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三上长白山

来源 :民间故事选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dong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乾隆當上了皇帝以后,曾三次亲上长白山。作为满系皇帝,登基时他曾动过去发祥地的念头,都因畏惧关外的路途艰险,未能成行。
  这一年的一天,乾隆和刘墉在花园下棋,下着下着,思绪又飘荡起来。由于心思不在棋上,棋步错乱无法,竟叫刘墉的两个小卒逼进宫闱。等乾隆回过神来,输棋局面已无可挽回了,只好说声:“棋输给爱卿了。”
  刘墉是老臣,多年侍驾左右,早已洞察到了乾隆这些日子的心事。趁此时候向乾隆进了一言:“万岁爷久有亲往发祥地之意,何不趁此春暖花开之时前往?”刘墉这话一说,虽正中乾隆心思,但他还是踌躇再三,这发祥地在关外,山水险峻,荆棘塞途,吃不起这份苦。不去吧,一朝清帝,没到过发祥地,总觉得是个事,众王公大臣面前也不好看。他灵机一动,知道刘墉点子多,想求巧法。他问刘墉:“刘爱卿,驾收何处呢?”刘墉何等聪明,心说:“你这是怕苦啊!”刘墉也没上过长白山,只听说长白山顶已不长树,只长一种矮蒿和地衣,所以他答:“见蒿就收吧!”
  乾隆车队仪仗,马上马下,轿起轿落,御前侍卫,马步亲兵,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转眼出京两月有余。路途上的风风雨雨,早行晚歇,哪里有宫中安逸舒适?乾隆后悔不迭,又不好意思中途就回,怕刘墉和众大臣讥笑。他只得硬着性儿朝发祥地进发,巴不得立马就到。他在马背上嘴里也叨咕着:“见蒿就收!见蒿就收!”
  这一日穿过一个叫“快大茂子”的地界,眼前一片老林,风一吹,呜呜作响,更叫他心烦。老半天总算是走出这大林子,转过一个山嘴,见到前面有个集镇,心中才亮堂一点。
  乾隆在前呼后拥中,浩浩荡荡地进了这座新兴的小集镇。侍卫们哪也找不到一个像样的宅邸休息,只得在镇后一座秀丽的小石山扎下了御帐。
  次日,乾隆梳洗已毕,慢步踱到石山边缘,朝下一看,小集镇就在脚下,有买的有卖的,还挺热闹。看着看着,嗬嗬,他乐了,回头对刘墉说:“刘爱卿,传旨起驾回京!”刘墉和众大臣都一愣神,上长白山去这才哪到哪啊!怎么就打转回呢?刘墉心机来得快,四下一撒目就明白了。原来是山下小街有一家酒馆,招牌奇特,一般都是横匾,而它是竖立着的。一个大“好”字占了招牌的一多半,“好”字下是个“酒”字,是一家叫“好”酒的酒家。刘墉心想:“万岁这是吃不住苦了,利用了我的那句‘见蒿就收’的话。”刘墉不禁笑了一笑。众大臣这时也都明白了。没有办法,圣旨已下,只好撤帐回京。
  乾隆回京后,赏过又一年的宫墙柳绿和御园花红,转眼到了初秋。宫中的一切都腻味了,又想起出巡。江南的风和日丽,鱼跃米香,好是好,已是尽览的风光,无味了。还是上关东吧,山水壮观,有一番野味,还能赚个亲躬发祥地的好名声。
  主意已定,乾隆升殿。想起刘墉总拦他的兴头,就打发刘墉去南巡了。所以第二次去长白山没有刘墉。等刘墉一走,乾隆就传旨准备仪仗,直奔长白山而去。一路上,好玩的去处是一处不落,或二日或五日尽兴玩赏,题字赠匾,倒也快活。
  到达长白山下时已是深秋,树叶落光,蒿草枯萎,乾隆和随臣侍卫人等虽都穿上了夹衣,可还是哆嗦不止,寒噤难耐。眼睁睁地瞅见长白山顶了,就是不敢再上了。正踌躇着,一股寒风带来一溜雪粉,刷地扬得乾隆君臣满身满脸,紧接着就是飘飘扬扬的大雪片漫天飞舞。一会儿工夫,树上、草坡上都白花花的,一片肃杀景象,唯有一种松树在飞雪中亭亭玉立,枝翠叶鲜,显得与众别然,秀姿绰约,别显一番风采!乾隆着实地欣赏了一番,真是越看越爱看,越看越喜欢,口中不住地赞道:“好一个婀娜多姿的美人!封你为美人吧!”话刚落音,又是一阵雪粒子,劈头盖脸地扑过来,打得乾隆脸上生疼。乾隆也顾不得美人不美人了,在侍卫的护从下下了山,也就启程返京了。乾隆第二回也没上到长白山顶,只留下个口封。
  乾隆第三次上长白山是两年以后了。返京后整天打猎、跑马,题匾,吟诗、绘画、对对子,又玩厌烦了。转眼又到了春天。忽一日他又想起了长白山。想起长白山那巍峨雄峻的气势,神秘莫测的云峰……再去一趟吧。
  这一去倒挺顺溜,车载马驮,一直来到长白山下扎下御帐。通向天池的道自然有开路兵卒修整。这一日天气晴朗,道也修好了,乾隆乘一顶绿呢小轿,亲兵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乾隆和王公大臣从豁口抬到天池边。乾隆下了轿一看,四周峰峦环绕,当中池水如镜,池中有天有云有山,觉得心宽气爽,大喜。特别是豁口的两边,直立着两柱石峰,像一座迎圣门。正巧天上飘来一片云,银亮亮的,像一条银龙,从豁口的上空进来,缠着两边的石峰一圈,刷地撒向池面,竟是一阵好雨!乾隆君臣站的池坎上竟没淋到一滴雨!乾隆心情这个好啊,又勾起他封号题咏瘾。他慢慢地吟出:“接驾天成龙门峰,祥云瑞从足下生,润泽一统江山秀,甘霖缘于水晶宫!”的诗句。
  从此天池边上就有了一座龙门峰了。据说,这首诗还镌刻在石碑上,立在“龙门峰”下呢!
  选自《民间故事》
其他文献
魏晋时期,有位著名吃货叫罗友,此人以好吃能吃会吃闻名于世。  罗友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经常吃了上顿愁下顿,因此,吃饱吃好,就成了罗友一辈子最大的孜孜追求。  当时大户人家经常会在祠堂摆祭品祭祀祖先。祭祖仪式结束后,会把祭品分发给众人。罗友最擅长钻这个空子,每次提前打听到哪家准备祭祖,就会赶过去等着打秋风。  一次,因为罗友去得太早,祠堂還没开门,他就守在祠堂门口耐心地等。主人家出来迎神时看到他,就
期刊
许鲁村的耿老三死了。  人死如同灯灭。人活着的时候有口气息,死后就像一缕烟尘,眨眼间就啥都看不见了。  常言道:死者为大。死去的人两条腿一蹬,眼睛一闭,万事皆休。死人不管不问的事情,还得由活人操办──包括死者本人的事情。  历年历代,许鲁村祖辈传下来的习俗:不管任何人,死后得有人点长明灯。  点长明灯大多是后辈人的事情。即在死者埋葬时,由其嫡亲儿孙或其产业继承人,在他的棺材前点燃一盏油灯,以照亮其
期刊
裴爷在这座小县城里名气颇大,人们都说老爷子是读老书的──小县城里的人不说古书,而说老书。裴爷看的书是那种竖版的从右往左看的书。还有,裴爷那一手毛笔书法自不必说,单说他自撰的对联,诙谐幽默,就让小县城的人们津津乐道。  裴爷的字好到什么程度,可是有一个小故事的。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那会儿,裴爷二十出头儿,又有文化,便在政府里谋得一个临时的差事,给政府抄抄写写,当然写通告是少不了
期刊
一胖毁所有。这一点,明朝的永乐皇帝深有体会。  当然,这胖的,不是永乐皇帝。永乐皇帝能文善武,体型自然是杠杠的。一般来说,宅男出胖子,而这胖子,便是永乐皇帝最宅的儿子朱高炽。  胖到啥程度?《明通鉴》记载,朱高炽走路时,需要两个人扶着,而且还走不稳。走不稳,就是因为太胖,体虚。  普通人都不敢胖;身为太子,胖就更要命了。  朱高炽的太子位并非高枕无忧。朱高炽底下还有两位没发福且才能一流的弟弟。而这
期刊
明末天启年间的首辅大臣朱国祯辞官后打算编一部《明书》,不料书未成而身先逝。朱家败落,已没有能力继续朱国祯的未完稿。当地富户庄廷鑨虽然双目失明,但一直有编著史书的梦想,知道朱家的情况后不惜千金买来遗稿,又延聘名士,补入崇祯和南明史事。书未付梓,庄廷鑨也溘然而逝。其父庄允城便出资,历时五年,将此书刊刻印行于世。  浙江归安知县吴之荣因贪赃枉法被罢了官,一直苦于找不到起复的机会,忽然听说庄廷鑨的这部史书
期刊
清宣统二年,有个叫赵长恩的年轻人在沧州城北大街开了一个饭庄。由于他诚信经营、广结善缘,因此生意非常好,每天都顾客盈门、座无虚席。  一  这天,赵长恩接到沧州城商会会长吴沛的请柬,邀请他去参加一个会议。这个吴沛以前曾在宫里的寿膳房当过十几年御厨,专门给慈禧老佛爷做御膳。老佛爷驾崩后,他回到沧州城,通过运作当上了商会会长。他仗着在宫里有关系,当上会长后为所欲为,没人敢惹。  会议是在一个茶楼举行的,
期刊
顾恺之是东晋时的大画家,在建康一带享有极高的声誉,曾为石棺寺画维摩诘像。  一年春天,顾恺之要带家人出一趟远门,出发前,他整理了几幅自己得意的画作放进木箱,用纸封好后题上字,送到好朋友桓玄家,并没说里面是什么,只是让桓玄代为保管。  桓玄是朝中二品大员,权倾内外,顾恺之心想此人信得过。可不料,桓玄估摸着里面有珍贵的东西,就偷偷拆开了封纸。见箱子里都是顾恺之的精品画作,就全部取出占为己有,随后又把空
期刊
如果单单听“酱油朱”这三个字,或许以为它是某地的一道特色菜,还会想到酱油炒饭。但是都误会了,事实上,酱油朱是一个人。  二三十年前,在淮城城中的巷子里,人们常会遇到一个推着板车的人,他夏天穿一身旧的灰色的确良,冬天穿一件旧的军大衣,此人便是酱油朱。  彼时,城里没有货郎,巷子里最常见的商贩只有四位:酱油朱,送蜂窝煤的许三,卖“小脚卷子”(长条馒头,一面烤成金黄,很甜)的花二,还有就是上门服务的剃头
期刊
祸 根  己丑年岁末,福建穷秀才白立武启程进京赶考。由闽南北上至京城,路途艰遥,白立武穷困潦倒,徒步而行,困难可想而知。  等他好不容易到了江浙一带,一场罕见的大雪漫无边际地降落下来。白立武也不知摔了多少次,终于在近午时,看到茫茫一片白色之中,远远地有一缕炊烟。于是,他顺着炊烟的方向走了过去,半个时辰之后,白立武赶到了一个村落。  等白立武叩响了村口第一户人家的门后,自己早已变成雪人一个。  主人
期刊
经过无数次南征北战后,赵匡胤统率大军建立了大宋朝。可赵匡胤并没有就此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因为各地还有若干股忠于原朝廷的势力作着殊死反抗,天下一日不太平,赵匡胤便一日睡不好觉。  这天,手下将官兴冲冲来报,捉住了美髯公汪墨轩。赵匡胤一听击掌叫好。  汪墨轩是什么人?捉住他赵匡胤为什么会如此兴奋?  原来这汪墨轩是个大儒,在朝野之间名望极高,颔下长须飘拂,望之如仙,所以人称“美髯公”。这汪墨轩认定忠臣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