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林:应用为本

来源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d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作为国内著名的应用性高等教育专家,他力排众议在国内首倡应用性本科教育并身体力行;
  作为一名高校教学管理者,他高擎“应用为本”的大旗冲锋在理论与实践的第一线,在充分发挥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正确方向上砥砺前行;
  在他的心目中,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应该具有多样性,这既是教育规律的使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更是教育与社会和谐的保障。
  
  2007年5月,在上海举行的“应用性本科教育学术研讨会上”,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潘懋元教授、工程院朱高峰院士、中国高教学会周远清会长对应用性高等教育的发展表达了强烈的关注,他们一致认为:应用性本科教育的兴起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体现,我国应尽快发展一类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主的大学。
  


  在这类大学中,以“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为宗旨的北京联合大学无疑是其中最具典型性的代表。
  2007年10月下旬,《教育与职业》采访了北京联合大学副校长高林。作为国内著名的应用性高等教育专家,他是学校应用性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倡导人和指导者。
  
  可贵的探索
  
  北京联合大学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在京高校的分校于1985年调整合并成立的,具有依托老大学学科基础好和背靠行业应用性强的双重影响的办学特点。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学校必须走一条改革创新的发展之路。
  进入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逐步成为时代的主题,包括人才培养类型的多样化、高等教育类型的多样化和高等学校类型的多样化等三个方面,实质是高等教育分类发展问题。这一期间,高林带领的北京联合大学的教育科研团队,沿着发展应用性教育的方向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包括国内外的考察,行业企业调查,结合学院和专业的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试点等,积累了经验,并始终进行着理性思考。
  在高林看来,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需要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应用性高等教育的出现正是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的结果,应用型大学也正是大学由社会外围到边缘至中心的过程的体现。自二十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首先进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也随之出现新的应用性人才培养需求和新的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类型。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地方经济和行业经济的发展,对高等教育本科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对本科人才类型的需求趋向多样化,其中一个重要特点是对一线工作的本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迫切要求高等学校培养出在素质、能力、知识等诸方面都适应工作需要的新型应用性本科教育层次培养的人才。而这类人才的培养任务,无论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还是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主要应该由改革开放以来新建立的本科院校来承担。遵从国际高等教育的通用称谓,可以称这类大学为“应用型大学”。
  据此,他提出可以将高等教育分为三类,即:学术性高等教育、应用性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高等学校也可分为学术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和高等职业学院。
  2003年,北京联合大学第三次党代会召开,包括高林在内的学校领导集体,在分析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基础上,确立了“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宗旨和“面向大众、服务首都、应用为本、争创一流”的办学定位,逐步形成北京联合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体系;在这一理论思想指导下,学校进一步确定了“小范围大步走、大范围小步走”和“理念——模式——方案——试点——推广”等旨在推动教学改革的实施策略与路线,并分三个阶段实施了应用性教育改革的试点实践,逐步建构起应用性高等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2005年12月,《光明日报》用整版刊登了关于北京联合大学全面走上应用性办学道路的报道,宣传并肯定了北京联合大学的办学宗旨和定位,2007年北京市教委正式确认北京联合大学建设应用型大学的方向,学校从此进入全面建设应用型大学的新时期。北京联合大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中,开创了发展应用型大学新的一页。
  
  透视新型应用性人才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大量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被引进和采用,产业不断升级。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使得人才需求出现了新的趋势,出现了新的人才类型需求。
  高林告诉记者,一方面,科技发展推动职业对知识的要求和对技术的含量提升,对人才的要求随之提升;另一方面,科技发展和市场经济转型催生出了新的职业岗位,特别是以本科层次应用性人才需求为主的技术应用型和复合应用型职业岗位大量出现。例如,第一产业中的农业、林业工程师,第二产业制造业中的车间工程师、工艺工程师、技术工程师、质量工程师、市场营销工程师等,对于IT业来说,软件工程师、系统维护工程师、数据管理工程师、平面设计师、项目经理等更是不胜枚举。
  在他看来,这些职业岗位中有些是随着科技进步新产生的,有些是随着经济发展新提升为需要本科层次培养的,但是都可以概括为“现场工程师”,他们是本科层次培养的新的应用性人才主体类型,“现場工程师要具备工作现场的指挥组织能力,技术运行和设备维护能力,工艺设计和改进能力或市场营销能力等,可以概括为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市场运营能力。”
  此外,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应用性职业岗位,例如在第三产业可有:经纪人、策划师、中小企业经理、市场营销师、期货操盘手、企业法律顾问、文化创意设计师等。
  高林认为,这些职业岗位分布在各产业并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体现为人才学历层次的高移和一些典型的新特征。
  他告诉记者“新型应用性人才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和关键能力;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工作组织能力;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具有研究和分析工作中问题的专业理论基础,善于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善于处理现场突发事件。”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北京联合大学在对新的应用性岗位和人才特征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应用性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包括两方面内容:即人才培养的类型定位和规格定位。
  对于应用性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基本规格,高林认为仍可以用本科教育改革中所共识的“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标准来界定,但其区别在于三要素内涵的不同:经验性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构成的隐性知识不可忽视;职业道德和素质养成更加突出;应用能力和关键能力是能力培养的主要方面,同等重要、不可或缺。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高林看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归根结底要落实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正是由于应用性本科教育与以往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有显著区别,要达到这类新的培养目标,必须探索人才培养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也成为发展应用性高等教育和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
  他进一步指出,尽管许多学术型大学也提出培养应用性人才的任务,但一般多指向研究、规划,设计人才,而不是以面向经济、社会、生产、服务一线为目标的高级专门应用性人才,高林认为后者的关键是需要在尊重本科教学共同规律的前提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尽管许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自归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阵营,定位于培养应用性本科人才,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培养方案设计、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也显现出某些方面的成果和特色,但总体上对应用性本科教育规律和本质特征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还没有形成科学的、得到共识的课程体系模式,无论是教师的教育理念,还是专业的设计思想多数还在沿用以往的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效果还不明显,因此制约了这类教育的发展,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尚待探索。
  应用性本科教育应牢固树立为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观念,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都应以培养区域或地方经济社会急需的全人发展的人才为核心。这也是建构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和出发点。
  在他看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是课程体系改革,构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形成体现人才培养规律和适应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创设模拟真实工作状态的教学环境,开辟产学合作的教学途经,是关系到应用性本科教育新路探索成败的关键。
  对此,北京联合大学在对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面向应用、依托学科、以应用能力为核心,以关键能力为重点,构建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应用性本科课程设计指导思想,并且近年来的试点实践证明这种探索是有效的,为进一步形成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应用性教育推动社会和谐
  
  高林告诉记者,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也是人才需求多样化的阶段,高等教育类型结构必须从单一学术化精英教育向多样化大众教育转变,发展应用性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必然趋势。
  大学应有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文化进步的作用,在此意义上,大学在思想认识上应适度超前于现实社会。提高对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认识,必须首先解决对于“层次”和“类型”的认识,“重层次、轻类型”是“官本位”传统形成的思想意识;受现实社会的局限,人们关注“层次”的热情远高于“类型”,尤其是知识界,往往把任何事情之间的对比都看作“层次”关系;考虑到未来几十年,中国逐步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中等收入群体加大取代“两极分化”的社会状态必然会使“类型”的概念更加突出,“层次”的概念相对淡化,社会更加和谐,关系更加人本,“应用”和“学术”之间更加融洽,应用型大学将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提出建设应用型大学也正是以这样的“科学发展观”为思想基础的。
  为此,他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认识应用性教育推动社会和谐的作用:首先应表现于学生和谐,以高考成绩排序录取是当前大学的主要招生录取方式,这同时也是精英教育时代划分学生优劣的质量标准,如果把招生录取方式与这种质量标准区别开来,无疑这种质量观已经制约着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应以更科学的态度看待生源质量,建立“以人为本”的生源质量观,按学生的不同智能特点和材质培养学生,并将挖掘和开发学生的智能资源留给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前要研究应用性人才的特点,开发学生接受应用性教育的潜能, 为培养高水平的应用性人才打好基础,这首先要求教育工作者以更科学的态度看待学生,面向每一个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全人发展,人人成功,促进大学生之间的平等与竞争的和谐。
  其次,应用性教育推动社会和谐应表现于教育类型与学校发展的和谐。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有不同类型的,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是必然,不能引导所有高等院校都向精英教育阶段的学术型教育发展,而应科学定位,分类发展,拓展空间,办出特色、创出一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发展应用性本科教育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方面。因此,高等教育的分类发展促进了学校间发展的和谐与和谐的高等教育体系构建。
  2007年以来,教育部开始实施了本科教学改革的“质量工程”,颁发了指导本科深化教学改革的2号文件(教高[2007]2号)。很多专家指出,这一工程的启动和文件的出台 ,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发展的高等教育新体系的需要。然而,应用性本科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办学的软硬件资源方面处于弱势地位,要推动应用性本科教育的健康发展,更加需要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持和分类指导。因此,要加强宣传,提高对不同教育类型都可以办成一流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认识,引导舆论,转变观念,推动应用性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于当前占高校总数三分之一的新建地方院校,应指导支持发展应用性本科教育,开展应用型大学示范建设工程,“在质量工程、精品课程、示范专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等方面重点投入,鼓励应用性本科院校在各领域创一流、出精品,推动这类教育形成特色”等。
  第三,應用性教育推动社会和谐还应表现于促进和推动社会生活的和谐。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要努力使中等收入者占大多数的目标,这一目标实现的重要方面是使占我国就业人口大多数,在经济、社会、生产、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人才、高级专门人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等应用性人才进入中等收入阶层,无疑提高他们的学历层次,使他们成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工程技术人员、高级服务人员、高级技术工人等将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高等教育本身的改革,发展应用性高等教育也就成为必然了。
  在高林的心目中,应用性本科教育发展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调整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结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也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方面,更是实现教育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他文献
高校写作要实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写作能力的教学目标,必须重视学生的生命体验。面对学生生命体验的缺失这一写作教学的困境,加强学生生命体验,是写作教学的必然。教师在
<正> 岗位培训是职工教育工作重点,它包括理论、实践两个方面的学习和考核。目前,不少单位在岗位培训考核中往往重理论、轻实践,实践考核工作落不到实处,有的理论考核从严,而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乳化剂,过硫酸钾(KPS)和亚硫酸氢钠(SBS)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通过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氯乙烯(VC)/丙烯腈(AN)共聚物。采用氧瓶燃烧法测定了共聚物的氯
将离子交换法制备并经水热处理的FeZSM-5分子筛应用于N2O-步氧化苯制苯酚反应中。在固定床反应器上研究了导致催化剂失活的原因,考察了失活催化剂的再生条件,并采用热重-差热综
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跨校区办学等情况下,如何对多校区进行有效的管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我校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多校区信息化建设的应对措施。
[摘要]教育部“质量工程”全面启动后,各个高校都在积极响应并制定了具体的落实办法,而教学管理当前应当着力研究和解决影响教学质量的突出问题与矛盾,强化质量管理战略、优化管理模式、提升执行力,实现学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质量工程 教学管理 执行力  [作者简介]刘伦钊(1963- ),男,湖北随州人,襄樊学院教务处处长,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校教学管理研究。(湖北 襄樊 44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