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匹生绢细细织就,截取一段绷在竹制的扇骨上,就成了一把团扇。或刺绣、或画描,拿在手中摇曳昭昭的是执扇女子的女红和才情。
所以,历代画家笔下的仕女纵有百般面目,一旦执一把团扇在手,大抵那幅的名字就是《纨扇仕女图》了,仿佛那女子的千样妩媚,万种风情都不过是为了给纨扇铺垫一个圆满。
入夏时,一把团扇在手,有清风徐来,最是花好月圆的时节,此时、此际,相遇而欢,所以人们也称团扇为合欢扇。
就如春之于花,夏之于扇,是最好,最美的时光,也是最伤最悲的离别。所以汉代的班婕妤因爱心灰后,就以团扇自喻写下了《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自此,原本寓意圆满和美的团扇,就有了怨,有了忧,有了曲尽幽婉的深意,被每个境遇落魄的人层层引申。到了唐朝,王建也曾以女子的口吻写过一首《调笑令》: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
爱恋中痴迷的女子,就是秋风起时还死死拿着团扇不肯撒手的女子,她不明白什么是时过境迁,她不明白为什么人心易变,私心里总以为握着团扇,就是握住了旧日时光。
近日临帖,特意找来了赵孟頰的行书《纨扇赋》。遥想一下,千年前的某个夏日,才子因暑热熏蒸,摇扇动风,隧有了“起遐想于青苹,引清飓于天末。”的句子,因这一扇的清凉,引他想起了杜甫的:“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的家国愁思。
赵孟頫原本是宋朝的皇亲国戚,是可以成为大宋的肱骨栋梁,如今,却因家国之变成为元朝的闲臣。所以,他惋叹自己的命运尚且不如一把纨扇,他从不曾有过自己的荣光,甚至不曾像纨扇一样还拥有一整个的夏。虽然他也明白“用舍有时,出处有宜”的达观洒脱,却终身也不能摆脱尴尬的命运,只能把毕生的才情都挥洒在笔墨之间。“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赵孟頻)敞开大门。”說这话的是王世贞,正是因为赵孟頰的出现,开启了文人画的繁盛之门。命运与他是一种不幸,于后世的我们则是一种万幸。
如此看来幸与不幸似乎也不是一件很分明事情。就如团扇本身的圆满和美,以及后世诗人赋予它的悲秋感怀,说到底也不过是因人见性的附会。
忆起少时看过的一首《董妖娆》,洛城之南,有美一人,纤手折花枝,那花儿问女子:“请教美女,为何损伤我的花枝。”女子答:“我折自有折的道理,清风凉,露为霜,花儿迟早会飘零,安得长久芬芳呢?”。花儿却说:“秋时花虽落,来年却可以复芬芳,
哪里会像你们这些人类,只有一季的花期,盛年一去,欢爱永相忘。”这话若是让团扇来讲,想必是秋来弃箧笥,夏至复合欢了,团扇何曾悲过秋。
画扇,自三国有“画扇误点成蝇”的记载,《晋书·王羲之传》中有王羲之题扇的佳话。从那时起,团扇不仅是生活中的实用品,也是文化艺术的载体和收藏品。艺术赋予了团扇更多的价值和意趣。
纨扇圆洁,皎如满月,握在仕女的手中宛如握着一段风月,自有清风行于水上,明月辉映庭前的曲婉沉静。纨扇圆洁,洁是自然色,圆为满月盈,握在手中宛如握住千年的恋恋中国风月。
编辑/林青雨
所以,历代画家笔下的仕女纵有百般面目,一旦执一把团扇在手,大抵那幅的名字就是《纨扇仕女图》了,仿佛那女子的千样妩媚,万种风情都不过是为了给纨扇铺垫一个圆满。
入夏时,一把团扇在手,有清风徐来,最是花好月圆的时节,此时、此际,相遇而欢,所以人们也称团扇为合欢扇。
就如春之于花,夏之于扇,是最好,最美的时光,也是最伤最悲的离别。所以汉代的班婕妤因爱心灰后,就以团扇自喻写下了《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自此,原本寓意圆满和美的团扇,就有了怨,有了忧,有了曲尽幽婉的深意,被每个境遇落魄的人层层引申。到了唐朝,王建也曾以女子的口吻写过一首《调笑令》: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
爱恋中痴迷的女子,就是秋风起时还死死拿着团扇不肯撒手的女子,她不明白什么是时过境迁,她不明白为什么人心易变,私心里总以为握着团扇,就是握住了旧日时光。
近日临帖,特意找来了赵孟頰的行书《纨扇赋》。遥想一下,千年前的某个夏日,才子因暑热熏蒸,摇扇动风,隧有了“起遐想于青苹,引清飓于天末。”的句子,因这一扇的清凉,引他想起了杜甫的:“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的家国愁思。
赵孟頫原本是宋朝的皇亲国戚,是可以成为大宋的肱骨栋梁,如今,却因家国之变成为元朝的闲臣。所以,他惋叹自己的命运尚且不如一把纨扇,他从不曾有过自己的荣光,甚至不曾像纨扇一样还拥有一整个的夏。虽然他也明白“用舍有时,出处有宜”的达观洒脱,却终身也不能摆脱尴尬的命运,只能把毕生的才情都挥洒在笔墨之间。“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赵孟頻)敞开大门。”說这话的是王世贞,正是因为赵孟頰的出现,开启了文人画的繁盛之门。命运与他是一种不幸,于后世的我们则是一种万幸。
如此看来幸与不幸似乎也不是一件很分明事情。就如团扇本身的圆满和美,以及后世诗人赋予它的悲秋感怀,说到底也不过是因人见性的附会。
忆起少时看过的一首《董妖娆》,洛城之南,有美一人,纤手折花枝,那花儿问女子:“请教美女,为何损伤我的花枝。”女子答:“我折自有折的道理,清风凉,露为霜,花儿迟早会飘零,安得长久芬芳呢?”。花儿却说:“秋时花虽落,来年却可以复芬芳,
哪里会像你们这些人类,只有一季的花期,盛年一去,欢爱永相忘。”这话若是让团扇来讲,想必是秋来弃箧笥,夏至复合欢了,团扇何曾悲过秋。
画扇,自三国有“画扇误点成蝇”的记载,《晋书·王羲之传》中有王羲之题扇的佳话。从那时起,团扇不仅是生活中的实用品,也是文化艺术的载体和收藏品。艺术赋予了团扇更多的价值和意趣。
纨扇圆洁,皎如满月,握在仕女的手中宛如握着一段风月,自有清风行于水上,明月辉映庭前的曲婉沉静。纨扇圆洁,洁是自然色,圆为满月盈,握在手中宛如握住千年的恋恋中国风月。
编辑/林青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