纨扇圆洁,皎若满月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12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匹生绢细细织就,截取一段绷在竹制的扇骨上,就成了一把团扇。或刺绣、或画描,拿在手中摇曳昭昭的是执扇女子的女红和才情。
  所以,历代画家笔下的仕女纵有百般面目,一旦执一把团扇在手,大抵那幅的名字就是《纨扇仕女图》了,仿佛那女子的千样妩媚,万种风情都不过是为了给纨扇铺垫一个圆满。
  入夏时,一把团扇在手,有清风徐来,最是花好月圆的时节,此时、此际,相遇而欢,所以人们也称团扇为合欢扇。
  就如春之于花,夏之于扇,是最好,最美的时光,也是最伤最悲的离别。所以汉代的班婕妤因爱心灰后,就以团扇自喻写下了《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自此,原本寓意圆满和美的团扇,就有了怨,有了忧,有了曲尽幽婉的深意,被每个境遇落魄的人层层引申。到了唐朝,王建也曾以女子的口吻写过一首《调笑令》: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
  爱恋中痴迷的女子,就是秋风起时还死死拿着团扇不肯撒手的女子,她不明白什么是时过境迁,她不明白为什么人心易变,私心里总以为握着团扇,就是握住了旧日时光。
  近日临帖,特意找来了赵孟頰的行书《纨扇赋》。遥想一下,千年前的某个夏日,才子因暑热熏蒸,摇扇动风,隧有了“起遐想于青苹,引清飓于天末。”的句子,因这一扇的清凉,引他想起了杜甫的:“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的家国愁思。
  赵孟頫原本是宋朝的皇亲国戚,是可以成为大宋的肱骨栋梁,如今,却因家国之变成为元朝的闲臣。所以,他惋叹自己的命运尚且不如一把纨扇,他从不曾有过自己的荣光,甚至不曾像纨扇一样还拥有一整个的夏。虽然他也明白“用舍有时,出处有宜”的达观洒脱,却终身也不能摆脱尴尬的命运,只能把毕生的才情都挥洒在笔墨之间。“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赵孟頻)敞开大门。”說这话的是王世贞,正是因为赵孟頰的出现,开启了文人画的繁盛之门。命运与他是一种不幸,于后世的我们则是一种万幸。
  如此看来幸与不幸似乎也不是一件很分明事情。就如团扇本身的圆满和美,以及后世诗人赋予它的悲秋感怀,说到底也不过是因人见性的附会。
  忆起少时看过的一首《董妖娆》,洛城之南,有美一人,纤手折花枝,那花儿问女子:“请教美女,为何损伤我的花枝。”女子答:“我折自有折的道理,清风凉,露为霜,花儿迟早会飘零,安得长久芬芳呢?”。花儿却说:“秋时花虽落,来年却可以复芬芳,
  哪里会像你们这些人类,只有一季的花期,盛年一去,欢爱永相忘。”这话若是让团扇来讲,想必是秋来弃箧笥,夏至复合欢了,团扇何曾悲过秋。
  画扇,自三国有“画扇误点成蝇”的记载,《晋书·王羲之传》中有王羲之题扇的佳话。从那时起,团扇不仅是生活中的实用品,也是文化艺术的载体和收藏品。艺术赋予了团扇更多的价值和意趣。
  纨扇圆洁,皎如满月,握在仕女的手中宛如握着一段风月,自有清风行于水上,明月辉映庭前的曲婉沉静。纨扇圆洁,洁是自然色,圆为满月盈,握在手中宛如握住千年的恋恋中国风月。
  编辑/林青雨
其他文献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廬别有春。   ——[明代]于谦《观书》
期刊
世界上的书太多了,就算是智慧之书也读不完,何况愈到后代,书的累积也愈大。一个人没有读过的书永远多于读过的书,浅尝之作也一定多于精读之作。不要说陌生人写的书了,就连自己朋友写的书,也没有办法看完,不是不想看完,而是根本没有时间,何况历代还有那么多的好书,早就该看而一直没有看的,正带着责备的眼色等你去看!对许多人说来,永远只有很少的书曾经精读,颇多的书曾经略读,更多的书只是道听途说,而绝大多数的书根本
期刊
史书记载,北魏学者李谧,博览群书,无意做官,将家产都花在收罗书籍上。经他细加审订的书有四下卷之多。他有句名言:“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意即只要有万卷书,又何必做管辖百城的官。于是,后世多以“摊书傲百城”喻藏书之富或嗜书之深。  一人藏书往往有限,也难以及时更新收集。真正能够“摊书傲百城”的地方,唯有书店。中国的书店又名书肆,指的是旧时中国民间出售书籍的店铺或市场,亦指售书行业集中的店铺和街
期刊
少年时构想爱情,神往你侬我侬的状态。后来自己有了爱人,在甜蜜快意时,把所有写意的情话开心收纳,在忧郁纠结的时候,又发现那些写意的话不能治愈我。我的先生见招拆招,将爱情里的约定从虚渺的“海枯石烂”具体到一种行为。  我说,“如果你惹我难过了,我就离家出走。”他默认了婚姻中有这种可能性,问我,“哈哈,你出走去哪里?”  “我去24小时书店。”  “好,那我就去书店找你。”  说的高深一点,用莎翁的语气
期刊
书店是爱书人的精神庇护所,也是传奇发生的地方。在很多城市,书店曾经是地标性建筑,逛书店也是读书人的一种享受,是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须,不少人甚至还因而改变了命运。但阅读能否成为全社会的共同需要,成为每个人的生命需求,却关乎一个民族的精神发育和文明的传承,闲暇时,看名人与书店的故事,在为人们增添了情趣的同时,更让人思考现在书店的命运。  内山书店:中日友谊的见证  1927年鲁迅来到书店,见到内山完造,
期刊
那么,对庄子来说,谁是至人呢?他的生活方式是如何的呢?至人所做的,不过是静观宇宙。他不采取任何绝对的立场。“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对外在的事物他顺其自然。没有一样物质的东西能够损伤他;没有一样精神的东西能够使他感到痛苦。他的心智的平衡使他获得了世界的帝国。他从来不是客观存在的奴隶。他知道,“至言无言,至为无为。”他是被动的,并接受生命的规律。他在无为中休息,静观这世界自然地为善。他不“刻
期刊
随着电商和电子书的发展,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实体书店,到今天可以说有些日薄西山了。那么,书店是如何产生的?最早的书店又是啥样?里面可以买到什么书?书又是什么样子的?别急,大家随我穿越到汉朝,去看看当时的书店。  等等,为什么只是去汉朝,不是去更早的时代?因为在夏商周三代“学在官府”,贵族子弟们在官府学习,或者氏族内部进行传承,总之学习环境是封闭的,读书书单是指定的。春秋末年血缘氏族解体,孔子兴起私学
期刊
古人与书店之间,趣事何其多也!  陈寅恪在其著作《柳如是别传》提到,他年少时住在江宁,和他的伯舅两家衡宇相望,他的伯舅俞先生藏书虽然不多,但是也有不少精本。如四十年前有正书局石印戚蓼生钞八十回石头记,这是俞先生官至翰林之日,以三十金在京师海王村书肆购得。这里提到的书肆,类似于今天的书店,关于书肆的历史,最早可以追寻到西汉时期。  杨雄在其所著《法言·吾子》中说:“好书,而不要诸仲尼,书肆也”,这里
期刊
近几年,随着商业地产和书店的联合,在全国各地新开的书店数量倒是不少,就连新华书店也参予到这场书店变革的运动中,那么是否对全民阅读的促进有非常实际的效果,却还是一件值得探讨的事情。  新闻媒体和一些自媒体,在网上宣传着大量新型书店,这些书店的比较明显的特征是多元化,依附于商业地产,加上千篇一律的所谓的文化活动,并过度强调设计感,时常宣称是由某某著名设计团队设计,书店自身在宣传进也以设计作为自身优势,
期刊
市肆閑行仰古尘,馀怀待尽未成棼。   千秋魂魄常如在,幻影衣冠又一新。   姓字颇惭时辈觉,行藏愿与蠹鱼伦。   天高地厚宽如许,多难方知患是身。   一一[近现代]佟绍弼《与广权漫步书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