次创造性的活动,是读者运用形象思维方式,凭借自己的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对作品进行分析、品味、评判,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实现与诗人的心灵沟通和情感共鸣。那么,如何通过初中教材所选的诗词教学,让学生在鉴赏古诗词中获得典雅美的感受呢?    一、推敲词句。感受语言美    初中生容易被富有激情的语言感染,针对这一特点,语文教师应当基于对课文的理解调动起的激情,用饱含情感的讲解深深地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