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有“五看”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mq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融合情感,寄寓志趣。《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书?尧典》也说:“诗言志,歌永言。”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意之所指,言殊理同。
   既然诗歌都感之于心,咏于言外,我们鉴赏诗歌,其实就是对作者情感的再触摸,对诗文韵律的再涵咏,对诗歌内容的再创造,因此,鉴赏诗歌有“五看”。
   其一看“题”。常人鉴赏诗歌,题目只一眼带过,未解其详。其实,看诗题,就是抓住诗歌叙述的中心事件,进而了解作者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如下面白居易的《南浦别》和马戴的《落日怅望》两首诗:
  南浦别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一肠断,好去莫回头。
  落日怅望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前首《南浦别》中,“南浦”为古人送别之所,“别”字点明所为之事,无需详阅全诗而大意已知,此乃是相送别离之作;《落日怅望》中,“望”字可知所为之事,“怅”字可见胸中之情,观标题之“一斑”便可略知整首诗之“全豹”了。
   其二看“注”。一般诗歌,往往会有必要注释,看注释,可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思想、诗风,了解写作背景、所涉典故,从中把握作者情感。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第一单元的陆游《书愤》一诗,注释一就谈到“(陆游)被劾去职,归老故乡”,这八个字却对陆游《书愤》一诗的理解至关重要,也可令人推想全诗中,陆游“愤”什么、为何“愤”了。再如郑协的《溪桥晚兴》一诗: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郑协,南宋遗民。
   不说别的,诗中的“闲”字就很容易让人误解诗人正有闲适恬淡的心境,但只要注意到注释中诗人的特殊身份——南宋遗民,就能明白,此闲,更多的是伤心,是凄凉,是故国之思,是亡国之痛。
   其三看“景”。“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为情造文”,所写之景都是精心选择,具有代表性,并且发掘景物不同特点,赋予景物不同色彩,使景物更具表现力。把握作者所写之景,就能体会作者胸中之情。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曲中可见秋风萧瑟,残阳古道,冷落暗淡,苍凉凄苦,旅人漂泊天涯,愁肠绞断。有如此效果,所选景物的独具匠心功不可没。
   但看景绝非仅仅关注作者所写何景,还应看作者所选景的特点和景物之前的修饰语。否则,景可能所选相类,而情感却相差十万八千里了。如下面这首改动版的《天净沙》:
   青藤碧树繁花,小桥流水人家,大道清风骏马,夕阳之下,看花人在天涯。
   与前首相比,景物几乎保留,修饰语略加改换,但意境远不相同,情感更为之一变:美景良辰,风光明媚,主人公志得意满,乐而忘归。与原曲相较,意境和情感判若云泥。
   其四看“眼”。“眼”即“诗眼”,所谓“诗眼”,是指诗歌中最具表现力最能开拓意旨的关键词句。一首诗或诗的某一联中,那些词类活用的词、生动形象的词、运用修辞的词、有意倒装的词、含义丰富的词、凝聚情感的词、突出主旨的词往往就是“诗眼”。抓住“诗眼”,往往能迅速并轻而易举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第一单元的杜甫《蜀相》一诗颈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自”“空”即为本联诗眼,写出了作者杜甫内心的感伤和悲凉,如若换成“映阶碧草满春色,隔叶黄鹂啭好音”或“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则有的是春意盎然、欣喜愉悦之意,境界为之全改。
  此外,如于良史的《春山夜月》一诗: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颔联诗眼为“掬”“弄”二字。既写景,又写人。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看出诗人的童心未泯和逸兴悠长,读来令人神往。
   其五看“后”。所谓“后”,指的是诗文后部分。自古“诗言志”,作者为情造文,则诗中必有其情。钟嵘《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作者情志或隐于物中,或直抒胸臆,或由景生情,或卒章显志。审读诗歌的后半部分,有时不难体会作者的情感所在。如王禹偁的《村行》一诗: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此诗前三联写景写事,山径菊黄、万壑斜阳、棠梨叶落、荞麦花香,作者信马任缰,野兴悠悠;后一联“卒章显志”,直接抒写了作者内心有着惆怅,而心绪转愁的原因恰是因眼前之景遥想故乡,引起了思乡之念。
   当然,一“读”五“看”鉴赏诗歌,只是走进诗歌斑斓殿堂里的一把小小的钥匙,要想尽情遨游于诗歌的天地,还需要多积累,多感受,多涵咏,多揣摩,用诗心去理解诗心,用诗情去体味诗情。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诗人的人生,获得读诗的趣味。
其他文献
情感是语文素养的灵魂,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情感内容,语文教学中要十分注重情感教育,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宝藏,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伴随着情感。  一、探究中驱动情感  语文教学是一个认识和情感相生相伴,互相促进的过程。认识必然和情感相随,而语言训练若离开了情感,便如同失去灵魂一般。因此,我们在探究学习活动中,要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引导学生学会感受语言、体验情感。
期刊
“老师,来拥抱一下!”在一所偏僻的农村初中冬运会赛场上,一个才结束比赛的大男孩,气喘吁吁地朝人群中尚且年轻的女教师跑来并喊道。教师不经意地略微迟疑,随即张开双臂,跟男孩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周围没有惊呼,没有哄笑,一切都那么和谐,那么自然!这是特定场景中的一个非常特殊的镜头,这是为了庆贺小男子汉在学校运动会男子接力赛中获得了年级组第一名。那个教师是我,那个阳光大男孩是我众多弟子中的“特殊弟子”。  说
期刊
一、什么是作文评价?  作文训练,简单的说不外乎作文布置、作文写作、作文批改和作文评讲几个环节。布置作文以教师为主导,直接命题,或者在教师主导下,师生共同讨论交流,确定作文命题或方向。作文写作是学生以自我为主体,为中心的相对自由而又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思想内容的过程。而作文批改和讲评是教师通过阅读学生作文,揣摩、理解、感受学生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捕捉他们在这次写作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并对其写作结果和心
期刊
一、凸显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得充分到落实和凸现,既是互动式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在讲授《祝福》的时候,我让学生分角色饰演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老师提示,学生自己准备。学生将鲁四爷和祥林嫂两个角色表现的非常好。表演之后让学生分析讨论其二人的形象,经过一番讨论,学生们十分积极踊跃的进行总结。所以在课堂上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互动式”教学才能开展。互动式教
期刊
一、家长制作风  家长制作风可追溯至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它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作为家中的长者掌握经济大权,在家庭中,居支配地位,其他成员都要服从,主要盛行于封建社会中。家长制源于家庭、家族、宗族、氏族等血缘群体和亲缘群体,在母权制和父权制的家庭中,家庭的主要权力集中于家长一人手中,权力不划分,其他成员均须服从家长一人。在家庭中奉行非正式控制原则,无正式规章,靠习惯、习俗等来维持管理与控制。当社会群
期刊
作文改评是作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而这一环节也是困扰一线教师作文教学最为头痛的问题。现在的作文教学基本上还是沿袭了上一世纪的传统做法: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评讲。这种传统的“先生批,学生看”的作文批改模式和“先生讲,学生听”的“一言堂”式的讲评模式,使得教师耗时耗神,吃力不讨好,还使得作文活动的主体——学生被当作了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这样,就造成了写作主体的写与改的分裂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学生
期刊
一名好教师的成就,来自于自己所带的学生成长优秀,一群好学生的培养,离不开班主任的高超管理理念。所以,好的管理思路,不仅会对一群学生影响深远,而且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闲暇时偶翻曾仕强教授写的《易经的奥秘》,对管理学生略有感悟,特记下与众君共飨。  《易经》最讲究太极的阴阳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后人推演总结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世间万物都是阴阳双合的结合体,孤阴不长,独阳
期刊
不少语文老师在改学生作文的时候都有这样的经历:让学生写父母,结果学生大部分是写父母在孩子生病时如何冒着风雨去医院或半夜三更熬汤送药;写老师,十有八九是老师带病上课,牺牲休息时间为学生补课;写爱心,一般是送小朋友回家或扶老人过马路,要不就是为希望工程捐出自己的零用钱…凡此种种,令老师们不由得感叹:为什么相当一部分学生写作文都是空话、大话、套话连篇呢?  提倡个性化写作是创新教育的要求,二十一世纪是开
期刊
学生来到学校,接触最多的是教师,他们在老师身上会学到很多东西,有些是教师教给的,更多的是学生潜移默化学来的。做一名好教师,也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修养。就让我们从《论语》中学习孔子的教育思想。  身正为师,学高为范。为人师者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当你立下一个制度时,你万不能成为这个制度的最大破坏者。让学生不许乱扔杂物,自己随手丢垃圾;让学生不许玩网络游戏,自己在办公室上网玩得不亦乐乎,如此
期刊
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阐明:“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即教学艺术。”作业的布置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也应该讲究艺术。以往,学生最头疼的莫过于作业的繁多枯燥,如今实行了“学讲”课堂教学,结合实际情况将每个班分为六个小组,作业布置也分成了课前预习、巩固提高、拓展延伸三个部分。针对这一情况,在作业的布置上更要多下一些功夫,做一些改变,在作业的形式和内容的设计上打破原来的惯例,让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