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高考优秀作文展评(八)

来源 :语文世界(高中版 )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a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 意 话 题
  (浙江卷高考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唐诗曰:“一叶落知天下秋。”宋诗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一叶飘零而知秋,一枝勃发而见春。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中。
  请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创 意 导 引
  鲁金会(浙江临海大田中学):这是道“广阔有边”的话题作文,先说“广阔”,话题包罗万象,海阔天空任凭学生各显神通;再说“有边”,话题本身是“关系型”的题目,包含辩证关系,要求考生“以小见大”,避免“空话”“大话”,又有效地预防了“宿构”“套写”。要想写好这道题目,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口。
  由自然规律切入:“梅花报春,桐叶知秋”,借一花一叶人们掌握了四季的轮回;“早霞不出门,晚霞晒死人”,借云霞人们掌握天气的阴晴等。
  由人的情感切入:“儿寒乎,欲食乎”,一句平凡话语是母亲对儿子的疼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杯清酒交得深深的友谊;“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一抔黄土是丈夫对亡妻无尽的思念……
  由社会人际关系切入:一次交谈填平了父母和子女的代沟;一个浅浅的微笑让陌生的邻居亲切起来;一声轻轻的道歉使心存不快的同事涣然冰释;一次一个老师拍了拍同学肩膀,那个同学顿感信心倍增,一次一个同学握了握另一个同学的手,那个同学觉得班集体无比温暖;连战访问大陆,一次访问传达华夏子孙渴望统一的共同的心声……社会关系错综复杂,透过个别现象我们能读懂家庭关系、邻里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乃至民族关系、国际关系。
  从文化层面切入:庄周拒绝了楚使,成为“在风声鹤唳的夜晚独守心灵月亮的树”;屈原徘徊汨罗江畔,高声吟唱“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陶潜归隐山林是因为“性本爱丘山”,李白寄情山水却是因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借诗文的一鳞半爪,我们触摸中国古代文人的真性情,剖析民族脊梁的精神世界!
  从艺术层面切入:齐白石画虾,寥寥几笔,“虾”便跃然纸上;贝多芬的音乐,每个音符均传达深邃的思想;东方的园林,树木一角便是折枝尺幅,修竹一丛乃是枯木竹石图;西方的教堂,屋顶的“十字架”,传达的是宗教的神秘世界……艺术是需要顿悟的,也许只在一瞬间,你便会发现整个浩瀚的宇宙。
  从人生层面切入:一声啼哭开始了人生,一次跌倒意味着成长,一位良师,一个诤友,一本好书,一次旅行,一个梦想甚至一念之差……采撷生命的点点滴滴,领悟生命过程的真谛!
  从哲学层面切入:“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那是禅宗的“圆融互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那是佛教的“小大互容”;道家有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是“多少互换”;苏轼感叹“渺沧海之一粟,羡长江之无穷”,却有“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与我兼无尽也”的释然;里尔克说,从时间之轮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的刹那,置身于自由的空间,我们便把握了存在,或许那叫“时空互变”……
  哲学是对世界整体的把握,用哲学观照世界万物,你会更有收获。
  唐惠忠(江苏太仓高级中学):看到这道题目,考生可以由平时作文常见的“窥一斑而见全豹”“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1%的错误会导致100%的失败”等主题引申开来,赋予话题足够的联想意义,从而反映自己对现实生活或社会热点的独特感悟。比如,写“一滴水可映出太阳的光辉”,一个人的风范与修养,可以从他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中领略;写见微知著,不经意的细节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写伟大乃处处注意点滴的积累,一个专注细节的个体,一个专注细节的民族,是值得尊重和敬畏的;写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可以从细微处探究;写宇宙的奥秘,需要从细部入手加以探索……这就需要感性的认识,也需要理性的思考,更需要突出的语文能力。
  
  佳 作 展 示 台
  眼泪中的中国情节
  浙江考生
  你给我一滴眼泪,我就看见你心中的全部海洋。
  ——题记
  
  我说中国的文化一半是浸在海水中的,咸涩的焦灼,凄苦的迷离,构建了华夏的高阁。
  回望历史,我们无法不正视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面对他们,我们又无法躲避他们脸上长流的泪。那泪,是一种包含,包含了人生诸多的坎坷,包含了时代留下的痕迹,包含了中华文明蹒跚的脚步。
  你看,杜甫总在哭,哭声中是他渴望国强的期待;李白总在哭,哭声中是他一醉千年的姿态;李煜总在哭,哭声中是他想到故国朱颜改的悲哀;陆游总在哭,哭声中是他北国久失的无奈。泪,飘洒。你听,苏轼在泪中低吟,“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柳永在泪水里默念:“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泪,表达了千种风情。
  我听到阮籍呼号,因“天下无智者,使竖子成名”而穷途痛哭,那是魏纷乱的愤恨之泪;我听到李清照低吟“梧桐落,又还秋风又还寂寞”,并且双泪长流,那是南宋败落的无奈之泪。泪,记录了一个时代。
  中国,也许正因为这些泪流满面的感伤文人,才有它更为鲜活的生命力。而这些泪,又几经流传,流在后人的眼中。我们无法忘却这些感伤的文人,他们对人世的种种必然丢失不能待之以坦然,对人世必有的缺憾总耿耿于怀,他们无法安宁于生活的定数,然而却既不能战胜世界又不能战胜自己。这样的现实于是只能由泪来承担。
  是的,一个又一个,一代接一代,悄然而来,溘然而逝,终于留下了风雨飘摇中的身影,留下了永不干涸的泪,而对无数的后人来说,则是留下了一个长久的永远的标志,一个属于东方的文化情结,一个不息地祈祷着昌盛的记忆。泪,于是化为血液,流动在文化的全身;泪,于是成为烙印,镌刻着中华的文明;泪,于是折射着一种永恒的文化流转。
  我总是这样想,在这个年代,我们不怕笑容的消亡,而是害怕在泪眼中无法了悟人生,了悟中国的文化。泪,不只是一种实在的液体,我们应清楚,泪是一种精神的包含,在那里,我们可以看见一切一切。
  原来,小小的一滴泪,却滋润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原来,小小的泪滴中,我们看见过去与未来。
  点 评
  这是一篇在内容和写法上都有特色的议论性散文。作者把内心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浓缩在一个极具震撼力的意象——“眼泪”之中,由“眼泪”揭示出中国历代文人的“千种风情”,中华文明的“文化流转”。意蕴丰富,思考深刻,显示出对中国文化独到的思辨力。
  (荐评教师唐惠忠)
  
  母亲的铁盒
  浙江考生
  
  这是在重病房外的过道区,吵闹声充斥着整个走廊,三个亲兄妹在房外争着遗产,而房内则躺着正在急救的母亲。
  母亲没有房产,没有存款,但却留着一个铁盒,里面必定存放着无价之宝,三兄妹争的也就是这一铁盒。
  大哥身手敏捷,第一个抢到了铁盒,打开看时,里面并没有金银珠宝,有的只是写有三兄妹名字的信封。
  大哥打开写有自己名字的信封,里面只有一张发黄的旧照片。那不就是大哥当年戴上红领巾的照片吗?大哥穿着朴素合体的衣服,他笑得是那么灿烂。
  二哥也忙打开自己的信封,里面只有一个药方。
  记得小时候,二哥身子弱,经常感冒发烧,母亲常常摸着夜路,背着二哥去医院,每次又拿着药方和背着早已睡熟的二哥回来。
  母亲拖着劳累的身体,走街串巷地收购旧东西,捡破烂,为的只是能有多一点儿钱给二哥看病。母亲原本乌黑的头发,如今早已花白;母亲原本秀丽的面容,如今早已布满皱纹。但每次母亲看到吃完药熟睡的二哥,她总是那么开心,嘴角露出难得一见的一丝笑容。
  最后一封是小妹的。信封里面是一张汇款单。
  三妹很早就下海经商了,早年也赚了很多钱,但年轻就要为无知付出代价。三妹喜欢上一个男人,而那男人最后却骗光了三妹的钱,还留下一大堆债务。三妹因还不出钱而被抓进了警察局。
  但就在审判前一天,三妹被释放了,她欠下的十几万元的债都还清了。原来母亲将几十年的积蓄和卖房钱一起抵了债,如今母亲只能住在一个木板搭起来的小屋子里面。
  三个人已经泣不成声了。他们冲开了病房门,跪倒在病床前,他们哭喊着:“妈妈,我错了!你快醒醒,你打我吧,你骂我吧!”
  母亲已闭上了眼睛,眼角留下的只有那一滴微笑着的泪珠。
  一张照片,一张药方还是一张汇款单,这时已不单单是母亲留下的遗物了,更是一位平凡母亲对子女们的爱。
  天下父母心,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然而他们总是那么默默地关心着我们。
  千言万语道不尽对父母的感谢,只能说一句:“爸,妈,谢谢你们!”
  
  点 评
  
  这是一篇精彩的“小小说”,考生截取了一个生活片断,写一位母亲临终时三个子女悔恨的感人故事,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母爱赞歌。其“精彩”之处:1.倒叙巧设“悬念”,紧紧吸引住读者。开篇写母亲临终,三兄妹争夺遗产——一个铁盒。铁盒里面装着什么,兄妹会怎样处理,将会发生什么……一连串的问题在读者脑海中盘旋,让你忍不住地要读下去。2.构思精妙,映衬灵巧。故事简洁,只写“一枝一叶”,而其背后蕴藏的内容极其丰富,简直就是“一世界”。本文“衬托”手法运用最为出色,母亲对子女的关爱,“反衬”现在子女对母亲的淡漠;而最后子女灵魂的复活,“映衬”了母爱的力量,折射了人间的温暖。
   (荐评教师傅望华)
  
  感悟,从点滴中开始
  浙江考生
  
  我看不见海,可我能从一滴水中感觉到它的存在。
  再过几个月,我就满19岁,在这19年的阴晴中,人生似乎很遥远,怎么也看不清又似乎触手可及。
  连绵而无尽的存在,我们品不尽看不清,但人生的树干上伸出的枝丫却绽放着感悟的花。
  我们是生命的过客,辽远的天空留不下飞过的痕迹,带走的不过是些微的记忆。当我们停留在生命的指针重合的那一瞬,这些微的记忆将带我们回到降生的瞬间。
  夕阳的迷雾搂抱着眷恋,当我们背负着那捆叫做记忆的柴火,消失在那扇叫做时间的门后,指尖触到的才是世界细微而具体的存在。
  鱼感觉不到水的存在,因为它活在水里。
  我们感到世界的存在、时间的流动,因为飘花落叶、流水浮云告诉我们一枝一叶附木而生,世界永恒。
  流星划破天际,与岁月的长河承接递进。
  看不尽的尘烟,游不尽的河。掬一捧清水,品味历史的痕迹;拾一粒卵石,抚触时间的脉络。
  一叶卷知天下秋,寒鸦一渡冰雪舞。
  没有遍天火枫,翩然一叶谓我知秋;不见漫天冰封,鸦声一嘶冰结成云。
  感悟从不由连绵上浮起,却总从一脉一络中渗出,世界隐于细微。
  湖畔河边倒映出红花绿叶飘零积雪,迁就着畔边丝丝色泽渐渐地前行,直至荡出星星点点涟漪,吞没视线。
  不见大江东去,岸崖的石壁镌刻着历史的痕迹、世界的轨迹。
  我们依旧会前行在历史的脉络上,沿途拾起一枝一叶,留待回忆。
  世界的存在会清晰而具体,我们会走进时间的大门,让夕阳给出记忆的钥匙。
  那捆记忆的柴火那么静静地躺在地上,等我们去抽取沿途拾来的枝枝叶叶,在夕阳的指尖静静回忆。
  淡然世界的存在具体直接,到触手可及——
  柴火躺着,抽取尽一世界的缩影,点点滴滴。
  存在就这么细微丝毫地凝聚直至成为世界。
  
  感悟,只寄托点滴。
  点 评
  
  考生围绕“话题”,用具体“意象”——树干、枝丫、夕阳、柴火、尘烟、卵石、落叶、寒鸦……来写“感”;再由“感”中“悟”出深刻的道理。由于“感”具体形象,“悟”就有了基础,再加上拟人、比喻、引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与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的娴熟运用,使得文章别具灵气,引发人的遐思迩想,激发人的深入思考,给人以“一枝一叶一世界”的启迪!
  
  (荐评教师傅望华)
其他文献
据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登基那天大发诗兴,面对群臣以“金鸡报晓”为题吟诗一首:“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吟到这里,朱元璋停了停,众臣便在心中窃笑:“皇上,这叫作什么诗呀!”朱元璋又接着吟道:“三声唤出扶桑日,扫退残星与晓月。”众臣听了这两句,惊得瞠目结舌,连声称妙,想不到开头那么平实朴素的两句诗,竟然引出这样气势非凡的结句来。  朱元璋这首诗就是“逆挽诗”。采用“逆挽”的手法,于浅
期刊
普京现在是全世界鼎鼎有名的政治家了。可是你知道他小时候的理想吗?你知道他小时候写作文的故事吗?下面我先说一个故事,我想听完故事你一定会受到很多启发。  俄罗斯总统普京小时候非常聪明,他品学兼优,常常产生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  有一次,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作文题:《我的理想》。同学们写出自己的理想:有想当科学家的、有想当作家的、有想当工程师的、有想当农艺师的、有想当老师的、有想当军人的、有想当工人的
期刊
美国摄影家爱德华·韦斯顿(1886~1958)是纯影派大师。他的风光摄影蜚声影坛。他常以最小的光圈追求最大的景深和最佳的清晰度,影调柔美和谐,层次极为丰富。我们这里介绍的《30号甜椒》是他的一幅静物摄影,公认为“世界摄影史上不朽的伟大作品”。  这是一个普通的甜椒,摄影家以极度鲜锐的聚焦,精确细微的曝光,将它表皮的柔滑细腻,甚至细小的斑纹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但这又绝不仅仅是一个甜椒,它把观者带到了一
期刊
所谓热污染,是指现代工业生产和生活中排放的废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热污染可以污染大气和水体。火力发电厂、核电站和钢铁厂的冷却系统排出的热水,以及石油、化工、造纸等工厂排出的生产性废水中均含有大量废热。这些废热排入地面水体之后,能使水温升高。在工业发达的美国,每天所排放的冷却用水达4.5亿立方米,接近全国用水量的三分之一;废热水含热量约2500亿千卡,足够2.5亿立方米的水温升高10℃。   热污染首
期刊
秦州杂诗(其七)    杜 甫   莽莽万重山, 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 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 楼兰斩未还。  烟尘一长望, 衰飒正摧颜。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抛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经秦州、同谷,历尽千辛万苦,于这年年底到达成都。在秦州(今甘肃天水)期间,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写了二十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
期刊
“朿”是“刺”的本字,现已不用,多作为偏旁或部件存在;“束”在现代汉字中仍是常用字,也用作一些字的偏旁或部件。“朿”旁的字较少,可用“排除法”记住它们。  (编 者)    朿 (cì)是“刺”的本字。《说文》:“朿,木芒也。象形。读若刺。”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像一棵有一些芒刺的树。  束 (shù)的本义是“捆绑”;又有“一把”“一捆”义。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像捆着的布袋(有些字形像捆着树枝)的样子
期刊
创 意 话 题  (辽宁卷高考作文)    题目:今年花胜去年红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创 意 导 引  唐惠忠(江苏太仓高级中学):与其他省市的试题相比,辽宁卷的“今年花胜去年红”是一道富有诗意和寓意的作文题。“今年花胜去年红,料得明年花更红”,文化味浓重,富有象征性,又有其自由表达的余地,还给出了一个良好的导向——作文需要积累、联想、思考和形象的表达。  所谓“花胜去
期刊
酬李穆见寄      刘长卿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诗题“酬李穆”的“酬”,表明这是一首唱和诗。李穆是刘长卿的女婿,《全唐诗》载其《寄妻父刘长卿》,全诗是:  处处云山无尽时,桐庐南望转参差。  舟人莫道新安近,欲上潺行自迟。  这就是刘长卿这首和诗的原唱。诗中李穆向刘长卿表示了要前来探访老丈人的信息。刘长卿当时在新安郡(治所在今安徽歙县),李
期刊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伴随着时光的流逝又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教师,传承着人类文化,耕耘着人类的精神家园。在陪伴我们成长的教师中,总有那么几位,曾给我们留下过深刻的印象,他们的言行激励和鼓舞着我们,值得我们用心去体会与回味。读了下面的文章也许会引起你对自己老师的深切怀念。值此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衷心祝福全体教师节日快乐!并道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编 者)  1985年9月,我在西德萨尔布吕肯市给
期刊
山花文学社简介  山观中学位于拥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古称暨阳的江苏省江阴市。江阴是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现代文学家、语言学家刘半农,杰出的民族音乐家刘天华三兄弟的故乡。山花文学社自成立以来,根植乡土,源于生活,社员在各级征文比赛中频频获奖。文学社曾获得第三届“全国青少年读写大赛”组织一等奖。在文学的路上,“山花”虽然稚嫩,但定能茁壮成长!    校长寄语:  文学是一片纯美的天地。沉浸
期刊