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轮法师眼中的茶与禅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longj_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2月20日,恰逢福建省茶叶学会成立50周年,台湾茶协会理事长,圣轮法师与笔者在福州元泰红茶屋,品台湾与福建的红茶,畅谈茶文化,其间畅谈他对茶与禅的理解。与大师的交谈,仿佛是一次借茶与禅交汇的洗礼,让我在浓郁的茶香中,感受出茶禅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将圣轮法师语言中的点点滴滴渗透进日后的饮茶岁月里。
  
  走进大师的农禅法门
  
  圣轮法师遍习禅净密各法,领略诸法妙理,开山住持了台湾佛法山寺、台中圣德禅寺等8家禅院。1989年他于台中大坑地区开建“佛法山”为本山,其后更陆续于台湾各地创设有机农场,以“开怀大地、迎接未来”的心愿,传承唐朝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法门”精神,教导弟子“以农自养,以禅入道”,于大自然中领悟佛法。15年前,大师积极投身“茶禅文化”的推广,于佛法山各农场广植有机茶,祈愿大众都能借由洁净无染的好茶,获得身心的健康,更进一步体会“茶禅一味”的妙用。
  对于农禅法门,大师道:“在一般人的观念中,总以为念经、打坐才是修行的法门,殊不知佛法有八万四千法。其实只要是能够让人破除迷执、解脱自在的方法都是佛法。佛法山有一个特殊的宗风,叫做‘大自然有机农禅法门’。所谓的‘农’就是佛陀精进苦行的精神,而‘禅’则是朴实简单的生活体验。我们效法百丈禅师的实修精神,弘扬丛林宗风,让大众养成勤劳奉献精神,并推广有机农业,以美化大自然生态环境,引导世人共同缔造庄严、纯善、祥和之人间净土世界。”
  其实,在植物耕作的过程中,无处不显露出禅宗的要义。大师说道:播种之前,必须先改良土质、翻松农地,这就在教导修行人在正行之前。必须先“改变心地”、“变化气质”;接下来选择自己中意的植物种子来播种,这也启示我们修行必须要抉择适合自己根性的佛法而“一门深入”:播种之后,浇水、施肥提示我们在修行路上,要多布施种福田、勤修六度万行;在耕作过程中,难免会有杂草丛生。除草不可或缺,就好像修行人刚入佛门坚切勇猛,可时间一久,一些原本隐藏的习性毛病、杂念妄想逐渐现形,因此修行人必须不断反省;栽植过程中,难免病虫害侵袭,修行人也是一样,当你发愿精进修持时,魔障就找上门了,此时。一定要求助于师父或明眼之士,方能解除危机。
  
  大自然才是清修的最好场所
  
  圣轮法师说:“历史上有些佛教界的高僧大德为了崇尚精进实修,有的发愿终身不盖佛寺,有的发愿终身不做住持,而我发愿‘此生住农场不住道场’,这表示我已放下壮观巍峨、金碧辉煌的佛寺,转而亲近大自然的农场,而农场其实也就是一个简单的、自然的、随兴的禅宗道场。”
  大师接着道:当一个人越喜欢大自然的时候,也就是他的心越能够放得下的时候。几年前我曾出国去参访,对于高楼大厦、繁华都会根本无心欣赏,我反而喜欢到落后的乡下、淳朴的穷乡僻壤,甚至到市集、路边摊去看看众生的生活百态。我想我是在寻根。因为根就是一个“本”,树有根、菜也有根,所谓“无根道不长,无佛法不生,无法佛不成”,因此,我们修行必须找到根本的禅修之道。
  我们跟树林、茶叶、蔬果、杂草在一起,在草香、菜香、茶香、花香中,体悟人心、道心、佛心,这当中的禅机可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必须亲身体验方能得其中奥妙。
  懂得修行的人,大自然野外就是一个很大的道场,圣轮法师提倡的“农禅法门”是有甚深禅意的,我们有农的朴实、禅的解脱,当下就在创造一个净土世界。我们对于一草一木都不轻忽,它们都是诸佛菩萨赐给我们的资粮,有草就有肥料,有水就有甘露,有人就有道力,我们作此观修,就是拔草成佛之道、采茶成佛之道,也是立地成佛之道。我们徜徉在山中、云中、雾中、雨中,这里就是一座法界的大宫殿,诸佛菩萨也都在此禅定养息,如此观修就会入于法喜之境,“若在佛境中,并无人我相”,则成佛又有何困难呢?
  
  茶禅一味品出大智慧
  
  中国佛教历来与茶渊源深厚,佛家种茶、制茶更有一份相得益彰的出尘之感,而唐朝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公案,让千百年来的文人雅客、僧侣士庶乃至街井小民、普罗大众,在饮茶的同时,都会不经意地去体会在吃茶中所蕴含的禅意,影响之深远可谓深入民心。有感于茶禅是中国佛教的瑰宝,且茶高雅不俗,坚贞而不凋,翠绿常青,历经烘烤,萃出生命精华供养大众,与僧人之性相通。在生活日用中便能显出禅的真意,且饮茶裨益身心,普及大众,实在值得加以推广。于是圣轮法师毅然走向弘扬茶禅、复兴佛茶的道路,至今已经十多年。如今佛法山有机茶栽种面积为台湾第一。
  据说圆悟克勤禅师提出“禅茶一味”之后,禅与茶便形影相随,并给了茶一种崇高的使命,就是由一片小小的茶叶,承载起了人的一种文明并指导人们思考着生和死、心和色、思维与存在等根本问题。由此,一碗茶水就不再是一种生理需要的饮料了。中国的茶饮源自巴蜀,唐代之后成为国饮。这和当时的宗教氛围有很大的关系。我认为,禅就是茶的翅膀。因为茶的本性是冷静的、思索的、理智的。
  茶像一根根悄无声息的血管流进了千家万户,串连起一个个彼此相亲的社会关系。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不是一千多年前。在以农耕为主的时代。人们还可以用棒喝顿悟的思辨方式开示,到今天的科技信息时代,“生活禅”、“人间禅”的提出,无疑是禅学的发展。基内涵是引导人们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幸福,在无我中求进取,将个人融入大众,那么。与人们生活必不可分的茶就是最佳的媒体之一,那是我们需要用心去体悟的。
  水是茶之母。水是白的,白色既可视为完满俱足。又可视为空无所有。如果在一碗茶中,它与茶叶平分秋色,就像青山之巅飞过的白鹭予人以高洁远俗感,蓝天中几朵白云给人以悠闲恬静感,深色衣裙上的零碎白花或一缕白边又令人想到是活泼又是静穆。那么在一碗茶中的白水可不可以看作天地宇宙之气在浸泡着我们一个个的人体呢?一碗茶中的你只是一片小小的茶叶,正因为有了你、我、他,我们才能在白色的水中浸泡出一碗韵味隽永的芳香。也因为如此,茶中贮满和平、安祥、圆融。水是无垠的,茶叶是单个的。关爱人生,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就是生活中的禅了。
  
  链接:圣轮法师倡导的“以茶为师”
  
  以茶为师,茶不因寒孤而失节,不因采撷而气馁,不因炒制而退味,不因煎泡而难耐,一种大无畏,堪做天人师。
  注解:茶并没有因为它孤独地长在山上,就失去它的节度,也不因为采摘,而感到灰心、泄气,它依然发奋图强,不断冒出新芽,奉献生命。人生不管受到什么挫折,我们都要学习茶的精神,勇敢地站起来,茶不因为揉捻、炒青而失去它的芳香,经过高温滚烫、热水冲泡,释放其精华。人遇到逆境,吃一点苦,也不该退转道心,或感到不耐烦。茶的大无畏精神,就如同佛一般,是天人师的化身。
其他文献
刚刚喝了南方的山心毛尖茶,现在喝的北方信阳毛尖(精制),感觉大自然的造化真是神奇:同样是茶,怎么不同地方种植就有那么大的差别! 如果是一只鸡摆在饭桌上,你可能很难搞清楚是南方鸡还是北方鸡,可一壶茶上来,南方茶就是南方茶。跟北方的茶不一样。  去年的时候我曾说。怎么喝山东的茶都喝得出“咸味”了?今天喝信阳毛尖,不但有“咸味”还有“油味”。“油味”的表述不一定准确,大家还可以探讨。我感觉嘴里厚了一层
期刊
俗话说“人养玉,玉养人”,玉与壶,其理可相通。于是我便养了一把紫砂壶!壶看似没有生命。其实经过人的泡养。它以温润有神来回报主人对它的精心呵护。养壶做到了人壶合一!就是在“养”自己。也就是养性、养心、养生。  紫砂壶,为什么人人称好?因为紫砂泥原料的化学成分、分子结构、吸水率、透气性等性能独特。买壶时。我选择质地上乘的紫砂壶。一把新壶从开始泡第一泡茶的时候就和你结缘了。真正的好壶,仅仅是泥好、工好、
期刊
不知您注意到没有,繁荣中的闽南金三角。不但银行与金店如雨后春笋随处可见,小型的书屋与茶庄近来也悄然涌现于大街小巷。“喝好茶,读好书”已日渐成为一种时尚,它默默地与奢靡的灯红酒绿分庭抗礼,成为市场经济大潮中并蒂莲一花独秀的文化景观。  如今文化界“救救”之声此伏彼起,却似乎尚无“救救茶文化”之呼吁。有千年历史的中华茶文化老树新芽。较为自如地适应了当前经济运行机制变幻的风风雨雨:茶叶借文化生财,文化人
期刊
最早的黑茶制作起源于四川,藏茶作为四川最具代表性的黑茶茶品,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的藏茶又被称为南路边茶、乌茶、边销茶,专供西藏、青海及四川甘孜、阿坝等藏区。千百年来,藏茶作为藏区人民“旦夕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形成了源远流长的藏茶文化。    文成公主的“陪嫁茶”    追溯藏茶的历史,可依《西藏政教鉴附录》:“茶亦自文成公主入藏地”。唐贞观年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松赞干布。藏茶之乡
期刊
范思双是川西坝子上有名的布袋戏艺人。川西是孕育戏曲艺人的福地。范思双少年时就常钻进茶馆看布袋戏。那时,各大茶馆都爱请布袋戏艺人搭台唱戏。川西布袋戏艺人多游走在茶馆。高超的表演者能同时演奏乐器、操纵偶人和唱说戏文,有“一口说出千古事,十指弄成百万兵”之赞誉,所以深受茶客喜爱。  布袋戏大约起源于明嘉庆年间,为木偶傀儡戏剧,其与各地方言结合,唱腔丰富,是深受百姓喜爱的民间说唱艺术。川西布袋戏与别处不同
期刊
小镇地处南北交界。粉墙黛瓦,小巷深深。四围远山如眉,淡淡蹙起,把它拢在其间。镇子里,五水环绕,白白亮亮,日里夜里地流,流出一种婉约,流出一种杏花春雨江南的韵味。  小镇由于气候温润,适宜茶叶生长,因而也就成了陕鄂一带有名的茶乡。  是茶乡,又加上文化风俗所致,这儿的人特爱饮茶。有客到来,不问吃饭,首先端茶,递上一杯,再散一根烟。主客之间,一边谈着,一边品着青涩的茶水,俨然一对茶道中人。  日日身处
期刊
春寒料峭,与桑吉师父喝茶,有幸品尝到一道二十年的藏茶,其茶香至今仍徘徊脑中。  屋外风寒,而室内却暖意洋洋。师父知道我们来,事先准备了茶具和沸水。师父很慈祥地对我们笑笑:“今天喝藏茶吧。”之前只是听说藏茶之名。并没有好好品味一番,此次又是有一定年份的老茶。一下子我就来了精神。等师父一打开茶包,一股幽幽的茶香迎面而来,我深呼吸一下,顿觉精神为之一爽。  很久以前便知道藏茶是世界茶诞生地雅安独有的品类
期刊
老壶发人幽思,也常常惹人遐想。二十多年前,陪台湾“壶痴”朋友,去宜兴买紫砂壶。其间,我去拜访壶艺名家、老朋友章静,因久别,晤谈甚洽,依依惜别时,他送我“红色”紫砂小壶一把。台湾朋友买过紫砂壶。就地和我分手。  老朋友章静送我的“红色”小壶,很让台湾朋友“眼馋”,回台的最初几年。一直在来信、来电中提及,让我加惠转让与他。因是朋友送我的物品,怎能易人?被我婉拒。后来。已是著名宜兴壶艺名家的章静,冬遭煤
期刊
上个世纪末丙子年的夏秋之交,我与挚友缪君,慕名考访于素称武夷八大雄关之一的古桐木关。桐木关位于闽省最北端,地处武夷山脉的断裂垭口。距离海平面高度约有1100米。桐木关自古就是闽赣古道中的交通咽喉,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塞。时至今日,仍有公路贯穿于其间,仍然扮演着来往于闽赣交通要道的角色。  时值好天气,我和缪君来到慕名已久的桐木关,站立于关头之上,极目放眼,但见苍岭连绵,悠远起伏,碧浪卷青云;林木森森,
期刊
听闻南京琴人清音居主人携琴在并,欣然跟随我的古琴老师与另两位书画界朋友共同前去拜会。以琴会友,特择一茶楼之二层包厢,在这净室高堂,清风明月之夜,五人坐定,室有兰草,心不外驰,听琴品茗。  第一眼看到那把仲尼式仿古断纹琴,似乎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是与今生梦中的琴相似,还是前世曾在仲尼式古琴上弹琴复长啸?琴静静地置身于红木桌上,琴身厚重丰润,线条简洁流畅,精致的断纹如时光似水流逝。又如从容淡泊中历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