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国家语委2007年启动了以“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为主题的“中华诵”经典诵读活动,得到了全国各地各级各类学校的广泛参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掀起了经典诵读的热潮。毋庸讳言,经典诵读活动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渐暴露,制约了经典诵读活动的深入持续发展,需要我们高度关注、认真分析并积极应对。
一、经典诵读活动开展以来取得的成绩
经典诵读就其内容和形式而言,早已有之,不是一个纯粹的新生事物。但2007年经典诵读工作开展以来,又有许多新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五个创新”:
1.创新工作思路
经典诵读活动将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与传承中华文明并重,成为语言文字工作新的工作思路,扩大了语言文字工作的社会影响。这对于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提升国民的语言素养和文化修养,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提高广大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到中小学,经典诗文中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通过诵读活动,让这些传统美德植根于中小学生幼小的心灵,对于丰富语文教学的德育内容,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创新教育观念
经典诵读表面是一项活动的开展,背后蕴涵着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对传统应试教育观念偏失的纠正,是对素质教育观念的重塑。如北京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提出大经典教育观,以育人为本树立经典教育的高目标,以中西合璧拓展经典教育的大视野,以与时俱进促进经典教育的新发展,在经典教育创设之始就对其课程体系进行科学的规划和构建,生发出国学经典诵读、语文古诗文品读、孝悌主题班会等活动形式,形成了涵盖学前班、小学、中学的经典教育体系。
3.创新工作机制
经典诵读涉及社会方方面面,需要理顺机制、精心组织、统筹安排,才能见诸成效。甘肃省庆阳市在全市教育系统广泛深入开展了以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为主要内容的读书活动,初步形成了“五读”活动机制和诵读、讲解、书画、表演、践行等活动形式,促进了书香校园创建,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为青少年学生扎牢了文化之根,打牢了成才之基。“五读”即局长带着校长读、校长带着教师读、教师带着学生读、学生带着家长读、家长带着社会读。
4.创新活动形式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和中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今优秀诗文,由此很多中小学校把经典诵读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开设中华经典诵读课程。如南京市珠江路小学确立了“读好书、写好宇、做好人”的校风,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诵读书写经典活动,力求以雅言传承经典,用墨韵浸润童心,自然地培养学生的美德与智慧。学校提供时间保障,把经典诵读纳入所有学科教学的研究内容,每天午间经典诵读十分钟,每周一节经典诵读探究课,每周两次主题诵读展会,每学期一次中华经典诵读比赛。同时加强师资建设,校领导率先垂范,教科室定期推荐,工会、学科组积极参与,开展定期读书沙龙、读后感评比、诵读比赛等多种教师诵读活动。还开展亲子共读交流、读书征文演讲、博客诵读评比、假期主题诵读等活动,推进活动走向深入。
5.创新参与对象
经典诵读已经成为教授留学生汉语、传播中华文化的一个有效途径。近几年的全国诵读大赛吸引了众多爱好中华文化的外国友人参与,他们通过参加比赛,进一步增加了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与热爱。如北京语言大学2010年中秋诵读晚会选取了从春秋到当代的多首经典诗文,把中秋佳节的节日特点与中华文化的经典篇章融为一体。除了诗文诵读,活动还融入了歌舞、器乐、书法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外国留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表演中来,越南留学生阮氏清玄倾情诠释了王蒙的《青春万岁》,美国留学生高慕鸿以一首李白《月下独酌》拉近了今古的距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令外国朋友倾心向往,中西合璧的演出给晚会增添了一份雅致和灵动。
二、经典诵读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不容否认,经典诵读活动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
1.心态功利浮躁,追求短期效应
一些学校、一些师生把经典诵读简单地理解为突出学校特色、提高文化素质的捷径,片面追求诵读技巧的快速提高,片面追求立竿见影的短期效果,活动表面看去场面壮观、声势浩大,实则蜻蜒点水、收获不大。更有甚者,一看短期难以速成,则灰心丧气、浅尝辄止。他们不知,经典诵读承担的是百年树人的使命,应摒弃追求短期功利的浮躁心态,多问耕耘,少问收获,持之以恒,方有所得。诵读不仅是一种声音的技巧,而且是与诵读者自身生命紧密相连的。经典诵读是为精神生命奠基的工程,不能立马见效,不可短期速成。诵读经典,深入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感情和哲理,久而久之,经典的精神才会融入我们的生命。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应摆脱急功近利的思想,倡导非功利性阅读、无任务性阅读,方能日有所诵、日有所悟、日有所得。要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体验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构筑精神家园,提升思想境界。
2.体制机制不畅,缺乏有力支撑
目前,经典诵读活动的体制机制没有完全理顺,专兼职队伍尚未形成,经费筹措困难,影响诵读深入持续发展。经典诵读活动大都是一些先行者依靠自身力量而开展起来的自发性活动,就全国层面而言,经典诵读未能有机融入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质量评价、教育教学督导,主要依靠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支持,缺乏制度层面的有力保障,缺乏体制机制的长期支撑,极大地制约了诵读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当前经典诵读活动以临时项目为主,缺乏稳定的经费支持,经费投入不足,必然影响活动长期开展。由于在短时间内,通过诵读经典很难使学生的文化素质有明显提升,事实上与应试教育的>中突及与现有评价指标体系的不匹配,必然导致经典诵读难以获得更大范围的有力支持。
3。活动流于形式,深入挖掘不够
一些经典诵读活动存在以下弊端:重技艺表演,轻文化内涵;重课堂教学,轻课后阅读:重教师讲解,轻学生感悟;重集体教学,轻个体自学;重短期效应,轻长期积累。中华经典是中国人寄托情志的重要载体,应深入挖掘诵读活动深厚的文化内涵,重视诵读活动对当前中华文化复兴的积极作用。诵读的最终目的是提升素质、学会做人,诵读教育若仅集中于技巧培训是不够的,是舍本逐末。要形成一种氛围、培育一种精神、构建一种全新的机制,站在百年树人的高度,重新审视经典诵读的理念目标。诵读具有汉语独特的音乐美、韵律美,通过诵读,能深刻体会中华诗词文赋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应正确认识经典诵读活动与常规课堂教学的联系与区别,教师不能取代学生的主体地位,试图仅通过讲解就让学生完全理解诵读内容,这种做法是违背诵读教学规律的。
三、推进经典诵读深入持续发展的对策
为了促进经典诵读活动的深入持续发展,应在 以下方面寻求突破: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环境
在经典诵读工作中,如何提高公众对经典诵读的关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经典诵读社会性强,涉及面广,要充分发挥经典诵读作为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和弘扬中华文化有效载体的作用,就要使经典诵读的价值与意义在全社会深入人心,做到家喻户晓,在此基础上去开展工作,才会卓有成效。要从推进经典诵读创新发展的高度,从为经典诵读争取条件资源和舆论环境的高度,从提升经典诵读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的高度,深刻认识扩大宣传的重大意义。
诵读经典,是理解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提倡在中小学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旨在开发学生的记忆力,打好学生的语言文字功底,使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获得提升。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宣传工作在统一思想、教育引导、普及知识、交流经验、展示成果、树立形象、凝心聚力、争取支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应充分认识在学校开展经典诵读工作的意义,这对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传承民族精神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2.加强顶层设计,建立长效机制
完善“政府主导、语委统筹、部门支持、社会参与”的体制机制,完善各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在教育系统内建立多部门联合协调机制,与基础教育主管部门、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充分协调。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建立一批中华经典诵读基地学校,将经典诵读有机融入教育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等活动。打造经典诵读活动社会参与平台,推动经典诵读深入开展。将经典诵读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完善市民文明素质教育体系;结合学习型城市建设,倡导市民学习中华优秀经典,积极推进经典诵读活动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
引导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设经典诵读课程,广泛开展校外活动、社团活动,建立经典诵读长效机制,将诵读教育开展情况列入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等相应督导内容。经费投入是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物质基础,应加大经费支持,设立经典诵读专项经费,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要将经典诵读与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升相结合,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个体和群体能力构成中的基础要素,对人的成长及全面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中小学生的语文水平直接关系到一个人将来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文化修养的水平,要注重对基础性的语言文字应用水平的训练。
3.加强队伍建设,培养优秀师资
经典诵读,教师是关键,耍加强经典诵读教师队伍建设,建设高水平、专业化、职业化的教师队伍。教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只有教师从心底里热爱中华经典,才能带动学生学习中华经典,热爱中华经典。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应更多地从学生在经典诵读中的薄弱环节入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高素质教师应自觉意识弘扬中华文化的社会价值,深刻理解中华经典的思想内涵,在指导诵读过程中准确无误地传情达意,正确引导中小学生经典诵读工作。
培养优秀师资,要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建立培训基地,完善培训制度,通过多种途径,对经典诵读师资进行专业培训。应依托相关高校建立经典诵读人才培养基地,逐步实现岗位培训经常化和岗前培训制度化。广泛开展经典诵读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诵读进校园活动。加强经典诵读专家队伍建设,组织专家到学校开展诵读讲座和诵读培训,让更多的人能认识和学习诵读。
4.加强诵读研究,提高诵读实效
开展中华古代经典及现当代优秀诗文的诵读,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有效途径,这已成为教育界的普遍共识。但经典与学生在时代背景和文化心理等方面存在着矛盾,因此,加强科学研究,提高诵读实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经典诵读研究的水平不高,针对性不强,研究的成果转化不够,科研成果的支撑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
要开展经典诵读成效研究,探讨经典诵读与语文教育、青少年成长、语文素质提升、人文情感强化、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关系和作用,为经典诵读教育的持续推进提供理论支撑。要加强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研究,探索建立以经典诵读为基础的中华经典教育模式。诵读经典是一个熟读成诵、语言训练、文学鉴赏和精神提升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培养、自我成长的过程。要建设经典诵读资源库,以大中小学语文教材相关内容为基础,遴选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经典诗文及反映传统节日、民族文化的优秀篇章,发挥示范推动作用。
5.扩大诵读试点,实行分类指导
建立中华经典诵读的实施标准,扩大试点,全面推进。通过试点探索学校开展经典诵读的有效途径和长效机制,形成示范成果,为经典诵读的全面推进和扎实有效开展积累经验,奠定坚实基础。试点地区和学校要明确工作目标,健全组织机构,创新工作内容,结合区域和学校实际,力争在相关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学科建设、活动开展、人才培养等方面体现特色、取得成果、积累经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推进学校中华经典诵读工作,要分类指导,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同阶段安排相应诵读内容。要与现有课程体系相结合,在中小学,利用语文课、思想政治课、班会、校本课程、兴趣小组及课外活动等渠道开展。在大学,要与文化素质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有机融合。诵读篇目要精心遴选,文质兼美,剔除思想陈腐、语言枯燥、内容艰深的篇目,选择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脍炙人口的典范之作。通过将传统诗词与语文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在教改中实现课程整合,优化课堂教学,使中小学语文教学逐步成为推广经典诵读的主阵地。
一、经典诵读活动开展以来取得的成绩
经典诵读就其内容和形式而言,早已有之,不是一个纯粹的新生事物。但2007年经典诵读工作开展以来,又有许多新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五个创新”:
1.创新工作思路
经典诵读活动将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与传承中华文明并重,成为语言文字工作新的工作思路,扩大了语言文字工作的社会影响。这对于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提升国民的语言素养和文化修养,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提高广大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到中小学,经典诗文中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通过诵读活动,让这些传统美德植根于中小学生幼小的心灵,对于丰富语文教学的德育内容,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创新教育观念
经典诵读表面是一项活动的开展,背后蕴涵着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对传统应试教育观念偏失的纠正,是对素质教育观念的重塑。如北京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提出大经典教育观,以育人为本树立经典教育的高目标,以中西合璧拓展经典教育的大视野,以与时俱进促进经典教育的新发展,在经典教育创设之始就对其课程体系进行科学的规划和构建,生发出国学经典诵读、语文古诗文品读、孝悌主题班会等活动形式,形成了涵盖学前班、小学、中学的经典教育体系。
3.创新工作机制
经典诵读涉及社会方方面面,需要理顺机制、精心组织、统筹安排,才能见诸成效。甘肃省庆阳市在全市教育系统广泛深入开展了以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为主要内容的读书活动,初步形成了“五读”活动机制和诵读、讲解、书画、表演、践行等活动形式,促进了书香校园创建,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为青少年学生扎牢了文化之根,打牢了成才之基。“五读”即局长带着校长读、校长带着教师读、教师带着学生读、学生带着家长读、家长带着社会读。
4.创新活动形式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和中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今优秀诗文,由此很多中小学校把经典诵读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开设中华经典诵读课程。如南京市珠江路小学确立了“读好书、写好宇、做好人”的校风,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诵读书写经典活动,力求以雅言传承经典,用墨韵浸润童心,自然地培养学生的美德与智慧。学校提供时间保障,把经典诵读纳入所有学科教学的研究内容,每天午间经典诵读十分钟,每周一节经典诵读探究课,每周两次主题诵读展会,每学期一次中华经典诵读比赛。同时加强师资建设,校领导率先垂范,教科室定期推荐,工会、学科组积极参与,开展定期读书沙龙、读后感评比、诵读比赛等多种教师诵读活动。还开展亲子共读交流、读书征文演讲、博客诵读评比、假期主题诵读等活动,推进活动走向深入。
5.创新参与对象
经典诵读已经成为教授留学生汉语、传播中华文化的一个有效途径。近几年的全国诵读大赛吸引了众多爱好中华文化的外国友人参与,他们通过参加比赛,进一步增加了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与热爱。如北京语言大学2010年中秋诵读晚会选取了从春秋到当代的多首经典诗文,把中秋佳节的节日特点与中华文化的经典篇章融为一体。除了诗文诵读,活动还融入了歌舞、器乐、书法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外国留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表演中来,越南留学生阮氏清玄倾情诠释了王蒙的《青春万岁》,美国留学生高慕鸿以一首李白《月下独酌》拉近了今古的距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令外国朋友倾心向往,中西合璧的演出给晚会增添了一份雅致和灵动。
二、经典诵读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不容否认,经典诵读活动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
1.心态功利浮躁,追求短期效应
一些学校、一些师生把经典诵读简单地理解为突出学校特色、提高文化素质的捷径,片面追求诵读技巧的快速提高,片面追求立竿见影的短期效果,活动表面看去场面壮观、声势浩大,实则蜻蜒点水、收获不大。更有甚者,一看短期难以速成,则灰心丧气、浅尝辄止。他们不知,经典诵读承担的是百年树人的使命,应摒弃追求短期功利的浮躁心态,多问耕耘,少问收获,持之以恒,方有所得。诵读不仅是一种声音的技巧,而且是与诵读者自身生命紧密相连的。经典诵读是为精神生命奠基的工程,不能立马见效,不可短期速成。诵读经典,深入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感情和哲理,久而久之,经典的精神才会融入我们的生命。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应摆脱急功近利的思想,倡导非功利性阅读、无任务性阅读,方能日有所诵、日有所悟、日有所得。要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体验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构筑精神家园,提升思想境界。
2.体制机制不畅,缺乏有力支撑
目前,经典诵读活动的体制机制没有完全理顺,专兼职队伍尚未形成,经费筹措困难,影响诵读深入持续发展。经典诵读活动大都是一些先行者依靠自身力量而开展起来的自发性活动,就全国层面而言,经典诵读未能有机融入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质量评价、教育教学督导,主要依靠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支持,缺乏制度层面的有力保障,缺乏体制机制的长期支撑,极大地制约了诵读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当前经典诵读活动以临时项目为主,缺乏稳定的经费支持,经费投入不足,必然影响活动长期开展。由于在短时间内,通过诵读经典很难使学生的文化素质有明显提升,事实上与应试教育的>中突及与现有评价指标体系的不匹配,必然导致经典诵读难以获得更大范围的有力支持。
3。活动流于形式,深入挖掘不够
一些经典诵读活动存在以下弊端:重技艺表演,轻文化内涵;重课堂教学,轻课后阅读:重教师讲解,轻学生感悟;重集体教学,轻个体自学;重短期效应,轻长期积累。中华经典是中国人寄托情志的重要载体,应深入挖掘诵读活动深厚的文化内涵,重视诵读活动对当前中华文化复兴的积极作用。诵读的最终目的是提升素质、学会做人,诵读教育若仅集中于技巧培训是不够的,是舍本逐末。要形成一种氛围、培育一种精神、构建一种全新的机制,站在百年树人的高度,重新审视经典诵读的理念目标。诵读具有汉语独特的音乐美、韵律美,通过诵读,能深刻体会中华诗词文赋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应正确认识经典诵读活动与常规课堂教学的联系与区别,教师不能取代学生的主体地位,试图仅通过讲解就让学生完全理解诵读内容,这种做法是违背诵读教学规律的。
三、推进经典诵读深入持续发展的对策
为了促进经典诵读活动的深入持续发展,应在 以下方面寻求突破: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环境
在经典诵读工作中,如何提高公众对经典诵读的关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经典诵读社会性强,涉及面广,要充分发挥经典诵读作为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和弘扬中华文化有效载体的作用,就要使经典诵读的价值与意义在全社会深入人心,做到家喻户晓,在此基础上去开展工作,才会卓有成效。要从推进经典诵读创新发展的高度,从为经典诵读争取条件资源和舆论环境的高度,从提升经典诵读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的高度,深刻认识扩大宣传的重大意义。
诵读经典,是理解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提倡在中小学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旨在开发学生的记忆力,打好学生的语言文字功底,使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获得提升。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宣传工作在统一思想、教育引导、普及知识、交流经验、展示成果、树立形象、凝心聚力、争取支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应充分认识在学校开展经典诵读工作的意义,这对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传承民族精神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2.加强顶层设计,建立长效机制
完善“政府主导、语委统筹、部门支持、社会参与”的体制机制,完善各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在教育系统内建立多部门联合协调机制,与基础教育主管部门、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充分协调。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建立一批中华经典诵读基地学校,将经典诵读有机融入教育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等活动。打造经典诵读活动社会参与平台,推动经典诵读深入开展。将经典诵读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完善市民文明素质教育体系;结合学习型城市建设,倡导市民学习中华优秀经典,积极推进经典诵读活动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
引导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设经典诵读课程,广泛开展校外活动、社团活动,建立经典诵读长效机制,将诵读教育开展情况列入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等相应督导内容。经费投入是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物质基础,应加大经费支持,设立经典诵读专项经费,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要将经典诵读与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升相结合,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个体和群体能力构成中的基础要素,对人的成长及全面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中小学生的语文水平直接关系到一个人将来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文化修养的水平,要注重对基础性的语言文字应用水平的训练。
3.加强队伍建设,培养优秀师资
经典诵读,教师是关键,耍加强经典诵读教师队伍建设,建设高水平、专业化、职业化的教师队伍。教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只有教师从心底里热爱中华经典,才能带动学生学习中华经典,热爱中华经典。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应更多地从学生在经典诵读中的薄弱环节入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高素质教师应自觉意识弘扬中华文化的社会价值,深刻理解中华经典的思想内涵,在指导诵读过程中准确无误地传情达意,正确引导中小学生经典诵读工作。
培养优秀师资,要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建立培训基地,完善培训制度,通过多种途径,对经典诵读师资进行专业培训。应依托相关高校建立经典诵读人才培养基地,逐步实现岗位培训经常化和岗前培训制度化。广泛开展经典诵读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诵读进校园活动。加强经典诵读专家队伍建设,组织专家到学校开展诵读讲座和诵读培训,让更多的人能认识和学习诵读。
4.加强诵读研究,提高诵读实效
开展中华古代经典及现当代优秀诗文的诵读,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有效途径,这已成为教育界的普遍共识。但经典与学生在时代背景和文化心理等方面存在着矛盾,因此,加强科学研究,提高诵读实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经典诵读研究的水平不高,针对性不强,研究的成果转化不够,科研成果的支撑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
要开展经典诵读成效研究,探讨经典诵读与语文教育、青少年成长、语文素质提升、人文情感强化、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关系和作用,为经典诵读教育的持续推进提供理论支撑。要加强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研究,探索建立以经典诵读为基础的中华经典教育模式。诵读经典是一个熟读成诵、语言训练、文学鉴赏和精神提升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培养、自我成长的过程。要建设经典诵读资源库,以大中小学语文教材相关内容为基础,遴选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经典诗文及反映传统节日、民族文化的优秀篇章,发挥示范推动作用。
5.扩大诵读试点,实行分类指导
建立中华经典诵读的实施标准,扩大试点,全面推进。通过试点探索学校开展经典诵读的有效途径和长效机制,形成示范成果,为经典诵读的全面推进和扎实有效开展积累经验,奠定坚实基础。试点地区和学校要明确工作目标,健全组织机构,创新工作内容,结合区域和学校实际,力争在相关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学科建设、活动开展、人才培养等方面体现特色、取得成果、积累经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推进学校中华经典诵读工作,要分类指导,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同阶段安排相应诵读内容。要与现有课程体系相结合,在中小学,利用语文课、思想政治课、班会、校本课程、兴趣小组及课外活动等渠道开展。在大学,要与文化素质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有机融合。诵读篇目要精心遴选,文质兼美,剔除思想陈腐、语言枯燥、内容艰深的篇目,选择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脍炙人口的典范之作。通过将传统诗词与语文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在教改中实现课程整合,优化课堂教学,使中小学语文教学逐步成为推广经典诵读的主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