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年前,梵蒂冈广场,一个老外问我:中国文化是什么?
7年前,我剪碎居留卡,回国寻求答案。
6年前,电视上偶尔听到的一段木卡姆,召唤我来到新疆。
4年前,一位老人对我说:你要记录木卡姆,因为你识字。
3年前,我双膝跪地,告诉父母我在新疆。
现在,我还在这里……
——王江江
不曾背井离乡,辗转异地。
国王也不会懂得故土的珍贵。
——《拉克木卡姆·达斯坦》
一、音乐让我变得“疯狂”
32岁的王江江是河北乐亭人,天生好嗓子,从小爱唱歌,大学就读于西安音乐学院与意大利米兰大学,主修歌剧表演与作曲。
在意大利留学近三年的时光里,他几乎走遍了这个艺术之都的每一个小镇,也游历了欧洲多个国家。也许是受到了艺术氛围的冲击,王江江产生了许多对艺术的思考。有一次,他坐在梵蒂冈教堂广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从身边经过,一个老外问他:“你们中国的文化是什么?”那一瞬間,他停滞在那里,陷入深深的思考。意大利这样一个不算大的国家,却出现了那么多世界知名的艺术家,他们拥有米开朗琪罗、达芬奇、威尔第、普契尼,这些人的作品让这个国家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吸引了全球各地的人来旅游参观。一提到意大利,大家会想到是“歌剧的故乡”。为什么这样的文化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中国有这样充满历史底蕴的音乐文化吗?有人像记录一首首百年歌剧一样记录它吗?我们为什么不可以?
这件事刺激到了王江江,他对自己说:“我要回国,寻找中国的音乐文化。”
就这样,王江江决定回来,但他没有告诉父母,这样疯狂的决定父母是不会同意的,他本可以继续现在这样体面的生活,而回国自费寻找音乐文化是一条漫长的未知路。但心底那个疑问的声音却折磨得他寝食难安。为了让自己断了后路,江江咬牙把居留证剪碎了,他告诉自己,你无路可走了,去做你想做的事吧!
园中的玫瑰,并非处处可见。
即便到处都有,哪能同你一般。
——《依拉克木卡姆·帕西鲁》
走的地方越多,发现的问题也越多。之前王江江在广西、云南、贵州、青海等地也见过不同民族优秀的老民间艺人,然而老艺人的后代大多因为生活所迫选择了其他工作,这种情况在南疆更为严峻,一句话,“民间音乐换不来钱。”这就使得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出现了断代甚至消失。长时间来,使用古代维吾尔语演唱的十二木卡姆仅在师徒间口传心授,加之体系庞大、词意深奥、曲牌绵长,完整记忆非常困难,它需要有人去记录、去传承。 2015年,王江江停下脚步,写作了小说《艾萨拉姆,新疆》(艾萨拉姆是全球穆斯林相互打招呼时的用语,在维吾尔语中也是“你好”的意思),书中记录了他眼中的新疆文化和木卡姆音乐,以及坎坷而有趣的采风经历,和对这片土地的深爱。这本书还被录制成了音乐广播剧,收录在喜马拉雅FM上,剧中穿插着不少他收集整理的新疆民间艺人演绎的音乐。江江说:“新疆的民间音乐尤其是十二木卡姆是有世界性音乐特点的,它让我产生共鸣和激情,也一定会让更多人喜欢。我要尽我所能成为一个传播人,把这些来自新疆的民间传统音乐通过网络等平台传播出去!”
《艾萨拉姆,新疆》一书出版之后,王江江还计划再拍摄一部反映新疆民间音乐和艺人的纪录片。未来,他会留在新疆,他会继续歌唱、记录木卡姆音乐,拍摄纪录片和电影……让世界听见木卡姆、看见美丽的新疆。
走进酒楼,你会对疯狂的爱情陶醉疾迷。
走进废墟,你会寻找到更加昌盛的奥秘。
——《乌孜哈勒木卡姆·小赛勒克》
四、木卡姆是我的心跳,不能停
江江很少提到家人,这里面的感情有些复杂。他是家中的独子,父母都是当地电力公司的职工,父亲望子成龙,从小就对他要求很严格。然而,对音乐天生的悟性让他就喜欢听歌。那时刚刚流行卡拉OK,父亲单位购置了灯光、音响器材等,父亲调音的时候,王江江就跟在父亲屁股后面听,一首歌听上几次就会了,模仿得有模有样的。上了高中后,他迷上了美声唱法,发誓非美声不学,由此走上音乐之路。
三年前,当他决定说出自己的真实处境时,话到嘴边却说不出口。几年不见,父亲明显老了,小时候自己那么怕的父亲看起来也没那么高大了。一杯白酒猛灌下去,王江江拉开板凳,“砰”一声跪倒在父母面前,这一招可把父母吓坏了。后来他笑着回忆道,估计他爹娘以为他在外面犯了大案了,结果等他把实话一五一十地说出来,父母的反应却出奇的平静,母亲一直念叨着“平安就好、平安就好……”
温暖的灯光打在家中那磨得有些旧的桌布上,王江江的心放了下来,拉着父母说他在新疆的经历。在和田,他见识了惊心动魄的赌石;在莎车,他参加了诺鲁孜节有趣的斗鸡比赛;在米兰古城,他见到了令人惊叹的天使壁画;在梦中他梦见了音乐剧《楼兰之恋》的故事,这一定是他可爱的“舍友”楼兰美女赐予他的灵感……他说若羌是他在新疆的故乡,他习惯了喝砖茶吃馕、喧荒的时候卷莫合烟。还说在喀什噶尔的高台民居,他随意敲开了一扇门跟里面住着的制陶老人聊天,离别时老人将他送到门口,说下次一定要在家里吃饭不要这么赶时间,就像是在送别即将远行的孩子,这种感觉很温暖……
过了年,王江江又踏上了回新疆的路途。坐在火车上,泪无声地落了下来,这就是父母,这就是家,当你迷茫自己的去向的时候,他们始终在那间小小的屋子里,点亮一盏灯等着你。
来新疆六年,江江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不愿提家里,是因为心里愧疚。江江说:“我努力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却不能同时顾及我的家庭。我已到了而立之年,却无法为父母做些什么,成功和失落始终折磨着我。接下来,我还想做纪录片。老家的朋友对我说,‘木卡姆在新疆本地都少有人了解,一个外地人,何必呢?’可我想说,我們的国家曾有过非常辉煌的文明,而如今都埋藏在博物馆或历史的尘埃中了,太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遗失。人在一定时间内物质需求会大于精神需求,但有一个平衡比例。当我们满足物质生活需要之后再来寻找这些文化给养,就会有人询问,中国的文化在哪儿?文化需要传承,我热爱木卡姆文化,记录它、传播它便成了我的责任。”
从今年3月开始,江江多方奔走筹措资金,因为拍摄纪录片所需的资金缺口较大,目前,仍在积极地筹措中。
编后: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志,需要每一个人的传播和保存,如果每个人都有一种文化的使命感和民族认同感,那么,这件事,也许不会这么艰难。祝福你,王江江!
责编/樊婷
7年前,我剪碎居留卡,回国寻求答案。
6年前,电视上偶尔听到的一段木卡姆,召唤我来到新疆。
4年前,一位老人对我说:你要记录木卡姆,因为你识字。
3年前,我双膝跪地,告诉父母我在新疆。
现在,我还在这里……
——王江江
不曾背井离乡,辗转异地。
国王也不会懂得故土的珍贵。
——《拉克木卡姆·达斯坦》
一、音乐让我变得“疯狂”
32岁的王江江是河北乐亭人,天生好嗓子,从小爱唱歌,大学就读于西安音乐学院与意大利米兰大学,主修歌剧表演与作曲。
在意大利留学近三年的时光里,他几乎走遍了这个艺术之都的每一个小镇,也游历了欧洲多个国家。也许是受到了艺术氛围的冲击,王江江产生了许多对艺术的思考。有一次,他坐在梵蒂冈教堂广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从身边经过,一个老外问他:“你们中国的文化是什么?”那一瞬間,他停滞在那里,陷入深深的思考。意大利这样一个不算大的国家,却出现了那么多世界知名的艺术家,他们拥有米开朗琪罗、达芬奇、威尔第、普契尼,这些人的作品让这个国家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吸引了全球各地的人来旅游参观。一提到意大利,大家会想到是“歌剧的故乡”。为什么这样的文化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中国有这样充满历史底蕴的音乐文化吗?有人像记录一首首百年歌剧一样记录它吗?我们为什么不可以?
这件事刺激到了王江江,他对自己说:“我要回国,寻找中国的音乐文化。”
就这样,王江江决定回来,但他没有告诉父母,这样疯狂的决定父母是不会同意的,他本可以继续现在这样体面的生活,而回国自费寻找音乐文化是一条漫长的未知路。但心底那个疑问的声音却折磨得他寝食难安。为了让自己断了后路,江江咬牙把居留证剪碎了,他告诉自己,你无路可走了,去做你想做的事吧!
园中的玫瑰,并非处处可见。
即便到处都有,哪能同你一般。
——《依拉克木卡姆·帕西鲁》
走的地方越多,发现的问题也越多。之前王江江在广西、云南、贵州、青海等地也见过不同民族优秀的老民间艺人,然而老艺人的后代大多因为生活所迫选择了其他工作,这种情况在南疆更为严峻,一句话,“民间音乐换不来钱。”这就使得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出现了断代甚至消失。长时间来,使用古代维吾尔语演唱的十二木卡姆仅在师徒间口传心授,加之体系庞大、词意深奥、曲牌绵长,完整记忆非常困难,它需要有人去记录、去传承。 2015年,王江江停下脚步,写作了小说《艾萨拉姆,新疆》(艾萨拉姆是全球穆斯林相互打招呼时的用语,在维吾尔语中也是“你好”的意思),书中记录了他眼中的新疆文化和木卡姆音乐,以及坎坷而有趣的采风经历,和对这片土地的深爱。这本书还被录制成了音乐广播剧,收录在喜马拉雅FM上,剧中穿插着不少他收集整理的新疆民间艺人演绎的音乐。江江说:“新疆的民间音乐尤其是十二木卡姆是有世界性音乐特点的,它让我产生共鸣和激情,也一定会让更多人喜欢。我要尽我所能成为一个传播人,把这些来自新疆的民间传统音乐通过网络等平台传播出去!”
《艾萨拉姆,新疆》一书出版之后,王江江还计划再拍摄一部反映新疆民间音乐和艺人的纪录片。未来,他会留在新疆,他会继续歌唱、记录木卡姆音乐,拍摄纪录片和电影……让世界听见木卡姆、看见美丽的新疆。
走进酒楼,你会对疯狂的爱情陶醉疾迷。
走进废墟,你会寻找到更加昌盛的奥秘。
——《乌孜哈勒木卡姆·小赛勒克》
四、木卡姆是我的心跳,不能停
江江很少提到家人,这里面的感情有些复杂。他是家中的独子,父母都是当地电力公司的职工,父亲望子成龙,从小就对他要求很严格。然而,对音乐天生的悟性让他就喜欢听歌。那时刚刚流行卡拉OK,父亲单位购置了灯光、音响器材等,父亲调音的时候,王江江就跟在父亲屁股后面听,一首歌听上几次就会了,模仿得有模有样的。上了高中后,他迷上了美声唱法,发誓非美声不学,由此走上音乐之路。
三年前,当他决定说出自己的真实处境时,话到嘴边却说不出口。几年不见,父亲明显老了,小时候自己那么怕的父亲看起来也没那么高大了。一杯白酒猛灌下去,王江江拉开板凳,“砰”一声跪倒在父母面前,这一招可把父母吓坏了。后来他笑着回忆道,估计他爹娘以为他在外面犯了大案了,结果等他把实话一五一十地说出来,父母的反应却出奇的平静,母亲一直念叨着“平安就好、平安就好……”
温暖的灯光打在家中那磨得有些旧的桌布上,王江江的心放了下来,拉着父母说他在新疆的经历。在和田,他见识了惊心动魄的赌石;在莎车,他参加了诺鲁孜节有趣的斗鸡比赛;在米兰古城,他见到了令人惊叹的天使壁画;在梦中他梦见了音乐剧《楼兰之恋》的故事,这一定是他可爱的“舍友”楼兰美女赐予他的灵感……他说若羌是他在新疆的故乡,他习惯了喝砖茶吃馕、喧荒的时候卷莫合烟。还说在喀什噶尔的高台民居,他随意敲开了一扇门跟里面住着的制陶老人聊天,离别时老人将他送到门口,说下次一定要在家里吃饭不要这么赶时间,就像是在送别即将远行的孩子,这种感觉很温暖……
过了年,王江江又踏上了回新疆的路途。坐在火车上,泪无声地落了下来,这就是父母,这就是家,当你迷茫自己的去向的时候,他们始终在那间小小的屋子里,点亮一盏灯等着你。
来新疆六年,江江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不愿提家里,是因为心里愧疚。江江说:“我努力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却不能同时顾及我的家庭。我已到了而立之年,却无法为父母做些什么,成功和失落始终折磨着我。接下来,我还想做纪录片。老家的朋友对我说,‘木卡姆在新疆本地都少有人了解,一个外地人,何必呢?’可我想说,我們的国家曾有过非常辉煌的文明,而如今都埋藏在博物馆或历史的尘埃中了,太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遗失。人在一定时间内物质需求会大于精神需求,但有一个平衡比例。当我们满足物质生活需要之后再来寻找这些文化给养,就会有人询问,中国的文化在哪儿?文化需要传承,我热爱木卡姆文化,记录它、传播它便成了我的责任。”
从今年3月开始,江江多方奔走筹措资金,因为拍摄纪录片所需的资金缺口较大,目前,仍在积极地筹措中。
编后: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志,需要每一个人的传播和保存,如果每个人都有一种文化的使命感和民族认同感,那么,这件事,也许不会这么艰难。祝福你,王江江!
责编/樊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