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师专业化成长研究的不断深入,出现了一些奇怪的教育现象:有人教了一辈子书,在课堂上头头是道,却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为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许多学校制定了较为完善教师专业成长的奖励制度,却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了职业倦怠;为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许多学校不惜代价为老师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但许多设备却形同虚设……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管理者,我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究竟是什么阻碍了教师成长,怎样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结合近几年来的工作经历,谈谈我对教师专业成长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对策的思考。
一、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问题
(一)缺乏知识底蕴,教师专业成长的桎梏
从当前教师的知识水平来看,大部分教师所掌握的知识还不能完全覆盖学科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的范围,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知识的残缺,这种状况远远不能满足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的需要。当前教师的知识缺失已经成为制约教师专业化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全面提升教师的知识底蕴和文化背景迫在眉睫。
(二)回避批判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路障
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按部就班地教学和思考要比批判反思舒服得多,在这种情境下问题不易暴露,满足于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带来的安全感,却丧失了创新的能力,在困难和问题面前轻易放弃努力。这种认知的麻木状态,导致教师不再反思教材编排是否合理、教学情景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教案设计是否恰当,课堂提问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是否抓住了学生思维闪光点……
(三)缺少自我发展动力,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
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有社会、政府、教育机构、家长、学生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有来自于教师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要使教师专业成长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内、外两个方面入手,解决当前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动力不足的问题。
让每个教师的个性特长得到发挥、个人能力价值得到实现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源泉。从目前教师所处的社会、学校的普遍环境来看,还难以满足教师所关注的上述问题,造成教师专业成长的外在动力不足,当然内在动力就无法完全驱动,导致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缺乏,要实现教师专业的持续成长,不解决动力问题是治标不治本的。
(四)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偏差,教师专业成长的无奈
在当前的应试升学制度下,学生的成绩成为了衡量一个教师专业水平的杠杆,学生成绩好,升学率高,就是好教师,反之,教师的专业水平就会得到否定。升学与就业的压力,使社会对学校的教育期望出现了偏差,教师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员,他的教育行为必然会受到社会压力的影响,当他的教育理念与实际的教育需求之间出现分歧的时候,教师只能无奈的选择屈服于升学与就业的压力。
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
作为学校,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核心,就是了解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激活教师的成长需求。
(一)营造利于激活与促进教师内在需要的环境是教师成长需求生成的引力场
第一,在主体的需要由外部转向内部的过程中,学校应该通过有关的活动、举措来帮助教师完成这一转化。在这里,营造环境是手段、关键,激励内需是目标、核心。
第二,营造的角度是多方位的,可以通过活动来形成、文化来塑造;可以通过刚性的制度规定来达到,也可以通过柔性的人文关怀来培育。
第三,营造的环境具有一种引力场的作用,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学校尽可能为教师的成功创设各种各样的条件,有意识地将教育科研、课程改革、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作为教师发展的舞台和载体。我们根据教师的内需,注重结合教师自身的特点,适时地激发教师的成长需求,使教师能按他们自己的特点和向往发展。
(二)以校本教研为抓手,架构教师发展“三维”空间是教师成长需求生成的脚手架
这里的脚手架有以下几种功能:支撑功能,教师可以通过具体、实在的校本研修来提升自己;辅助功能,通过校本研修为教师的研究探索提供帮助和支持;主体功能,通过校本研修,可以充分调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攀升功能,指的是基于校本研修使个体专业水平、反思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跃升。
“三维”空间具体包括:学习空间 、实践空间、展示空间 。我们提出“快乐生命学说”和“适合学说”的学习,引导教师重建职业内涵,重塑职业形象,挖掘“教师”这项职业内在无法替代的尊严、快乐和价值,帮助教师实现生命价值与职业价值的内在统一,实现师德、专业双发展。
(三)建设学习型组织是教师成长需求生成的孵化器
第一,如何使个体和群体有一个良性的互动,使个体和群体在互动中共通共进?我们提出“建设学习型组织是教师成长需求生成的孵化器”这一理念,旨在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型组织来促使个体的成长,最后形成教师群体的发展。
第二,个体和群体在学习型组织中各具有不同的角色功能。若干个体组成了群体,个体的快速进步会触动群体,进而激发群体的意识,形成“木桶理论”所描述的群体提高的景象。
第三,孵化器,它不是一种自动生成器,而是需要个体自身有不断超越、“破壳而出”的内部力量。具体地说,这里的孵化器具有培育功能、供给功能、参照功能、协作功能。
总之,教师的专业化是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体系,只有将教师的自身特点、不同发展水平和社會的需求相结合,多方面激发教师成长的需求,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化目标的最终实现。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管理者,我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究竟是什么阻碍了教师成长,怎样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结合近几年来的工作经历,谈谈我对教师专业成长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对策的思考。
一、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问题
(一)缺乏知识底蕴,教师专业成长的桎梏
从当前教师的知识水平来看,大部分教师所掌握的知识还不能完全覆盖学科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的范围,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知识的残缺,这种状况远远不能满足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的需要。当前教师的知识缺失已经成为制约教师专业化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全面提升教师的知识底蕴和文化背景迫在眉睫。
(二)回避批判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路障
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按部就班地教学和思考要比批判反思舒服得多,在这种情境下问题不易暴露,满足于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带来的安全感,却丧失了创新的能力,在困难和问题面前轻易放弃努力。这种认知的麻木状态,导致教师不再反思教材编排是否合理、教学情景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教案设计是否恰当,课堂提问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是否抓住了学生思维闪光点……
(三)缺少自我发展动力,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
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有社会、政府、教育机构、家长、学生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有来自于教师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要使教师专业成长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内、外两个方面入手,解决当前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动力不足的问题。
让每个教师的个性特长得到发挥、个人能力价值得到实现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源泉。从目前教师所处的社会、学校的普遍环境来看,还难以满足教师所关注的上述问题,造成教师专业成长的外在动力不足,当然内在动力就无法完全驱动,导致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缺乏,要实现教师专业的持续成长,不解决动力问题是治标不治本的。
(四)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偏差,教师专业成长的无奈
在当前的应试升学制度下,学生的成绩成为了衡量一个教师专业水平的杠杆,学生成绩好,升学率高,就是好教师,反之,教师的专业水平就会得到否定。升学与就业的压力,使社会对学校的教育期望出现了偏差,教师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员,他的教育行为必然会受到社会压力的影响,当他的教育理念与实际的教育需求之间出现分歧的时候,教师只能无奈的选择屈服于升学与就业的压力。
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
作为学校,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核心,就是了解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激活教师的成长需求。
(一)营造利于激活与促进教师内在需要的环境是教师成长需求生成的引力场
第一,在主体的需要由外部转向内部的过程中,学校应该通过有关的活动、举措来帮助教师完成这一转化。在这里,营造环境是手段、关键,激励内需是目标、核心。
第二,营造的角度是多方位的,可以通过活动来形成、文化来塑造;可以通过刚性的制度规定来达到,也可以通过柔性的人文关怀来培育。
第三,营造的环境具有一种引力场的作用,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学校尽可能为教师的成功创设各种各样的条件,有意识地将教育科研、课程改革、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作为教师发展的舞台和载体。我们根据教师的内需,注重结合教师自身的特点,适时地激发教师的成长需求,使教师能按他们自己的特点和向往发展。
(二)以校本教研为抓手,架构教师发展“三维”空间是教师成长需求生成的脚手架
这里的脚手架有以下几种功能:支撑功能,教师可以通过具体、实在的校本研修来提升自己;辅助功能,通过校本研修为教师的研究探索提供帮助和支持;主体功能,通过校本研修,可以充分调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攀升功能,指的是基于校本研修使个体专业水平、反思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跃升。
“三维”空间具体包括:学习空间 、实践空间、展示空间 。我们提出“快乐生命学说”和“适合学说”的学习,引导教师重建职业内涵,重塑职业形象,挖掘“教师”这项职业内在无法替代的尊严、快乐和价值,帮助教师实现生命价值与职业价值的内在统一,实现师德、专业双发展。
(三)建设学习型组织是教师成长需求生成的孵化器
第一,如何使个体和群体有一个良性的互动,使个体和群体在互动中共通共进?我们提出“建设学习型组织是教师成长需求生成的孵化器”这一理念,旨在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型组织来促使个体的成长,最后形成教师群体的发展。
第二,个体和群体在学习型组织中各具有不同的角色功能。若干个体组成了群体,个体的快速进步会触动群体,进而激发群体的意识,形成“木桶理论”所描述的群体提高的景象。
第三,孵化器,它不是一种自动生成器,而是需要个体自身有不断超越、“破壳而出”的内部力量。具体地说,这里的孵化器具有培育功能、供给功能、参照功能、协作功能。
总之,教师的专业化是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体系,只有将教师的自身特点、不同发展水平和社會的需求相结合,多方面激发教师成长的需求,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化目标的最终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