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馆藏出土元青花瓷瓶珍赏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chang7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青花作为中国瓷器烧制工艺的珍品,以豪迈的气概与原创的艺术,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和简明的快感。它确立了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将华夏陶瓷艺术推向了巅峰。1959至2006年间,我国文物机构通过考古发掘、民间征集等方式,共获得元青花瓷器156件并分别珍藏于国内各大博物馆。这批馆藏元青花分藏在国内15个省市自治区,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其中墓葬、窖藏出土及元代建筑遗迹发掘的元青花瓷器127件,占馆藏数量之和81.4%,由此表明它们大多数来自地下出土。
  国内馆藏元青花造型的前6位,按照其数量排序依次为高足杯、梅瓶、盏、盘、大罐和玉壶春瓶。这可能是在元代以前,这些造型产品的产量和需求量,比其他造型的产品要多的缘故。限于篇幅,笔者不可能一一赘述所有造型,故特精选国内馆藏造型数量较多、属于“镇馆之宝”的“国宝级”元青花瓷瓶,在此加以简要介绍,以飨读者。
  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纹梅瓶(图1)
  高44.1厘米,口径5.5厘米,底径13厘米。1950年南京江宁县观音山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定远王沐英墓出土,现藏南京博物院。
  此梅瓶小口,丰肩,斜腹,敛胫,平底。肩腹绘“萧何月下追韩信”故事纹饰,而空白处则衬以苍松、梅竹、山石,显得错落有致。瓷瓶上所绘的青花纹饰亦层次多样,非常独特。
  整器造型端庄稳重,胎质洁白致密,青花发色苍翠浓艳。白釉洁净润泽,青花用料浓淡相宜,层次感强。而拓抹绘瓷笔法又使画面有丹青之妙、美器之泽,为元青花瓷瓶中之绝品。
  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图2)
  高44厘米,口径5.4厘米。1950年南京江宁县观音山沐英墓出土,现藏南京博物院。
  整器圈带纹饰自上而下共分五层:第一层肩上绘覆莲纹一周,第二层绘缠枝牡丹纹一圈,第三层腹部绘满缠枝牡丹青花纹,第四层绘较窄的卷草边饰一条,最底层胫部饰一周卷草纹和仰莲如意纹。有宽有窄的纹饰带间以弦纹相隔。
  该梅瓶为元青花大器,造型上给人以高大庄重、浑厚质朴之感。此器还使用了进口的“苏麻离”青料,发色苍翠浓艳,对比强烈。整个器型端庄稳重,为元青花瓷中的精品。
  青花蒙恬将军纹玉壶春瓶(图3)
  高30厘米,口径8.4厘米,足径8.8厘米。1956年湖南省常德市近郊出土,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此玉壶春瓶描绘了蒙恬将军审讯战俘的场景:威风凛凛的蒙恬端坐旗下,身后武士举着火焰纹牙旗,两名武士抓一俘虏并作汇报,画面颇具巍然肃杀之气。而怪石、苍松、竹叶、花草这些背景,又将画面点缀得自然生动。此题材源于当时的戏曲、版画和平话故事,侧面反映了流行的民间艺术。
  整器青花呈色纯正艳丽,造型优美。虽纹饰再现的是秦朝镇守北方的蒙恬将军的故事,但人物服饰、道具等却完全体现了元代的风格特征。
  青花海水白龙纹八方带盖梅瓶(图4)
  通高51.5厘米,口径6.6厘米,底径14.5厘米。1964年河北省保定市永华南路元代窖藏出土,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
  该梅瓶瓶盖、瓶身皆为八棱形。小口,折沿,短颈,丰肩。其腹修长内收,足微侈,足底露胎。大朵如意云纹饰于肩和近底部,并有青花花卉、凤鸟和怪兽内绘。瓶身饰青花海水火焰纹的主题纹,手法采用留白饰四条矫健有力的游龙,在波涛汹涌的海水中翻腾飞舞,元代龙纹特征明显,极富凹凸有致的立体感。
  此器造型硕大,纹饰繁密,形象生动,层次丰富。且青色对比鲜明,白地与蓝地白花相辅相成,极富艺术感染力。而规整的形制,又充分展示了元代制瓷工匠高超的成型技艺。
  青花狮戏球纹八棱瓶(图5)
  高32.5厘米,口径9.7厘米,底径9.8厘米。1964年河北省保定市永华南路元代窖藏出土,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
  瓶体为八棱形。敞口,细颈,圆腹,圈足微外撇。九层青花纹绘于瓶身,蕉叶纹、回纹和莲瓣纹绘于颈部。“双狮戏球图”的主题纹饰于腹部,佩戴彩绸缨络的狮身回首翘足,嬉戏争斗。钱纹、莲瓣、回纹及卷草纹分绘于下腹、胫与足部。
  该玉壶春瓶造型美观雅致,纹饰灵动活泼,青色苍翠浓艳,是元代景德镇窑生产的青花瓷扛鼎之作。
  青花鸳鸯戏水玉壶春瓶(图6)
  通高29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9.3厘米。1970年北京旧鼓楼大街元代窖藏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撇口,细颈,垂腹,圈足。内口沿绘如意云头纹。颈部为缠枝花卉,颈腹之间饰一周几何纹,腹部主题纹饰绘两对栩栩如生的鸳鸯游弋于莲池之中,神态惟妙惟肖。其下绘卷草纹,颈绘变形莲瓣纹,足壁是重叠覆莲。用国产青料绘画,纹饰繁而不乱,主次分明,青花色调淡雅。
  元代青花瓷以器型厚重、釉色浓艳而著称。而此玉壶春瓶造型秀美,釉色淡雅清新,纹饰繁缛精细,釉面莹润清澈。同时胎质细白,工艺精湛,反映出元代景德镇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
  青花牡丹纹塔式盖瓶(图7)
  通高42.2厘米,口径9.3厘米,足径10.3厘米。1972年湖北省黄梅县西池窑厂元延祐六年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此器为一种专用于陪葬的魂瓶。它分为瓶身和瓶盖两部分,其中盖呈塔式状的七层。对称的象首、狮首堆贴于肩部。缠枝牡丹纹为主体纹饰,同时以莲瓣纹和云肩纹相辅。
  该瓶是目前发现的纪年最早的元代青花瓷器,在青花瓷起源上有十分重大的研究价值。其相比至正型元青花还要早上几十年,为早期元青花的标准器。
  青花松竹梅纹双耳瓶(图8)
  高24.2厘米,口径4.7厘米,底径6.5厘米。1976年江西省鄱阳县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整器从颈部到圈足饰八层纹饰。其中颈部饰五瓣蕉叶纹、钱文和两折枝花卉三层,腹部饰钱纹、松竹梅和卷草纹主题纹三层,颈部饰八瓣仰莲纹,莲瓣纹覆双层圈足。各纹饰间以弦纹相隔。   此双耳瓶构图严谨,图案虽满且层次多,但层次分明。同时主题突出,浑然一体。画工深沉有力,风格生动豪放,青色古朴艳丽。
  元青花松竹梅纹瓶(图9)
  高17厘米,口径5.7厘米,底径5.8厘米。1976年江西省鄱阳县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此瓶敞口,凸唇,短束颈。丰肩,肩以下渐收,内凹形矮圈足。青花呈色灰蓝发黑,施釉不到底,釉色青白泛灰。腹部上下有明显的两道接胎痕,腹部绘松竹梅“岁寒三友”图。整个画面疏密有致,构图丰满,运笔流畅,花色淡雅。
  元代梅瓶继承宋代形制,只是肩部更加丰满,有的带座,有的为八棱形。专家评论此出土瓷器形大,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浓郁的地方特色。
  青花云龙纹带盖梅瓶(图10)
  通高48厘米,内口径3.2厘米,底径14.1厘米。1980年江西高安窖藏出土,现藏于高安市博物馆。
  该瓶小口,宽唇平折,马蹄形颈,丰肩,圆鼓腹下收,浅圈足稍外扬,修胎规整,配覆杯形盖。盖呈盔状,花苞宝珠钮,盖内子口呈锥管状。内壁素胎,一侧墨书楷体“御”字。涩胎圈足,瓶底墨书字体无存。
  此器胎质洁白,底足有明显的窖藏包浆。其青花有明显的晕散,但色泽青翠浓艳,积料处甚至还有结晶斑。白中闪青的釉色晶莹剔透,富冰肌玉骨之感。
  青花缠枝牡丹纹盖梅瓶(图11)
  高49厘米,口径6.4厘米,足径14厘米。1980年江西高安窖藏出土,现藏于高安市博物馆。
  此瓶小口,唇口平折,短颈,丰肩,圆鼓腹下收,矮圈足稍外扬。修胎规整,有跳刀痕,底足中部有一支钉点,配覆杯型盖。内壁素胎,一侧墨书楷体“礼”字,瓶底墨书字体无存。
  整器色泽略显青灰,积料处有结晶斑。釉色白中闪青,釉面失透。胎质洁白,坚致细腻,底足呈浅黄色。尤其是粗中有细的绘画运笔,彰显了元青花成熟期绘画创作的时代特征。
  青花龙纹玉壶春瓶(图12)
  高30厘米,口径8.8厘米,腹径16厘米,底径9.3厘米。1985年4月山东省青州粮食中转库铁路西侧元代墓葬出土,现藏于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
  此器瓶口沿内绘一周卷草纹,蕉叶纹和回纹绘于颈部,仰、覆莲瓣纹饰于肩上及近底处,椭圆腹饰一周卷草纹。主题纹则绘云龙腾空而起,气势威武。其造型端庄匀称,胎质细腻,青花色泽艳丽稳定,达到了器型、瓷质和工艺三者的和谐统一,为不可多见的元青花瓷珍品。
  在元代五爪龙纹属于官方专用纹饰,民间只能绘画四爪和三爪的龙纹,龙纹的画法也是丰富多彩。此玉壶春瓶绘三爪龙纹,整体画面层次清楚,全器纹饰上下分七层,总体绘画技艺高超,画意流畅潇洒飘逸。
  青花四爱图梅瓶(图13)
  高38.7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13厘米。2006年湖北省钟祥市明代郢靖王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小口外撇,短颈丰肩,胎白体重,施白釉。上绘青花纹饰,瓶身肩部饰凤穿牡丹。腹部饰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鹤之青花“四爱图”,人物形象生动。下层为一圈变体仰覆莲纹,三层纹饰以忍冬和锦带纹相隔。整体纹饰层次分明,繁而不乱,釉料为进口苏麻离青料,呈色青翠艳丽。
  此梅瓶内涵丰富深厚,器型优美致雅,制作考究精良,乃举世罕见的经科学发掘出土的元青花珍品,故被湖北省博物馆誉为镇馆之宝。
  青花云龙纹梅瓶(图14)
  高25.4厘米,口径5.6厘米,底径11.2厘米。2006年湖北省钟祥市明代郢靖王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此瓶肩部绘莲瓣纹一周,下绘缠枝牡丹纹,四爪云龙纹作为主题纹饰。在元代五爪龙纹属于官方专用纹饰,民间只能绘画四爪和三爪的龙纹,故此瓶为民窑烧制。
  整器青色浓艳,造型大气,描绘的云龙纹形象鲜明,是元代青花瓷器中的典范之作。特别是龙头二目双睁颇具神韵,嘴巴张开凶猛而不夸张,胡须鬃毛双角轻松飘逸自然,细脖宽胸鳞片清晰富有张力。同时有力的四爪张牙舞爪,腾云驾雾,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元青花瓷典型的绘画风格。
  从以上14件馆藏元青花瓷瓶的造型和纹饰特征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国之瑰宝”尽管造型不同、规格各异、纹饰迥然,但其气度恢弘的神韵,精致复杂的工艺,在中国陶瓷艺术中可谓独树一帜。无怪乎它的收藏在如今方兴未艾,倍受追捧。(责编:雨岚)
其他文献
还是说地摊的事。  还是初学时,一半清醒,一半懵懂。常和两位老同事结伴而行。其中一位从八十年代逛摊一直逛到现在,算个老玩家,眼力是不错的。在初学的我看来他有光环,有神秘感,下意识地将他当老师,不管买什么,都要征求他的意见。另一位和我水平差不多,若老师不在,我们就商商量量买东西,可以增加一点保险系数。  后来我自己给自己放了单飞。他俩依然结伴。因为我的喜欢和他俩的喜欢不一样了,常常我看中的东西,他们
期刊
提起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人尽皆知。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的长篇神魔小说,主要描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历经八十一磨难,一路降妖伏魔,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其小说取材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民间传说、元杂剧。《西游记》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如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在中国文
期刊
(接上期)  清 石涛《竹石梅兰图》 纸本墨笔  纵205.9厘米 横94.8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这是一幅能代表画家艺术风格的作品,竹叶梅花画法奔放自如,墨色浓淡相间,并富有层次。石头画法也简率放逸,形象洗练,造型夸张。竹影轻摇,寒梅吐蕊,幽兰飘逸,块石磊磊,画面诚如石涛自题,清香四溢的花卉隐逸于树干竹叶间。整幅作品,意境空灵,余味无穷。  石涛(1614-?一作1642-1718),僧,本姓朱
期刊
创烧于清道光年间的建水紫陶,以“手工拉坯、名家书画、阴刻阳填、无釉磨光”的独特工艺享誉四海,是“全国四大名陶”之一。其中,抗战期间烧制的建水紫陶,记载着诸多抗战时期的历史信息。  建水位于祖国西南边陲,距离中越边境线200多公里,是雄镇滇南的军事重镇和关津要冲之地。1940年9月,日军占领越南,企图北上进犯昆明,兵指重庆。面对新的局势,以龙云为首的云南省政府,炸毁滇越铁路河口大桥,拆除河口至碧色寨
期刊
朱三松,明代竹刻家。名稚征,号三松,以号行世。生卒年不详,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活跃于明末。出身竹刻世家,祖父朱鹤(号松邻),父亲朱缨(号小松),均以刻竹闻名,有“三朱”或“竹三松”之称。朱氏本为新安人,自宋建炎移居华亭,又六世而东徒,遂为嘉定人。  朱三松款竹雕《松鹤人物》笔筒,高10厘米,直径11.9厘米。为一段竹节雕成,圆筒状,平口,直壁。色似栗皮,色泽光润。笔筒以竹节处为底,顺竹壁刻成三
期刊
明嘉靖剔彩风调雨顺菱花式盘  口径22.7厘米。盘菱花式,盘心正中雕星辰、蜡烛、莲纹及禾穗,环饰如意云头框,四角各雕游龙一条,间以“大”字纹及宝瓶纹;内壁分八格,每格雕八宝之一。盘外壁八格内分别雕各种折枝花,底髹黑漆,阴刻描金“大明嘉靖年制”楷书款。  此盘以星辰、蜡烛、莲纹及禾穗为饰,题材极为独特,别树一格。龙纹、蜡烛与星辰可视作皇帝祭天之举,莲花及禾穗则代表农作物,故合起来有向天祝祷风调雨顺、
期刊
铜三足炉  高19.6cm ,口径. 17.3cm  弄铜鼎、簋、尊、盘、爵等待为食具、酒具、盛水器等实用功能与作为礼器在先民精神生活中标出的意义是互为表里、融贯一致的。可以说,没有古代青铜器,就不可能有商、周以来文质彬彬的贵族等级体制和先秦时代持色独具的权力表达系统。古代文明体制的核心,即所谓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无不与青铜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琦(款)《粉彩人物纹
期刊
石鲁(1919-1982年),原名冯亚珩,字永康,因崇拜石涛与鲁迅而改名石鲁,生于四川省仁寿县。中国现代山水、人物、花鸟画家,“长安画派”主要创始人。对于二十世纪后半叶的中国美术史来说,石鲁以其鲜明的个性张力与强烈的艺术风骨,倍受人们关注。在其短暂的艺术人生中,他以满腔热情与生命为代价,实现了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艺术创新的艰苦探索。  一、石鲁其人  石鲁幼年家境殷实,有“万卷藏书”,早年受过
期刊
慎德堂为圆明园内的一组建筑,位于圆明园九洲清晏的西面,修建于道光十年(1830年),次年落成,是道光皇帝在圆明园内的一处生活行宫。道光皇帝晚年主要生活在此,传世的一幅《喜溢秋庭》画轴上,曾详细描绘过他在慎德堂内的生活场景,画卷左上角钤“慎德堂宝”印一枚。道光皇帝曾专门写过一篇《慎德堂记》收录在道光《御制文余集》中,文中反复强调了自己修建慎德堂的目的是为“崇俭去奢,慎思永”。道光三十年(1850年)
期刊
不经意间,已经是春暖花开时。四月的春天,桃红柳绿,暖日晴风,莺歌燕舞,鸟语花香,处处酝酿着新的希望,但愿今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也能在这春日暖暖的阳光中逐渐复苏……  事实上,这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涌现出了一批新一代收藏者,他们眼界开阔,出手不凡,并开始频繁涉足国际市场,这一现象不能不令人感到欣慰。然而中国藏家是否可以从此屹立于全球收藏界而不倒呢?中国藏家要想长期保持与世界接轨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