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平台+岗位”的“2+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来源 :职业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132963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的分析,提出一种基于“平台+岗位”、引入“双导师制”的“2+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2 1”模式的总体框架,提出了教育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以特定专业为例详细说明了“2 1”培养模式的教学设计实践过程;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模型。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岗位系列课程;产学研;双导师制;教学质量评价
  
  目前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大体有四种:[1]第一种是学校企业型,即理论知识在学校学习,需要实习时定期把学生带到企业参观,学生很少动手。这种模式目前仍为不少高校采用;第二种是学工交替型,即按分段式教学的方法,根据需要安排学生到企业短期实习实训,往复多次;第三种模式是学校工程型,即学校和某一工程项目结合,学生学完一定的理论课程,然后参与一个或几个工程项目的全过程,最后回学校总结。这种教育模式往往被建筑、水利、电力、铁道、石油等类高校采用;第四种模式是“2 1”或“N 1”型,即两(或N)年在学校学习,一年在生产现场实习、实训。相对前三种模式,第四种运行模式对产学研合作教育来说更具有本质意义,但此种模式实施起来存在下列问题:一是实施难度较大。这种模式需要学院、企业领导、企业各级人员有更高的认识水平,需要学院与企业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的部分投入,需要企业创造一个教育环境。二是“2”阶段教学设计定位不明确。“2”阶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岗位针对性,同时,课程内聚度较低、课程间耦合度偏高,导致课程系列连贯性差,教学内容交叠现象严重。三是“1”阶段教学设计缺乏一定的保证,导致该阶段的实践存在事实上的空虚,不能很好地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平台+岗位”课程体系的提出及其在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类专业的推广实践,为“2+1”人才培养模式的“2”阶段教学设计提供了保证。另外,“双导师制”的纳入为“1”阶段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持。这种基于“平台+岗位”的“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具有如下意义:
  第一,该模式是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认真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的尝试,该模式的实践又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该模式要求高职高专教育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紧密结合,提出把用户和社会的需求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的教育教学质量观和人才观,确立和建设校企两个育人主体、两个育人环境以及以特色取胜的理念。
  第二,该教育模式是专业素质教育的载体。实施该模式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实施该模式的专业从培养目标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法、评价体系都进行了较大的甚至是脱胎换骨的改革,已经形成了一套新的体系,而这套体系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素质教育这条线。
  
  “平台+岗位”的课程体系
  
  “平台+岗位”的课程体系即职业岗位基础平台 岗位系列课程。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在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建设的推动下,积极实践“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于2002年开始进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工作,通过研究、实践、完善、优化的循环过程,已取得明显效果和成果,形成了“平台 岗位”的课程体系和适应社会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的成果已应用于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中,并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效果良好。
  岗位系列课程体系的构建思想以体现“就业需要→确定岗位→确定能力(技能、技术)”的原则,一个专业可以确立1~3个主要岗位和2~4个拓展岗位,不同专业的岗位可以交叉,但主次明确。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主岗位是:多媒体作品制作员、电子商务技术员、计算机辅助设计员。拓展的岗位有:网络管理员、编码员、计算机系统维护员等。每一岗位的技术(技能)能力由一个系列课程(2~4门理论课程加1~2门实训课程)教学进行培养,形成系列课程链。
  职业岗位基础平台的构建通过岗位能力要求和职业发展要求的调查和分析,形成适应计算机类职业岗位要求的基础平台,主要包括专业基础平台与职业发展素质平台。
  
  “2 1”人才培养模式
  
  “2 1”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高专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载体。从内涵上讲是指三年教学,两年在学校进行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一年在企业重点进行职业特长能力训练。“2 1”不只是一个时间概念,实质上是理论教学与学生做人的本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其本质特征是校企两个育人主体,在两个育人环境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本领,使培养的人才尽可能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让学生在实际生产、科技推广和技术开发岗位上接受训练,寓教学于实际生产、科研之中,达到学有所长、一专多能、毕业即能上岗工作的职业教学目标。
  (一)总体框架
  “2 1”人才培养模式体系主要由三个系统组成,即运作系统、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系统和保障系统。“2+1”人才培养模式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2+1”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实践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总结已有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的论证,引入“双导师制”,构建了一个能反映“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现高职人才培养基本规律,突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办学特色的现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平台+岗位”的“2 1”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详细阐述该模式的具体实践过程。
  (一)实践总体思路
  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指导下,据“2+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24253”新的教学计划,其核心内容为“2个并重、4个体系、2个阶段、5个步骤、3个结合”,具体说明如下:“2个并重”:指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并重。“4个体系”:指用于实现培养目标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职业技术技能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2个阶段”:指三年高职教育分为两个培养阶段,第一阶段为第1~2年在学院进行专业基础能力培养,第二阶段即第3年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职业能力培养。“5个步骤”:指按照认识规律和教育规律设置五个循序渐进的人才培养阶梯,包括公共基础素质培养、专业基础能力培养、专业技能培养、职业特长培养、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3个结合”:在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上,实现产学研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教法与学法结合。
  (二)基于岗位系列课程的“2”阶段教学设计实践
  根据实践总体设计思路,利用当前实践中的“平台+岗位”的课程体系,构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四个体系”,即面向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教学体系、面向职业岗位的实践教学体系、面向职业素质要求的素质教育体系、面向职业证书的技术技能体系。
  基于岗位系列课程(电子商务网站系列、图形图像处理系列、计算机网络系统维护系列、计算机辅助设计系列等)的理论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公共课程模块(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大学生心理发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法律基础知识、体育等);专业基础(技能)模块(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系统与维护、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等);专业能力模块(ASP应用程序设计、动画设计与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等);专业拓展模块(职业发展、核心竞争能力)、综合素质模块(社会服务、假期实践)。面向职业岗位(多媒体作品制作员、电子商务技术员、计算机系统与维护员、计算机辅助设计员、软件编码员)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岗位职业能力训练模块、职业综合能力训练模块。面向职业素质要求的素质教育体系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政治与政策的认识、社会责任感、言行的自我约束与自觉规范、职业道德等)、身心素质(身体健康状况、心理调适力、情绪情感控制等)、文化素质(知识行为意识、法律、语言规范表达等)、职业素质(熟知专业理论、掌握专业特长技能、了解市场行情等)、创业素质(创业意识、自我意识与主动精神、参与和实干精神等)。面向职业证书的技术技能体系主要包括:职业素质技能、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核心技能、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能力。
  
  (三)基于“双导师制”的“1”阶段教学设计实践
  所谓“双导师”,即学校指导教师(学校导师)和企业指导教师(企业导师)。为了满足企业个性化人才需求,对在企业实习期间的学生实行“双导师”制。“双导师”首先根据用人企业的要求,由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拟订实习计划,明确培养目标,了解实习内容和考核标准,再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实习过程,并对实习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最后由用人企业对学生的临岗实习情况进行全面考核。考核以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划分等级,达良好标准的,给以学分认定。
  实施“双导师制”的意义在于:学生顶岗实习,置身于岗位中,学的都是用得着的东西,学习效果好,岗位针对性强。而且,对实习企业的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有切身感受,对于学生毕业后的自我设计和成长以及个性化发展,促进就业和自我创业,都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另外,“双导师制”的实施需要校方的经济支持,对企业导师实行“双薪制”,即校、企双方共同支付企业导师工薪。只有具备有力的经济保障,才能保证“双导师制”的切实实施。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从“外视质量观”出发,站在“用户”的角度审视和判断教育教学和所培养人才的质量,着力改革学校评价的内容、方式,需创造一套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评价体系。“2 1”模式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评价系统、人才培养过程评价系统、人才培养质量(教育教学效果)评价系统三个方面,如图3所示。
  总之,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日趋成熟,产学研合作办学将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为了打造自身办学特色,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在围绕如何服务于地方经济特色积极地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尚处于探索中,但愿本文能给当前“2+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工作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王振东.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与科研管理、专业建设、课程开发评估及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手册[M].北京:中国学院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陶剑文(1973—),男,湖北武汉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高职院校传统的用人制度存在一些弊端,不利于提高办学效益,因此,实施高职院校用人制度改革具有现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应进一步明确用人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高职院校用人制度的深化改革,推动高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事;改革  高职院校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和高职教育规律的新型用人制度,是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性,提高学校人力资源使用效率,提高办学质量
2020年12月30日,商務部就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完成举行媒体吹风会。  2020年12月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同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马克龙、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举行视频会晤。中欧领导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历经七年、35轮谈判,中欧投资协定终于完成谈判。在此之前,中国已与除爱尔兰外的所有欧盟成员国缔结了双边投资协定,而中欧投资协定则是中国与作为单一经济
摘要:教育属于第三产业,技工教育作为对技能人才的一种培养方式,理应同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一样,用企业成本管理理念进行教育成本分析核算。在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下,控制教育生产消费,加强教育成本管理,提高办学经济效益,以避免出现“招生难、办学难”的两难局面。  关键词:技工学校;教育成本;分析;管理  当前,随着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需求量的急剧增加,技工教育呈现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态势,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技工
摘要:PDCA循环理论由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又称“戴明环”,包含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ion)—行动(或处置)四个阶段。本文将PDCA循环引进高校教学管理,结合教学管理的特点构建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同时探索了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机制。  关键词:PDCA循环;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机制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
教育部近日公布的2007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显示:2007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数为526.96万人,就业学生数为506.35万人,平均就业率为96.10%。其中,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三类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生数为427.41万人,就业学生数为411.72万人,就业率为96.33%;技工学校毕业学生数为99.55万人,就业学生数为94.63万人,就业率为95.05%
2020年1月6日,乌兹别克斯坦最高会议立法院(议会下院)选举落下帷幕,这是自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上任后的首次立法院选举。选举最终结果显示,在新一届立法院150个议席中,乌自由民主党获53席,“民族复兴”民主党获36席,“公正”社会民主党获24席,人民民主党获22席,生态党获15席。尽管这一结果毫无悬念,新一届议会也几乎延续了上届议会的政党格局,但由于此次选举是按照新的《选举法典》举行的第
2021年1月13日,土耳其国防部长阿卡尔呼吁美国新政府与土耳其进行对话。  2020年12月14日,美国政府宣布对土耳其实施制裁,以惩罚其采购俄罗斯S-400防空系统。这是继12月10日欧盟峰会决定就东地中海油气争端对土制裁后,土外交遭受的又一重大打击;也是美国首次将《以制裁反击美国敌人法》相关条款施用于北约盟友,标志着土美关系跌至历史新低。“靴子落地”  回顾其事由发展,这次制裁可谓“姗姗来迟
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政府正在研究实现人工智能商业化进度表,提出分三个阶段在移动及物流、医疗及护理、产品制造三个领域各自力争实现的技术水平。  发挥人工智能研究开发司令部作用的日本政府“人工智能技术战略会议”汇总了该进度表,拟将其反映到政府6月前后制定的新增长战略当中。根据进度表,第一阶段到2020年左右,第二阶段从2020年到2030年左右,第三阶段为2030年以后。第二阶段的目标是开发适合个人的
摘要: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了教学领域。近年来,国内外大量学者对此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研究。本文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职教新干线”网络空间教学为例,阐述了网络空间教学与传统面授教学相结合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讨论了网络空间教学的优势与尚待思考的问题,希望此模式能给使用“职教新干线”网络空间的学校带来些许借鉴。  关键词:高职;大学英语;网络空间教学;职教新干线;互动;个性化教学  中图分
摘要:根据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要求和道德养成过程的序列,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地安排和有针对性、不间断、有序地开展德育工作,以求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的成效。  关键词:中职;课外德育;系列化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强调,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按照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