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火辣的温柔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10762237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外地人在年青时来成都,是需要一番勇气的。不是有句老话吗,少不入蜀,老不离川。大致意思是,四川,尤其是成都这地儿,之所以号称天府之国,原因在于其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只要不是个大懒鬼,一年到头只要种种地,填饱肚子没问题。根本用不着面朝黄土背朝天,搞得满面沟壑一脸沧桑,三天两头为嘴头子上的一点东西忙。盆地气候温润、潮湿,利于皮肤保养,满大街都是西施杨玉环,闭眼睛娶一个过日子,肯定差不到哪里去。食色,性也,全齐了,还与天斗与地斗,穷折腾个什么劲儿呀。历史上的成都人是否真的天天吃香的喝辣的,还有个美女老婆伺候着?恐怕有争议,按下不表。但四川尤其是成都人那个闲、那个懒散劲儿的名声,已传得老远老远;因此才有上面劝年青人不要入蜀的老话,免得在这地儿呆久了,纵使大丈夫,也极有可能失了雄心壮志,甘为一家庭妇男。
  话说今日的成都,套用一句广告词,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爱思考的主儿,都不免要问:为什么?江湖中人有言,女人要抓住男人的心,首先应该抓住他的胃。这是有见地的说法,蕴含着深厚的生活智慧。如果把成都比作一个女人的话,她一定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对上面的说法有很深的领悟。成都之所以让人来了就不想走,重要原因之一即她能抓住你的胃,“重兵器”之一:火锅。说到这儿想必你已经知道,一个人在成都生活多年,如和一个睿智的女人生活大半生,贴心暖胃的,当然“老不离川”啦。
  年青娃儿们爱交个朋友。一个城市的老乡,同学的同学,网上聊天很投机的网友,有一天因为某个机会,要见个面,认识一下(读ha),总得找个地方噻?打个电话,发个短信,在QQ上留个言:哥哥妹妹们,走了,九尺鲜肠火锅那里见!亲亲热热吃一锅,脸皮子吃得油亮油亮的,嘴皮子也就抹开了。吃火锅,再加几瓶啤酒,巴适、安逸惨了。脸蛋子发红,身子热了,心也热,刚见面的朋友,一下子亲热起来了,拍肩膀拉袖子,趴在耳朵边上,啥子话都说开了。你看你看,朋友朋友,这不已经是朋友了吗?你说,夏天怎么办?那不太热了?热归热,火锅照吃;盆地里生活的人,还怕热吗?大热天里头,痛痛快快吃一火,出一身臭汗,就当蒸个桑拿,通体舒泰。
  说起交朋友,其中有一项最重要:交男朋友或女朋友。翻越千山和万水,在火锅店见了面,吃喝高兴,朋友也耍成了。既實惠又浪漫,吃饭恋爱两不误。耍朋友,总不能天天跑去逛春熙路吧?逛街购物自然美,无奈兜兜里钱不够,过段时间逛一次,掏钱的男娃都恨得咬牙切齿,感叹天道不公。脚走疼了,人也耍累了,还是去吃火锅吧。走,到味道江湖火锅去,好吃不说,价钱便宜还有优惠;胖妈的也好吃,价格中等;蜀九香是成都本地的,真的好吃。两个人点个鸳鸯火锅,红汤清汤都有,爱吃啥子自己点。浸透花椒和辣椒味的各色吃食,在鲜艳的油水中经过一段时间的翻腾之后,终于抵达男女青年润湿的唇。麻与辣的交响开始在口腔中回荡,间杂五香佐料和嘁嘁喳喳的话语裂片。热开始扩散,通过口腔、食道而抵达胃部,进而弥漫全身。恋人们在这样热烈的气氛中饕餮,相互注视着对方深情的眼睛。
  还有愤怒的青年。一脸严肃、胡吹乱侃与愤世嫉俗,是他们的基本表情。支持着这一切的,是一种被称之为理想的东东。但严肃归严肃,理想归理想,嘴馋是一样的。三五成群的,找个火锅店,吃串串香去。光吃还堵不住他们的嘴,还要喝酒;喝酒还是堵不住,有人谈理想,有人发表“高深”的思想,有人对社会进行犀利的话语批判。与此相伴随的,则是热辣的言语“交锋”,间以夸张的“体态语”:挥舞着的手臂、大幅度的身体摆动和瞪圆的眼睛……爱好广泛的,发表言论还不算,要歌之舞之,趁乱撒疯胡闹。其中最常见的,是成都最盛产的诗人。青年诗人是扎堆型动物。除了咖啡馆、茶馆、酒肆、书店等地外,火锅店为他们的聚集提供了必要的场所。如果说成都是“东方巴黎”,火锅店则是“波德莱尔”们的“天堂”。他们在这里高声诵诗,手舞足蹈,把邻座的大妈吓得一躲一闪的。无论如何,这个城市的夹缝中存在着众多的游手好闲之徒,他们行走在城市街道的夜晚和白天,像一只只机敏的耗子,顽固地寻找着一种叫做“诗意”的物件。
  年青人也不总是昂扬的。蔫不拉几的时候,多得是。刚出校门的年青人,工作不顺手,同事关系处不好,谁没个心烦意乱的时候?何以解忧?唯有火锅。约几个平时耍得好的朋友,到巴蜀笑星矮冬瓜的火锅旗舰店吃火锅去。这是家最近才开张的火锅,矮冬瓜介绍说:“这个火锅店的员工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有点矮。”“这个火锅店的冬瓜肯定好吃,还有豌豆也好吃哈。”在笑星开的火锅店里,舒舒服服大吃一通火锅,顺便向熟识的朋友倒下苦水,凉心也变热了。
  最后,讲一个听来的故事:“二十多年前的杜甫草堂,周围还是大块的农田。乡村气息扑面而来,让人由不得发思古之幽情,遥想诗圣当年。当年的我,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世界在我的眼中,干净得如同碧蓝的天空。从外地赶来参观杜甫草堂,对我而言是一件大事。一路兴致勃勃,自不待言。参观完之后,但见那边的土路上:一红衣少女正骑自行车穿行,微风中红衣飘飘,真是漂亮、潇洒极了!”故事的讲述者,是一重庆作家。二十年后讲述此景,仍觉历历在目。重庆是山城,少有人骑自行车,当年目睹此景,不由得心生感叹。而这一幅小小的文字图画,恰恰勾勒出了成都这座城市的精神面容:既有少女之温柔,亦有火锅般的泼辣与潇洒。
其他文献
安东尼·葛姆雷个展在沪举行    常青画廊于2009年10月10日至2010年2月28日举办安东尼·葛姆雷个展《另一个奇异》。  作品由一个复杂的丝制表面的弹力绳网组成,中心部位勾勒出由封闭的多面体矩阵组成的一个整体区域。这个区域的外表用682根放射形轨迹线连接到建筑物的内墙,完整了矩阵的四面体节点模式。葛姆雷解释它的主要概念,是把这个整体看成是一个无限的空间而不是一个物体,与建筑物连接,包容进空
期刊
安谅  中国作协会员,上海作协会员,经济学博士,在某机关任职,啃书与码字为一生嗜爱,偶著短文,乃忙中啜饮咖啡,过把瘾也。    韩城,是西部一个不起眼的小城市,大概没有多少人能说出它的准确方位。但就在这个小城市却出了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历史学家,他就是司马迁。斯人斯事不知给这个城市带来了多少感喟。到了韩城,才知道不虚此行,韩城的古建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犹有回味。  韩城的历史建筑,给人
期刊
看《潜伏在办公室》的同时,还在读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当我在这两本书之间切换阅读时,明显感受到两者完全不同的气场。一本育人,旨在培养健康、善良、有爱人之心的下一代,另一本却将这个世界的残酷撕开给我们看,教我们认识职场这个斗兽场里的生态和在其中生存的技巧。而事实上,这两本书对于各自的读者来说,都是好书,有用之书,透着智慧的书。      人类所有负面的特质,如自私、嫉妒、贪婪、冷漠等等,我相
期刊
张颐武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电影、大众文化和批评理论的教学与研究。9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与中国当代文化关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前瞻性的研究,著有《在边缘处追索》《大转型》《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等论著多种。    钱钟书先生在1946年9月10日有一封致当时的《观察》杂志主编储安平的信,我以为是谈到了他一生思考的核心,也是对于他一直致力于探
期刊
方毓强   记者、作家、摄影家、旅行家。硕士。热衷于研究文史哲经,关注人类学。信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关注中外文化的交流。访问过欧美亚20余国。发表文字数百万。在多个国家举办个人摄影展。    今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阅兵式,向全世界展示了新中国的强大实力。有意思的是,中央电视台转述一个外国观摩贵宾的话说,看了阅兵式,这才知道中国不是可以随便开玩
期刊
男人心里装着自己和孩子,女人心里装着孩子和男人    一个屋檐下的男人和女人,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牵扯、彼此牵绊,彼此适应、彼此搭配。谁强谁弱,谁凶谁狠,还真的不太好说。不过,有些时候,在处理同一性质的事情上,男人和女人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  由思维方式决定,还是由爱情模式主導?即使能说明白道理,有时也未必真的想弄清楚缘由!毕竟,很多事情,太清楚、太透彻了就等于残酷!不如,糊涂下去!    场景一
期刊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殷桃正像她的名字一样,越来越光亮耀眼。2002年殷桃凭借话剧《我在天堂等你》成为中国话剧金狮奖最年轻的得主,之后出演了《历史的天空》、《幸福像花儿一样》、《女人一辈子》、《大珍珠》等热播剧,获得不俗成绩。今年,殷桃更是抢占荧屏,在《望族》、《在那遥远的地方》、《东方红1949》等剧中,她以不同扮相穿梭于各大电视台,让观众惊喜连连。最近她又因获得尤小刚导演的《杨贵妃秘史》“杨
期刊
上海男人常常认命于后手,并且也有后手理论:后发制人    在一个初次见面饭桌上,有上海男人,有北方男人,还有几个上海女人。上海女人自然是温婉和适宜的那种,尤其是其中一两个有被公认的加分因素:漂亮和风情。  同桌的男人,不管是上海的还是北方的,都有些动容动心。这说明两个地方的男人对女人的审美取向是一致的,但是上海男人就是沾不到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主场先机,不仅是同为上海人,而且还就坐在了那一两个女人的旁
期刊
天寒地冻的序幕已经拉开,诸位,准备好御寒了吗?  维护脖颈间的温暖非常紧要。此外,还是一项秋冬关键的装饰重点。  本季由Burberry带动的脖套热潮正在进行中,南方地区的同学们则可以继续跟丝巾纠缠。  围起来,都围起来吧。    很早以前,我的密友H小姐就开始戴围巾了。  她的开场白总是带点凄楚,“年纪大了,就要注意保暖,脖子暖全身暖。”  至于到底什么地方暖我并没有太记得,但是“年纪大了”这四
期刊
说汉语的爱德华先生    爱德华·弗里德曼先生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政治系教授,也曾经是这个学校的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因为说一口流利的汉语,我们的交流就少了很多障碍。第一次见面他就让我选择称他爱德华或弗里德曼,如果是朋友,叫爱德华好了。我别无选择,因为我们一见如故。  爱德华是来参加“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2009”的演讲嘉宾,人大的萧延中教授问我是不是愿意见见这位对中国颇有研究,现在仍活跃在学术领域的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