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景入手巧妙引导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uihui1986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课堂导入。但如何导入是非常值得教师去探讨和研究的课题。因此,教师应该熟练掌握有效的导入法,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加明显。本文就结合自身实践谈谈语文课堂导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丰富文本内容,以情趣导入
  我们都知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学方法单一,许多时候都会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感,从而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其实语文本身应该是博大精深且丰富多彩的,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地导入更能使课堂变得活泼有趣,丰富多彩。比如,我在讲《国宝大熊猫》时,没有提前告诉学生要学习的内容,而是让学生回忆电视中大熊猫的样子,并自主探讨大熊猫的生长特点以及形态特点。接着又对学生讲:“大熊猫是濒临灭绝的国宝,国家特级保护动物,也是日常生活中并不多见的动物,我国已建立了13个自然保护区保护大熊猫,并及时的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拯救大熊猫,促使其繁衍。”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不仅能带着思考走进文本,也增强了学习兴趣。同时,学生们都愿意听故事,故事导入也是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方法之一,有趣的小故事或者相关的课外知识讲给同学,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多了解课外知识,还能够加深学生与教师相互之间的交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比如在学习《黔之驴》时,学习新内容之前,我采取的是故事竞赛的方法,让学生们先讲一些自己知道的寓言故事,最后再评比谁讲的最好。结果证明,课程结束后很多同学都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众所周知,在情感上,音乐能够使人心情愉悦,用忧伤的曲调也能够感染到学生。而在思想上,音乐不仅能启迪学生的智慧也能陶冶情操。所以,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音乐情景,在课堂教学中也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导入是从视听等方面带来并引起学生兴趣的,声像导入具有一定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范进中举》这篇课文,对于刚接触讽刺小说的学生来说晦涩难懂,学生很难理解,在备课时我先考虑如何将“讽刺”文化还原到现实生活中?通过怎样的讲解能够着重地展示出讽刺小说的意义?之后我用多媒体播放与《范进中举》相关的视频进行课堂导入,用听觉来叩开学生们的心扉,使学生真实的接触到讽刺小说,触动他们的情感,启迪他们的思想,使得音乐与知识产生共鸣,课堂教学自然也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学生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去阅读文本,感受文章中的紧张气氛以及紧扣全文主体的一个“讽”字。之后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如,1.怎样理解、解读范进的形象?2.在文章中胡屠夫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3.文章中作者使用了什么样的讽刺手法?这些夸张的人物形象反映了一个怎样的社会问题?这样的导入不光能吸引学生,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这种导入方法能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更有效的提高课堂有效性。
  二、巧妙利用文本中的疑点,引导学生思辨
  学生不光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更是喜欢思考,这样强烈的好奇心能使学生不断思考与探索,以提出疑点方式来导入课堂教学,能够更加激起学生们对知识的索取欲望,充分活跃学生思维。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可先给学生们提出些疑点,这样能够很大程度吸引学生注意力,后面的学习也能够使学生主动地去思考探索,就像有些悬疑破案小说一样,在刚开始时先设置一些疑点给读者悬念,这样就能够充分地吸引读者接着看下去。设置疑点来导入,可以是悬念导入,教师先给学生讲解相关的知识或故事,来给学生留下悬念,使他们带着疑点来学习;可以是问题导入,首先,对于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要求,须紧扣教学内容来设置悬念才是关键。其次,在设置疑问前要充分了解学生们的学情,难度要设置适当,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地去思考,提高解决问题能力,课堂的学习气氛也会更加浓烈。如在讲《石榴》的时候,我先用谜语的方式来提问,鼓励学生竞猜,看看谁猜得又快又准。学生们一时间都来了兴趣,纷纷等着我出谜面。“红屋子尖尖角,装的珍珠真不少,珍珠晶莹不能带,又酸又甜味道好。”学生们很快就想到了答案。于是我问学生,“石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果,但你们知道在课本里《石榴》是哪个文学家写的吗?”学生们纷纷摇头,带着疑问打开了课本,接着,我引导学生开始学习文本内容以及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三、从回忆入手,引导学生联想
  教师只有熟练地掌握了有效导入法,才能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加明显。特别是对于语文课堂来讲,就更加需要教师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使课堂教育不再枯燥乏味,让课堂充满魅力,将学生的视线重新聚焦到课堂上。有些时候,将实际生活中的经历带入课堂能够使学生产生更深的感触。如,在讲《社戏》的时候,我先问学生们放暑假去不去亲戚家,有没有什么让你难忘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学生们有的说夏天可以看露天电影,也有的说可以去河里抓鱼,有的还说去西瓜园里偷瓜。接着我问道:“那你们知道鲁迅先生小时候去姥姥家看到的是什么吗?”学生们纷纷的摇头。于是急切地打开课本,快速地融入到了文本之中。再如,在讲《白杨礼赞》时,我用当时的创作背景进行导入。我是这样跟学生讲的:“在散文中,抒情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表达途径,而议论却是对一种现象的揭示和评价,也是深入主题神韵的一个重要手段。如果一篇散文能够在抒情地描写上穿插一些议论,就更能够带动读者的思想感情,还能使主题更加深化。《白杨礼赞》就是一个生动的案例。其创作于1941年国统区。《白杨礼赞》的写作手法是多元化的,既有抒情议论又有托物言志。这些手法的运用就是为了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让情景结合,从而揭示景物中的寓意与象征意义。下面同学们就讨论一下茅盾先生为什么说白杨树不平凡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后,答案也就呼之欲出,很简单,其实就是从白杨树本身想到人民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托物言志,从人性角度来揭示白杨树的高贵,借此来表达对抗日军民的崇敬。通过这样的情感体会能够深层的触动学生的内心,之后再进行教学也就事半功倍了。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课堂上,首先进行导入是整节课能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导入不能仅拘泥于方法和形式,可以因人而异、随课而变,更加的丰富多彩,不过每个好的导入都应达到紧密切合学生实际,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基本目的,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调动自主学习性,教师更要以严谨的态度来对待每节课的导入,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多进行摸索探讨,研究积累,才能够设计出更有效的导入环节,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精彩。
其他文献
日前,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篇作文:人类的感情有很多种,友情、爱情、人情……但是在所有的“情”中,与亲情相比,都显得那么苍白。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却对家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请你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题目自拟。2.文体不限。3.切合话题。4.不少于800字。  友情、亲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只要我们生活在世间,或者说只要我们还活着,我们就离不开亲情。
[导读]语文课文被删改,何种原因让它无法以本来面目示人?  文:张先生,今天想请您谈谈课文删改的问题。我们没有想到,《荷塘月色》这样优美的一篇文章,竟然也有删节。还有古文《口技》,也删节了。  张:好的。《荷塘月色》不应当删,后来恢复了。《口技》那种删了不要紧,还是应该删的,暂时不会恢复。  [小引]2009年5月以来,天涯论坛上的一篇名为“扒一扒我们以前的语文课本上被删改的文章”的帖子,引起了网
刘永康系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不久前,他为高校专家和高中语文教师上了一堂示范课,课题是《简笔与繁笔》。尽管他已是68岁高龄的人,可是他一走上讲台依然神采奕奕而充满激情。课上得很精彩,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这堂课总的特点是:教学内容凝练厚重,剥茧抽丝,层层推进,从知到行,强化实践。下面从五个方面谈谈我听课的感受。  一、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这里的“传统”是指教改传统,确切地说,是指上世纪70年
在唐诗中,以诗表现音乐和绘画的作品,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表现绘画的有杜甫的《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悄然坐我天姥下,耳边已似闻清猿……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很明显,诗作之所以动人,原因在于,杜甫回避就视觉表现视觉,而是超越视觉,用声音的美形容图画的美(“耳边已似闻清猿”)。杜甫不可回避的矛盾是,图画的美是空间的、静态的,而声乐美是时间的、动态的,古今
【背景】  在“秋声赋”中学习济慈的《蝈蝈和蛐蛐》是多么美妙的事!我想象我的课堂应该是这样的:一缕金色的阳光射到教室里,一群活泼的少年,一位爱诗的女教师,一曲舒缓的钢琴曲和一次次声情并茂的朗诵……揣着一厢情愿的设想,沉闷的气氛和学生冷漠的双眼很快使我的美好期待落空,这是一堂很艰难、很压抑的课。站在讲台上的我如置身于孤岛,茕茕孑立。望着孩子们的脸庞,我感慨万分:这样的孩子应属于自然,却又是那么深刻的
文本解读境界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走进文学作品,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中达到的程度,表现出来的状态。不同的人阅读同一作品,会有不同的感受;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阅读同一作品,也会有不同的感悟。作为教师,我们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呢?  《五灯会元》第十七卷,唐朝禅师青原惟信曾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
课堂教读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品味、品足语言的真味,让他们的生命和心灵无数次地为课文语言的表现力而震惊甚至震撼,进而彻底激活他们对母语的真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常看到不少老师对语言的赏析往往就是让学生找出几个描写比较生动的句子,然后从表现手法、语句内容以及表现的情感或主题上作公式化的点评和批注,而使语言赏析流于单一、缺乏灵性,难以使学生深入文本的内容、情感和精神,难以实现学生与作者、作
多年来,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进入七年级后,学习科目增多,课程难度增加,原有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无法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学习语文的兴趣锐减,语文成绩随之下降。很多老师苦心孤诣,多方探索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成绩特别是起始年级语文教学成绩的方法,但很少从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角度思考问题。中小学在农村(指县城以外的集镇和乡村)绝大多数是分开办学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极少,中小学各自为政,不相往来,更谈不上教学研
【设计思想】  《论读书》是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读书妙悟单元的一篇拓展阅读课文,它是培根《人生随笔》中的一篇名作。这篇随笔论述的范围很广泛,先阐述了读书的目的——作为消遣、装饰和增长才干之目的,并阐述了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接着运用比喻论证阐述了读书的方法,指出读书可选用浏览、略读、精读等方法。最后,作者采用归纳论证的方式阐述了读书的作用,并援引一句名言归纳出论
从2004年到2010年,浙江省高考自主命题已经走过了整整七年,作文命题的设置在这七年的积极探索与实践中悄然发生着变化,由2004年的“人文素养与发展”、2005年的“一枝一叶一世界”,到2009年的“绿叶对根的情意”,再到2010年的“角色转换之间”,不难发现:一向以“诗意”、“哲思”著称的浙江高考作文题华丽“变身”,转而聚焦当下,体现了作文命题思路的微妙变化。先看看2010年的浙江高考作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